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图书馆参与扶贫探索与思考
——以新疆师范大学为例

2022-02-06□卓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3期
关键词:图书室贫困地区村民

□卓 立

一、引言

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目标实现的重要阶段,也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自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考察湘西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思想以来,党中央对扶贫工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明确了脱贫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主要任务之一,消灭贫困并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1],并在党的十九大强调,扶贫应与扶智相结合,扶贫必须坚持经济、文化两手抓[2]。

文化扶贫是指提高贫困地区群众的文化素质与自身发展能力,在文化和精神层面的治贫脱贫[3]。高校图书馆是高等学校的情报中心,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它不仅肩负着为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提供信息文献服务、参与人才培养工作育人任务,而且也属于公共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馆藏资源丰富,学科专业优势明显,教育部明确规定,高校图书馆应积极参与社会资源共享,为社会服务[4]。在这场扶贫攻坚战之中,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发挥扶贫扶智和文化共享的育人作用,助力精准文化扶贫。

二、高校图书馆参与扶贫工作的现状

在国家积极倡导下,很多高校图书馆积极参与了贫困地区文化服务建设工作。高校图书馆在贫困地区开展了建设农村图书馆、送知识下乡等文化扶贫活动,文化扶贫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3]。但是,高校图书馆在文化扶贫工作中也面临各种问题与挑战。

(一)高校图书馆存在文化扶贫意识薄弱问题,对于社会文化建设与服务态度消极[5]。高校图书馆普遍认为它的主要任务是为高校教师教学、科研提供文献信息资源,文化扶贫不是其主要职责。这种滞后的理念使得高校图书馆在脱贫攻坚战中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完全发挥文化扶贫的优势。

(二)扶贫模式单一,缺乏创新,收效甚微。很多高校图书馆只是做一些简单的捐书、捐设备活动,文化扶贫流于形式。贫困地区因其地理位置、生产方式以及人口文化素质、思想观念等原因,导致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低。高校图书馆缺乏对当地环境特点、贫困原因以及群众实际文化需求的深入调查研究,解决不了贫困地区群众的实际文化需求[6],无法精准的开展文化扶贫工作。

(三)高校图书馆还未建立完善的文化扶贫长效机制[6~7]。目前,高校图书馆在文化扶贫工作中,普遍是进行硬件捐赠、基础设施建设工作,还没有形成帮扶、管理机制的常态化。

三、高校图书馆参与文化扶贫的具体实践

新疆师范大学现有20个学院,58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覆盖了10个学科门类,拥有教学型、专业型、研究型实验室37个。新疆师范大学图书馆历经四十余年的发展,藏书总量170余万册,专业期刊1,281种,精选电子期刊13万余种,电子图书40余万种,各类数据库34个。馆藏文献种类广泛,涵盖师范教育类、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以及自然科学中的工业技术、生命科学、地球科学诸门类。依托自身资源优势与特色,新疆师范大学图书馆响应国家精准扶贫政策,每年选派馆员赴对口支援地区工作,积极参与到自治区贫困地区的文化扶贫事业中来。

(一)建立农村图书室。新疆师范大学作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人才培养基地,图书馆馆藏教育文化资源丰富,这些教育文化资源能有力支援农村图书室的援建,师范大学图书馆面向对口帮扶贫困地区喀什市莎车县援建了农村图书室。农村图书室场地住所由当地村民居委会提供,图书馆向各农村图书室捐赠纸质图书资料。图书资料涵盖科普知识、文学作品、党的政策方针、农学类种植养殖、医疗保健、儿童读物等多个种类。这些图书资料范围广泛,可以满足农民群众的不同需求,为当地群众提供精神文化食粮,丰富了村民们的文化生活,提高了村民们的文化素养,为革新当地农民思想观念起到的积极的作用。

(二)在交流中转变村民的思想和观念。莎车县位于新疆西南边陲、昆仑山北麓,帕米尔高原南面,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布古里沙漠之间。由于地理位置偏远,莎车县170余个行政村属于贫困村,教育资源严重匮乏,农村群众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国语的听、说、读、写能力比较薄弱。扶贫先扶智,因此,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的综合素质,改变其思维方式,是文化扶贫工作的内容之一。图书馆工作人员在自治区“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中与当地村民结对认亲,通过每次的结亲活动,向结对亲戚宣传党的政策、科学文化,辅导孩子们的学业,示范先进的生活方式,在生活交流交往中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转变陈旧的、不合时代的观念,并不定期通过互联网通讯工具向村民推送农业种植技术、农产品行情、新闻等信息资源,帮助村民拓宽致富途径,创收、增收,走出贫困。

四、高校图书馆参与文化扶贫的思考与探索

高校图书馆参与文化扶贫工作是其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之一。为确保文化扶贫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高校图书馆应牢记初心使命,强化文化扶贫责任意识、端正态度,在对当地贫困情况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升文化扶贫精准度,因地制宜地探索多元模式,打破瓶颈束缚。

(一)农村图书室建设建议。在农村图书室建设方面,建议高校图书馆的帮扶首先应积极与当地贫困地区的行政部门合作,解决农村图书室硬件设施落后的问题。目前图书室家具及设备等硬件设施普遍落后,单纯依靠村委会提供的简易房舍、几张桌椅板凳以及高校图书馆纸本资源的捐赠而建成的图书室,对大多数村民的吸引力不够高,导致村民参与的积极性很低,极易流于表面形式。在大数据时代,通畅的网络、计算机是必不可少的硬件设施。因此,高校图书馆对农村图书室也应注重数字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比例。同时,可以利用高校图书馆的人才优势,注重并加强农村图书室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不定期对农村图书室管理人员进行信息素养培训,提高其对文献信息资源的搜集、整理能力,这是图书室持续有效地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鉴于村民农忙时节到图书室查找资料不方便的现状,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智能手机客户端、微信公众号平台等互联网手段,推广掌上移动图书馆,实时向村民推送适合当地群众需求的电子书、农业种植知识、技能培训资源,市场交易信息等内容,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室的作用。将高校图书馆文化扶贫落到实处,真正做到不仅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

(二)教育扶贫建议。高校图书馆对当地教育事业的培训,不应仅局限于信息资源的共享,应注重当地中小学图书管理人员的素质培养。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自身资源优势,举办定期培训班,召集当地中、小学图书管理人员,有计划地实施中、小学数字化图书馆培训计划,发挥当地中、小学图书馆文化育人的作用。此外,高校图书馆应联合高校专业教师,制定阶段性师资培训计划,提升当地中、小学基础教育人员能力,有效建立并畅通当地中、小学教师与外界教学名师的交流沟通渠道,汲取名师教学及管理经验,利用外界优势教学资源,提升当地中、小学教师教学能力与教学质量。

(三)建立文化扶贫长效机制。高校图书馆的文化扶贫应纳入图书馆的日常工作,与对口扶贫地区农村图书室工作人员建立长期联系,对农村图书室资源做到实时更新,做到对当地教育事业的长期支援,长期做好当地贫困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保障农业信息资源的及时有效,确保文化扶贫工作持续性、连续性和有效性。同时,根据阶段性的文化扶贫反馈信息,不断细化扶贫工作具体事宜,把高校图书馆的文化扶贫作为一项文化传递使命长期开展下去。

五、结语

文化扶贫是为贫困地区人民给予精神和文化层面上的帮扶,提高当地人口综合素质,推进扶贫工作进程,尽快摆脱贫困现状,是精准扶贫工作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高校图书馆作为文化扶贫中必不可少的力量,要始终明确自身使命以及在扶贫工作中应该承担的角色。目前已经打赢脱贫攻坚战,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的胜利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高校图书馆应依托其文献信息、人力资源、网络技术等自身优势,在“互联网+”背景下,创新“知识扶贫”的工作思路,因地制宜制定扶贫计划,有的放矢地开展科学有效的扶贫工作,不断推动贫困地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当地文化事业发展,提高高校图书馆的社会服务能力。

猜你喜欢

图书室贫困地区村民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题多解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提高基层单位图书室管理科学化水平的路径选择
提高基层单位图书室管理科学化水平的路径选择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