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者仁心:理性与感性的平衡

2022-01-21李辽

法人 2022年1期
关键词:李云老年病病患

李辽

和平年代,医务工作者站在“生死场”最前沿,嫁接着生命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时间悄然走进2022,忙碌的他们为给病患带来更多从容应对未来的力量,少有闲暇憧憬刚刚到来的新年。

1月1曰,《法人》记者联系到3位在不同医院、不同科室,却肩负着相同责任的医务工作者,试图体会他们的“十字人生”。

是医者,也是患者

2022年1月1月,汪喜顺接到记者采访电话时,刚结束了一台手术。“昨天24小时值班,今早又完成了一台急诊手术。”他的声音略显疲惫。

作为首都儿研所的骨科医生,几乎每天都能见到清晨5点的北京,是汪喜顺的工作常态。他笑言:“家离单位22公里,晚出发10分钟可能就会晚到半小时,耽误不起。”

汪喜顺从事儿童肢体畸形矫正工作。但孩子们往往无法说清症状,而且有时哭闹不止,医生只能依賴于家长的描述和缜密的体格检查,无形中增加了处置难度。“儿童骨科患者,很多都是急性肢体骨与软组织损伤,需要医生及时明确损伤部位,通过有效辅助检查作出准确诊断,采取有效处理措施。”汪喜顺坦言,“家长心急如焚,我们也会跟打了鸡血似的忙得不可开交。”

2021年,汪喜顺与同事接诊过一位出生仅9个月却患有先天性腓侧半肢畸形的婴儿,大家都在心底暗自埋怨命运对小病患的不公。在连续进行了数次手术后,治疗告一段落。“孩子一岁多时,她的父母发来照片,我们看到她如今能借助支具笔直站立,心情难以言表,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了。

2022年是汪喜顺从医的第8个年头。“我热爱这个职业,因为我曾经也是一名严重肠胃炎和鼻窦炎的患者,得到了医生护士无微不至的照顾,从此人生有了方向,原本喜欢文学的我最终弃文从医。

不忘初心,一年300多台手术

十几年前,卢炯在报考研究生时,毅然选择了普外科中最为复杂的专业之一一胆道外科。谈及当年的初衷,已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肝胆外科医生的他告诉记者:“胆道疾病的病因纷繁复杂,病情变化多端,作为医生,要敢于承担,敢于挑战。

作为外科医生,手术几乎占据了卢炯的大部分时间。“我每天早出晚归,不是在手术,就是在门诊,平时还要抽出时间完成科研及教学工作。最忙的时候,连续一个星期,回家时孩子都已经睡熟了。2021年,他一共主刀做了300多台手术,最长一次持续了7个多小时,“不吃不喝也没上厕所,结束之后感觉身体已经被掏空了。

卢炯十分推崇医生特鲁多在墓志铭上镌刻的那句名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3个词像3级阶梯,升华出医生的境界。丰富的医患沟通经验让他体会到,一位医生不仅要在学识、技术上拥有很高的造诣,人际沟通能力也十分关键,“手术做得再好,如果患者精神垮了,也很难达到预想的治疗效果。”

2022年,卢炯最大的期待是能在肝胆胰微创手术方面取得更大进步。“医学在不断发展,医生也需要不断学习来提高自己的诊疗技术,只有做到精益求精,才能给患者带来更多的福音。

竭尽全力,留住生命

退休半年后,李云被四川省乐山市一家医养结合的养老院聘为内科医生。与他之前诊治的地方病患者和高寒疾病患者不同,现在他面对的多是器官功能衰竭的老者,是患上阿尔茨海默病的病患,是瘫痪多年的耄耋老人。

“从事老年病治疗,必须是’多面手'大部分老年病患,都会把医生当作是包治百病的’神医’,觉得医生是他能抓住的最后那根救命稻草。李云回忆,2021年,一位患有支气管哮喘疾病的老人在抢救之际气喘吁吁地说,“李医生,今天我把命交给你了……”而平时这位老人从不求人。“能说出这句话,可见在生命攸关时,人是多么无奈和无助。他感慨地说。

每天上班,李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查房。“每当看到几十个床位都是满满的,我就坦然了,因为一个都没少。但如果突然看到一张床空了……”说到这里,李云沉默了。

和同行聚在一起时,总有其他科室的医生自豪地说,“我治好了很多病人”然而,从事老年病治疗的李云只能说:“我的治愈率几乎为零,却延续了他们的生命。

(责编白馗美编刘晓莹)

猜你喜欢

李云老年病病患
个性化护理在老年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内科老年病实施人性化护理的应用效果探讨
介入治疗及护理知识科普
超大号病患
Joseph F. Engelberger
老年病人麻醉应注意的有关问题
肺心病的护理措施都有哪些
喜爱的玩具
把“我”当它
都市“病患”解救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