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连云港石刻艺术的数字化保护和内容创新研究

2022-01-17梁玉娴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学院

文化产业 2021年35期
关键词:岩画石刻连云港

梁玉娴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学院

石刻艺术历史悠久、一脉相承,其分布广泛、形式多样,是地方风土人情、人文底蕴的艺术载体。连云港地区具有丰富的石刻艺术资源,随着数字技术的介入,其为连云港石刻艺术的保护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路。文章在对连云港石刻和国内外文化资源数字化应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石刻资源保护数据库和内容创新素材库两条新思路,在创造中保护、在创新中发展,以技术为手段、以艺术形态为载体、以文化内核为根本,从而让传统艺术资源在数字技术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在时代土壤中得到再生保护,并得以传承发展。

连云港石刻艺术源远流长,时代延续性强,从新石器时代绵延至民国时期,制作年代跨度较为完整。石刻地域分布广,在当地的市区和县区均有大量遗存。石刻艺术形式多样,主要类型有岩画、摩崖造像、摩崖题刻、碑刻、石雕、祭祀石刻、民俗类石刻等。石刻艺术创作的题材广泛、展示的内容丰富,构成了连云港独具韵味的山海文化,具有较高的人文艺术价值。连云港石刻的不同时期、不同类型都见证了连云港地区的沧桑变迁,更是先民馈赠给后人的珍贵文化遗产。

连云港石刻从造型上主要分为平面类石刻和立体圆雕,从类别上主要有写实、抽象和书法三类,从内容上分为宗教类、民俗类、军事类、地理类和游记类等。锦屏山地区的将军崖岩画被誉为“东方天书”,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岩画,也是反映农业部落原始崇拜内容的上古岩画;西汉时期有东连岛东海琅琊郡界域刻石;东汉时期有著名的孔望山石刻群,孔望山地区除了摩崖造像之外,还有远古星象石刻、祭祀类石刻、图腾类石刻、圆雕、高浮雕、摩崖题名石刻群等不同类别的石刻艺术。连云港石刻艺术在创作手法上主要有阴线刻、浅浮雕、高浮雕、圆雕等几类。阴线刻的线条是指由石器磨制或金属器凿制而成,构成写实或抽象的图形,阴线刻线条构成的图形极具稚拙的匠气,具有简单、质朴的艺术审美特征;浅浮雕的主体图形略高于石面,接近于平面绘画形态;高浮雕塑造的物象则浮起较高,常以整石为底座,在岩体上雕琢主体形态,以孔望山石蟾蜍和白鸽涧石玄武为代表作品;圆雕作品以孔望山汉代石象为代表,作品以整石为主体,可以多方位、多角度欣赏到作品的各个侧面。连云港石刻还包含篆书、隶书、楷书、行书四种主要的书法碑刻作品,充分体现了书法的演变过程。

连云港石刻艺术资源丰富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它是这方土地地理人文、生产生活的物质载体,是人们的价值诉求和精神的寄托,这也反映出这片土地从古至今的文化积淀以及传承与发展,同时也展示出了连云港地区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力,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连云港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的艺术化呈现。

2011年,江苏省文物局开展连云港地区石刻调查与研究工作,对石刻进行记录测量、拍照拓印、含义释读、内容考证等,为连云港地区的石刻资料建立图片和数据档案。2015年,连云港市重点文物研究所著作出版了《连云港石刻调查与研究》,全书分为石刻调查和石刻文化特性两个部分,客观记录了石刻所处环境、尺寸、时代、外形描述和雕刻方法等数据资料以及相关的手绘图片与照片等,并从艺术造型、民俗现象等方面考证了各个类型石刻的文化特性。在此之前,也有学者针对连云港石刻展开过勘察和历史文化研究,相关研究的主要著作有:李洪甫、武可荣于1990年著作出版的《海州石刻——将军崖岩画与孔望山摩崖造像》(文物出版社);高伟于2007年编著出版的《刘志洲山岩画迷踪》(上海文艺出版总社百家出版社),及其于2009年出版的《东方古星象岩画研究》(南京出版社)等。

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数字技术已然进入了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在文化遗产的保护、展示和应用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在信息容量和传播速度上也都有着巨大的能量,传统文化迎来了创新发展的新契机。目前,国内外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方式主要从两大方面展开:一方面,通过数字技术,建立数字化档案馆、资源库、网站、博物馆、图书馆、展览馆、数字电影、数字出版物、数字动画、交互游戏等,在遗产的保存和展示上介入多维的数字技术和媒介平台;另一方面,通过对文化遗产内容形态的提取、还原、设计、创新,优化文化遗产,让文化遗产转化为文化产品,进入到当下的生活语境中,赋予传统文化资源新的内容和生命力。

连云港石刻的保护、传承和创新也必然会被纳入到数字技术的视域下。在对连云港石刻艺术特色、人文精神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对石刻艺术的数字化保护和内容创新的方式,探索石刻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代视觉审美和价值诉求相融相通,服务社会生活,实现“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

建立连云港石刻数字化数据库,对石刻资源进行数字化采集和修复,是对石刻艺术进行保护的首要任务,也是后续进行数字内容创新的前提工作。在对现阶段石刻保存情况和可行的数字化保护手段进行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石刻岩画的数字化保护研究以及连云港石刻的保存现状,并针对石刻的不同类型和艺术特点,分情况采用不同的数字手段进行保护。可以利用数字技术获取与管理遗址信息,如激光三维数字建模技术在遗址保护管理过程中的应用;也可以利用数字技术提升文化遗址的保护与管理水平,如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获取准确的遗址信息方面的应用。针对石刻资源保存整体完好、现场可视性与可体验性相对完整的状况,可采用三维激光进行数字扫描、复制和存储;针对石刻资源出现的部分破坏,可借助于数字技术进行有形文化资源的修复,拼接还原,提升石刻的可视性、可读性;针对有形石刻资源已破坏殆尽,可在借助考古数据、文献记载等信息的基础上,利用软件还原绘制、三维可视化等数字技术建立几何模型等手段,实现对已湮灭的石刻资源的数字化重现,提升遗址所承载历史文化信息的可读性。数字技术在提取剥蚀难辨的岩面、题跋、题记等石刻内容上实现了无损修复,进而为建立连云港石刻的数字化数据库、分类型存储数字格式的石刻图文信息奠定了基础。

建立连云港石刻艺术资源素材库,是对石刻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内容创新的重要举措。连云港石刻艺术素材库是基于数据库基础,对石刻图形、图像进行数字化再设计的新的内容形态,它为石刻艺术创意衍生产品的设计提供了更多可能。连云港石刻主要分为平面和立体两大类,平面类以石刻线条构成的图形为主,立体类主要为圆雕和高浮雕,二者均呈现石质雕琢的纹理质感,色彩为黑白灰,无彩色。依据其艺术特征,平面类石刻主要采用Adobe Photoshop、Adobe Illustrator等数字软件进行数据库图片的加工处理。例如,云台山东磊村和渔湾村之间的太阳石的反面就刻画了类似扶桑树、鹿角纹等具有较强的视觉符号的岩画。在自然环境下,岩画病害情况严重,岩面斑驳不清。2015年,连云港市重点文物研究所著作出版的《连云港石刻调查与研究》里手绘了岩画内容(图1)。然后通过Illustrator软件,对手绘图进行了重新绘制,补录了岩画的图像,赋予了岩画新的内容和线性肌理,使之更具有叙事性、规整性和现代审美特性(图2)。孔望山汉代石象等立体类石刻主要采用三维建模的数字技术来复原石刻,多维度、全方位还原再现艺术形态。利用数字技术,还可以对石刻的平面造型和立体造型进行互换,对石刻进行内容和形态的创新。例如,通过C4D等软件对平面图形进行建模渲染,将平面图形转换为立体素材(图3)。在Photoshop软件中,对立体石刻的数码图片进行预处理,调整图片的阈值,并用滤镜菜单中的智能锐化功能去除图片的杂色,得到图片的基本轮廓,在合并图层后,通过Illustrator对该图片进行图像描摹,然后调整图像描摹的细节,将路径值调整为最大,边角和杂色调整为最小,忽略掉底层白色,即可将数码图片转化为黑白矢量素材。通过上述思路,建立资源素材库,分类管理,为石刻资源的内容创新积累数字数据。

随着数字软件的不断发展,无论是平面图形还是立体效果,其数字修复和转化的方法不是唯一的,它的展示形态是多维的。动态平面数字技术、动态立体数字技术,为记录、展示、传播文化遗产提供了更多的思路。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创建的虚拟展示为观者提供了实时交互的人机体验,其在艺术形态展示、数字博物馆展陈等方面大有可为。数字媒介也为文化资源提供了“广、大、快”的传播平台,将石刻数据库发布在互联网上,可以超越空间、时间的限制,通过网页实现用户在线浏览、下载、互动等,用户可以零距离地接触石刻艺术作品。由此可见,数字媒介无疑给传统石刻的展示、传播带来了变革。

数字化内容创新为传统文化资源提供了保护和传承的内生动力,除关注数字技术层面外,对传统文化资源保护的思考应该更多地聚焦于艺术内在生命力的延续和表达,即文化资源的形态和意象在今天语境下的创新和发展上。文化资源的形态包含资源类型的艺术特点和美学特色,其意象则是艺术形态之上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诉求。在艺术形态和意象中,寻找与今天的社会审美、生活应用和价值诉求相契合的部分,用数字技术诠释传统美学、赋予其创新的表达形式和应用场景,激活其新的生命力。连云港石刻艺术素材库的建立,旨在在当下的社会文化生活的土壤中,继续延续石刻艺术之美,传承石刻艺术的人文精神,并用创意的数字语言,让传统艺术资源融入现代生活,以实现传统遗产“活化”。图4为连云港石刻岩画“扶桑树”的文化创意产品模型,产品的基本形态立足于岩画的平面图形的修复、设计、建模等环节,渲染制作出“扶桑树”摆件。摆件结合石刻图形的形象美,兼具悬挂物品的使用功能,是装饰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产品样态。配合太阳石岩画衍生出的太阳玄鸟等设计产品,共同用以美化人们的生活。这一设计的实现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对岩画数据的采集、数据库和资源库建立的基础上衍生而出的。

图片1-4依次为:“扶桑树”岩画手绘(图片来源:《连云港石刻调查与研究》)、岩画修复矢量图、平面转立体效果图、文创产品效果图

传统文化的资源保护和内容创新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呈现出形式多样、平面和立体、静态和动态、展示和交互相结合的多元模式。对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对现代设计学原理和设计规则的熟练掌握、对当下视觉审美和消费习惯的洞悉,是创新发展传统文化必不可少的要素。2020年,文化和旅游部在《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提出“培育和塑造一批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色的原创IP,加强IP开发和转化”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打造更多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数字文化品牌”等指导性意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连云港石刻以数字技术打通古今,通过数字化手段,保护和创新石刻文化遗产,赋予传统文化遗产以新的生命力,让大众重新认识、接触这一资源宝库的独特艺术之美,使石刻艺术重新走进大众的视野、步入百姓的生活。

猜你喜欢

岩画石刻连云港
西狭颂摩崖石刻
连云港杜钟新奥神氨纶
近十年(2010~2019年)辽代石刻文研究综述
江苏连云港:为农民工送上“寒冬暖查”
连云港:为农民工讨薪“撑腰”
绝句《题〈清廉〉石刻》获奖感言
孜孜荣岩画
连云港港口控股集团揭牌
阴山岩画
写实与抽象:金沙江岩画考古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