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顽主与黄金时代形象塑造的对比

2022-01-17周亚润

安家(校外教育) 2022年13期
关键词:胜利者王二王朔

周亚润

摘要:王朔的顽主系列形象和王小波的王二系列形象都挑战和消解着传统道德价值观,但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和对待知识分子的态度方面有差异。本文以王朔《顾主》与王小波《黄金时代》中的人物形象作对比,分析顽主与“王二”的不同姿态以及原因,顽主是一个表面的胜利者,"王二”是真正的胜利:探讨王朔与王小波对待知识分子的不同态度,王朔对知识分子的挖苦与贬低与王小波对待知识分子的关心与同情:以及两种人物的写作意义的异同,二者都消解着伪崇高,但王小波在消解的同时在重构。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識码:A

引言

王朔在《顽主》中塑造的顽主形象,他们愤世嫉俗,看不惯现实中的一切;王小波的代表作《黄金时代》中的主人公“王二”,在展示历史的同时也展示了自己:王朔与王小波的人生经历相近,致使这两个人物形象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许多学者将王小波与王朔作比较,认为二者都是语言大师,充分利用了调侃,但他们使用不同的塑造形象的方式,塑造出了不同姿态的人物,也体现出来作家对于知识分子的态度是不一样的,对于知识分子的态度,王朔是贬低与挖苦,而王小波更多的是同情与关心。

一、形象的塑造-顽主与顽童

“顽主”们生活在军区大院,是在城市中生活的少年形象,王二是作为一个当事人,一个经历下乡改造者的形象。在我们以往阅读的有关文革时期的小说里,很多作家写的是文革的暴力与悲惨,当然,这是社会历史环境给他们带来的思考,但对于在这段特殊时期生活在军区大院里的王朔来说,他眼中的文革可能就是另外一个层面的解读。把这种不同的观点反映在纸上就产生了不同于其他作家的文学语境。和“顽主”相比,王小波笔下的的王二更像个顽童,他的行为不像是一个成人所为,言语不多,身份低微.

(一)表面的胜利者

1顽主的由来

顽主是老北京的话。所谓顽主就要把玩儿当成最正经的事,得玩出花样,得玩对兢兢业业。有些人会这样认为,他们不过是一些地痞、流氓,专做坏事的闲人。王朔在他的创作中塑造了一系列顽主形象,《顽主》就是其中的代表。“顽主”这一形象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这段特殊的历史时期。由此推测,这群年轻人大约出生在20世纪50,60年代,其父母是曾为祖国做出贡献的一代人,先天良好的家庭背景给予童年、少年时期的他们以强烈的优越感,在其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经历了十年文革,没有接受太多知识教育的他们却接受着大量传统的、理想化的“红色革命”教育,想象着未来的自己也能够同父母般为自己的祖国与人民做出一份应有的贡献,被灌输着“英雄主义”理想观念的他们梦想着长大后的自己也可以当兵入伍,如战斗英雄般在战场上得以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2.顽主的姿态

在王朔这部作品里有这样的描写,于观一行人去街上找“那些穿着体面、白白胖胖的绅士”挑衅,“可那些腰身已粗的中年人无一例外地毫无反应”,使他们感觉良好,手是“马青兴冲冲地走到了前面,对行人晃着拳头叫唤着:

谁他妈敢惹我?谁他妈敢惹我?"一个五大三粗,穿着工作服的汉子走近他,低声说:"我敢惹你。,马青愣了一下,打量了一下这个铁塔般的小伙子,四顾地说:,那他妈谁敢意咱俩?"马青的这幅嘴脸正是顽主们惯常的姿态一—无事生非,十足的流氓相,却又胆小懦弱,只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而已,,就像一个纸老虎,只是一个表面的胜利者。在这部作品中的“顽主”,他们对于生活的意义已经无感了,当下的生活带给他们苦痛。即便他们认为自己不痛苦,自顾自地进行着糜烂的生活。但是当赵尧舜想要了解他们他们对于生活上的苦痛时,他们感觉到很愤怒。无论是到公司内寻衅滋事的强壮的男人,还是想讨论关于人生话题的刘美萍,或者是那个愤怒的年轻女子,甚至是岸然道貌的宝康都没有让他们感受到愤怒,但是当赵尧舜问起他们自己的内心时,他们直接愤起而战。他们是讨厌赵尧舜吗?他们是恐惧别人看透他们的内心。这种行为暴露出他们表面上的平静,但现实中空虚不堪的灵魂,说自己不悲伤也不痛苦,这更像是在自我安慰。灯红酒绿的日子填补不了空虚的心灵,安于现状的背后只是他们的失意“顽主”便是这么一群无赖,即“无所依赖”。他们无所依赖、无所畏惧,令人充满勇气与力量。他们消解崇高戏谑人生,却并不让人感到反感,甚至令人们对这群“末路英雄”肃然起敬。当歌手唱到:“如果是这样,你不要悲哀。"三个男人一齐昂首唱第二声部:“--我不悲哀!"。

(二)真正的胜利者

1、“王二”的由来

王小波在家里男孩中排行老二,所以他给自己作品中的主人公起名为王二。二就是二,作者承认自己的塑造的人物就是“二”,其他人还有什么话说。王小波的小说不注重去刻画人物的性格和命运的,不像传统小说着力描写曲折离奇的情节,人物形象的丰满,恨不得在名字中都体现出人物的特点。王小波的小说并不大注重情节,而是重点刻画世界普遍存在的荒诞。主人公可以是任何人,因为这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问题,所以这样没特点的名字反倒是最合适的。

2.“王二”的姿态

与“顽主”相比,王二是行动的巨人,语言的矮子。他往往是胜利者,他更擅长用自己的行动来证明而不是运用自己的语言去辩论。但他的行为方式更像是一个顽童。在作品中,他被队长诬蔑打瞎了队长家的狗眼,他没有与队长进行争辩,直接去把队长家的狗的右眼打瞎:当陈清扬被人诬蔑为破鞋时找他来为自己辩解,他却说“别人没有义务先弄明白你是否偷汉再决定是否管你叫破鞋。你倒有义务叫别人无法叫你破鞋。”最终王二说服陈清扬,用性爱与这个世界进行抵抗,久而久之大家都不再对陈清扬冠以诬蔑的称呼“破鞋”了。我们看似王二是一个弱小的人,实际上他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成功者。

结论

由于王朔和王小波的角色和经历不同,写作目的也不同,这两类人物的立场、风格也不尽相同,对知识分子的态度,尤其是人物本身的意义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两个人站在废墟上,表情各异,一个充满困惑,一个充满希望。王朔的调侃让人们开始对传统价值观进行质疑,但是商业因素在他的创作中占了很大的比重,他并不承担着消解的责任,而只是用自己的感受去唤醒了人们心灵深处的东西,他并没有想到自己应该去给人们提供一种新的衡量尺度和生存空间,他也不想去这样做,“他拒绝承担一切,拒绝超越性的关怀”,这种消解只是以走向传统社会规范的对立面来完成,并没有“在不自由的关系中争取自由,确立新的超越性的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武雪凡.何来“顽主”--王朔笔下“顽主”形象溯源[J].小说月刊,2019,(12)

[2]王朔.顽主[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3]王小波,黄金时代[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7.

[4]王小波,理想国与哲人王[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胜利者王二王朔
帮理不帮亲
Chapter 2 A cheerful chat
活该
胜利者和失败者
胜利者与失败者
当二锅头VS彝家米酒——王朔玩九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