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耕读”词义补释

2022-02-05

江海学刊 2022年4期
关键词:社会分工辞赋士人

李 方

中国传统耕读文化产生于先秦时代。早期儒家强调“耕”“读”分离。孔子认为,“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论语·卫灵公》),强调“读”为君子之职,“耕”乃小人之业,明显带有抑耕而重读的思想倾向。孟子承接这种君子、小人的社会分工之辨,提出“或劳心”“或劳力”的两种职业区分,总括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社会分工伦理(《孟子·滕文公上》)。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先贤以“耕”和“读”区分人的身份与职业。但“耕读”一词还有另一含义。

汉代班固指出:“古之学者耕且养,三年而通一艺,存其大体,玩经文而已,是故用日约少,而蓄德多,三十而五经立也。”(《汉书·艺文志》,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590页)倡导学者边耕作边修养德行。这里的“耕”已超越了维持生计的范畴,成为“蓄德”的重要进路。及至南北朝之际,“耕读”正式成为士人修养人格品性以维系家族地位的途径。颜之推在《颜氏家训》论述了只读不耕会招致“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的窘境,足见其时“耕”已上升为儒家经世营家的应有之义,“耕”与“读”从分立到并列之势昭然。

北宋后期,唐庚所拟策论题目《耕读》,引发士人对“耕读”分立并列之说的讨论(唐庚:《眉山唐先生文集》卷三○《策题·耕读》,四部丛刊三编本)。由此首开“耕”“读”合一,亦引发士大夫群体对“耕读”分立之反思。至南宋,耕稼文化逐渐进入士人文化视域,“耕读传家”也融注进家族文化之中。如有辞赋云:“太上种德,其次种木,又其次种谷。木仅十年之需,谷才一年之蓄,惟德则享之而不穷,酌之而不涸。吾门旧有三槐,其大如屋。本之以孝友兮,可以厚栽培;泽之以诗书兮,可以深灌沃。不寻之以斧斤兮,纵之以樵牧。淮水之流兮未干,文正之芳兮可续。”(曾枣庄、吴洪泽主编:《宋代辞赋全编》第四册,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005—2006页)通过家族的“耕读”传统,勉励家族子弟树德行,走正道。再如有宋遗民卫富益自号“耕读居士”,著有《耕读怡情》,以此彰显自己的高洁品质(《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94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影印本,第433页)。“耕读”遂成为士人修身养性、进德修业之道,其融合之义且深。

明末清初,理学家张履祥在《补农书》总论中专门论述了“耕”“读”之间的关系,认为“人言耕读不能相兼,非也”,提倡在农耕之余“开卷诵习,讲求义理,不已多乎。窃谓心逸日休,诚莫过此”。“耕”与“读”相辅相成。要之,“耕读”成为士人的一种文化心理图景,是以“耕”促“读”、养“德”,进而实现立德不朽。

猜你喜欢

社会分工辞赋士人
辞赋神鹰银铠图序
论民国辞赋学史的建构及其意义
什么叫辞赋及其与对联的关系
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论陶渊明对诸葛亮的接受——兼及士人仕隐之间的矛盾与彷徨
《中国辞赋理论通史》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
社会分工的历史衍进及相关理论的反思
明朝的区域来源、政权性格与“江浙士人”
湖湘士人的崇文尚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