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知识图谱与扎根分析的中国管理理论构建范式研究述评

2022-01-21张兵红吴照云姜浩天

管理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管理学范式文献

张兵红 吴照云 姜浩天

(1.江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2.江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经济与管理学院)

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中国管理实践创新得到飞速发展,需要创新理论来解释不断涌现的新现象。在不断引进西方管理学的研究成果、学习主流的学术规范中,中国管理理论创新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并没有彻底从跟踪、模仿走向自主创新阶段,也未能从根本上解决管理实践与管理理论脱节的难题。这一方面是由于中国管理研究相对滞后,受西方主流实证和国际国内权威论文发表考核机制的影响,研究者面对新现象缺乏提出研究问题的能力和信心,导致理论缺乏原创性;另一方面受制于中国管理学薄弱的研究基础,特别受限于研究方法的规范性使用和创新等方面[1]。如何构建中国自己的特色管理理论,发展管理的中国理论,或者发展管理理论的中国学派,服务中国管理实践发展,为世界管理理论知识的创新和积累做出贡献,已经成为当前国内外管理学界和学者们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和研究课题。

1 中国管理理论的构建路径及内涵

中国管理理论的构建源于苏东水先生的“东方管理学”,之后管理学者们不断结合中国文化思想、哲学理念、制度与管理实践,对中国管理研究进行深刻探索,管理学的理论构建和学术讨论成绩斐然。通过文献梳理,中国管理理论体系的构建主要是从以下4个路径展开的:第一条路径是通过挖掘和提炼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而形成的理论体系,如苏东水的东方管理理论、曾仕强的中国式管理(M理论)、成中英的C理论、席酉民的和谐管理理论、齐善鸿的道本管理、黄如金的和合管理理论等,以及近几年陈春花等[2]和陆亚东等[3]提出的水样组织理论;第二条路径是基于古代和现代的管理实践融合而凝练总结的特色理论,如对晋商、徽商和浙商等理论的研究[4],甚至包括对鞍钢宪法的研究[5];第三条路径是基于心理学视角展开的关于中国人际交往中的关系、人情和面子等领域的研究,如家长式领导、组织公民行为、关系等理论;第四条路径是通过密切跟踪、扎根企业,以案例分析方法剖析中国企业管理实践而形成的研究成果,如以张瑞敏领导的海尔集团的创新管理实践为研究对象形成的“人单合一”“海尔制”等理论。以上4个路径下构建的理论均蕴含丰富的中国文化精髓,学者们习惯称之为“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

国内外学者在促进中国特色管理理论的研究基础上也进行了质疑和反思,讨论的主题主要是“是否存在中国管理理论以及中国管理研究与理论构建的研究路径、方法论等”。TSUI[6]指出,当前中国管理研究生搬硬套西方的理论,没有真正地从中国管理的历史根源、传统文化,或从当前的真实世界中开发和构建出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成熟理论。JIA等[7]提倡构建中国管理理论应该进行“情境化”研究。BARNEY等[8]认为,发展“中国管理的理论”和“管理的中国理论”是当前中国管理研究的两条重要路径。曹祖毅等[9]认为,在中国管理研究发展模式的选择上,既可以走理论开发的康庄大道,也可以走理论探索的羊肠小路,即构建普适性理论和发展本土理论。

对什么是中国管理理论、为什么要构建中国管理理论以及如何构建中国管理理论,在争论过程中形成的以思辨和探索为主题的研究成果越来越丰富。出现了如“东方管理学”“中国式管理”“中国特色管理理论”“中国管理学派”“管理学在中国”“中国的管理理论”和“中国本土管理研究/理论”等概念。这些理论基本上是从研究范式视角出发进行反思,指导和推动着中国特色管理理论的构建,与中国特色管理理论共同构成了中国管理理论的体系。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由于中国管理理论的构建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内,因此本研究选择中文社会科学引文检索数据库(简称CSSCI数据库)作为样本来源库。结合以上中国管理理论的构建路径部分的阐述和《管理学报》的“管理学在中国”“争鸣与反思”等栏目中的文献信息,最终确定了涵盖中国管理理论的“东方管理”“中国式管理”“管理学在中国”“中国本土管理”等23个检索词。采用篇名和关键词分别进行模糊检索,检索年限的跨度设定为1998~2019年。

通过初步检索获得关于中国管理理论和构建范式的文献共760篇;然后利用CSSCI数据库中自带的高级检索剔除功能,将文献类型设置为“论文”可自动排除掉综述、评述、报告、传记类等学术性研究不强的文献;通过阅读摘要对检索结果进行人工手动排除与“中国管理理论”研究不相关、无作者、无摘要的文献。经过以上两轮筛选共删除123篇文献。通过Citespace V软件去重,最终获得中国管理理论的有效施引文献数量561篇、被引文献7 108篇。

2.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知识图谱的文献计量与扎根理论两种研究方法。

文献计量法是以文献内容的数理统计为基础,研究目标文献的数量特征、研究热点、前沿分析、变化规律和知识结构分布的定量研究方法[10]。知识图谱理论是目前国内外学者使用非常广泛的文献计量法,是以知识域为对象,通过引文分析、共被引分析和耦合分析等,显示科学知识的发展进程、结构关系、规律和分布情况的研究方法,主要借助Citespace V软件生成不同类型的知识图谱,为研究提供图像的可视化分析[11]。扎根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要求研究者在没有任何基础假设的情况下,主要以归纳推理为主,通过对调研资料和数据的不断分析和“深描”来提炼概念和理论。扎根理论是从下而上的质性研究方法,并演化形成了经典扎根理论、程序化扎根理论和建构主义扎根理论三大流派。其中程序化扎根理论在国内使用最广泛,主要应用于新概念、新构念和新理论的构建研究。

3 研究结果与脉络演进

3.1 研究知识基础

知识基础是指某研究领域知识演进的前提与支撑,是通过关系链接而形成的结构化网状引文共引轨迹。高被引文献常常被视作经典,是某研究领域发展的代表和重要参考。将7 108篇被引文献作为研究对象导入Citespace V软件,生成共被引文献网络图谱(见图1(1)图1为彩图,但因黑白印刷无法体现出来,有需要的读者可联系笔者索取。)。在共被引文献网络图谱中,每一个圆形节点代表一篇引文文献,节点的大小表示该文献被引频次的多少,节点越大说明文献代表的知识基础显示度和认可度越高。文献的引文时间序列状况是由节点的圆圈所呈现的颜色年环来表示,与文献代表的理论知识基础地位的重要程度成正比。图1涵盖了180个节点和345条连线,网络密度是0.021 4。郭重庆(2008)节点最为明显,是中国管理理论研究领域最重要的知识基础。而排前10位的重要节点文献中,关于特色管理理论的文献节点仅1篇,即席酉民(2003)的和谐管理理论。说明截至目前,中国管理研究的热点和重点是为什么以及如何进行中国管理理论构建。

3.2 研究热点与主题分布

关键词是文献核心内容的浓缩与提炼,高度概括了某研究领域的研究主题,因此,高频度出现的关键词和高中介中心性的关键词可以代表某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与主题。

根据Citespace V软件生成的关键词共现图谱和数据整理出中心性大于0的关键词及其频次,再根据共现图谱上的聚类分析和文献内容的研读,中国管理理论的研究热点与主题可以概括为6个部分(见表1):不确定性、人性假设、特色管理理论、管理学的学科属性、管理哲学与是否存在中国管理理论、研究视角(路径)和理论创新研究。

表1 中国管理理论的研究热点与主题

(1)不确定性研究不确定性是管理研究中的重要概念,通常是指那些人们难以准确认知的复杂性和变化性,体现为复杂环境中组织的应变能力。复杂系统管理是国际学术界广泛关注的重大科学议题,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学新领域[12]。和谐管理理论就是在高度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因为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会使人们在处理问题时受到更加直接的阻碍,而对抗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确定感就是要开发和创新理论。

(2)人性假设研究人性假设(假说)是任何一门社会学科的逻辑起点,在管理学领域人性论一直都被视为是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的基石。每一种人性假设的提出都会催生出新的管理理论,新的管理理论的提出往往需要能支持理论建立和完善的人性假设。纵观人性假设的研究,包括专门从事思辨的哲学家在内的专家们都无法给出一个统一的人性假设认识。西方管理理论在其发展的短短一百多年历程中,产生了如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文化人假设等十几种人性假设。

(3)特色管理理论研究特色管理理论是指基于传统文化、哲学视角和本土特有元素而创新的区别于西方的管理理论。和谐管理、和合管理和势科学等是较为成熟且被认可的特色理论体系。

(4)管理学的学科属性研究国内外学者关于管理学的学科属性的争论从未停止过。胡国栋[13]以科学哲学为基础理论,构建了“人性—范式—学科属性”的分析框架,研究发现管理学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综合交叉的应用学科,兼具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学科属性特点。管理学的学科属性的界定不但是进行研究的基础,而且还会影响学者在具体理论构建中如何协调学术严谨性与实践相关性之间的平衡关系[14]。

(5)管理哲学是否存在中国管理理论的研究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管理学界认为中国的管理哲学只是方法论,并不是具体的理论和方法,因此不存在中国管理理论。李平[15]探索了蕴含丰富智慧的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内容,即“道”“阴阳”“悟”,提出中国本土管理必须深深地扎根中国传统哲学。中国管理哲学的创建者成中英教授提出的C理论,以及从中国传统文化出发的和谐管理理论、源于中国哲学的道本理论和基于中国文化与哲学的中国式管理都论证了中国管理理论的存在。

(6)基于情境化研究、本土化研究、实践导向3个不同视角下的中国管理理论的创新与知识创造研究任兵等[16]提出,任何研究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展开的,情境化可以产生新的洞见。但似乎学者们也没有说清楚情境到底是什么,甚至有学者置疑情境化是一种伪命题,认为目前的情境化研究基本是扩展和验证西方的管理理论,没有产生新的理论。李平[17]提出本土化研究,认为涉及独特现象或者含有独特元素的,都能以本土视角探讨其主位意义(本土性)以及客位意义(普适性)。徐淑英等[18]提出,只有真正进行探索性研究,才能发展中国本土管理的新构念和新理论。“管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中国管理学研究向何处去”“学术研究要顶天立地”等主题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中心议题。2010年齐善鸿、白长虹和陈春花等38位作者联合创作的文章《出路与展望:直面中国管理实践》[19]反思了管理学研究存在的问题,呼吁中国管理学的研究只有直面管理实践,才能真正处理好管理研究的“学术严谨性”与“实践相关性”的平衡问题。

3.3 研究前沿与演进脉络

“研究前沿”概念现在被很多学者们用来揭示某研究领域演化动态的本质,突现分析是目前挖掘研究前沿内容的重要方法[20]。

3.3.1突现关键词分析

通过运行Citespace V软件,在关键词聚类的基础上进行突现功能运行。根据整理的排名前8的突变关键词,研究前沿的演进脉络大致可以分为4个阶段(见表2)。

表2 中国管理理论研究的关键词突现率

1998~2006年期间的突变关键词为管理哲学和和谐管理理论,表明在中国管理研究初期,学者们将研究重点放在基于哲学思考的研究上,中国管理研究由“照着讲”向“接着讲”的研究范式转化。2008~2010年期间的突变关键词分别为管理学和管理科学,表明国内学者已经逐渐认识到了构建中国管理理论的重要性,开始探讨管理学的本质和属性,以及“管理学在中国”“中国式管理”等理论存在的合理性。2010~2015年期间的突变关键词分别为势科学和中国管理实践。管理学者们开始重点聚焦于“直面中国管理实践”的研究主题,以及构建理论的实现路径。2016~2019年的期间突变关键词分别为中国管理研究和本土管理研究。学者提出中国管理研究真正意义上地实现脱离照抄、照搬西方管理理论的困境,要走本土研究路径,并系统论证中国管理研究本土化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3.3.2突现共被引文献分析

通过运行Citespace V软件,在被引文献聚类的基础上进行突现功能运行。根据整理的排名前13(突现率大于2.5)的共被引文献突现信息,研究前沿的演进脉络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见表3)。

由表3可知,在2006~2010年期间突现的文献有7篇,结合前文关于中国管理理论研究的共被引文献分析,该阶段学者们的研究重点集中在和谐管理理论的研究和应用等, 学者们还从指导层面提出了构建中国管理理论的必要性。尽管该主题还存在着争议,但已经引起了国内各期刊和学者们的注意。2011~2019年期间突现的文献有6篇,郭重庆院士提出中国管理学正处于一个历史转折点,要摆脱自娱自乐的尴尬局面。齐善鸿、白长虹和陈春花等38位管理学者共同联名呼吁“中国管理研究的出路与展望要直面中国管理实践”,要直面中国管理实践,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及中国传统智慧来构建本土理论。中国管理学要实现从西方管理理论的“照着讲”转向“接着讲”,尤其是要接着讲“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管理实践”[21]。

表3 中国管理理论研究的共被引文献突现率

综上,关键词和共被引文献的突现分析结果都表明,中国管理研究的热点从各个特色理论的研究探讨转移到为什么和如何构建中国管理理论。争论之一,是否存在中国管理理论;争论之二,中国管理理论的研究路径、内容、方法和研究范式等主题。

4 中国管理理论的构建范式框架

知识图谱分析结果表明,“如何构建中国管理理论”研究主题备受关注,也是亟需解决的问题。本节将采用程序化扎根理论的三级编码技术,构建出中国管理理论的研究范式框架。

4.1 文献数据处理

针对前文选取的561篇样本研究文献资料,首先根据主题是否涉及中国管理理论的构建进行精确筛选;其次再通过深度阅读文本内容进行第二轮筛选。经过讨论和严格的筛选,最终精选出116篇文献作为扎根研究对象。精选的文献作者主要有陈春花、徐淑英、吕力、齐善鸿、吴照云等70位。样本研究文献期刊分布情况为《管理学报》88篇、《管理学季刊》11篇、《管理世界》7篇、《科技进步与对策》4篇、《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3篇、《经济管理》2篇、《外国经济与管理》1篇。文献作者的影响力和期刊分布都充分保障了样本研究文献的权威性。

4.2 数据编码过程与结果

数据编码过程采用程序化扎根理论的规范研究方法,主要通过开放式编码、主轴式编码和选择式编码3个步骤展开完成。

(1)开放式编码:进行概念化开放式编码是对原始文本资料进行内容分析和概念化的过程,主要包括提取原始语句、初始概念化和初始范畴化3项内容:①提取原始语句。对精选的116篇中国管理理论构建的高相关文献进行深入研读,将包含中国管理理论构建的语句或高频词做好标记并提取出来。一篇文章中的观点至少记录1条但不超过5条,相同观点不重复提取;同一作者在不同文章中的相同观点只记一次,不同观点分别记录。通过反复阅读比对,最终共获取了204条原始语句或句段。②初步概念化。采用手工编码方法,对204条原始语句反复阅读,进行逐句逐行的片段抽象化,定义现象进行编码贴标签,用ax表示。为了保障编码的质量和反映原始语句的核心含义,尽可能使用文献文本材料中的原始词语或语句定义标签。完成定义标签编码后,再通过对初始标签条目进行筛选与整理,删除含义不明显或不直接相关的标签,合并含义相同或类似的标签,进行概念观点的提炼形成初始概念,用aax表示。经过分析和归纳,最终提炼出230个标签和99个初始概念,定义标签的过程和初步概念化编码简单列举见表4。③初始范畴化。初始范畴化是指对各个原始概念间的逻辑关系进行归纳整理,再重新编码。通过对99条初始概念做进一步拆分、比较,最后得到40个初始范畴(也称副范畴),用AX表示。范畴化编码的过程与结果列举见表5。

(2)主轴式编码:提炼主范畴主轴式编码是通过聚类分析,将初始概念和副范畴按照一定的规则或路径建立关联和逻辑关系,提炼的主范畴用AAX表示。提炼主范畴通常有两条操作路径可以参考:第一条路径是将意义和逻辑相同或相似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副范畴合并为一个主范畴;第二条路径是借助“因果条件→现象→情境(脉络)→中介条件→行动(策略)→结果”的典范模型归纳主范畴[22]。主范畴命名可以借用学术界术语来表达,也可以根据需要自创表述来表达。最终将40个范畴归纳总结为8个主范畴,主范畴的编码结果见表6。

表4 开放式编码结果列举

表5 初始概念的范畴化

表6 主轴式编码结果

(3)选择式编码:构建核心范畴选择式编码主要是对各个主范畴进行分析、集中和整理,挖掘出核心范畴,并探讨和验证核心范畴与主范畴以及其他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通常采取用“故事线”形式的描述方法和策略来梳理和发现核心范畴。最终提炼出“多元研究思维、多元研究路径、多元科学方法论与方法、多元学术交流平台”四大核心范畴(见表7)。

表7 选择式编码结果

(4)理论饱和度检验理论饱和度检验是指针对研究中构建的理论或模型做更深一步的观察,检查是否存在样本特征数据的遗漏,是否还存在能进一步发展的核心范畴。若不存在以上两个观察现象,则可以判断构建的理论或模型是趋于饱和的;否则,仍需要补充新的样本资料来进行编码补充。为了保证研究的信度,本研究从剔除的文献中按照被引频次选取前30篇文献进行归纳总结,没有发现新的重要范畴,因此,通过理论饱和度检验,即构建的理论或模型可以最终定型。

4.3 理论框架构建

通过以上研究分析得出,“多元研究思维、多元研究路径、多元科学方法论与方法、多元学术交流平台”四模块共同驱动着中国管理研究与理论构建。

4.3.1引领作用的多元研究思维

研究思维范式模块决定中国管理研究的底层思维,具有引领作用,主要包括人文思维、科学思维、史学思维,综合起来构成了中国式的中庸思维方式。

中国管理研究既要“顶天立地”,也要“东西融合”,更要“人文关怀”[23]。在人文思维(也称人本主义范式)下,中国管理研究才能体现民主的学术自由意识,才能构建自由轻松的学术氛围。人文关怀也是做负责任研究的基础和要求[24]。在中国管理研究中,学者要端正学术态度,树立起清晰的学术目标和学术精神的新科学主义范式,即科学思维,其区别于传统的实证主义研究范式。未来中国管理研究的方向,不仅要从科学主义范式走向人本主义范式,更要实现两者的兼顾与融合。而且构建中国管理理论要回顾历史,要有史学思维,或称历史编纂学思维。因为即便是短暂的流行时尚,也会有其历史背景,更何况是管理中的制度与文化,更是有深厚的历史背景[25]。由此,管理学研究者应该更多地采纳历史性的研究方法,在一个长远的时间脉络里细致入微地刻画管理现象,综合起来体现一个整合性的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共生的中庸思维。

4.3.2知识生产与理论构建的多元研究路径

多元研究路径模块包括直面中国管理实践和扎根中国传统文化两个部分,是构成中国管理研究与理论构建的核心模块。这两条路径是当前学者们在呼吁构建中国管理理论研究中基本认可的研究路径。这两条路径不仅是并列的关系,同时文化与实践之间又是可以相互转换和交融的,即第三条路径“实践-文化双向融合”研究范式。

(1)直面实践导向的研究范式,也称作“立地范式”纵观西方经典的管理理论,如泰罗制、组织行为学、领导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等,都是源于管理实践的关注和洞察,是在现实生活世界的实践基础上创建的[26]。直面中国管理实践是构建中国管理理论最根本的出路,要让“直面实践”的中国管理研究范式成为一种“必然”[27]。一方面要有直面管理实践问题的意识。科学研究始于问题,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问题是通往知识的最佳途径,问题是推动理论构建的最重要因素,所有的理论构建活动都是从界定和形成研究问题开始的[28]。另一方面还要避免过度理论驱动的研究,好的理论与现象是相互促进而非排斥的。明确管理实践现象背后的意义和规律,将实践的内在逻辑进行系统化的阐述,才能发展为理论[29]。

(2)扎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范式当前学者们对中国自己传统文化与智慧的了解和掌握还不够,更不用谈如何灵活地运用和融合到企业管理实践中[26]。要促进中国本土管理理论的构建,就必须加强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思想研究,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的结合[30,31]。虽说智慧没有新旧之说,但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智慧历久弥新。中国具有类似于东方的集体主义、小农思想、中庸之道、差序格局等传统文化,这些丰富的历史资源和系统的哲学体系对企业的烙印深刻且广泛[32]。管理与人性的深层次关系,既是古老的命题,又是新颖的重大研究课题[13],因此,管理研究者应该凝练中华文化的精华,归纳传统文化的精髓,发展成为有系统的理论体系。

(3)实践与文化双向融合的研究范式文化和管理之间的融合是一个老话题,但当前在中国管理研究中,文化和管理“两张皮”的问题和现象非常突出。无论用文化思想解释实践,还是从实践中总结归纳出文化思想,其实并不是一个矛盾体,而是研究起点与逻辑的不同。①从文化到实践的路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情境因素,已经深深地嵌入到中国的社会文化、中国人的行动逻辑和中国企业管理实践中[33]。中国传统文化可以作为中国管理实践独特性的一个解释性变量推进中国管理研究[34]。如华为、乐高等优秀企业应用阴阳思维不断进行管理实践创新[26],陈春花等[2]从“水”隐喻理论视角提出的水样组织理论。②从实践到文化的路径。管理是文化的产儿,管理实践更是文化渗透的一个过程,文化尤其会对企业价值观、组织制度和企业哲学等企业核心文化的形成与管理实践的创新产生重要的影响[35]。如张瑞敏创造的“人单合一”管理思想,是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管理理论,不仅契合了中国传统思想,而且还颠覆了经典理论。

4.3.3整合与创新方法的多元科学方法论

理论的创新与管理研究方法创新息息相关,两者均是理论知识传播的重要途径,共同促进管理学科的知识创造、积累与传播[36]。

(1)整合现有研究方法在研究方法的运用中,依旧存在研究方法与研究问题匹配不足的现象。管理学界需要重新梳理社会科学中的研究方法,并规范化运用[37]。当前中国管理研究还处于理论构建的初期阶段,在选择采用哪种研究方法来构建中国管理理论这一问题上,学者们比较一致的意见是,提倡采用定性研究方法来发掘现象中的抽象概念和理论最适宜[38]。整合研究方法与创新研究方法并不是要放弃目前的主流实证研究范式,而是要辩证批判地使用,要突破“唯实证研究方法论”,要走向真正的多元科学研究范式[39]。

(2)创新研究方法国内学者认为,当前更重要的是要创新与追求更多适合中国管理研究的科学方法论[35]。基于文化因素挖掘的理论还很难被还原甚至不能被还原,因此在管理理论研究领域,有必要主张包括诠释研究方法在内的多元化研究方法[40];同时,要多去总结当前逐渐丰富的关于“中国式管理的科学基础”和“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与当代企业管理的研究”等大型研究项目的研究方法,真正地创建并整理出中国特有的研究方法。

4.3.4推进理论发展的多元学术交流平台

多元学术交流平台的模块主要包括研究主体的多元连通和学术氛围的构建两部分,体现了从微观到中观,再到宏观的连通。

(1)学术研究主体的多元化连通蔡玉麟[41]指出,中国管理研究要建立拥有正确价值观和具有能解决管理实践问题能力的学术共同体。学术共同体强调,研究学者之间要加强连通、交流与分享[42]。连通的方式包括个体学者的思索、学术团体的整合、学术社群的辩证和跨层次对话,实现从零星研究到整合研究,再到系统研究[43]。

(2)建设自由和轻松的学术氛围学术研究活动除了受社会文化环境影响外,学术环境也是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44]。构建合理的学术激励机制和自由、轻松的学术氛围,才能有力保障中国管理研究的顺利推进,才能真正解决管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要改革学术评价体系,切实做到破“唯论文论”“唯A”“唯SCI”“唯SSCI”的科研评价体系,诱发学者对学术研究的兴趣;要在国内打造一批优质学术期刊和交流平台,提升国际竞争力,助力“双一流”建设,创造良好的科研创新环境,促进科研发展与理论创新。

5 结语

本研究以CSSCI数据库收录的1998~2019年的561篇施引文献和7 108篇被引文献作为研究对象,借助Citespace V软件进行了系统回顾与分析,运用扎根理论进行研究框架的构建。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管理研究的热点从特色管理理论的研究探讨,转移到为什么以及如何构建中国管理理论的研究争论上,要构建中国管理理论必须立足中国管理实践,要扎根中国传统文化,要选择与研究问题相匹配的研究方法。

尽管本研究是基于知识图谱理论指导的可视化动态分析的演进脉络,但基于样本研究文献的局限并不能完全呈现出中国管理研究发展的全部理论。同时,鉴于文本文献数据的选择和研究目的,本研究没有梳理中国管理理论的理论体系与学科结构,没有对如何评价构建的理论以及做出理论贡献的评价机制进行研究,仅仅是从整体上对知识基础、研究热点、前沿发展和参与研究主体等方面进行的静态与动态结合的梳理,致力于提出中国管理理论构建的研究框架模型。对于微观主体的管理学者们如何实现与实践对话、与文化对话、与理论对话来挖掘有价值的研究问题,如何才能讲好中国故事和创新中国管理理论并未展开研究。

本研究是关于中国管理研究与理论构建的一个探索性研究,尽管有所局限,但仍希望借此为管理学界和管理学者们在开展中国管理研究和理论构建研究中提供有效的参考和反思,期望学者们通过创新更多的中国管理理论,能有效解决中国企业的现实问题,解释和指导中国管理实践,从而建立文化自信,发挥中国管理智慧的优势。中国管理理论的构建是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未来中国管理学者需要更紧密地与企业家群体探究关于中国管理的观点与理念,继续在研究范式、研究方法、理论创新等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践履好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猜你喜欢

管理学范式文献
“天人合一”的管理学启示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张瑞敏金句背后的管理学知识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管理学的新挑战:硅谷的“扁平化”学得来吗?
浅谈管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