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采桑子》中七格格金舜铭的人物形象

2022-01-17封甜

安家(校外教育) 2022年13期
关键词:叶广芩采桑子文化传承

封甜

摘要:《采桑子》是叶广芩的长篇小说之一,全文以七格格金舜铭为第一人称展开叙述。讲述金家由盛转衰的家族历史,主要写出金家七子七女命运走向,使《采桑子》带有一种“世纪末情绪”。此文主要针对《采桑子》中七格格金舜铭这一人物形象展开分析,目的是把握叶广芩在写这篇小说的情感倾向和态度意旨,以便于读者更好地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以期从中了解当时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更好地体现作者批判旧民族劣根性的根源。本篇论文主要从文本的叙述者、满族文化的传承者、人生大爱的展示者、古雅情结的集中者、人性裂变的反思者五大部分对《采桑子》中七格格金舜铭的人物形象展开分析,更好地把握其他人物形象,为后人学习《采桑子》的人物形象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关键词:《采桑子》 七格格金舜铭 叶广芩 人物形象 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采桑子》这篇小说写了金家金载源的十四个子女的故事,同时七格格金舜铭即叶广芩自己。《采桑子》是由九个既相关又游离的故事,像编辫子一样,捋出了古都北京城一个世家的历史及其子女的命运历程,九个故事的章节是以纳兰性德的词《采桑子》和清末戏曲家张坚的《满庭芳·梦中缘》中的内容命名的,本文的内容所体现的世纪末情绪,带有一种凄凉哀婉的意境,如纳兰性德的《采桑子》所叙:

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

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

以及清末张坚的《满庭芳·梦中缘》的“曲罢一声长叹”来写老七舜铨的结局来结束全篇。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1、满族文化的继承者

在《瘦尽灯花又一宵》中,每年的春节,“丫丫”总是准时地被金家厨子兼车夫的老王送往镜儿胡同三号,“丫丫”的舅爷札萨克多罗王爷府第。代表金家向尚存人世的王爷的福晋和侧福晋,丫丫的舅太太和舅姨太太拜年。每年过了十五被老王接回金家。

丫丫不情愿地来到镜儿胡同,因为她不喜欢庄严肃穆的舅太太以及舅太太极度宠爱的猴子三儿,还有年近六十岁头上扎着红花有着死鱼眼和死人味儿的田姑娘。但是由于丫丫的命里占了三个太阳,可以压住王爷府的任何邪气,只是去拜年,在母亲的劝说下,丫丫勉强答应。在还未去镜儿胡同前,母亲将请安的礼仪悉数教给丫丫,并且让她不断地练习。丫丫来到舅爷札萨克多罗王爷府第,在田姑娘的带领下,丫丫给舅太太请安。“我赶忙趋前几步给舅太太请安,问舅太太好,问舅姨太太好,问表舅宝力格好,问舅太太的猴子三儿好,问舅姨太太的黄鸟好,问田姑娘好……大凡府里的活物我都要问到,并且问一样要请一个安,以示郑重。这一切都是事先在家反复排练好了的,安要请得大方自然,要直起直落,眼睛要看着被问候的对方,目光要柔和亲切,话音要响亮,吐字要清晰,所问的前后顺序一点儿不能乱。”丫丫从小在满族文化的熏陶和教育下成长,满足的礼仪规矩她都尽心学习。她对满足的称呼也一直接受,如老五金舜錇的儿子,老七金舜铨的女儿青青,都称七格格为“姑爸爸”。满族的礼仪也在丫丫心中扎下了根,她是当之无愧的满族文化的继承者。

2、满族文化的传播者

在《瘦尽灯花又一宵》中,丫丫因为命里有三个太阳,年幼时在春节前常常被厨子老王送往镜儿胡同三号,丫丫的舅爷札萨克多罗王爷府第。丫丫前去拜年,将请安礼学得到位,做得认真。这些繁文缛节在舅爷的尚在人世的福晋中舅太太那里是满族人的骄傲,是被请安者的一种享受。丫丫作为满族文化的传播者,对满族的一应事宜关乎文化的也多有记叙。

在《谁翻乐府凄凉曲》中,主要写出了大格格金舜锦的故事,“写了满清皇族金家对京剧的喜爱,并以京剧为线索,描写了大格格金舜锦哀婉的悲剧人生。”大格格性格孤僻,爱好唱戏。在四十年代的北平名媛义演中名声大震,大格格义演时唱的《锁麟囊》,在董戈悠悠的胡琴中,大格格缓缓地唱出西皮二六“春秋亭外风雨暴,何处悲声破寂寥。隔帘只见一花轿,想必是新婚渡鹊桥。吉日良辰当欢笑,为何鲛珠化泪抛。此时却又明白了,世上何尝尽富豪……”丫丫对戏曲中的唱词是有钻研的,或是为了成为满族文化的传播者,或是为了写作需要等。

3、人生大爱的展示者

“人生大爱,亲情是一种深度,友情是一种广度,爱情是一种纯度。在叶广芩的《采桑子》中,无私的亲情、纯洁的友情、忠贞的爱情,充满着浓浓的世间真情,令人不禁为之动容。”《采桑子》中的九个故事为我们展示了许许多多的人生大爱,如:大格格金舜锦对戏曲的“痴爱”;二格格金顺镅对爱情的忠贞之爱;廖世基对四格格“爱惜芳心莫倾吐”的关爱;丫丫对张顺针的感激之爱、对“谢娘”难舍的依恋之爱。“二格格是金家精神家园的寻回者,五格格等人则是彻底的出逃者,五格格、三格格以及七格格是接受了新文化的勇士,先后走出家族的桎梏,她们的身上,我们更多地读到了进步和鼓舞。七格格金舜锦作为文本的叙事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幕幕人生大爱。

4、家族日常生活中“爱”的体现

在《谁翻乐府凄凉曲》中,主要写出大格格金舜锦的一生。大格格长相清俊,身材修长。因为满族人比较重视女孩儿 ,父亲和瓜尔佳母亲十分喜爱大格格。造就她性格孤僻,不合群,但大格格十分爱好青衣。一曲《锁麟囊》唱得炉火纯青,使她在40年代北平名媛义演中名声大噪。后来嫁与北平伪警察长的三儿子宋家驷。不久后,大格格诞下名唤宁馨的儿子,由于大格格太过于痴迷戏曲了,使得宁馨因猩红热早夭。母亲来看望大格格时,邻居问母亲,“你们家这位大姑奶奶该不是有病吧?母亲只有给邻居说好话,说给人家添麻烦了,请人家多关照一类的客套话。母亲说我们家大姑奶奶没有病,就是太喜欢戏了,喜欢得有些过。邻居说,这就是戏痴了,跟花痴似的,还是一种病。” “我的大姐没有活在现实,她是活在了戏里。”“丫丫”道出大格格对戏剧的迷恋并非一般,这种“痴爱”成为她的精神支柱。大格格每天都去护城河吊嗓子。对儿子宁馨的教育远不及她唱戏,最终使得宁馨早夭。二娘念及大格格到底是金家的大姑奶奶,就让身边的刘妈过去伺候,让账房月月拨过钱去。终为一家人,无论身处何地,遭遇何处状况,最为珍贵的还是那份“亲情”。日常生活中平凡又溫暖,紧急处雪中送炭的“爱”隐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

结语

《采桑子》这篇小说以七格格金舜铭为第一人称展开叙事。七格格金舜铭同时是作家叶广芩本人,从文本故事的叙述者、满族文化的传承者、人生大爱的展示者、古雅情结的集中者、人性裂变的反思者五个方面分析七格格金舜铭的人物形象,有助于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情感意蕴和写作主旨,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中作者对旧民族劣根性批判的初衷,生动而真实地为我们展现并折射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时代背景,为后人研究七格格的人物形象提供一个微不足道的借鉴,以期为后来的人阅读《采桑子》分析七格格金舜铭的人物形象时提供一点点思路,更好地理解文本。

参考文献

[1]房广莹. 叶广芩家族小说的空间化书写——以《采桑子》为例[J]. 文艺评论,2016,(08):4-11.

[2]何占涛,史佳跃. 《采桑子》:复调视域下的家族小说[J]. 小说评论,2014,(04):198-201.

[3]李娜. 叶广芩家族小说《采桑子》的文化解读[J]. 满族研究,2013,(03):114-118.

[4]李永东. 异质因素与贵族世家的解体——评叶广芩《采桑子》[J]. 理论与创作,2008,(02):93-97.

猜你喜欢

叶广芩采桑子文化传承
采桑子·春
采桑子
采桑子
一曲传统文化的挽歌
论叶广芩小说中的平民意识与人文关怀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令山河动容的美丽:浣溪沙与采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