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研究
——以光大银行为例

2022-02-04于冰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会计学院北京100070

商业会计 2022年24期
关键词:光大银行套期金融工具

于冰冰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会计学院 北京 100070)

2017年3月,财政部发布了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和《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会计》,规定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企业自2018年1月1日起执行。商业银行作为企业和个人的存款机构和贷款人,对经济的运行至关重要;而且商业银行的业务和产品非常复杂,贷款和其他金融工具会产生多样的风险,新金融工具准则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给商业银行带来了风险。新冠疫情给全球的经济活动带来了严重影响,商业银行应基于疫情下的经济形势,分析会计准则变动带来的影响,从而防范和化解风险。

一、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修订的主要内容

(一)金融工具分类和计量

新金融工具准则将原来的四分类法改为以合同现金流量特征和金融工具管理的业务模式为准的三分类法,提出了全新的金融资产分类标准,建立了更加科学合理的分类框架。其中,对金融资产的合同现金流量特征测试(SPPI测试)的检查是必要的,如果一项金融工具通过了SPPI测试,这意味着该项金融资产的未来现金流仅为对本金和以未偿付本金为基础的利息的支付。如果一项金融工具支付的不仅仅是利息(例如,包含转股权的可转换公司债券),那么它就没有通过SPPI测试。企业管理金融资产的业务模式被定义,是由组织的绩效、评估和向关键管理者报告决定的。管理者通过判断以下至少三种不同业务模式来确定管理资产的业务模式:收取合同现金流量、收取合同现金流量和出售金融资产、其他业务模式。

(二)套期会计应用条件

新金融工具准则摒弃了严格的套期会计应用的定量条件,规范了更加灵活和定性的条件,商业银行可运用套期会计方法更加客观、公允地反映套期业务的风险管理效果。主要变动在于:指定符合规定的套期工具与被套期项目,并且在二者之间的经济关系中信用风险不占主要地位,套期比率合理,满足这三个条件就可以按照套期会计方法进行处理。此外新金融工具准则还有一个变化,就是关于套期关系再平衡的规定,在风险管理工作目标不变的前提下,如果仅仅是在套期比例失衡时,商业银行很可能有再调整在套期关系中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目数量的机会。因此,在新金融工具准则下,商业银行按照准则要求准备了相关书面文件,就可以更加广泛地使用包括衍生工具在内的金融资产进行套期处理,有助于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活动有效开展。另外,新金融工具准则还就套期会计提出了全新的披露要求。

(三)前瞻性预期信用损失减值模型

新金融工具准则引入了基于前瞻性信息的预期信用损失减值模型,金融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不再使用“已发生损失模型”,而是采用“预期损失模型”。新的减值方法分三个阶段实施,在每个报告日,有必要检查信用风险和计算ECL。在信用风险未显著增加的第一阶段,基于未来12个月来计算ECL计量损失准备;而在信用风险显著增加的第二阶段,则应基于整个存续期的ECL计量损失准备;如果存在违约证据,即已发生信用减值损失的,则将金融工具转移至确认减值的第三阶段。

ECL准备的计量是基于远期信息和概率加权金额,通过评估可能发生的情景来确定的,反映的是在报告日评估的未来信用事件以及由此产生的现金短缺预期。在评估预期信用损失时,需要考虑的信息可能与评估信用风险的变化有关,如经济环境中实际出现的或预测即将出现的严重不良变动,以及企业经营状况、财政上出现的或预计的严重不良变动。不但必须引入过期数据,还需要考虑未来的关键信用数据,以及前瞻性宏观经济数据。可见ECL模型相比于已发生损失模型能更好地吸收市场波动,并能够更主动地应对未来的变化。商业银行能否恰当应用新金融工具准则中的预期信用损失减值模型不仅与相关贷款的自身信用风险相关,还和整个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商业银行管理者对经济环境的反应有关。

二、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以光大银行为例

中国光大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光大银行)同时在A股(上交所)和H股(香港联交所)上市,自2018年1月1日起开始执行新修订的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光大银行使用的金融工具种类丰富、复杂度较高,使用衍生工具的情况相较于其他商业银行也更为广泛。更关键的是,新金融工具准则发布了有关套期会计方法的规定后,光大银行才开始使用套期,这形成了天然的对照,有必要对此进行深入研究。

(一)金融资产分类和计量变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随着金融工具分类标准和计量属性的改变,公允价值计量的范围将进一步扩大。新金融工具准则下,对以摊余成本计量(AC)和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FVOCI)的金融资产的判断,需要综合考虑合同现金流量和管理的业务模式,判断的条件更为严格;至于未通过SPPI测试的金融资产则分类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FVTPL),从而会有更多金融工具计入FVTPL。例如光大银行2018年之前投资的一些理财产品和基金项目,因为其利润主要依赖标的资产的回报率,其合同现金流量不仅是对其本金和以未偿本金为基数计算的利息的承担,所以将这些理财产品和基金项目划分为FVTPL。由于公允价值计算的复杂化,势必会给商业银行经营资产流动风险带来巨大压力,同时在当前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的形势下,公允价值的应用也有可能会扩大波动性影响,从而造成更大的顺周期影响,公允价值的计算范围进一步拓宽,进而增大利润波动性。

如表1所示(数据来源:光大银行2018年年度报告),光大银行为了执行新金融工具准则,于2018年1月1日对2017年12月31日的金融资产账面价值进行了重新调整,由于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是贷款及应收款项类投资,而这类资产一般都划分为AC,所以AC类金融资产还是占据着资产的大部分比例。除此以外,可供出售金融资产(AFS)的重分类金额变动比较大,经过SPPI测试及评估业务模式后,光大银行将大部分可供出售债券(即原AFS账面价值的65.46%)划分为FVTPL的债券;其余部分可供出售债券(即原AFS账面价值的34.39%)划分为FVOCI的债券,对其公允价值计量提出了新的要求。

表1 金融资产从旧金融工具准则调整为新金融工具准则 单位:百万元

(二)套期会计方法的应用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套期会计方法的设计有益于避免与公允价值计量相关的收益波动增加。管理者往往不喜欢收益波动,因为它增加了企业的风险,降低了管理者实现收益目标的能力。因此,当现金流的可变性及其对商业银行价值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时,商业银行管理者可能会进行套期。新金融工具准则改变了之前有关套期的规则,取消了严格的80%—125%规则,这给了管理者一定的灵活性和自由裁量权。因此,一些经济上合理的对冲项目可能更加符合新金融工具准则下的套期会计要求,使衍生产品的收益变动一部分反映在权益中,从而减少对损益的波动影响。因此,管理者在衍生产品损益的时机和确认方面自由裁量权变大,使得衍生品可能已经成为一种效率较高的收益平滑工具。管理者可以使用衍生品来降低利率、外币汇率、商品价格和其他风险因素波动导致的收益和现金流的波动性。例如,现金流量套期中的“浮动换固定”,当利率低于(高于)掉期交易中规定的固定利率时,商业银行向交易对手支付差额(收取超出部分),并调整其利息支出以反映支付(收取)。只要净利息费用在发生时支付,应计波动性就保持不变;如果应计并在后续期间支付,则波动性会降低。因此,互换的净效应是平滑收益和现金流。

光大银行的衍生金融资产和负债具备一定规模,使用历史较长,而且在新金融工具准则实施之前,光大银行从未使用过衍生工具作为套期工具,在新金融工具准则实施后则开始应用套期会计方法进行处理,因而可以就这一变动深入研究套期会计方法对商业银行的影响。通过查阅光大银行的财务报告发现,截至2018年12月31日,光大银行从未使用衍生工具作为套期会计中的套期工具。然而从2019年起,光大银行开始通过使用利率掉期这种衍生工具,对由利率变化所导致的公允价值变动进行套期保值,被套期项目则是固定利息债券。当年用于套期会计中作公允价值套期工具的衍生金融工具的名义金额达到人民币0.14亿元,占当年所有衍生工具名义金额的0.05%;到了2020年12月31日,作为公允价值套期工具的衍生金融工具使用规模增加,其名义金额达到人民币32.86亿元,占当年所有衍生工具名义金额的14.86%。2021年12月31日,衍生金融工具名义金额达到人民币32.70亿元,占当年所有衍生工具名义金额的比例为17.36%。在没有使用套期工具时,2017年衍生金融工具净损失26.36亿元,2018年衍生金融工具净收益0.16亿元,对当期的盈余波动影响较大;而自开始实施新金融工具准则后,光大银行开始逐步增加使用衍生工具作为套期工具,在套期会计处理方法下,套期无效部分产生的损益较少,2019—2021年这三年的公允价值变动不大,说明套期会计方法的应用明显降低了光大银行的公允价值波动性。

表2 衍生金融工具的名义金额 单位:百万元

三、新冠疫情背景下预期信用损失模型计量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新冠疫情背景下,许多行业蒙受重大损失,导致大量就业损失和企业倒闭,许多个人和组织由于经济制约而无法充分偿还债务,对商业银行也造成了重大影响。贷款是商业银行重要的金融资产,光大银行2021年发放贷款和垫款占其资产总额的54.89%,贷款损失准备将成为重要的风险管控点。在信贷损失背景下,已发生损失模型受到了多方面的批评,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被认为过于历史化,可能导致经济下行期间损失确认的延迟。于是新金融工具准则引入了基于前瞻性信息的预期信用损失(ECL)模型。在新冠疫情期间,本文认为ECL模型的应用对商业银行评估贷款减值可能会有以下两方面的影响。

一是由于宏观经济环境变动较大,要求管理者作出较多的个人主观判断,使得损失准备确认的不确定性加大。贷款的信用损失准备是基于违约风险和预计损失率的假定,同时还要求对前瞻性宏观经济环境情况作出综合评估。在商业银行评价信贷风险是否明显上升时,通常会认为:在合同付款逾期时间达到三十天以上的,金融资产的信用风险从初始确认以来明显上升。而由于新冠疫情会影响社会经济和企业经营环境,客户面临着融资困难导致偿还期限增加,造成的违约风险明显上升,预期信用损失的参数会受到宏观经济的影响,所以商业银行必须重新考虑在现行经济环境下,逾期三十天的信用风险评估标准是否依然合理。由于新冠疫情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会对商业银行业绩产生长期负面影响,可能导致商业银行计提更高的贷款损失准备金。由表3列示的光大银行2017—2021年信用减值损失情况可见,2019年底发放贷款和垫款的信用减值损失较2018年增幅达39.14%,总的信用减值损失2019年较2018年增加37.00%,比较明显地影响了贷款准备金额。如表4所示,超额贷款损失准备金额2019年提升较多,可能会导致偿付能力比率恶化和流动性不足。

表3 信用减值损失情况 单位:百万元

表4 资本充足率 单位:百万元

二是为降低新冠疫情对金融和经济造成的冲击,有关部门和商业银行可能采取延期还款等措施,会对贷款损失准备造成影响。光大银行为响应国家号召,完善各项政策措施,加大对疫情防控项目的支持,发出延迟偿付通知书,支持企业渡过难关。比如针对适用延迟偿付、推迟还本还息措施的企业,因为该客户没有构成违约,所以不会把该类客户作为信贷风险显著增大的触发原因。但预期性信贷风险的估计结果或许还没有充分反映新冠疫情带来的潜在风险。还款时间的推迟可能使得预测经济前瞻性数据变得更加艰难,商业银行对未来经济状况和信用风险的影响难以预测,很难确定其在模型中可以利用合理和可靠的信息,无疑会给商业银行风险评估和减值准备确认带来挑战。

四、总结与建议

本文以光大银行为例,介绍了新金融工具准则三个方面的主要变动及其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其中金融工具分类和计量方法的改变可能导致公允价值计量应用增多;而商业银行套期会计的应用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公允价值波动较大的风险;在新冠疫情背景下,预期信用损失减值模型的应用则会给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带来挑战。为应对挑战,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一)优化风险模型

新冠疫情背景下,商业银行需要提供的潜在坏账规模面临相当大的不确定性。商业银行需要重新评估贷款资产,根据潜在违约率和未来宏观经济和金融发展的预期更新风险模型。我国商业银行可以参考国际上采用的方法,包括共识经济情景法或蒙特卡罗模拟法,这些方法主要使用失业率、GDP增长、大宗商品价格和短期利率等经济变量。商业银行需要优化其风险模型,可以考虑将当前的经济条件和与疫情相关的政府支持措施纳入其中,以避免错误估计信用风险。商业银行在构建模型时必须做出许多判断,对于信用风险是否增加的判断应基于更灵活的标准,不能仅以逾期天数作为唯一的判断指标,还要综合考虑行业发展状况,包括受疫情影响程度以及市场变动等宏观经济因素进行动态调整,商业银行可以依赖自身的信用评级,同时也需要更新评级标准以适应新的经济环境,加强全面风险管理,维持和促进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持续健康发展,全方位采取措施,应对新冠疫情对经营管理带来的挑战和影响。

(二)规范披露要求

尽管新金融工具准则引入了更客观的披露要求,然而商业银行是否能够按照准则要求进行披露还需进一步落实。规范的套期会计披露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行为及其对财务报表的影响。商业银行应兼顾披露成本和效益,更好地进行套期会计披露,以提高公开衍生工具信息的有用性,提供超出收益和账面价值的增量信息内容。针对衍生工具的披露,商业银行应在报表中详细披露使用目的,细化衍生工具有关信息的披露。针对如何选取公允价值的计量参数以及风险因素也应做出披露,以便更好地展示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策略。

综上所述,在新冠疫情影响下,新金融工具准则的应用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带来了一些挑战。商业银行需采取更合理的套期会计处理方法来应对利润波动,全面考虑有关经济和经营状况,从而恰当地收集信息,计提贷款减值准备,合理准确地运用新金融工具准则,高效防范和应对风险。

猜你喜欢

光大银行套期金融工具
套期会计准则变更对企业会计实务的影响研究
光大银行
光大转债可能存在的套利机会
光大银行
解码套期保值会计
新《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主要变化及其应用
衍生金融工具对会计影响探讨
容易吗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现代金融工具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