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旅游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路径

2022-02-04杨美霞

社会科学家 2022年1期
关键词:文旅课程体系旅游

杨美霞

(泰州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2018年3月13日,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公布,根据该方案,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的职责整合,组建文化和旅游部,我国全域旅游发展的模式随之确立,这标志着一个全新的旅游时代即将到来。[1]新旅游时代旅游业由传统旅游向文旅高度融合的新方向发展,旅游产业将进入高速、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

随着我国宏观经济发展持续向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要求不断提高。旅游业作为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人民群众对高品质旅游的需求将更加旺盛,旅游的经济、社会效益不断凸显。文旅产业在我国经济结构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我国经济稳定增长、实现既定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2]因此,各级政府将更加重视文旅产业发展,国家对文化和旅游建设资金的投入逐年增长。2019年,中央财政通过继续实施“三馆一站”免费开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旅游发展基金等项目,共补助各地文化和旅游建设资金101.00亿元,比上年增长22.5%。[3]在国家利好政策支持和居民消费需求增长的态势下,文旅产业发展迅速,成为经济贡献、社会影响非常显著的大产业。2019年,我国入境旅游接待1829.62万人次,国内旅游接待18472.66万人次,出境旅游组织6288.06万人次,我国旅游业总收入达到6.63万亿元,平均每天收入181.64亿元。[2]文旅产业的高速发展对旅游人力资源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旅游人力资源素质的高低已经成了决定各个国家旅游业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指标。[4]然而,当前旅游人才培养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因此,研究旅游人才培养新思路、新对策,探讨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路径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一、新时代对旅游人力资源建设的新挑战

随着文旅融合、全域旅游的发展,旅游活动内涵不断丰富、产品类型不断增多、服务要求不断提升、服务模式不断创新、产业规模迅速扩张、产业层次不断提升,旅游业成为名副其实的大产业。然而当今的旅游教育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模式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不能全面适应新时代要求,导致旅游人才从数量和质量上与旅游产业发展需求有一定差距。

(一)旅游“大产业”挑战“小教育”

我国从1981年开始旅游管理本科教育,到如今已经有四十多年历史,但是人们对旅游相关知识属性的认识一直没有形成稳定而一致的看法[5],国家曾两次调整旅游管理学科专业归属:1998年,由经济学门类调整到管理学门类,旅游管理属于工商管理的二级学科;2012年又将处于二级学科地位的旅游管理提升到与工商管理并列的一级学科层次。2012年的调整,虽然对旅游学科地位提升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2014年教育部发布的本科招生专业目录中,旅游管理升格为一级学科大类,但是在国务院学位办的学位目录以及研究生的招生专业目录中,旅游管理仍然是二级学科。[6]本科专业和学位学科级别错位,加深了旅游管理人才培养难度,旅游管理专业很难得到社会认可,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本专业就业率低,旅游人才培养效率低下。

第二,升格后的旅游管理专业虽然成为一级学科,但仍然是一个小学科。旅游管理本科教育中只包含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4个专业,旅游管理专业又是控制专业,只能保持低速增长态势,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作为特设专业,社会需求量相对较少。由于专业数量少、涉及面窄,严重限制了人才培养规模。2014年,全国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招生总规模5.34万人,2017年招生总规模5.9万人[5],虽然呈增长状态,但相对缓慢,年均增长不足3.5%。2019年末,纳入统计范围的全国各类文化和旅游单位35.05万个[3],按照每年6万人的培养规模,每10个单位供给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年平均不足2个职位。然而还有大量的旅游专门人才不到文旅行业就业,可用之人少之又少。在很多地区都存在旅游专门人才匮乏的问题,特别是基层旅游管理部门人才缺乏严重,导致旅游发展中问题不断出现,产品缺乏特色,盲目跟风、效仿、开发现象屡见不鲜,造成经济损失、资源破坏、游客满意度低等后果。特别是乡村旅游发展中专门人才更加短缺,在中国旅游进入新时代、全域旅游大力发展之际,乡村旅游成为重要的产品类型之一,肩负着精准脱贫、促进城乡均衡发展、促进美丽乡村建设、保护农村文化资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解决“三农”问题的重任,然而人力资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三,新时代旅游业业态变化与速度增长,要求培养层次更高的旅游专门人才。然而我国旅游人才培养结构并不理想。四十年旅游人才培养形成了以高职人才为大多数、高层次人才占比很低的金字塔结构,2017年,全国旅游相关专业(方向)博士研究生招生336人,硕士研究生招生2832人,全国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招生5.9万人,全国旅游管理类高职专业招生11.3万人[5],高层次人才稀缺。

由此可见,随着旅游新时代到来,目前的旅游教育已经不能适应“大旅游”的发展。现有专业类型较少,旅游学科地位不明确,人才培养已经不能满足旅游业发展的要求。优化旅游管理学科建设,结合旅游发展需要增加相关专业,扩大人才培养规模、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应该成为全社会高度重视的教育问题,加快旅游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迫在眉睫。

(二)旅游新业态挑战传统人才培养

旅游本科教育经历了四十多年历史,各大高校结合自身学科优势和旅游发展需要,形成了各自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然而,随着社会发展,旅游行业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旅游与包括文化在内的各行各业深度融合,传统旅游人才培养的理念将受到挑战。

1.文旅融合挑战传统育人观念

文旅融合的新业态需要一大批既有文化素养又有旅游专业技能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这些高素质的旅游人才是文旅融合新业态发展的强劲动力[7]。四十年的旅游本科教育形成了传统的育人观念,并形成有一定稳定性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与新时代旅游要求相比,传统的育人观念下形成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已经不能满足旅游发展的需要。

文旅融合的旅游新时代,就是用文化的理念发展旅游,用旅游的载体传播文化,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全面提升旅游产品内涵品质。文旅融合只有在全面认识文化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才能推动文化和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深度融合。旅游教育要把文旅融合的发展理念融入本科及各级各类教育体系中,但是各大高校在四十多年的旅游教育中已经形成比较稳定的专业构架和相应的课程体系。从当前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来看,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包括通识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三大模块。通识课程模块包括公共必修课程、素质教育课程;基础课程模块包括数理类、经管类、教育类、信息技术类课程;专业课程模块包括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实践课程。[8]旅游管理类专业开设旅游学概论、旅游接待业、旅游目的地管理、旅游消费者行为4门核心课程。文化类课程很少,很难满足文旅融合发展中对“文旅人”的需求。

2.数字经济挑战传统课程体系

随着互联网、数字经济不断发展,旅游业发展要实现智慧化,文旅消费空间不断拓展。集成运用新技术、加快文旅数字化进程,推动智慧文旅发展和线上线下融合、丰富优质文旅产品的线上供给等成为旅游发展的重要任务。旅游智慧化发展要求旅游人才掌握和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提高创新创意水平,提高经营管理层次。旅游智慧化发展要求拥有掌握和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的旅游人才,而旅游管理本科教育中包含的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4个专业,这些专业的课程设置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为指导,旅游核心课程为旅游学概论、旅游接待业、旅游目的地管理、旅游消费者行为4门,具体各专业核心课程由“4+X”构成。[8]虽然在基础课程中设有信息技术类课程,但是大多数学校只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旅游信息系统等课程,所占学分比例较少,未列入核心课程。随着旅游智慧化发展,现代技术已经成为旅游专业人才开展工作的基本工具。旅游人才培养要满足数字经济时代的社会和产业用人需求,必须调整专业设置,增加数字文旅等相关专业,课程体系中应加大现代技术类课程融入,结合旅游发展需要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如开设大数据、智能化等课程,加强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建设,提高学生信息技术水平,以适应新时代文旅融合和智慧发展的需要。

3.全域旅游挑战传统课程内容

全域旅游新时代,是指各行业积极融入其中,各部门齐抓共管,全城居民共同参与,充分利用目的地全部的吸引物要素,为前来旅游的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空的体验产品,从而全面满足游客的全方位体验需求[9],强调产品设计中文化的融入,强调旅游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提倡“旅游+”的发展理念。[10]因此,旅游资源的范畴会发生变化,经营管理的方法、手段也会发生变化。传统旅游资源的认识和开发利用模式、营销方式、服务手段等都将发生较大变化,传统的教学内容已经无法满足这种需要。例如,对旅游资源的认识,现在的教材多为1992年《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提出的旅游资源普查分类结构和2003年《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标准中定义的。2019年印发了《中华文化资源普查工程实施方案》,旅游资源范畴发生了大变化。文化资源普查目的是通过文化资源普查掌握文化资源状况,发现新旅游资源类型,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拓展旅游对象,丰富旅游资源内涵。又如,现行《旅游市场营销》教材中大部分还是讲授传统营销方式,对现在互联网数字营销技术介绍不足。因此,新旅游时代要求旅游人才培养中关注时代发展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教学内容,关注文化教育、关注现代技术教育,使旅游管理人才拥有更丰富的人文素养、更宽的知识面和更广的视野[1],重塑旅游资源观,去认识、发现、创造旅游资源;重塑新营销观,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扩大旅游消费市场。全域旅游的新时代要求给予游客全过程优质体验,突破传统游览时间的束缚,避免旅游产品简单模仿和粗暴克隆,就必须以旅游产品创新、项目创新引领旅游需求,甚至创造旅游需求,从而实现旅游全时间动态化发展[11]。现代旅游从资源开发、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配套、旅游市场营销、旅游服务等都与互联网有密切的联系,需要学生拥有深厚的信息技术基础,传统的教学内容已经不能满足旅游发展的需要。因此,在旅游人才培养中传统教学内容需要有相应的改革,融入新时代旅游发展需求的相关教学内容。

二、新时代旅游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路径研究

(一)加强旅游学科建设

我国旅游业发展相对较晚,与其他成熟学科相比,我国旅游学科发展是由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行业需求)推动科学研究,继而带动学科建设,形成了由行业需求和科学研究来拉动学科建设的逆向发展路径。[12]随着旅游新时代到来,旅游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强有力的学科支撑。近年来,旅游学科建设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旅游界知名学者的相关研究不断涌现。但是仍存在学科建设进展相对缓慢、本科教育中专业和学位学科级别错位等问题。为满足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要求,高校要充分发挥科学研究职能,加强学科建设研究,向社会提供旅游学科建设的理论支撑,并推动社会与学界共同发力,结合新时代旅游发展需求制定旅游一流学科发展计划,推进旅游学科快速发展,扩大学科规模,丰富学科内涵,提高旅游管理专业的社会认可度,为旅游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学科基础。

(二)加快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1.改革育人观念

四十年的旅游高等教育中,各高校根据自身的基本定位制定了具体的、比较稳定的培养目标。《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对学生的知识也提出要求:掌握哲学、法学、社会学、科学技术、语言文学、艺术、职业发展与教育培训等方面的通识性知识;系统掌握数理类、经管类、信息技术类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与方法;熟练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市场营销、财务管理、旅游学概论、旅游接待业、旅游目的地管理、旅游消费者行为等旅游管理类专业理论知识与方法。[8]从知识体系看,缺乏文化类知识支撑的相关课程。新时代旅游行业对旅游经营管理人员知识结构要求发生了很大变化,需要旅游经营管理人才拥有更丰富的文化知识和素养,拥有更宽的知识面和更广的视野适应“旅游+”和“+旅游”的发展模式;拥有更宽的国际视野,了解不同层次、不同地域或不同国度的旅游市场特征,放眼国内外拓展市场。[10]因此,高校作为旅游教育供给侧,要转变观念,根据自身发展特色、优势和旅游发展需求,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符合新时代需求的旅游人才。

2.优化专业设置

精准对接旅游发展需要确定专业设置,提高社会需求的适应度,围绕新时代旅游融合发展需要,培养多方面的专业人才,在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4个专业基础上,要根据旅游行业发展需要拓展专业类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要形成研究联盟,构建院校交流平台,加强专业设置研究。可以通过旅游子系统构建专业,如旅游目的地管理专业、旅游市场管理专业、旅游公共管理与服务专业等,也可以根据数字经济发展需要增加相关专业,如有高校计划开设“数字文旅”专业;同时也可以丰富原有专业的内涵,如将原有的“酒店管理”专业改造成“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高校通过增加新专业、改造旧专业,扩大旅游学科内涵、提高旅游学科地位,同时可以增加人才培养规模,提高人才培养的精准度;同时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知识获得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到知识并能够运用,使学生从内心热爱旅游,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更好地服务于旅游高速度、高质量发展。

3.重塑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指某个专业所开设的课程门类的顺序排列,是专业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的总和。课程体系是高校育人的基本方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支撑条件。课程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高校要高度重视课程体系建设,组建专门团队研究。本科院校旅游人才培养要适应文旅融合、数字经济时代的社会和产业发展需求,重塑与时俱进的课程体系,构建满足各专业所需的基础及方向的课程体系,开设历史文化类课程、旅游智慧化管理、旅游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在旅游中的应用等与现代旅游密切联系的课程,扎实学生的基础理论;增加通识课程类型,注重文化类课程、现代信息技术等课程的融入,为学生拓宽知识面提供保障;注重实践课程高质量供给,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4.改革教学模式

旅游是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强调校企协同培养,加强高校与企业协同培养模式的研究,明确双方在人才培养中的主要任务,坚持成果导向、以学生为中心,校企协同精心打造人才培养方案,在确保相关专业教学基本要求和规范基础上,对接专业要求,科学规划课程体系,注重基础理论系统化的同时,要强调实践实训课程体系构建,培养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这是推动旅游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

学校和企业要根据新时代旅游发展所需要人才的专业知识、能力、素养要求,共同研究人才培养中知识结构体系的构建,一方面重视构建理论课程体系,优化通识教育,实现基础理论系统化;另一方面根据旅游学科应用型的特点,构建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实践课程立体化。在人才培养中做到校企融合、理论与实践融合,促使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有效提升。如泰州学院与泰州宾馆在酒店管理人才培养中形成了非常密切的合作育人机制,为学生综合能力提升提供了良好条件。校企双方不断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学校邀请泰州宾馆高层技术人员参加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研讨会、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等活动,共同研究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设相关课程。泰州宾馆高层技术人员参与旅游管理专业的课堂教学、指导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技能大赛等,泰州宾馆还承担泰州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认知见习、课程综合实习、毕业实习等任务。学生从专业认知的“看”到课程综合实训中的“学”,再到毕业实习中的“做”,最后在酒店完成毕业论文中进行研究性学习即“研”,酒店在各环节认真计划并配备导师。学生的综合能力显著提高,为未来的职业规划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旅游是创意性很强的行业,围绕新时代旅游创意多元化特点,学校要高度重视学生创新创意能力的培养,把创新创业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多元化。在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不少高校做出了有益探索,如华侨大学根据旅游发展需要改革教学模式,形成“互联网+实践教学”的新方式,取得了一定效果,这些探索对提高人才培养效度具有积极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新时代旅游发展需要,不断优化教学资源,要尽力尝试采用各种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改变“以教师为核心”的传统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学生能力提升放在重要位置,使学生真正获得知识、提升能力。

三、结语

人才培养百年大计,高校是旅游人力资源的重要生产者,为适应旅游发展需要,作为旅游人才培养供给侧的高校,要强化研究、不断调整思路,在旅游人才培养中进行积极的改革,探寻人才培养新路径。无论教学模式如何改革,立德树人是永恒的根本任务。高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奉献精神,提升学生的职业忠诚度。要把学生能力培养放在重要位置,实现学生专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发展能力综合提升,提高学生的知识获得感,从而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根据新时代旅游发展变化的要求,设法提升旅游学科地位,进一步调整优化旅游专业设置,不断丰富教学资源,实现课程体系不断优化;改革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改变“以教师为核心”的传统教学方法,不断探讨优化校企协同育人的新模式,提高与人才培养效率,培养真正满足旅游业快速发展所需的高素质人才,提高旅游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度。

猜你喜欢

文旅课程体系旅游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文旅照明的兴起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旅游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