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药文化是助推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

2022-02-03王彬彬张其成

理论界 2022年4期
关键词:周易中医学中华文化

王彬彬 张其成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学创立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也是继承发展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2010 年6 月,习近平同志在出席由南京中医药大学和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合作创办的中医孔子学院授牌仪式上提出了“中医药学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这一重要观点,确立了中医药在中华文化复兴中的关键地位和重要作用。继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在《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工作之后,2019 年10 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也明确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

一、中医药文化的主要内容

1.中医药文化的思想内涵

文化的内涵结构有着不同层次的构建,中医文化也面临着这样的问题。从广义上说,中医文化可以说包括思维层面、制度层面、实物层面的内容,也就是包括整个中医体系中的所有元素;而从狭义上说,中医文化指的就是中医思想精神文化。本文主要关注的就是狭义的中医文化,包括中医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医思想精神文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一是“天人观”。“天”包括自然之天和主宰之天两种概念。“天人合一”可以分为“天人同源一气”“天人同法阴阳”“天人同构五行”“天人合德于道”。可以想见中医始终把“天人”关系看得很重,当然这里的“天”主要还是“自然之天”,也就是“道法自然”。〔1〕二是“生命观”。“生命观”主要就是“形神合一”。〔2〕“形”指的就是看得见的五脏六腑、气血经络、四肢九窍等有形物质,而“神”指的就是无形的精神活动,包括广义的生命活力和狭义的心神。“得神者昌,失神者亡”,〔3〕就是突出了中医重视“神”的特点,认为“形”和“神”都是维护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三是“疾病观”。人体生病的主要原因就是“过用”,饮食没有节律、起居没有常规、衣着没有顺时,这些都超出了人体的承受能力,时间一久就会生病。而产生这些情况的病因主要包括天气因素“风、寒、暑、湿、燥、火”,还有情感因素“喜、怒、忧、思、悲、恐、惊”,而这些因素的本质其实还是“阴阳失调”,内因和外因都是通过扰乱人体的“阴阳平衡”而使人致病。四是“治疗观”。首先就是治未病的观念,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4〕等思想,而治病的本质还是“调和阴阳”,“正治”和“反治”都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治病的过程中要注意灵活运用“急则救其标、缓则救其本”〔5〕“标本兼治”等思路,而贯彻以上原则的最根本指导方针就是注重“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五是“养生观”。中医认为养生首先注重“法于阴阳”,〔6〕自然、社会、他人、形神、动静,这些因素都要保持和谐有序,具体思路包括顺应自然、整体调和、调养情志等。而具体的养生手段包括安定心神、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等,这些手段其实都是在告诉我们养生其实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并不是脱离实际生活的“世外修行”。六是“道德观”。“医乃仁术”,这是中医道德的原点,中医把儒家的“仁”融入中医道德建设中,很快“仁”就成了中医道德体系的核心。展开来说,“仁”可以包括挑选德才兼备的医徒,认真学习中医知识,谨慎施行中医治术,特别是以高尚的医德处理好医患关系、同道关系、义利关系、内心戒律,这些都是医德体系的核心内容。

2.中医药文化的历史起源

如果想要彻底看明白一个文化形态,必须回到这个文化的源头看,中医药文化也是如此。一个文化产生的最根本的基础就是自然环境,如果从全球看,我国的自然环境可谓“天选之地”,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温带季风区,形成了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使得植物、动物、矿物种类繁多且储量丰富。这样的自然环境,不但使我国的农耕经济非常发达,而且无形中影响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天人”关系,因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太过于依赖自然环境,使得中国人一直在致力于追求“天人合一”。

神话传说是每一个民族文化起源时期的流行形态,东方和西方皆是如此。我国远古神话时期的神话传说为中医药文化的起源奠定了基本的思维方式。举例来说,最著名的莫过于“盘古开天地”。盘古开天之后,自己的身体经过分解变成了天地万物,这样的神话思维其实就是把盘古作为一种直观的“象”来看待,而且延伸出“天人合一”的思维逻辑。神话之后就是文字的产生,中国文字也是一种“象”文字,包括象形文字、意象文字、声象文字三种形式,其实这就是一种“形象思维”的表现,和西方文化的“逻辑思维”是有很大不同的。这种“形象思维”对中医的影响就是“取类比象”的思维方式,通过观察大自然的“象”来推导人体之“藏象经络”,同时反过来通过观察思考人体“藏象经络”来推导病因学和药物学,甚至是社会学。我们的祖先经过漫长时间的生活实践,慢慢地积累经验,最终形成了中医学,伴随着产生了中医文化学。

按照“中医思维”的路线,我们可以大概把中医药文化发展分为三大阶段,即“巫术思维、经验思维、意象思维”。首先是“巫术思维”。鬼神崇拜几乎是每一个民族最初的文化形态,我们不能苛求古人,因为面对大自然的力量,那时的我们实在是无力反抗。在这种情况下,“半人半神”的“巫”不但掌控了氏族社会的行政管理权,而且掌控了每个人的生命健康权,可以说“巫”在当时扮演着沟通“天和神”的角色。“巫医思维”在精神疾病范畴内还是有一定效果的,直到现在我们还在有意无意地运用这一远古的“医术”。其次是“经验思维”。其实“经验思维”和“巫医思维”一直处于并行的状态,只是历史发展走向是倾向于“经验思维”。“神农尝百草”可以说是最早的积累经验的勇敢尝试。“经验思维”的典型代表就是战国时期的扁鹊,扁鹊是“巫医思维”和“经验思维”的分水岭,扁鹊的医学理论已经开始向理性思维的方向发生大转向。最后是“意象思维”。在东汉时期,中医“四大经典”的成书,标志着中医思维的趋于成熟。中医思维的“象数思维、整体思维、变易思维、中和思维、直觉思维、虚静思维、顺势思维、功用思维”〔7〕其实都是从“意象思维”延伸出来的,本质上还是“意象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意象思维”可以说把中医文化的思维方式发挥到了极致,中医药文化的内核其实就是“意象思维”。当然,“巫医思维—经验思维—意象思维”这三者其实一直都处于交融状态,有时候确实很难严格区分,我们还是要辩证地看待这一问题,这样才能更加清晰地看到中医思维的历史发展脉络,同时也就是中医药文化的发展脉络。

二、中医药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1.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创造了博大精深、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包含哲学、人文、伦理道德等方面。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8〕的浩然正气;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理想信念;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的笃定自信;有“修齐治平”的人生追求;还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9〕的民本思想;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0〕的为人处世之道;更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高远格局。这些光辉思想一直照耀着中华民族,令其得以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结构是“一源三流、两支五经”,源头是《周易》,从“大易之道”分流出来的最主要的三个流派是儒、道以及中国化的佛家。作为中华文明的源头,一部《周易》成书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华精神文化发生、发展的历史,并对儒家、道家及中国化的佛家都影响深远。从学术源流看,孔子继承了《周易》乾卦精神,老子继承了《周易》坤卦精神。“两支五经”中的“两支”是指中华传统文化的两个支撑点、两个落脚点,也就是说,在当代社会有两大学科最完整、最系统保存了中华传统文化,那就是国医与国艺,国医和国艺仍然在现实生活中为大众服务,被大众所熟知。“五经”是指最能代表中华文化的五部经典:《易经》《论语》《道德经》《六祖坛经》《黄帝内经》。其中中医药文化是最具代表性、最被人们所常用、产生的社会影响最广泛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中医药学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汲取了儒释道的精华,蕴含中华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文化要素、文化基因。中医药文化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因为中华文化的核心精神就是“阴阳中和”,讲求的是“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而中医药文化就是应用这一宗旨和标准来治病救人,达到“调和致中”的作用和效果。

2.中医药文化是易、道、儒、释各家文化思想的集中体现

《周易》作为中华文化的元典,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华文化的活水源头,几千年来对我国思想文化领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当然对中医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杨力在《周易与中医学》一书中提出,《周易》与中医有着特殊的“血缘”关系,对《黄帝内经》的阴阳学说、藏象学说、气化学说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杨力认为《周易》和中医在运动观、整体观、平衡观方面都是相通的。孟庆云在《周易文化与中医学》一书中认为,就《周易》与中医的关系来说,《黄帝内经》源于《周易》——在汉代象数易学的影响下构建了“七篇大论”的五运六气学说,从太极图的思维中创立了命门学说。可见,《周易》对中医学的起源和后续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也是我们认为“医易同源”的原因。深入分析,《周易》的阴阳哲学思想影响了中医的阴阳平衡观念,《周易》的天地人三才哲学思想影响了中医的整体和谐观念,《周易》的变易哲学思想影响了中医的辩证论治的观念。《周易》中的象数思维影响和造就了中医五运六气学说的形成。还有《周易》的象数哲学思想促进了中医的藏象经络理论的形成,应该说《周易》对中医学的影响是最为深远的。

道家思想和由其衍化而生的道教,是我国唯一的本土宗教,对我国思想文化的产生有着非凡的意义和价值。俗话说“十道九医”,可以说中医和道家的关系有着深远的渊源。道家对中医的影响是全方位的,道家和道教的经典著作和代表人物可谓数不胜数,这些著作和人物都对中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道法自然”的思想,可以说是道家哲学的最高准则,也是道家思想对中医产生影响的根本所在,影响了中医的方方面面。江幼李、宋天彬在《道家文化与中医学》一书中列举了大量的例子说明《黄帝内经》取材于《老子》《庄子》《黄帝四经》等道家经典,这些都说明道家思想对中医的创立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道教作为几度被统治者所信奉的中华民族的“国教”,对我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中医来说,道教的内丹、外丹、导引、运气、符箓、戒律、房中等法术都大大促进了中医的发展。历史上一代又一代的道教人士通过刻苦修炼,一直在苦苦追求着人类生命的极限,在这个过程中发明了大量的中医诊疗养生的医学理论和技术,当然也出现了一大批为我们后人一直怀念的“神仙人物”,如葛洪、孙思邈、陈抟、王重阳、张三丰等都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从上可知,无论是道家还是道教都对中医产生过全方位的影响。

儒家作为长期占领着我国主导思想的官方学说,对我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就儒家对中医的影响来说,儒家的“仁学思想”成为中医伦理道德的主旨和基础,“孝悌思想”成为遵行孝道的理论核心,“礼法思想”成为“以礼促和”的支撑手段,“中和思想”是儒家对中医影响最大的思想方针,最后就是“修身养德”的养生思想也对中医学者的“德性”修养产生了重要影响。我国历史上还出现了一群“儒者”与“医者”的结合体,是我国历史上非常有特色的一个群体,如张仲景、王冰、陶弘景等。说明古代的读书人已经把学医行医作为自己实现人生理想的另一种途径。按照范仲淹提出的“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实现儒家“治国平天下”〔11〕的人生理想,进而完成“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

佛家思想自东汉明帝时期正式传入中土,很快就在我国生根发芽并且逐渐融入我国文化体系之中,影响了我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佛教传入我国的时候,其实我们的中医思想体系已经相当发达完善,佛教医学的传入只是补充了我们的中医学,并没有对中医学有什么实质性的改变。其中有两个问题对中医学影响颇大:第一个问题就是佛教医学的“四大”学说,指的是“地、水、火、风”这四大世界万物的最基本构成元素,人的身体也是由“四大”所组成的。东汉安世高翻译的《人身四百四病经》、三国时期翻译的《佛医经》、陶弘景补充的《补阙肘后百一方》、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王焘的《外台秘要》等都深受“四大”学说的影响,唐朝之后陆续还有医家引用“四大”学说。第二个问题就是从实践看,佛教的“戒定慧”对中医养生思想影响很大。“戒”指的就是“戒律”,即防止行为、语言、思想三方面的过失,这是佛教徒必须遵守的日常行为规范;“定”指的就是“禅定”,即在思想心境和精神状态方面要摒弃一切欲望和烦恼,专心致志平心静气地进入一种“入定修持”的境界;“慧”指的就是“智慧”,即通过宗教修炼的方式,通过内心体验和感悟,获得宇宙终极真理的智慧。可见,“戒定慧”其实就是通过守戒律、习禅定,修智慧,彻底悟得宇宙、社会、人生的真相,最终达到“解脱成佛”。由上可见,在“形神相和”这一理念层次上,“戒定慧”对于我们保持健康的心神状态有极大的作用。

3.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道术合一”的典型代表

虽然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干是“一源三流、两支五经”,但医家也就是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中医药文化才是最能代表中华传统文化的学术体系。这是因为医家具有一个非常独特的优势,那就是“道术合一”。“道”就是“天人合一”之道,“术”其实指的就是中医的“诊疗技术”。中医的诊疗技术是极其丰富的,包括了多种多样的技术手段。但是中医的诊疗技术并不是固定死板的,而是根据实际情况而进行挑选和改进的。在《素问·异法方宜论》中就充分体现了中医灵活应变的理论特色。正是这样“道术合一”的独特优势,使得医家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这里就探讨一下什么是“道术合一”的真正含义。在先秦典籍中每家每派都有自己的“道”,可以说“道”是中国哲学最高的哲学概念,但是每家每派对“道”的具体含义的解读又有所不同,这说明他们对“道”的认识是不同的。但是,先秦诸子对于“道”的研究却有着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对“道”的研究始终围绕着一个中心问题,即“天人”关系,可以说“天人”关系是中国哲学概念框架中的核心问题。关于“天人”关系这一问题大概也有三种说法,即“天人合一”“天人相胜”“天人相分”,但是主流的观点还是“天人合一”。中医学在形成的过程中受到先秦诸子和秦汉哲学的影响,最终也是接受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维方式,在中医学理论框架中提出了“天人相参”的观点和思维。《灵枢·刺节真邪》中就说:“请言解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符,人参天地,故可为解。”也就是说,中医以“天人合一”的推论为大前提,然后通过观察大自然和人体的生理病理来相互推论二者之间的相似之处,最后推论出相应的医学理论体系,最终目的是为医者的诊断治疗提供理论指导。

同时,中医又不是纯粹的“道”,中医还是“术”。中医的“术”是“道”的应用、“道”的体现。在当代社会,很多人生病也会去看中医、吃中药。此外,中医还是将科技与人文融为一体的文化形态,中医除了吸收儒释道的思想精华以外,还吸收了历代的科学技术成果,可以说中医学最全面、最完整地保留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中医学持续时间长达几千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创新至今长盛不衰。所以,中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内核和落地应用等方面的最好体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用中医这把钥匙可以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大门。

三、中医药文化是助推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先行者

1.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文化中的独特瑰宝

2010 年,习近平同志在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中医孔子学院授牌仪式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原创思维方式,融合了历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精华,吸收了儒家、道家乃至佛家文化的智慧。它是古代唯一流传至今并且仍在发挥重要作用的科技文化形态。”〔12〕中医文化是中华文化道术合一的集中体现,因此,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必然是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先行者。

笔者曾提出:“中医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原创思维方式,融合了历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精华,吸收了儒家、道家乃至佛家文化的智慧。它是古代唯一流传至今并且仍在发挥重要作用的科技文化形态。”〔13〕当代国医大师孙光荣也认为,虽然蕴含体现中华文明特色的瑰宝数不胜数,但能成为“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的唯有中医药学。只有中医药学全面、系统、完整地保有中华文明的核心理念;只有中医药学在基本观念、实质内容、思路方法、表述方式等方面,能够全面、系统、完整地保有中华文明的基因;只有中医药学在凝聚中国古代哲学智慧、健康养生理念、防病治病的理法方药等方面,能够全面、系统、完整地保有中国古代科学的成果。所以,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就是——中医药学。换言之,中医药学是中华文明复兴的开路先锋。

2013年9月13日,在北京国子监举行的中医养生论坛上,许嘉璐教授阐述了中医对中华文化腾飞的助推作用。他指出,中医药学全面、系统、具体、切身地体现了中华文化。要振兴和推广中华文化,需要一体和两翼,虽然中华文化的翅膀有很多,但最重要的翅膀是中医和茶道。要想中华文化得到传承,要想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必须重点依托这两个翅膀,使中华文化遨游在世界上空。国学大师楼宇烈提出,中国的中医,特别是中医理论,全面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观念和思维方式。〔14〕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提出:“中医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中国软实力的代表。”〔15〕

中医药文化与中华文化拥有相同的精神密码,因为中医药文化中蕴含的哲学思想继承了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和思想内核。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气、阴阳、五行这些核心概念,经过中医学的衍化,成为中医学的指导思想。中医药文化还发挥了古代哲学中气、阴阳、五行这几个概念的范畴和包含的思维方式,进而演变成中医学中最基本的思维模式——“气—阴阳—五行”,建构起了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的理论体系。“气”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最重要的范畴,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气”是宇宙的本原。中医学以“气”来说明人体生命的本质和动力。“阴阳”和“五行”作为哲学概念分别指代一个事物的某种属性和五种基本属性功能,被中医学引申为最基本的概念和治病的依据,并得到充分的阐发和应用。

2.中医药文化有助于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兴盛

中医药文化既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深厚土壤,凝聚着深厚的哲学智慧,又落地于现实生活,治病救人,是最为实用的方法和器具,已广泛地融入广大人民的生活中,是被广大民众所熟知和认可的文化载体。从中华文化的传播看,世界上183 个国家和地区已经使用中医针灸。在中国外文局组织的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2015—2018年度的调查结果也显示,最能代表中华文化的元素符号中,中医排在第一、第二名。事实证明,中医药文化已经承担起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先行者角色,发挥着它独特的魅力和效用。

在抗击持续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中医药再一次发挥了巨大作用。中医人第一时间逆行疫区,奋战在抗疫一线,并且全程参与,中医药有效率很高,中医药为战胜疫情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医药之所以能发挥如此巨大的作用,根源还在于“中医思维”指导下的具体应对。而中医思维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和思维方式的突出体现。所以,在抗击疫情中中医药所发挥的作用,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永恒魅力的彰显,也为增加文化自信作出了突出贡献。

中医药文化深深地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思维方式、哲学思想、价值理念、应用实践的集中体现。中医既反映了中华文明的价值理念和思维方式,也是贴近百姓生活、将科技与人文融为一体的文化形态。中医“调和致平”的理念及其各种医疗技术、养生方法,几千年来护佑着中华民族繁衍生息。所以,用中医药这把“钥匙”可以打开中华文明宝库,也可以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伟大复兴。同时,中医药文化是支持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先锋力量,是助推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先行者。在未来,中医药文化一定会继续展现出它独特的魅力和生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周易中医学中华文化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2021海峡两岸周易文化论坛暨第三十二届周易与现代化论坛在安阳召开
《周易》古经“幽人”诂正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甜甜的“蝴蝶茧”
试论《周易》卦体的性质
中医学对脑心的论述
中医学对痛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