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 “艺术书法”的创新

2022-01-17周丹丹王雷

安家(校外教育) 2022年13期

周丹丹 王雷

摘要:书法作为我国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艺术形式,拥有较高的欣赏价值。 随着社会发展,文字与书法产生了不对等的关系。在当代书法创作的视阈中, 当代“艺术书法”呈现出一种不同于传统书法的创新形式。传统艺术既需要继承也需要创新,更需要用现代的眼光来诠释,探索文字在艺术领域里的无限创新。

关键词:书法创新 实验艺术 当代艺术书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书法”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艺术一直流传到当下,随着时代的发展,以文字为载体的书法艺术在当代社会中也发生了转型。文字作为表现形式,它在传统书法中将宣纸作为载体,然而在当下的艺术创作中,文字作为一种元素,经过艺术家再创造后,它的形式和内容则更趋向多元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书法”逐渐出现在大众视野中。“艺术书法”指是在当代艺术范畴下进行的书写创作,它的范围比较广,是以“书法”内容作为手段和材料来表达艺术家的观念和对社会的一种思考或者批判。

一、当代“艺术书法”创作形式

书法是我国历史文明与艺术相结合的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不仅如此,书法艺术还是区别于他国文化的主要标志,能够充分体现东方艺术文化的优秀气质与地道的中国气派。[1]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艺术的变迁,“艺术书法”出现在大众视野之中。“艺术书法”范围涉及广泛,在这里,“书法”仅仅是作为“艺术书法”中的一種手段和材料来表达艺术家的观念和对社会的思考或者批判。

(一)书写场地的转移

邱志杰在2021年5月份做了一个“书法计划”,他在北京三源里菜市场将自己的书法艺术以主题“民以食为天”办了一场非常接地气的书法艺术展。在这个特殊的书法艺术展中,邱志杰书写了百幅以“食”为核心的日常用语,还有一些菜单上的菜名、各种调味料的名 称,只要是我们经常在菜市场里看到的一些标语和提示,邱志杰都用不同的字体将其用书法去表现。这种用书法书写食品内容的创作形式在古代就有,例如王羲之的《奉橘帖》、杨凝式的《韭花帖》等,但像邱志杰这种把自己的书法艺术品直接以菜市场为展览场地的艺术家还没出现。程应峰在《书法离菜市场有多远》中谈到,菜市场是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地方,能够在这样的地方尝试展示接地气的书法作品,无疑是为书法的实用性、日常性打开了一个新的豁口,也为现代艺术生活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令人浮想联翩的空间。[2] 邱志杰的这一艺术行为,完美地诠释了艺术来源于生活。在邱志杰的艺术表达中, 书法或许已经不是中心表达对象,它是展示艺术中的一种材料和元素,汉字在这里就完全成为一种符号的代表。

(二)中西文化的碰撞

传统书法艺术代表的是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书法一直是用汉字散发着它的魅力。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以及国内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当代艺术家逐渐在自己的创作中将汉字与英文字母相结合来展 现艺术的多元化发展。

作为一名独立艺术家,徐冰的书法作品《析世鉴·天书》在当时具有很大的影响。徐冰将《天书》作品中的“文字”采用活字印刷的方式制作成几十米的长卷。最后展出的是由“书法”组成的一件大 型装置艺术作品。这件作品虽然向人们展示的是书法艺术,但又区别于传统的书法艺术,其中的四千多个“汉字”都是“假”的,没有一个字体是可以识读和使用的,包括徐冰本人也说不出作品中的任何一个汉字的正确读音。徐冰这样评价自己的这件作品:这是一本在吸引你阅读的同时又拒绝你进入的书,它具有最完备的书的外表,它的完备是因为它什么都没说,就像一个人用了几年的时间去严肃、认真地做了一件没有意义的事情,《天书》这件作品充满了矛盾。

徐冰的另一件作品《新英语书法》与《天书》中的“伪文字”不同,“英文方块字”里面的文字是可阅读的“真文字”。它是将中国的书法艺术和英文的字母书写交织,衍生出新的文字语言概念。除此 之外,徐冰还将这件作品的展览现场改成了教室,并且制作了录像带、教科书和描红练习本,让参观者在参观时有更直接的体验感。车兆和在《徐冰,一位真正打通中外文化隔墙的人》中称赞:徐冰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通过他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他打通了中外文化的隔墙。[3]

《碑林·唐诗后著》系列作品展示了谷文达对传统的文字和诗歌书法的创新。这件作品在形式上来源于西安碑林博物馆那一块块直立的石碑。传统的石碑都是直立的形式,而谷文达在这件作品中是将石碑平放在地上,每块石碑之间都是间隔相同的距离。作品整体营造了一种悲伤的气氛。《碑林·唐诗后著》在内容接上写的是诗歌与英文的结合,而且谷文达是用头发磨成的墨代替平时使用的墨来摹拓每一块石碑。作品包含了唐代诗歌的各种主题,在字体的使用上结合了篆书的 结构、隶字的韵脚、颜体书的笔画,最终形成了谷氏楷体。石碑上的碑文还采用水平和垂直的方式去展现中外文化的一种融合交叉的现象。

谷文达的另一系列作品《联合国》也是采用头发来制作完成的。在美国纽约,谷文达用两千块人发砖砌成一堵人类之墙。这些人发砖是用全世界各族人民的头发 混合后胶凝成型的,“两千”象征公元两千年。这堵人类之墙表达出新世纪实现人类大同的美好愿望。墙向来 意味着分离和隔绝,但是,谷文达的人类之墙却用互相契合的人发之砖,来表现全世界不同民族之间的理解、 宽容、和睦、团结。[8]

不论是徐冰的《析世鉴·天书》、《新英语书法》,还是谷文达的《碑林·唐诗后著》《联合国》,艺术家在进行创作的时候,不会在乎“书法”在未来是什么样的发展,他们只是在个人艺术创作的探索过程中,以传统书法中的“文字”来创造关于“文字”的新的表现形式。因此,在当代艺术家们创作出来的与“书法”有关的装置艺术或者是实验艺术中,这里的“书法”也就逃 离了原本的含义。

二、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逐步出现了一些非传统的书法艺术作品。书法终于不再是时代的旁观者。王镛先生说,书法是文化中的一部分,但书法更是文化中的艺术,书法在当代艺术中势必会发挥出更重要的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仓玉梅.学生专业社团: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以一节藏文书法艺术教育课为例[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8,3(20):109-110.

[2]程应峰. 书法离菜市场有多远[N]. 兵团日报(汉),2021-05-13(003).

[3] 车兆和.徐冰,一位真正打通中外文化隔墙的人[J].中外文化交流,2021(02):85-87.

[4] 徐 淦 .谷文达的《 联合国》[J].美术观察 , 1996(03):38-41.

作者简介:

周丹丹  1996.4 女 汉族,籍贯:江苏徐州人,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美术学,研究方向:综合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