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效设计“追问”,提高学习效益
——以“鼓舞弦动—丰富的民间器乐”单元教学为例

2022-02-07吴蝶

科学咨询 2022年24期
关键词:溜子音色音乐

吴蝶

(常州市北郊高级中学,江苏常州 213000)

课堂提问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学情、流程等设计问题进行教学问答的一种教学形式。课堂追问就是在学生回答了教师提问的基础上,教师有针对性地“二度提问”,再次激发发生的思维和求知的欲望,促进他们深入思考探究。以“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设计具有严密逻辑的“问题链”,凸显思维过程,由表及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造潜能。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音乐课应“彰显美育功能,提升审美情趣;强调音乐实践,开发创造潜能;深化情感体验,突出音乐特点;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丰富课程选择,满足发展需求;立足核心素养,完善评价机制。[1]2021年音乐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音响反应、音乐表现、审美创造、文化理解四个方面。伴随着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更需要教师设计科学而有效的问题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

《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认为,教师有效的问题设计应使学生的学习得以从山腰开始,在山顶展示。[2]音乐课堂仅是“知识普及”,忽视能力培养和音乐素养的发展。课堂有时被割裂为僵硬的两大板块:一是聆听、实践:了解音乐;二是浏览背景知识:熟悉文化。这是从山脚开始,在山腰展示的“浅表学习”,表现为填鸭式的灌输,与核心素养背道而驰。

因此,课堂中问题的“追问”显得尤为重要,“追问”是教师、教材、学生进行交流沟通的桥梁。教师利用“追问”成为学生主动探索的引领者和组织者,使得音乐与文化在课堂中交错融合——从山腰开始,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主动地建构与创造,最终融会贯通,实现从山腰到山顶的“深度学习”。

一、追问的前提——问什么?

笔者以人教版《音乐鉴赏》第三单元“鼓舞弦动—丰富的民间器乐”为例,讨论分析追问设计的过程与结果。《教师教学用书》对于该章节的教学要求是,以作品为例,审美感知:体验音乐情绪,了解表现手法,想象乐曲所表现的生活内容;艺术表现:通过实践掌握“打溜子”等表现形式;文化理解:了解音乐体裁、演奏形式、风格特征后,理解其艺术、社会价值。在本单元中打击乐:湖南打溜子《锦鸡出山》、山西绛州鼓乐《滚核桃》,丝竹乐:江南丝竹《中花六板》、广东音乐《娱乐升平》,四首作品的表现方法、乐队构成、音色、风格差异明显,能够促进学生理解形成音乐风格差异的文化语境。

笔者在此将其作为对比学习的有效案例,探究有效设计“追问”,激发学生思考、探究和理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促使他们自主学习,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笔者将单元大概念设定为:感知不同的民间器乐风格特色,理解其诞生的文化语境。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聆听、对比、实践探究打溜子《锦鸡出山》的曲牌结构、技法和艺术特点等基本知识,进一步了解土家族特有的民间打击乐。(指向审美感知、艺术表现)

(2)通过赏析《滚核桃》三个片段,听辨音色差异,分辨作品中劳动人民的生活内容、表现形象。实践感受民族鼓乐的艺术表现力。(指向审美感知、艺术表现)

(3)通过聆听《中花六板》,感知乐器音色,理解江南丝竹音响形态“细”、旋律形态“密”、节奏特征之“稳”,领会支声复调的创作方式,体会小、轻、细、雅的风格特色。感受音乐中体现的江南文化,与“和而不同”的传统思想文化。(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

(4)对比欣赏《娱乐升平》,听辨高胡音色。探究广东音乐速度快、节奏密、旋律线条单一的特征。理解广东音乐轻盈、热烈喜庆的风格特征。师生交流广东音乐发展。(审美感知、文化理解)

何处追问 追问环节 核心素养 思维能力文化背景创设情境问:从视频中了解到哪些知识?生:自由回答(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有效追问)例如:乐器演奏形式?打溜子乐队组成?总结:打溜子是土家族特有的一种民间器乐形式,被称作是土家人的交响乐文化传承与理解思维提升与发展逻辑思维打溜子学习音乐本体学习的同时,铺垫、补充有关文化背景知识回归追问 音乐本体、文化理解

(5)通过对民间器乐的音乐体裁、演奏形式、风格特征的了解,探究其形成的原因,理解其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文化理解)

其中,《鼓乐铿锵》课时中,笔者的教学设计如下:

“追问”的前提是教师需要明确问什么——提问的内容。从诸多的背景和文化知识中,删繁就简,选出有价值的问题。笔者通过阅读大量打溜子与绛州鼓乐的相关论文,根据学习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整合,根据二者的差异,简要提炼出以下内容。

表1

这些内容或问题涉及了音乐本体与文化背景差异。教师在明确问题后,应将其穿插在课堂教学中,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开展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有效地学习:即先有“问”,再有“追问”。好的“追问”,一定要建立在合理的“问”中。

课堂教学问题要具备科学性、启发性,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主动思考。教师还要搭建出简易“脚手架”,与学生已有知识建立联系,以问题串联起教学内容。

笔者基于本人在张家界学习打溜子的田野采风调查,结合大量论文理论。在教学中呈现图片视频,拉近民间器乐与学生的距离。学生聆听音乐,感受音乐风格差异,创设情境。设置实践环节,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体会二者音乐表现形式的差异。设计小问题连续追问,环环相扣,课堂模块过渡转化就不再是生硬的转折,适应学生主动探索思路的自然转换。教师在学生思路遇到瓶颈时,及时有效地铺垫文化知识,开拓学生的思维,最终达到从音乐本体、文化方面的深刻理解。

二、追问的设计——内在逻辑性

琐碎的单一问题犹如一盘散沙,导致学生思维零散。浮于表面的问题,让学生失去学习、思考的动力。追问需要有严密的内在逻辑性,一定要有层次性和梯度感。由浅入深,设计出环环相扣的“问题链”。要设置准确、恰当的主问题,其后从属于主问题的一系列的追问才有意义。从易至难的问题设计,有助于学生循序渐进,了解音乐特征,构建相对完整的音乐认知。

笔者将课堂交给学生,分辨打溜子各乐器的音色等。学生更愿意寻找忽略遗漏的知识,效果显著。笔者针对打溜子教学部分,设计了以下追问:

【聆听】听辨锣音色差异

问:锣分为马锣、大锣,音色有什么不同? 答:马锣:清脆明亮,大锣:浑厚低沉。

追问:担任高/低音的角色? 答:马锣—高,大锣—低。

追问(选择题):可以用哪个象声词来形容? 答:马锣—呆,大锣—当。

【实践】实践分辨钹的音色

问:老师在采风中的学习了解到,头钹、二钹是同一件乐器,因为击打方式不同,发出七、卜的不同音色,请同学们拿着钹,自主探究出这两种音色。

追问:全体同学用手模仿钹的亮打、闷打音色,如何发出这两种音色?

答:亮—击掌、闷—拱手击掌。

追问:钹的音色属于什么音区呢? 答:中音区

笔者将该模块的总问题设计为“二者音乐本体具有怎样的差异”,在《打溜子》问题追问的设计中,将问题缩小为“打溜子的器乐演奏具有怎样的特征?”针对音色特征反复地聆听与实践,再不断追问,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音乐特征,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音乐的能力。建立起学生关于打溜子学习的“脚手架”后,以“演奏者表演时都是心中有谱”,引出溜子谱的学习模块,学生经过先期的学习,已经掌握“大锣:当;马锣:呆;头钹:七;二钹:卜”的知识点,能够较好地完成溜子谱的实践环节。

《打溜子》的学习是以教师引领为主,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笔者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没有设计讨论环节,意在为《绛州鼓乐》模块的自主学习作铺垫。

【实践】绛州鼓乐——中国鼓

问:源于先秦,盛于明清的山西绛州鼓乐,是我们不可或缺的文化瑰宝,智慧的绛州人民“用鼓说话”,用不同的音色表现农民们洗晒核桃时的劳动场景。请同学来探究一下,鼓的组成分为哪三部分?

答:鼓面、鼓边、鼓梆。

追问:请同学们讨论,实践探究鼓有哪些音色?

答:咚-鼓面重击、闷击划奏。拉-双鼓边击打。打-单鼓边击打。都儿-连击鼓帮。

师:《滚核桃》由头、身、尾三部分所组成,让我们聆听音乐,联想音乐所描绘的形象,完成连线题。

例:

【聆听】

问:身部分展现了怎样的场景呢? 答:农民们洗晒核桃时的劳动场景。

追问:绛州人民用丰富形象的音色,展现农民洗晒核桃时的劳动场景。除了有咚打的音色以外,还有哪些音色? 答:都儿、拉、打等。

演唱实践:全体学生学习唱谱,教师鼓伴奏。

演奏实践:感受丰富形象的音色。

在《丝竹相和》课时中,笔者设计了较为复杂的问题,层层递进、逐层深入,引导学生理解江南丝竹的旋律形态“密”,并过渡到对其中江南文化体现的探究。

【理解江南丝竹的旋律形态“密”】

(1)学唱《老六板》

问:《老六板》共60小节,故称为六板。唱完让你印象深刻的是哪几个音?生: 1 2 3 6。

师:这也是整首曲子的骨干音,以《老六板》为母曲,民间艺人又发展出了4个变体新曲,快、花、中、慢,通称为五代同堂。其中《中花六板》最为著名。

(2)对比聆听单旋律《中花》《老六板》

追问:请同学们对比聆听《中花六板》和《老六板》,从音乐要素中的节拍、节奏、旋律上,找找联系与变化。

生:节拍变化,1/4拍,节奏更密集,十六分音符,旋律复杂,增加了装饰音——“加花变奏”。

联系:保留了骨干音。

(3)观看《中花六板》视频

追问:通过观看视频,思考有没有主奏乐器?试着从头到尾捕捉一样乐器,观察他与其他乐器之间的配合是怎样的?

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4)聆听合奏《中花》

追问:我们观察合奏谱,谈一谈你的发现,加花变奏的方式相同么?

生:每种乐器的加花方式不同。

师:这种创作方法被称为支声性复调音乐。同一旋律不同变体的展开,便会产生一些分支形态的声部。使各个声部之间形成“相嵌”“互补”的旋律效果。

总结:演奏时的“加花”,使乐句变疏为密,我们看到了大量的十六分音符。以及各声部你进我出,你繁我简的配合。共同形成乐曲从头到尾连绵不断、密不透风的旋律效果。

思辨讨论音乐中的文化体现。

问:这些特点都是从江南文化中孕育生成,请结合江南地理、文化、人文,谈一谈江南文化如何造就了独具特色的江南丝竹?

生:江南地区面积不大,但人口稠密,物产丰饶,在有限空间进行精雕细刻的文化创造。江南的自然景致和文物工艺,细巧、清秀、精致。

教师设计的追问,应遵循由易至难的要求。聆听音乐前的基础设问,然后根据学生回答问题后设计的实践环节,都要由低到高、由易至难。逐层深入地追问,让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益。

三、追问的效果检验

笔者认为音乐课堂需要精心设计学案,不仅可以补充一些文化背景知识,起到“预习”的作用。促进学生理解,自主总结出有效的问题和规律,还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音乐学习的有效性,也可以作为追问效果的检验。

笔者设计了创新实践环节,音画结合,尝试使用所学习的打击乐器,完成画面。通过实践检验追问的效果、学习的成果,开拓学生的创新能力。将空白的表格1设计在学习任务单中,以表格完成情况作为检验追问效果的方法之一。在课堂结尾提出相对开放的总问题:从音乐本体、文化方面分析,二者有何不同?为何不同?

四、追问的反思

课堂问题的设计需要结合学习目标、内容、学情和教学方法;追问的设计需要统筹考虑安排,恰到好处。学生思维、音乐素养不同,有时超越教师“追问”,有时无法理解“初问”。这都促使教师要完善追问设计策略,倘若大多数学生都已超越“追问”,层次、梯度更深更高的“备用追问”就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认为,在音乐素养较薄弱的班级授课时,问题难度应循序渐进,或是保持难度,将原本开放的问题,缩小范围,或设计成选择、判断的形式,根据情况再增减追问难度。在音乐素养较高的班级试课时,许多原本应“追问”后才出现的答案,在“初问”后已然呈现。显然,此时需要更加深刻的追问,引导学生复听、再实践,去挖掘更深层的内容。笔者在此简单列出《锦鸡出山》板块的备用追问,做到因人、班而异。

总问:【众御顽敌】使用了哪些演奏技巧,表现了怎样的画面?

【观察聆听】问:结合音乐要素,探究节奏、速度、力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速度-快慢交替,力度-强弱对比,节奏-疏密相间。

追问:两只锦鸡在打斗的时候,是哪两件乐器在演奏?如何配合? 答:头钹和二钹、交替。

总结:这种演奏方式称为挤钹。

【深度实践】备用追问:不同的演奏方法能发出不同的音色,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探究钹的音色,能表现锦鸡怎样的活动场景?

答:自由发挥。教师引导侧击、砍碗、擦钹等演奏手法。

总之,高质量的问题设计,持续有效的课堂追问,可以强化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提问也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境,切合新课程的改革要求。然而在教学中,提问、追问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机械化、形式化、虚伪化的提问还充斥课堂,我们要不断完善提问机制,优化追问策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提高育人水平。

猜你喜欢

溜子音色音乐
锐词/ Keyword
精雕细琢的外形与音色 Bowers & Wilkins(宝华韦健)805 D4
出人意表的音色与音质表现 Cambridge Audio剑桥|AXC25 CD机 AXA25合并放大器
半夜惊坟
打溜子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论长笛演奏的音色变化
音乐
一物降一物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