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为何亲自定调这篇稿件

2022-02-03肖章

新传奇 2022年2期
关键词:专稿解放日报蜜月

1957年2月,中国新闻社对外发出专稿《我的丈夫,我的蜜月》,反映著名越剧演员范瑞娟的新婚生活,受到海外欢迎。不料,该文被国内媒体转载后,却引发了一场争论。毛泽东在了解了登载此文的来龙去脉后说:“报纸上也总不能天天是‘上甘岭’,讲讲丈夫、蜜月也可以嘛。”

1957年2月,中国新闻社对外发出专稿《我的丈夫,我的蜜月》,反映著名越剧演员范瑞娟的新婚生活,受到海外欢迎。不料,该文被国内媒体转载后,却引发了一场争论。

有人认为这篇女演员写的文章里,又是丈夫,又是蜜月,又是闹洞房,又是结婚之后的生活,不严肃、不健康,甚至有批评说这是“黄色文章”。也有读者认为此文虽然写的是恋爱、结婚、洞房、蜜月,但是内容健康,不必大惊小怪。

最后,还是毛泽东在杭州说的一席话解了围,结束了这场争论。

毛泽东知情后表示:讲讲丈夫、蜜月也可以嘛

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前从未观看过越剧,也不知道越剧有《梁山伯与祝英台》(下文简称《梁》)这么一出優秀的传统剧目。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先后在北京看过四次越剧,其中两次是《梁》剧,所以对剧中主要演员的印象比较深。

比如1951年10月范瑞娟在北京被邀参加全国政协会议。在会议休息时,毛泽东见到她风趣地说:“你是‘梁山伯’吧?”接着就谈到她们这次演的《梁》剧比上一次改进了,改得不错,等等。这使范瑞娟感到毛泽东平易近人、非常亲切。

1957年春末,毛泽东去南方视察,在杭州驻足时,召集一些省市负责同志前来汇报工作情况。上海市委领导在汇报工作的同时,谈到当时上海有些群众对《解放日报》刊登范瑞娟写的一篇题为《我的丈夫,我的蜜月》的文章很有意见。群众认为这篇文章叙述了个人恋爱结婚幸福生活的内容,还配了十分显眼的照片,很是不妥。报社接到了很多反映这篇文章的信,有的人还质问党报为什么登载这样的文章,是不是党报的性质变了。

毛泽东听了很关注,在了解了登载此文的来龙去脉后问:“《解放日报》总共收到了多少封信?”相关负责人说:“几百封。”毛泽东说:“上海人口有几百万,几百封信还是少数嘛。报纸上也总不能天天是‘上甘岭’,讲讲丈夫、蜜月也可以嘛。”

《解放日报》副总编辑:“好!登!我负责!”

在此之前,文章的作者以及负责拍板刊登该文的解放日报社副总编辑冯岗成了被围攻和责难的对象。不过原先这篇文章,范瑞娟并不是写给《解放日报》的。她在1957年元旦与《中国青年报》记者陈伯鸿喜结良缘后,新华社上海分社前去采访她,发了一条新闻,标题为《梁山伯结婚了》。于是其他各报竞相刊用,连《人民日报》也当花边新闻登载,《新民晚报》还发表了评论。由此引起中新社的兴趣,中新社特地向范瑞娟约稿,希望其撰写一篇关于自己婚姻和家庭生活的文章,以便向港澳和海外读者介绍解放后大陆戏曲演员生活的新貌。

悲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主角已建立了幸福家庭,中新社的约稿是希望展示戏曲演员在新旧社会截然不同的境遇。最初范瑞娟并不打算写,很犹豫,后经中新社再三催稿,丈夫又积极鼓励,这才写下了这篇文章。原用的标题是《新中国帮助我建立了一个幸福家庭》,后来被发往海外,在香港《大公报》刊登时,由编辑改成《我的丈夫,我的蜜月》。

结果此文刊登后引起《解放日报》编辑的兴趣。可是考虑到作为党的机关报转载这样的社会新闻会有问题,因为那时的形势是以阶级斗争为纲,故编辑请示当天值夜班的副总编辑冯岗是否能转载。冯岗细读全文,思考再三,考虑到文章内容虽然是有关男婚女嫁、夫妻和婆媳之间的家庭琐事,但字里行间的内涵却充满着对新社会的热爱和美好明天的憧憬。同时,他也考虑到作者是群众喜爱的著名越剧演员,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再说办党报也需要拓展一些思路。而且,来我国访向的一些新闻界同行,常常会疑惑不解地问:“你们的报纸为什么很少甚至没有社会新闻?”冯岗想到此,果断拍板说:“好!登!我负责!”他还亲自给陈伯鸿打电话,连夜拿到了小两口的结婚照片,随文刊出。

“因时、因事、因地、因报制宜”,讲好中国故事

文章一见报,冯岗没有料到短短几天内居然来信来电不断,社内社外一片沸沸扬扬。当然也有一些说这样的好文章登得太少了,并反驳那些持反对意见者:“越剧演员出国演出、去前线演出都被报道了,为什么个人生活就不能报道?”总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终于,冯岗想出面说说心里话了。于是他化名撰写了一篇题为《孔夫子谈恋爱》的杂文,文中引用“子见南子”的故事,试图说服那些反对登载这类文章的人。当然他努力说明登范瑞娟的文章是一种尝试,总比不试要好。

不过在当时的环境气氛里,要作出一些尝试是有一定难度的。而毛泽东在杭州说的那席话则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为这场风波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其实,在中新社近70年的历史上,像《我的丈夫,我的蜜月》这样有的放矢、春风化雨、客观平实介绍中国发展的特稿(专稿)还有很多,这些特稿(专稿)坚持导向正确、正面为主、释疑解惑、“因时、因事、因地、因报制宜”的原则,为讲好中国故事、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作出了独特贡献。

(《世纪》 肖章/文)

猜你喜欢

专稿解放日报蜜月
守正创新 继往开来
Chapter 22 The last happiness 第22章 最后的幸福时光
《解放日报》与纪念十月革命的话语建构(1941—1946)
蜜月到访
延安时期博古党报思想探究
真的
新娘的蜜月综合征及其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