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金①支付应与非现金支付和谐共生
——基于青海农牧区②和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研究

2022-02-06李辰凌

吉林金融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非现金农牧区现金

严 虎 李辰凌 赵 梁

(中国人民银行海西州中心支行,青海海西州 817099)

近年来,伴随移动支付的飞速发展,“无现金社会”的说法甚嚣尘上,甚至拒收现金现象时有发生。但是无论是理论基础,还是主要国家的经验做法以及青海省农牧区支付实践,都表明现金存在有着现实的必要性,非现金支付与现金使用之间既是竞争也是互补,而非替代关系。

一、现金存在必要性的理论基础

(一)从法律角度看,国家出台了法律法规保障现金法定货币的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三章第十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第三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是人民币,以人民币支付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一切公共的和私人的债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收。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18〕第10号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是人民币,包括纸币和硬币(以下统称现金)。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格式条款、通知、声明、告示等方式拒收现金,依法应当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情形除外。

(二)从货币职能的视角看,货币的本质属性是现金长期存在的基础

纵观国内外货币职能的论证,其主要职能是价值尺度、购买和支付手段、积累和保存价值。现金作为最基础的货币形态和不受用户身份关联的无门槛的支付手段,在经济发展和商品交易中高效承担了交换媒介的作用,充分履行了购买和支付的职能。同时,后金融危机的国际经验表明,英国、日本等国公众为预防未知危机的风险,从现金积累和保存价值的职能角度出发选择长期持有货币。

(三)从制度经济学角度看,保留现金有利于降低社会总交易费用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世界著名经济学家科斯提出了作为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基础的“交易成本”的概念,指出因交易费用的存在,经济活动交易双方需要选择支付工具和支付方式,不同的非现金支付也因支付工具的不同而使交易费用不同。同时,非现金支付和“数字鸿沟”背景下的现金支付之间的交易费用不仅各不相同,而且存在各自优势。非现金支付需要较高的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并构建完整的支付生态链条,需要庞大的规模效应。但是,现阶段因诸多原因,仍存在很难形成规模效应的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地区或场景,非现金支付难以满足其支付需求,与完全取消现金相比,现金支付和非现金支付有机共存可以使社会总交易费用更低。

二、第三方支付浪潮下主要国家现金使用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美国:法律保障叠加民众偏好,美国现金使用率高

2019年以来,美国多个城市出台地方法律,禁止商户拒收现金。同时,美国公众倾向于使用美元,认为美元有着一种代表国家的文化自豪感。据摩根士丹利于2021年6月发布的《货币使用的惊人复苏》一文显示:美国在2021年上半年流通中现金逐步递增,并在6月初同比飙升至11%,超过了过去十年7%的年平均增长率。①①数据来源:数字未来—金融与发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季刊—2021年6月号.另外,美国公众,尤其是年轻人使用非现金支付,过度消费超过了自己的偿还能力,导致背负信用卡债务。据2020年CNBC报道数据显示,47%的美国人背负信用卡债务,其中绝大多数是年轻人。②②数据来源:新浪财经《美国家庭债务续创新高,但疫情之下信用卡支出不增反减》.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20-05-06/doc-iirczymk0120794.shtml?cre=tianyi&mod=pcpager_fin&loc=33&r=9&rfunc=100&tj=none&tr=9.

(二)德国:大约有80%的交易是通过现金完成③③数据来源:德国频道《调查显示:德国人更喜欢现金交易》.http://m.haiwainet.cn/middle/456991/2017/1020/content_31154599_1.html#.

德国大约有80%的交易是通过现金完成,即使是大额交易也以现金支付为主。德国人偏爱使用现金的原因为:一是现金在德国历史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追溯德国的货币历史,货币的恶性通胀使得经历过挤兑危机的德国人民通常更倾向于持有现金,如果让现金消失,德国人认为这是对传统和文化的抹杀。二是德国消费者负债水平极低,2013年,德国只有18%的交易是通过银行卡来完成的,他们认为使用现金可以更好地对自己的资产进行支配,也更容易追踪自己的钱和支出。三是非现金支付需要良好的网络环境和硬件支持。德国的网络覆盖率只有65.5%④④数据来源:德国之声,2019年.,网络覆盖率较低影响了电子支付的需求。同时,因2018年6月系统故障导致整个欧盟的客户只能用现金支付货物和服务的费用,这让他们认为现金是最安全有效的支付方式。四是德国的老龄化严重,超过65岁的老年人占18%以上⑤⑤数据来源:Statista,2019年.,老年人在接受诸如智能手机和电子支付等新鲜事物方面较为被动和缓慢。

(三)日本:日本社会目前仍较为依赖现金

因日本纸币难以造假、不易破损污秽,日本民众偏好使用现金,并且对“去现金化”顾虑重重:一是日本自然灾害频发,民众认为一旦发生灾害造成停电等情况,现金必不可少。二是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致使日本公众在寻找资金的“安全避风港”,他们更加倾向于持有现金。三是中小商户不愿意负担佣金成本,且担心支付延迟到账影响资金周转。同时消费者对密码被盗和个人信息泄露存在顾虑。总体看,日本社会目前仍较为依赖现金。据日本ITmedia网站8月17日发表的《日本人的现金使用额为中国人的7倍》文章指出,2021年4月至5月,日本“银联”分公司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中日韩三国月人均使用现金额分别为2848日元、20633日元和9640日元,日本人现金使用量是中国人的7倍。⑥⑥数据来源:环球时报《日媒:日本人的现金使用额为中国人的7倍》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836950268997 0978&wfr=spider&for=pc.

三、现金存在必要性的青海农牧区实践分析

近年来,青海省农牧区人民银行联手当地政府和金融机构在城乡范围积极推进支付服务便利化,在交通、医疗、餐饮、零售、公共缴费等领域开通非现金支付渠道,深入推动非现金支付工具应用普及。但是青海农牧区支付服务环境建设、数字鸿沟以及民众偏好现金等诸多原因,使用现金仍然完全占据着主流、甚至是其唯一的支付方式。调查数据显示,2019年—2021年,青海省海西、黄南、海南、海北、果洛、玉树六州现金处于净投放态势,其现金投放分别占全省现金投放的46.88%、49.04%和48.75%,占全省现金投放的近一半。①①数据来源:2019年—2021年青海省现金投放回笼日统计表.

(一)青海农牧区支付服务环境建设程度尚不够成熟

近年来,青海农牧区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呈现城乡二元结构,农牧区服务设施相对薄弱,支付系统覆盖面相对较低。具体表现为:1.网络信号不通畅。据调查,全省六州区域面积70.14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06.62万,存在大面积几乎没有网络通信或者网络通信信号不稳定的区域,农牧民牛羊、虫草和农牧畜产品交易结算大多为现金。以青海省海西州为例,海西州支付结算报表显示,2021年末全州10个金融服务空白乡镇共设立54个惠农金融服务点,有35个服务点表示当地网络信号常常出现故障或异常,影响了服务点业务开展。同时,根据2021年对全省农牧区支付工具使用情况开展的调查显示:39.33%的被调查对象表示“网络不稳定或没有网络”影响使用电子支付的体验感。2.金融机构网点分布较少。农牧区经济活跃度不够高,人口集中度低,各金融机构因成本和风险的考量,在边远农牧区的网点、机具布放等投入较少,边远农牧区金融基础服务设施相对薄弱,支付系统覆盖面相对较低,支付结算环境亟需改善。据调查,2021年末,全省六州225个乡镇(含民族乡、乡镇级行政委员会)中有111个乡镇没有银行网点,占比达到49.33%。3.支付场景建设不充分。据调查,全省农牧区电子支付应用场景建设还不够充分和完善。诸如自来水费、天然气费、农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参保等民生领域还没有开辟足够便捷、高效的线上支付渠道。同时,部分边远农牧区的违章罚款缴纳、学校学杂费收缴、就医缴费等因会计部门核算要求、支付渠道多样等造成资金结算繁琐,不能完全畅通非现金支付工具使用的渠道。

(二)智能支付背景下的“数字鸿沟”要求保留现金

1.农牧区民族及语言因素要求保留现金。据调查,全省六州边远农牧区仍有16.13%的被调查对象从未使用过电子支付工具。主要是因为现阶段主流的支付工具、手机银行和银行ATM机具,通常只有汉语操作界面,对母语为藏语、蒙语等的民众而言,非现金支付是一种难题。2.老年人应用支付工具存在困难。据调查,因自身文化程度、身体等多种原因,40%多的受访者无法正确使用或者根本不用智能支付工具。其中16.78%的60岁及以上老人从未使用过电子支付工具。同时,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人群中没有使用过电子支付工具的占到25.78%,而这其中老年人占比超过六成。3.电子支付应用能力有限。据调查,使用过电子支付的群体中,有65.89%不会借助电子支付工具乘坐公共交通,或者进行医疗缴费、生活缴费(水、电、气、暖、物业)、公共税费(缴费所得税、违章罚款)等日常应用。

(三)特殊人群和特殊场景要求使用现金

1.境外游客。据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的新闻数据,近年来青海省每年接待境外游客5万人次左右,境外游客因通常没有人民币结算账户,只能依赖现金在本地开展消费。2.管控未成年人的需要和便利视障人士需求。一方面,监护人通常以现金形式给予未成年人小额零花钱,以方便控制未成年人的消费行为;另一方面,虽然部分非现金支付工具针对视障人士做了优化,但视障人士应用支付工具相较使用具有盲文标记的人民币仍然存有困难。3.特殊结算需求和民俗场景。青海农牧区作为全国生态保护重点地区,近年来国家在生态移民、退牧换草、精准扶贫等方面政策不断向农牧区倾斜,各类补偿资金多以现金形式发放到农牧民手中。如,2019年10月至11月中旬,玉树现金短期内投放量和净投放量分别达到5.82亿元和5.07亿元,占同期全省比重分别为20.8%和48.4%,占玉树全年投放和净投放量的比重分别约为25%和37.4%。②②数据来源:2019年10月、2019年11月玉树州现金投放回笼月报表.同期玉树地区农业银行、农信社等银行业金融机构营业网点经常出现牧民排长队取现的情景。另外在传统的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中,通常会基于传统风俗习惯或受通信条件限制大量使用现金。调查的十余次习俗活动中,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占总金额的比例均未超过5%。

(四)青海省农牧区居民因多种原因更偏好使用现金

据调查,因群众对电子支付工具存有疑虑以及电子支付工具本身存在障碍,部分民众更偏好使用现金。1.群众对使用电子支付工具存有疑虑。调查发现,有14.46%的被调查对象表示并不喜欢电子支付,有34.98%担心使用电子支付不安全。近年来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活动频发,也使得大量人群对使用电子支付工具心存疑虑。有39.13%担心个人信息遭遇泄露。超过三成消费者表示“有些时候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就被扣费”。2.电子支付工具本身存在使用障碍。据调查,支付端部分手机APP,尤其是银行机构APP出现无法登录、无法消费付款或转账、转账受限等情况;受理端如二维码收款等部分新型收款工具,出现收款信息提醒功能异常、资金结算异常等情况,影响消费者和商户使用电子支付工具的积极性,甚至不愿意使用电子支付工具,特别是对新用户的加入产生了不利影响。调查中有21.33%的调查对象表示“电子支付操作复杂,付款时花费时间更长”。3.部分人群更偏爱现金。在对都兰县诺木洪枸杞采摘期支付工具使用的调查中,来自各地许多采摘工更希望承包商以现金的方式支付劳动报酬,他们表示这样更能直观地反映劳动成果,更有幸福感、满足感。另外,农牧区少数民族占全省人口的47%,受限于网络设施、文化水平、语言习俗等多种因素,少数民族对现金有强烈的偏好。

四、政策建议

(一)充分发挥现金在危机时的“稳定器”作用

虽然伴随支付技术的进步和支付渠道的多样性,现金的流通职能有所减弱,但是国内外危机事件,尤其是全球金融危机、新冠肺炎疫情以及今年郑州特大暴雨灾害中移动支付受限的实践经验表明,现金持续发挥着非现金支付工具所不具备的支付中介、金融稳定、财富保值等作用,有利于维持金融秩序,避免危机持续升级。因此,为保障民生和社会正常运转,应通过加强调查研究,监测预警,完善现金供应应急储备,及时应对突发事件对现金投放的冲击。

(二)加强宣传教育,健全权益保护,保障现金支付

加强现金使用的相关法法律法规知识的普及教育,让社会公众充分认识到拒收人民币是违法行为,引导商户尊重消费者支付方式的选择权,对发生或容易发生拒收现金行为的行业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教育,营造全社会自觉维护人民币法定地位的浓厚氛围。对出现拒收现金行为及时进行处理,对情节严重的典型案例依法从重处罚,形成有效震慑。

(三)加强支付业务数据的掌握和分析,优化现金发行

基层人民银行要进一步掌握辖区支付业务运行的数据,特别是支付机构在辖区开展业务的有关运行数据,加强对相关业务数据的分析、研判,进一步优化现金发行。针对特殊时期、特殊人群的突然出现的大量现金需求应提前分析、提前预判、提前满足。也要鼓励商业银行对现金服务保持必需的投入,对重点的地区、行业、特约商户有针对性地提供现金服务。

(四)尊重消费者多元化选择,营造良好受理环境

鼓励包括现金在内的多元化支付工具共同发展,在充分优化非现金支付工具应用的同时,发挥现金的互补作用。如在ATM机具、助农取款机具中配备民族语言、便于老年人使用字体,优化业务流程等。鼓励具有收取现金、点验钞功能的复合型收银终端的发展应用,满足消费者多样化支付需求,为落实“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的“全面促进消费”营造便利环境。同时,规范支付机构过度夸大“无现金社会”的营销宣传行为,防止误导商户和消费者,避免将现金使用与非现金支付对立,避免给特殊群体带来认识误区和被排斥感。

猜你喜欢

非现金农牧区现金
藏北农牧区县域医共体建设实践与成效:比如经验研究①
强化现金预算 提高资金效益
被现金券套牢
高速公路非现金联网支付体系建设探讨
只“普”不“惠”的现金贷
农牧区中小学音乐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要对症下药
非现金支付方式在高速公路MTC收费中的应用与探讨
内蒙古包头地区(城市、农牧区)继续医学教育现状及对策
基于高速公路非现金支付卡应用的小额支付平台建设与发展
基于高速公路非现金支付卡的空中充值平台研究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