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沿淮小麦赤霉病流行原因及其防控策略

2022-02-05赵亚

安徽农学通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防控策略流行

赵亚

摘 要: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生产中的一类主要病害,近些年在小麦生产中频繁发生,给当地小麦生产安全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该文结合凤台地区小麦生产实际,对小麦赤霉病流行发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从农业防治和药剂防治2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防控策略,为当地做好小麦赤霉病的防控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流行;防控策略;沿淮地区

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2)01-0105-02

小麦赤霉病又被称为烂麦头、红头瘴等,为典型的气候性病害之一,属于麦类上流行性病害之一,为世界性病害,具有间歇性暴发等特点,可在各小麦生产区域发生[1]。我国沿淮区域农作物生产制度以麦—稻为主,一般小麦抽穗扬花正处于降水量较多的4月上中旬,小麦赤霉病易发,该病发生后小麦的病穗上会有霉层产生(主基色为红色),不仅可造成小麦的严重减产,还会造成小麦籽粒出现腐烂变质现象,进而影响到小麦的品质。此外,分泌的毒素物质还可导致食用的人畜出现中毒现象,威胁到人畜的健康、生命安全,严重者可导致食用者死亡[2]。

安徽省凤台县地处淮河的中游,该县小麦2018年播种面积为45810hm2,总产量272991t,在当地粮食生产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近些年来,受到异常的气候条件、耕作制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当地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程度有所加重,且年度间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对小麦生产安全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对小麦赤霉病流行的原因及防控策略进行了总结。

1 小麦赤霉病流行发生的原因

1.1 种植的品种普通不抗病 目前,市场上对小麦赤霉病有抗性的品种还没有。不同生育阶段的小麦品种,感染小麦赤霉病的概率有所差异,以小麦扬花期感病的概率最高,其次为齐穗、灌浆期,此阶段如果遇到了温度高、降雨多的气候条件,则小麦赤霉病易发。如果小麦的抽穗扬花期可以与当地的阴雨天气避开,则可降低赤霉病的发生程度。沿淮地区,小麦品种原来主要为春性品种,近些年该区域推广应用了小麦高产攻关栽培技术项目,原来的品种不少被半冬性品种替换,后者生育期相对于前者更长、抽穗扬花的时间相对较迟。春性小麦品种一般抽穗的时间在4月上旬,而半冬性小麦品种抽穗在4月中旬(此阶段温度较上旬一般可增加2~3℃),降雨量及降雨时间也会延长,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概率增加。小麦赤霉病在当地流行的一个主要的原因来自近些年当地小麦品种的更换。

1.2 栽培管理措施不当 一是施肥量及种植密度不当。要实现小麦的增产,适量增加施肥量、提高种植密度非常有效[3]。如小麦生产要达到产量7.5t/hm2、有效穗数570万穗/hm2的目标,需要确保纯氮肥施入量达到240kg/hm2。因此,为了实现高产,小麦生产中经常会通过增加施肥、提供密度来实现。如果在常规栽培的基础上,施肥的量、种植的密度增加40%左右,则可导致田间群体通风性降低、湿度增加、透光能力减弱,为小麦赤霉病菌的侵染暴发创造良好的条件。在氮肥施入过多的情況下,小麦植株旺长、田间植株过于郁闭,导致小麦植株长势细弱、抗病能力降低,发生小麦赤霉病的概率大大增加。二是农业耕作措施不当。近些年来,当地禁止对作物秸秆进行焚烧处理,很多秸秆直接还田,大量病残体残留在田间,导致菌源数不断增加,大大增加了小麦赤霉病流行发生的概率,在环境条件一致的情况下,积累的菌源数越多,病害发生程度就越重。近些年来,通过对当地田间开展调查,上茬作物水稻茬携带病原菌的概率较之前提高7%左右,导致小麦赤霉病的流行发生。

1.3 气候条件适宜 小麦赤霉病属于典型的气候性病害类型,其发生流行的适宜条件为光照少、阴雨连绵、温度高、湿度大[3-4]。由此可知,小麦赤霉病发生流行的三大主要影响因素即为高温、寡照、高湿。(1)温度。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否、发生进程、发展快慢主要程度上受到温度的影响,小麦进入抽穗扬花期后当地温度逐渐增加,导致了赤霉病的快速发病,如果遇到较低气温的年份,则赤霉病的发病速度相对较慢,在气温13.7℃以下时一般小麦赤霉病不会发生。(2)湿度。小麦赤霉病发生最为关键的因素即为湿度条件,在潮湿的环境下带有病原菌的基质上才有子囊壳产生,一般湿度越高,子囊壳发生的速度越快,在湿度条件30%以下时则不会出现子囊壳。子囊孢子也需要在湿度高的条件下才可以释放、传播开。(3)光照。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程度很大程度上受到光照的影响,小麦处于灌浆期时当地的温度较高、空气中湿度大,如果遇到连续阴雨寡照天气,则可导致小麦赤霉病的大暴发,如果有充足的光照条件,则发病程度相对较轻。凤台县进入5月后气温高,此时遇到寡照、高湿的天气大大增加了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概率,而当地近些年更换的半冬性品种此期正处于灌浆期,易被赤霉病病原菌侵染导致发病。

1.4 防治措施不到位 小麦种植户在生产中施药不科学,具有很大的随意性,盲目性较强,前些年在小麦赤霉病高发的年份里,很多农户施药1次难以取得较好的防效,而增加1次用药的农田,防治效果则有所增加,但效果不够稳定,3次用药才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可见,农户施药的次数、时间等均会影响到小麦赤霉病的防效。

2 防控策略

2.1 农业防治 小麦赤霉病前期预防的有效措施之一即为适时开展深耕灭茬工作,每年小麦种植前可采取深翻土壤的措施,将表层土壤的菌源翻入深层的土壤,降低菌源侵染小麦导致发病的可能性[5]。施肥时主要施入基肥,要求施足,如果必须要进行追肥,也尽量早施,避免过晚施入导致小麦植株旺长、出现贪青晚熟,大大增加小麦植株发生赤霉病的概率。目前虽然市场上小麦品种更新了几代,但是没有研发出来真正对小麦赤霉病有抗性的品种,不同品种表现出来的抗病性差异明显。据调查,在气象条件不利及小麦赤霉病防控不理想等情况下,宁麦系列小麦品种的病穗率较高,田间病穗率达60%,而扬麦系列小麦品种田间病穗率在40%以下。由此可知,小麦赤霉病防控中最为有效的措施即为开展抗病强的品种的选育,因此要在抗病品种的选育方面继续深入。对于赤霉病重发的田块,小麦收获后麦茬上会残留大量的子囊孢子,需要及时合理地做好麦茬的处理,以降低后期病害暴发的概率,可将麦茬深翻入土壤中,促使麦茬腐熟、降低病菌感染。小麦成熟后要及时收割、合理做好储存工作,及时将籽粒晾晒、烘干,将含水量降低到安全储存范围内。

2.2 药剂防治 小麦生长阶段,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其开始抽穗扬花的时间、进度均有所差异,因此在开展药剂防治时要结合小麦植株的生长情况适时推进,结合实际情况灵活确定药剂的施用时间、施用量。同时,各地药监部门要加大对农资市场的管理,针对制作、销售假冒伪劣药剂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以净化农资市场、确保药剂效果;小麦赤霉病的防治适期持续时间较短,在各种病虫害类型多发的小麦穗期,对防治技术的要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议各地植保部门多安排技术人员深入到田间地头开展指导。

小麦抽穗阶段如遇晴好天气,则施药以开始开花时进行为宜,抽穗期遇到连续降雨天气则会大大增加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概率,以齐穗施药效果最好;施药时以弥雾、高浓度喷雾效果更佳,可避免此阶段多发的雨水对药剂的二次稀释作用而产生的危害。淮河地区主要为麦—稻轮作制度,小麦一般在4月上中旬抽穗扬花,此时正赶上降雨较多,小麦赤霉病发生后可针对性施药防治,其余时间尽量不要用药防治,以降低对小麦品质及环境的不利影响。用药时要确保对水量充足、对准小麦穗部施药,药后3~6h如果遇到降雨则在雨停止后及时补喷药1次。需要注意的是,有的区域小麦赤霉病病原菌对多菌灵等药剂的抗药性较强,选择药剂时不可选择此类药剂或者复配制剂,以免无法发挥防治效果而导致病害程度加重。此外,防治小麦赤霉病建议不要单独进行,可結合麦田内实际病虫害情况开展统防统治,科学用药,在降低小麦赤霉病的同时也对其他重大病虫害的防控起到了较好的兼防效果。

3 结语

沿淮区域一般在小麦赤霉病发生程度较重的年份,建议在农业防治的技术上适当开展必要的药剂防治,其余发生程度轻的年份尽量不喷药,以降低对生态环境及小麦品质的污染。药剂防治时也应尽量结合其他病虫害防治进行,选择毒性低、残留期短的药剂进行综合防治,在对小麦赤霉病起到防治效果的同时还能对其他病虫害起到兼防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忠华,陈云,尹燕妮.小麦赤霉病流行成灾原因分析及防控对策探讨[J].中国科学基金,2020,34(4):464-469.

[2]王忠娣,宇军,李永乐.2015年兴平市小麦赤霉病发生流行原因及防控措施[J].陕西农业科学,2016,62(6):85-86.

[3]刘荣,孙伟.小麦赤霉病流行的原因及防控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8(11):122-123.

[4]赵子津.安徽省明光市小麦赤霉病流行原因与防控对策探析[J].农民致富之友,2018(22):38.

[5]张红星,黄龙兵,王昕,等.响水县2015~2017年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与防控对策分析[J].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2018,30(1):50-52.

(责编:张宏民)

猜你喜欢

小麦赤霉病防控策略流行
2016年阜阳市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及重发原因分析
“激健”与多菌灵·三唑酮混配减量防治小麦赤霉病药效试验
“流行”的历史衍变
网络语言对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影响
不同抗性小麦品种对药剂防治赤霉病效果的影响
论“破窗理论”及其在环境犯罪防控中的应用
采用BT投融资模式建设的法律风险分析及防控策略浅议
商业银行审计风险与防控策略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