APP下载

纪录片《敦煌:生而传奇》的叙事艺术研究

2022-02-08赵晓彤

西部广播电视 2022年1期
关键词:传奇敦煌纪录片

赵晓彤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敦煌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门户,见证着中华文明同域外文明千百年来的汇聚交融,由此形成了悠久灿烂的敦煌文化。新中国成立以来,关于敦煌题材的纪录片至今已有20余部,多角度展现了敦煌的自然地理概貌和人文历史景观。2021年3月,由五洲传播中心、企鹅影视及新加坡IFA MEDIA联合制作的系列纪录片《敦煌:生而传奇》正式播出。该片立足于广阔的全球文化视野,以敦煌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为叙事主线,展现出敦煌文化自东汉至近代以来的发展脉络,勾连出一幅丰富动人的丝路文化图景。本文从叙事结构、叙事策略、叙事旨归等方面深入分析文本的叙事艺术特征,以揭示出纪录片对于敦煌文化的创新性传承与跨文化传播的重要价值。

1 叙事结构:以人写史的情景剧样态

区别于《敦煌》等传统专题类纪录片,《敦煌:生而传奇》自我定位为首部人物纪传体·剧情式传奇纪录片。该片通过“以人写史”的情景剧样态,展现出敦煌文化兴衰曲折的发展脉络,着重凸显出其叙事的故事性、趣味性、新奇性等特征。纪录片抓取了五位改变敦煌历史的重要人物,包括投笔从戎的班超、临危受命的仓慈、铁马金戈的沮渠蒙逊、借佛夺权的武则天、修行护城的吴洪辩等,将波澜壮阔的大历史置于生动鲜活的个体人物之上,围绕着关键人物的真实故事,勾勒出敦煌古城及丝路文明的千年历史图景,展现出古往今来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的宏阔画卷。

对于《敦煌:生而传奇》而言,“人物纪传体”的定位决定了其主要采用主题模块式及时间递进式的组合叙事结构,通过“对人物生活故事中一系列事件的选择,这种选择将事件组合成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序列”[1],建构起影片存在的文化经脉和价值体系,借助一个个丰满而鲜活的人物形象,编织起千年敦煌文化传奇的历史史诗。《烽烟骤起》中表现“三十六人抚西域”的东汉名将班超,凭借着高超的军事和外交才能伏击匈奴、击退贵霜大军,奠定了西域数十年的和平兴盛之基;《长夜孤星》中雄杰有谋的匈奴领袖沮渠蒙逊,金戈铁马与崇佛尚文并用,开启了敦煌石窟的辉煌建造之史;《经阁珍宝》中的晚唐僧人吴洪辩,一边开坛讲经、建造佛像,另一边苦练僧兵、联合志士复兴华夏失地,为敦煌文化的繁荣竭尽心力。在这部纪录片中,依托于严谨的历史考据,诸多历史事件中的人物具象生动地展现在荧幕之上,无论是不为人知的异族过客、名垂青史的民族英雄,抑或是权谋争变的传奇女皇,他们的个人命运与古城的历史发展紧密地联系起来,将敦煌文化传承千年的传奇故事徐徐展开。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影视制作技术的不断发展,“真实再现”(或称“情景再现”)已经成为纪录片创作的一种重要表现手段,主要包括历史实景搬演、数字场景复原、数据信息可视化等手法。《敦煌:生而传奇》以真实历史事件为根基,综合运用多种情景再现的手段,以求创造一种极致化的视听审美体验。在《祸起萧墙》这一集中,影片开头仓慈太守静坐抚琴,与此同时粟特商队的头领沙恩祈求着拜火神的护佑,随着劫匪抢劫商队的声音传来,沙恩拔刀而出,画面戛然而止。这组精彩的蒙太奇运用引出了电影的主要人物,渲染出敦煌紧张复杂的时事氛围,为事件展开埋下了伏笔。通过交叉、倒叙等叙事技巧,讲述了势单力薄的仓慈面对都尉及地方豪强,与沙恩联手巧设圈套,成功夺取了敦煌的统治权,继而保护商贸、管理望族、鼓励异族通婚,使敦煌重回繁荣发展的故事。整个篇章的叙事曲折生动、高潮迭起,极大地增强了戏剧张力,有效地吸引着观众的注意力。此外,戈壁大漠的荒凉景观、声势浩大的战争场面、紧张刺激的权谋斗争以及商贾往来的日常景象等场景,生动勾勒出千年古城的动态历史全景,引领观众穿越时空隧道,重回敦煌文化发源传承的历史现场,了解文明古迹背后的动人故事。

2 叙事策略:全球视野的跨文化传播

敦煌作为丝绸之路上一颗炫目灿烂的明珠,古往今来吸引着全世界关注的目光。随着敦煌宝藏的发掘和探索,敦煌学已经成为一门国际显学,甚至促使多国合作进行跨文化研究。纪录片作为一种兼具真实性与艺术性的影像形式,被认为是在国际传播中最易突破文化市场壁垒的产品,也成为对外传播敦煌文化的重要文化载体。基于敦煌本身的文化特质和纪录片的传播特性,《敦煌:生而传奇》立足于国际合作制片的创作方式,从一开始就谋求一种全球化的叙事视野,将敦煌文化的历史置于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看待,并将中华文明放在更加广阔的中外文明交往的世界史中阐释,以充分实现内容传播的跨文化适应性。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外联合创作已经产生了诸多纪录片佳作,多见于自然类题材及中外文化交流等人文题材,并且实现了从联合融资到联合创作的合作升级。在国际合作制片的机制下,《敦煌:生而传奇》组建了跨国团队,中方主要负责制片、剧本初创及服化道等统筹工作;艾美奖得主鲁安·麦根的团队则承担导演、编剧、摄影等拍摄工作,这种组合为纪录片创作提供了切实有效的跨文化叙事视角。在制作过程中,中方团队致力于深度挖掘与敦煌相关的人物故事,编织起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深化纪录片表达的文化内涵;外方团队则充分发挥影像叙事的创作优势,对于情景剧演绎和时代氛围的塑造进行艺术深化,由此既保证了纪录片创作的文化主体性、独特性,又让敦煌文化故事能够为更多中外观众所理解。

从“以人写史”的创作视角出发,《敦煌:生而传奇》更加重视历史故事的情境演绎,“不是将思想处理成画面,而是通过画面去思考”[2],通过对于视听语言的合理运用,更加直观而深刻地展现该片文化内涵。在《长夜孤星》中,沮渠蒙逊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在武力征服西域之后,大力弘扬佛教,以文治经营西域,奠定了敦煌作为“塞上明珠”的文化根基;在《永生花》中,呈现了盛唐时期国荣民富的繁荣景象,并以武则天与佛教的渊源为线索,展现出敦煌作为佛教圣地的文化风貌;在《经阁珍宝》中,吴洪辩法师致力于弘扬佛法和光复敦煌,守护并传承着敦煌文化。之后藏经阁的重新现世,揭示了敦煌作为文化宝库的珍贵历史价值。与以往敦煌题材纪录片碎片化、背景化、粗简化的情景再现相比,《敦煌:生而传奇》非常注重剧情的连贯性、表演的准确性、场景的氛围感,力求以精美的视听营造出一种沉浸式的观赏体验,由此,使中外观众与剧中人物心绪共振,在充分理解故事内容的同时,了解敦煌历史的文化精粹,进一步感受东西方文化间的差异与共性,真正实现文化传播的跨越和融通。

对于纪录片创作而言,其需要通过“能够明确说明一个观点的解说,超越个人去反映社会进程”[3]。叙事视角的选择对于纪录片价值观的输出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于传统人文纪录片主要采用宏观叙事视角,重在史料展示和知识介绍,《敦煌:生而传奇》将全知视角与限定性视角紧密结合,在剧情化演绎的基础上,全方面展现并阐释敦煌文化的历史沿革和精神内涵。首先,该片邀请著名导演冯小刚为解说词配音,其独具标识性的嗓音与纪录片的叙事氛围相契合,并借助其名人效应增强了影片的吸引力。纪录片初始,在大漠孤岭的画面映衬下,“天下大势,浩浩汤汤”的解说旁白,有效增强了故事叙述的历史感和鲜活感,迅速将观众带入历史情境中,拉近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其次,以情景剧为核心的叙事样态,使叙事更多依靠剧情及演员的台词对白来推动,避免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堆砌和冗长解说,有效增强了叙事的生动性和沉浸感;再次,立足于国际化的叙事视野,该片邀请了多位中外专家学者进行人物采访,极大地丰富了叙事内容。其中,敦煌学研究所所长郑炳林、深圳大学教授常彧及著名历史作家马伯庸等中国学者,主要是围绕人物故事本身进行知识补充和阐释,对于影像没有提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容,予以通俗幽默的介绍和阐述,增进观众对于故事内容的理解。而著名汉学家吴芳思、高奕睿,敦煌学专家史瀚文,历史学家森安孝夫等国外学者,则侧重从敦煌文化对于中外交流史乃至世界史的影响进行阐述和说明。这种多元化的人物访谈和口述有效增强了纪录片叙事的权威性和客观性,构建起多层次的叙事表达,在深化思想内涵的同时增强了叙事吸引力,推动影片更加立体、全面地呈现敦煌历史。

3 叙事旨归:中华文明的新时代镜鉴

党的十八大以来,立足于新时代的历史基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外交理念,这为敦煌题材纪录片的创作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赋予了其更高的文化使命。在这样的现实语境下,《敦煌:生而传奇》应运而生,通过深度挖掘敦煌背后的传奇历史故事,揭示敦煌文化乃至丝路文明发展的演进历程,进一步展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文化根基,以及中外文化交融互通的历史脉络。该片借助戏剧化的叙事样态,有效推动着海内外观众尤其是年轻人走近并了解灿烂悠久的敦煌文化,进一步彰显中华文明在跨文化传播中的话语自信和独特魅力。

敦煌古城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是东西方文化交融荟萃之地,受到了古印度、古希腊及中亚文明等外来文化的深刻影响,由此形成了包罗万象的敦煌文化。其集佛教文化、建筑艺术、彩塑艺术、壁画艺术于一身,蕴藏着厚重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相较于传统的历史人文纪录片,《敦煌:生而传奇》更多地将着力点放在对于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的还原和演绎上,在此过程中,将敦煌艺术的瑰丽展现出来。在纪录片的开头,伴随着悠扬的弦乐和节律性鼓点,配合主要人物的剪影和浓厚的时代氛围,华丽的飞天壁画、宏伟的北大像雕塑、精美的梵文经书等依次亮相,一帧帧特写镜头展现出敦煌艺术的多彩魅力。正如解说词所言:“敦,大也;煌,盛也。”千年敦煌绵延至今的背后是中华民族对于自身领土和文明的捍卫、传承,以及对外来文明的包容和借鉴。无论是打通西域之路、忠勇报国的名将班超,还是重现敦煌繁荣、谋略治城的太守仓慈,抑或是名望僧俗两界、收复古城的高僧吴洪辩,这些站在不同历史时空中的英雄人物,其背后都体现出敦煌文化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广阔胸襟,彰显着中华民族不畏艰险、勇于抗争的伟大精神,正是这样的文化基因和民族品格才造就了辉煌灿烂的敦煌文化和丝路精神。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曾写道:“故欲其国民对国家有深厚之爱情,必先使其国民对国家已往历史有深厚的认识。”[4]敦煌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构成了丝路文化宝库中的点点星辰,也是中华文明绵延千载的重要见证。从杜比高清的视听呈现到严谨细致的历史考据,《敦煌:生而传奇》以戏剧化的表现样态和年轻化的叙事语态,创造出一种极富时代感和大众感的叙事艺术形式,揭示出千年敦煌蕴藏的文化精髓和精神内涵,建构起一种在融媒体时代传播中华文化的“共同体美学”,从而有效实现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演绎及时代性阐释。这是面向过去的传承,也是面向未来的开启,立足于全球文化视野,穿透数千年的历史时空,架起了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之间的沟通桥梁,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民族精神,吸引着海内外观众尤其是年轻人走近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受敦煌文化的博大精深,获得一种精神洗礼和文化共鸣,这对于提升中华文化在国际传播中的影响力具有积极作用。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5]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中华文明始终在同其他文明交往中不断交流互鉴,形成了兼收并蓄、历久弥新的开放体系。敦煌文化延续近两千年,是中华文明宝库中的灿烂瑰宝,是世界文明长河中的璀璨明珠,更是悠久的中华文化同世界文化精粹融会贯通的典范。在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敦煌:生而传奇》以情境演绎展示历史进程,以人物故事串联文化脉络,展示并诠释了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这些人文观念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构筑起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为新时代语境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增强民族认同、塑造国家形象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支撑,对于新时代共建“一带一路”的宏伟蓝图、加强国家之间的文明对话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彰显了当代文艺对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智慧所具有的使命与担当。

猜你喜欢

传奇敦煌纪录片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安-225,昨日的传奇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漕运,一段行走在水上的传奇
亮丽的敦煌
绝世敦煌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坚持,造就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