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数学+思政教育”教学探析

2022-02-07邓瑾

科学咨询 2022年24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思想

邓瑾

(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基础课教研部数学教研室,湖南长沙 410200)

一、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长期以来,高等学校的非思政课程以向学生传授知识为主,往往忽略了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形成了与思想政治教育互不相干的尴尬局面。这与高校教育“三全育人”这一理念背道而驰。

实际上,将非思政课程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不仅可以缓解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厌烦心理,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还能有效地将 “德育”融入“智育”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心灵、思想等产生好的影响。数学学科的发展过程,蕴含的无数多道德情操、价值倾向、家国情怀等,无一不是很好的思政教育的素材。

二、高等数学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其一,从国家层面政策来看。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2016 年 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018 年,教育部陈宝生部长也强调:“高校要明确所有课程的育人要素和责任,推动每一位专业课老师制定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立德树人作为一种教育目的,是高等数学课程思政的本质要求。

其二,从目前思政教育现状来看。一直以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都以单纯的思政类课教学为主,理论讲授,学生的学习体验感不强,教学效果欠佳,显然纯粹靠思政课来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通过其他非思政课程中的思政教育来弥补。如果高校教师能够在非思政课程中有效地融入思政元素,那将对高校教育理想的“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目标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高等数学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其外在特征是知识传授,但其内在本质是价值引领,体现了显性育人与隐性育人的“双重”特征,不仅可以丰富该课程的思政内涵,也能为其他课程开展思政教育提供新的思路。

其三,从课程特性来看。首先,“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因此通过引入相关生活或者专业案例进行课程教学,一方面能够引起学生的强烈共鸣,激发其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更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其次,数学文化也是渗透“课程思政”的又一有利因素。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发展的故事和背景,能更好地被学生所接受。数学内容抽象性较高,逻辑性较为严密,同时应用较为广泛,它的概念、定理、性质中包含非常丰富的思想、观点、方法,可以锻炼学生的理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并且为学生学习其他学科提供了帮助,为学生发现并解决实际问题提供理论基础,能够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树立和培养积极的科学精神,这都展现了数学与课程思政进行有机融合的特点和优势。如果数学教师能够深入挖掘并将其润物无声地融入课堂教学中,那么学生不仅能学到知识,还能提高综合素质,对毕业后就业、升学深造、为人处世等都有重要推动作用。

总的来说,在高校中实施融入思政元素的“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是必要且重要的。

三、高等数学课程中“思政元素”案例分析

(一)函数与发展之道

“函数”内容,是“高等数学”课程的基础,主要用来刻画变量与变量之间的关系。这与哲学思想中“世间万物都是变化着的”这一理念相契合。我们可以借助指数表达式“1365=1,1.01365=37.8,0.99365=0.03”,传达其中的哲理:“如果你原地不动,一年后你还是那个‘1’; 如果你每天进步一点点,一年后你的进步会很大; 当然如果你每天哪怕只退步了一点点,一年后你将退到几乎为‘0’的状态”。 由此引导学生要不懈努力,不要局限于当下的利益,每天的一点小进步,积累到一定程度一定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极限与坚持之道

(三)连续与科学精神

数学中描述函数的“连续”,实际上与生活中理解到的“连续”一词是相得益彰的。这里借用南开大学李尚志教授经历过的真实感受,来传达这一内容蕴含的思政元素。很多人相信“峨眉山佛光”与自己是否是有福之人相关。而实际上,这是迷信思想在作祟。“佛光”的产生与太阳光、云层的折射、反射等有关,云层太低,折射的光我们看不到,云层太高也一样,只有当云层在某个适当的位置时,才能刚好看到太阳的折、反射光。而这个过程,完全可以用云层高度的“连续”变化现象来理解;同时,我们恰好看到佛光时云层所在的位置,又可以用“零点存在定理”来解释。因此,通过这一案例的讲述,告诫学生要正确对待生活中的“传言”,不能轻易被迷信左右,要用科学的态度去对待,用科学思想去解释,用科学精神来权衡,不要随意传播谣言迷信等。

(四)极值与人生波折之道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高等数学中某些函数的图形,绘制出来类似庐山一样的连绵起伏。函数所表示曲线中的波谷,对应着函数的“极小值”,波峰则是函数的“极大值”,数形结合,引导学生自行得出“极值”与“最值”的区别与联系:极值并不是最值,它只是一个局部概念,是局部范围内的最值。从而让学生感悟到:人生路漫漫,没有谁是一帆风顺的,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起起落落是人生常态,当处于人生低谷时,不气馁,不迷茫,不自暴自弃,坚持往高处走,总有一天可以东山再起;当位于顶峰时,也不要高调、不要得意,要能稳得住,让自己有云淡风轻的心态。引导学生坦然面对生活中的成功与失败,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五)定积分概念与否定之否定

定积分概念的讲解,是从解决曲边梯形面积开始的。首先,我们将原来的大曲边梯形进行细分,分割成若干个小曲边梯形;其次,在每个小曲边梯形中,通过视曲边为直边,用矩形的面积近似替代曲边梯形的面积;再次,将若干个矩形面积之和作为大曲边梯形面积的近似值;但是这样的近似值肯定是有很大误差的,通过将分割无限细分,即让每个小区间越来越细,无限趋近于0,在数学上就是取极限的过程,这样就求得了大曲边梯形的面积。该过程的前三步“分割”“近似替代”“求和”,分别体现了“化整为零”“以直代曲”“积零为整”的数学思想,最后,我们通过取极限,将近似值与精确值之间的误差“抛光磨平”,得到曲边梯形的面积。这四部曲是高等数学学习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在讲解积分概念的同时,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思想方法,能无形地锻炼他们思考、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有助于他们提高综合素质。

(六)线性规划与运筹帷幄之道

线性规划,即决策变量在满足线性约束条件下,寻找线性目标函数的最小或者最大值问题。而我们在生活中,常常遇到要寻求“最大”与“最小”的一些实际问题,例如:创业开公司的老板希望“成本最小”“公司利润最大”的问题;现如今节约型社会,我们追求的“浪费最少”的问题等。那么,在讲述线性规划数学模型的时候,借助这些实际的生活案例,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另一方面通过这些案例的解决,引导学生体会:公司工厂、家庭生活、城市和国家的发展,只有提前做好计划安排,才能实现目标最优化,同样地对于个人,也要关注当下,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合理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职业生涯,追求自身的最优发展。这也正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思想内涵。

(七)微分方程求解与化归思想

若某函数代入微分方程,能使等式成立,则该函数即为微分方程的解。对于一阶微分方程,我们可根据方程系数进行分类讨论,通过适当的变量变换,将其转化为齐次微分方程,进一步经变量变换后转化为变量分离方程求通解;对某些特殊高阶方程,常常选用适当的变量变换将之转换为低阶的微分方程求解;“常数变易法”本质上是通过变量变换,将其转换为易于求解的方程;这些解法过程都是“化归思想”的深刻体现。即将复杂难解或生疏未知的问题,通过某种转化过程归结为简单或熟悉已知的问题,从而使原问题得以解决。由此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时要善于观察,抓住问题的本质,寻找未知问题与已有经验的关系,将复杂问题简化,由此找到问题的突破口,从而解决之。

四、高等数学课程融入课程思政的路径分析

在“三全育人”“立德树人”的教育大环境下,如何有效地开展“课程思政”是当前工作的重点任务。

第一,注重团队建设,加强教师育人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老师是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数学教师是开展数学课堂教学的第一负责人,是进行课程思想教育的实施者,有责任和义务将数学历史典故、优秀的数学家故事等数学文化的内容贯穿在这门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勤奋治学的数学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社会责任感。因此,要增进数学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提高他们“课程思政”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加深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促使他们认同推进课程思政的育人优势。

第二,立足教学内容,深入挖掘思政元素。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科学技术的基础,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数学的主要内容“微积分”,是人类智力的伟大结晶。人类文明史充分证明,微积分的产生对科学技术进步、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数学概念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分析生活,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降低对数学的恐惧,提高应用数学的意识;揭示微积分学中“微分”与“积分”的对立统一规律,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与哲学精神;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的学习,有助于塑造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严谨性,培养学生坚持真理、明辨是非、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数学教师需要深入分析并挖掘出来,并将它们自然融入课堂教学中,不要生搬硬套、强行进行思政教育,要做到“润物无声”“如盐化水”,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教育,然后内化为行动。

第三, 优化教学设计,更新教学资源。数学课程开展思政教育,不是生硬地将课程“思政化”,更不是课堂教学结束后进行思政上的拓展,而是应该润物无声“话思政”,将其自然融合进课程。因此,首先要更新高等数学课程体系。数学课程的抽象性,是学生厌恶数学学习的主要原因,所以为了实现该课程隐性教育的育人目标,必须重构课程的教学内容,革新教材形式,改进教学方法。其次要优化课程教学目标。课程团队要立足“课程思政”,积极开展集体备课,从需求开始设计融入思政元素后的数学课程目标,借鉴已有的课程思政实践经验,进行课程教学内容与案例的设计,开展教学评价,实现“有知识、有技能、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最后,开展课程思政资源库的建设。在实施课堂思政的过程中,总结经验教训,做好分工的同时,要协力更新完善好教案、教学课件、习题库、案例库等;同时可以借助这些资源,进行“高等数学”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初期可以在本校投入使用,之后再推广课程,争取更多校外的学生学习,积极申请市级、省级的精品在线课程。

五、结束语

总之,数学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数学课程”+“思政”,要避免将德育内容生硬楔入数学课程,两者应该是有机融合、协调发展,寓道于教,寓德于教,寓教于乐的。教师应在扎实的理论知识、社会调研基础上,把精神品格、家国情怀自然渗入课程教学,实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思想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