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发展:成不了葫芦就做瓢

2022-01-15张勤坚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22年2期
关键词:周正木桶葫芦

张勤坚

元旦假期,约几个小伙伴一起喝茶闲聊。

一般情况下,同行聊天,不管起始话题是什么,最后大概率会转向自己的老本行。我们的这次谈话也不能免俗,开聊不到十分钟,话题便彻底转了向。

大伙儿先是共同操心了一下学校的百年大计:

2022年正好是学校建校一百周年,大家一致认为,从传承(上世纪30年代学校便开展了“整个教育”的研究)与发展的角度出发,把“用整个世界培养整个儿童”作为核心理念挺合适。并做了一个基本诠释:所谓“整个”世界,是指敞开校门,以整个社会(世界)作课程,让儿童成为真正具有国际视野的新一代;所谓“整个”儿童,意指未来所培养的学生,必须是“完整”且具有“个性”的。

挺好,挺好!

各倒一杯茶,自我陶醉一番。

然后,关于“整个儿童”的话题也便越聊越深(远),虽离题万里又意义非凡。

有人说,小学二年级有一篇课文叫《我要的是葫芦》,若你一心只在意小葫芦的长大,却不管不顾叶子上的蚜虫之类,愿望终将落空。我们对整个儿童的关切和理解,绝不能只停留在结果这个层面上。

有人说,我一直觉得“木桶理论”有点“荒谬”,为了把这块短板(天生的缺陷)拉长,不知道害了多少老师和学生。这“木桶理论”和“多元智能”简直就相互矛盾。

又有人讲,好像新木桶理论有了新的诠释,木桶到底能装多少水,除了板的长短,还要看木桶是否有缝隙,而且如果把木桶放置在一个斜面上,木桶倾斜方向的木板越长,则木桶所装的水也越多……

我接口道:“成不了葫芦,咱就做个瓢呗!”

人人都希望,自己能长成一个又大又周正的葫芦,但自然界又岂是你想咋长就咋长:各种虫害,各种葫芦生长环境的高低错落和阴阳向背,都决定了最终的葫芦一定有大有小、有正有歪、有各种的虫眼和沙漏……

大而周正的是葫芦,小而周正的也是个葫芦,各种大大小小有缺陷的还是葫芦,虽已非传统审美视阈下的所谓“好葫芦”,但它们仍然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器物。例如,剖开,留下有用的一半,把自己变成一个瓢。

当然,大而周正的葫芦,如果有需要,有可能,也有意愿,那么,使其一分为二,成为两个瓢,也是极好的。

成不了葫芦,就做一个瓢。

看似轻飘飘的一句话,背后所需要的努力和付出,会何其之大,真的是不敢想象。

习总书记2022的新年贺词里有一句话:“民之所忧,我必忧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让人印象深刻。

从教育的立场出发,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套用这个句式,便有了“生之所忧,师必忧之;生之所盼,师必行之”这么一句话。我认为,这是一种必要,更是一种必然。

未来的教育,要真正办成“大教育”,儿童必须站在教育舞台的正中央。

这,不仅需要教师的覺醒,也需要家长和社会的觉醒,更需要“整个”教育的觉醒。

猜你喜欢

周正木桶葫芦
我来讲故事
木桶兄弟
李伟贤、叶子康、周已程、周正男作品
葫芦瓜
木桶和篮子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应用中的一类典型易错题
宝葫芦
画葫芦
捕鸟仪之恋
模仿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