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差序格局和心理账户对大学生消费决策及情绪的影响

2022-01-15陈宇然周绮晴杨洋

人类工效学 2021年5期
关键词:差序账户决策

陈宇然,周绮晴,杨洋

(广东金融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广州 510521)

1 前言

依据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理论认为,中国人的格局如同石头丢进水面时形成的一圈圈波纹,是以己为中心层层扩散的同心圆,离中心点的距离代表人际关系的亲疏,即离中心点越远,关系越陌生[1],这也被认为是中国有别于西方“团体格局”的基本人际交往特征和社会结构状态[2]。从社会结构上,这里的“己”不只是指个体,还是延伸到整个家族和血缘;从心理层面上,这里的“己”除了指独立的人格,也包含着人伦关系,即儒家文化中的君臣、父子、夫妇、兄弟和朋友关系,所以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人们会“由近及远”,并“爱有差等”,出现亲疏贵贱的区分[3]。“差序格局”常被划分为自己人(圈内人)和外人(圈外人)[1],或区分为亲人、熟人和陌生人[4]。这一概念广泛用于中国社会学的研究,学者们大多从理论角度对文本内容进行剖析,或以此为基础指导实证研究[5]。当前也有研究以大学生为主体,比如,杨宜音和张曙光分析大学生同乡会的交往模式,从自我建构进行引入,探讨个体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以何种形式打造熟人关系[6];方楠结合时代发展,探讨大学生的网络差序格局,对其形成的社交圈层化现象进行分析[7]。本研究也将以大学生为群体,对差序格局进行研究,结合心理学内容进行实证研究的文献。

为了探寻中国人对处在不同差序格局的个体是否存在差异,本研究将引入心理距离概念中的社会距离维度,探讨人们对不同差序格局的个体所产生的社会距离是否存在差异,而这个差异又是否会影响人们后续的决策行为。心理距离是以某个特定的参照点为中心,对事物的距离远近进行主观判断,其参照点一般是自己、此刻、此地,这一概念最早源于美学,后来被心理学采用[8-9];社会距离是心理距离的重要维度之一,以自己为参照点,对社会客体的差异进行判断[10],同时建构水平理论提出,人与人之间存在社会距离,并分为近距离(自我、朋友、群体内成员、相似他人)和远距离(他人、陌生人、群体外成员、不相似他人)[11]。在实验中,其操作性定义为人际交往中对自己和他人、群体内外、熟人和生人之间的主观距离感[12]。本研究将结合差序格局,探讨中国大学生对于处在不同差序格局中的个体是否会在社会距离上存在差异,而社会距离的大小又是否会按照差序格局的远近而有所变化,同时在面对不同的个体时,社会距离是否会影响后续的决策行为。

对于大学生来说,消费决策是日常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决策行为是一种社会性的举动,其过程就是以与他人互动的社会交换为基础的,而与互动对象的社会距离会影响决策,让个体做出符合利益的决定[12]。在以往研究中,主要探索的影响因素集中于认知层面,包括注意、知觉和信息,现在的研究重点也逐渐向情绪与动机转移[13]。从认知层面上,心理账户是重要的研究对象,这个概念源于西方,是指人们会根据财富的来源和支付方式对金钱进行分类管理,并进行经济决策[14]。对于大学生群体,他们一般会根据资金来源和储蓄方式等因素对心理账户进行分类,并影响他们的消费决策[15],也有相关的实证研究证明了这一点[16-18]。从情绪角度上,这方面的研究还在逐步深入,大部分研究将其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进行讨论,国外有学者发现情绪对决策有重要影响[19],但是国内有实证研究发现情绪与决策无显著相关[20]。从心理层面,自我建构即如何定义与解释自我可能会影响人们的消费决策[21],这概念是指人们对于自我与他人关系的信念,进一步可以划分为自我独立和互相依赖,前者将自我看作独立和充满个性的个体,更加关注自我,强调内在的感受,而后者则更注重人际关系,强调与他人的联结[22]。然而这些研究所探讨的消费决策影响因素都相对分散,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的研究[13]。

对于处在差序格局中不同位置的个体,人们所感受到的社会距离也有所差异,而社会距离的远近可能会影响个体的决策。个体的自我建构可能会因为差序格局让而影响大学生对于人际关系的交往模式[6],并进一步影响到人际交往中的消费决策,同时消费资金的来源可能会影响心理账户的分类,从而影响消费决策和情绪。由于中国本土的实证研究尚少,且对于一些因素的影响,仍存在分歧。因此本研究将以大学生为群体,结合差序格局,研究心理账户、自我建构对消费决策的影响,对大学生的消费行为进行探讨。

综上,本研究提出假设:(1)差序格局与心理账户会影响大学生的消费决策和情绪;(2)自我建构在其中起到中介作用,几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相关的模型进行说明。

2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调查对象的是以广东地区为主的高校大学生,发放并回收518份数据,有效数据469份,有效率为90.54%。其中,男性142人(30.28%),女性327人(60.72%)。

2.2 实验材料

2.2.1 情境式问卷法

设置两个不同的情境,预设被试后续所使用的金额分别来源于“父母给予”或“自己赚取”,接着让被试对处于不同差序格局的个体进行消费决策、社会距离和消费情绪的评分。在消费决策部分,会提供给被试一个特定的情境为特定对象进行消费决策,例如母亲节或生日,按照愿意支出的百分比进行计算,所占百分比越高代表愿意支出的金额越大;社会距离按照10点计分,从“亲密”到“陌生”,分别计0~10分,分数越高代表越陌生;情绪体验按照10点计分,从“消极”到“积极”,即-5分到5分。

2.2.2 自我建构量表

该量表参照经王裕豪等学者[23]所修订的自我建构量表(SCS)中文版。量表采用7点计分(-3=非常不同意,3=非常同意),共24题,其中包含互依子量表和独立子量表,每个子量表分别包含12道题目。本研究通过如下步骤计算自我建构:首先对两个子量表的分数进行计算,然后用独立型自我建构量表的总分减去互相依赖型自我建构量表的总分;若分差为正,则该被试属于自我独立型,若为负值,则为互相依赖型;若分差为零,则将该被试剔除。问卷总分、互相依赖和独立自我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868、0.837和0.776,信度良好。

2.3 实验程序及统计方法

首先,将被试进行随机分组,第一组所使用的钱财源于父母(除去生活费,额外给予),第二组所使用的钱财源于自己(生活费充足,兼职赚取)。其次,要求被试在各自条件下,分别对自己、母亲、恋人、好朋友、普通同学和一年见不上一面的亲戚的社会距离进行判定,随后进行消费决策,并对消费后的情绪进行打分。最后,要求被试完成自我建构量表的填写。

采用匿名方式,统一施测并回收后,剔除明显规律作答的问卷,采用SPSS进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并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法以及Bootstrap法进行中介效应检验。

3 结果

3.1 心理账户与消费决策的方差分析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消费金额、情绪和社会距离得分在心理账户、性别、自我建构类型的差异进行检验,结果见表 1。结果显示,心理账户在自己的消费情绪中得分差异相对显著,在自己的消费金额和他人的消费决策得分中差异不显著;性别在自己的消费情绪得分中显著差异,在对他人的社会距离评分中差异相对显著;自我建构在他人的消费决策中得分差异显著。

表1 消费决策(M±SD)在心理账户、性别和自我建构上的差异检验

对消费决策进行分析,差序格局的主效应显著(F=401.532,P<0.001),心理账户与消费决策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0.933,P>0.05)。通过计算被试为不同差序格局所愿意支付金额的平均值发现,被试愿意为自己(M=58.805)花费最多的金额,其次是母亲(M=55.320)、恋人(M=49.280)、好朋友(M=35.598)和一年见不上一面的亲戚(M=22.795),愿意花费最少金额的是普通同学(M=18.623)。采用Turkey法进行事后两两比较,发现在为自己进行消费决策时,被试花费自己赚取的金钱的情绪会显著积极于花费父母的金钱(P<0.05);在为他人进行消费时,独立自我型的被试对不同差序格局对象的社会距离(P<0.01)、所愿意花费的金钱(P<0.05)和情绪(P<0.01)显著低于互相依赖型的被试。

3.2 心理账户、消费决策、消费情绪和心理建构的相关分析

对心理账户、消费决策、消费情绪及自我建构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2。结果表明,心理账户与自我建构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当为自己进行消费决策时,心理账户与消费情绪呈正相关,消费情绪与消费决策之间也存在显著正相关,对自身的消费决策会影响对他人的消费决策;当为他人进行消费决策时,其决策与情绪呈显著正相关,情绪与自我建构也存在显著相关。

表2 心理账户、消费决策、消费情绪和心理建构的相关分析

3.3 中介效应检验

首先,以社会距离为预测变量,消费情绪为中介变量,消费决策为结果变量,采用逐步回归分析的方法,对三个变量的标准分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见表 3。结果显示:第一步,将消费情绪与社会距离纳入回归方程后,社会距离对消费情绪具有正向预测作用(β=0.406,P<0.001),即系数c显著;第二步,将社会距离与消费决策纳入回归方程后,社会距离对消费决策具有正向预测作用(β=0.84,P<0.001);第三步,将社会距离、消费情绪与消费决策一起纳入回归方程后,社会距离对消费决策具有正向预测作用(β=0.666,P<0.001),即系数b显著;消费情绪对消费决策也有正向预测作用(β=0.432,P<0.05),即系数从c’显著。这一结果说明,消费情绪在社会距离和消费决策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表3 消费情绪在社会距离与消费决策之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其次,以自我建构为预测变量,社会距离为中介变量,消费决策为结果变量,采用逐步回归分析的方法,对三个变量的标准分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见表 4。结果显示:第一步,将自我建构与社会距离纳入回归方程后,社会距离对自我建构具有负向预测作用(β=-0.4.32,P<0.01),即系数c显著;第二步,将社会距离与消费决策纳入回归方程后,社会距离对消费决策具有正向预测作用(β=0.841,P<0.001);第三步,将社会距离、消费情绪与消费决策一起纳入回归方程后,自我建构对消费决策具有负向预测作用(β=-3.079,P<0.05),即系数b显著;社会距离对消费决策的预测作用呈正向显著(β=0.807,P<0.001),即系数从c’显著。这一结果说明,自我建构在社会距离和消费决策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表4 社会距离在自我建构与消费决策之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依据四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所绘制的模型图(见图 1)。

图1 变量关系模型图

4 讨论

4.1 心理账户与消费决策的方差分析

从研究群体的角度来说,本研究对中国大学生进行考察,结果发现差序格局的主效应显著,而心理账户与消费决策的交互作用不显著。这可能因为在中国人的差序格局里,父母属于内圈,是“自己人”,所以父母给予与自己赚取的财富都放在了同一个心理账户。并且在本研究中,为被试设定的情景是为自己或他人购置生日礼物,这种“送礼”行为是双方交往的手段之一,大学生潜意识也认为这是“人际维系”“情意表达”的方式[24],这也算是一种人情消费,有研究发现,人情消费已大学生成为搭建自己社会关系网和获取资源的方式之一,而且中国大学生对于人情消费的支出水平非常高,随着年龄的增长,所花费的金额也会增加[25],所以在进行人情消费时,对资金来源不会过多考虑,而是放在消费项目上面,这种心理可能也是被试在对不同对象进行消费决策中所采用的衡量标准之一。本研究起初设想,大学生的差序格局会按照自己、父母、恋人、好友、普通同学和一年见不到一面的亲戚排列,愿意支付的进而也依次递减。但是,结果发现,比起朝夕相处的普通同学,人们会对一年见不到一面的亲戚花费更多的金额,这可能是因为被试大多源于广东,受到传统宗族制度影响较大,认为“近邻不如远亲”;也有可能是因为实验中对“一年见不上一面的亲戚”概念的不明确,经询问发现,有些被试认为这一对象是代表在外工作或学习,少有机会见面的亲戚,而有被试则认为是指虽有血缘关系,但十分陌生的亲戚。

从实验设计的角度来说,本研究按照资金来源和大学生的收入方式,将心理账户划分为了父母给予和兼职赚取,结果显示不同的财富来源与消费决策没有显著相关,这与前人的研究不一致[18,21,26]。一方面本研究只是说明了资金的来源,并没有对其进行情境启动,这可能会导致被试没有对资金来源深入思考,进而影响最终的结果;另一方面,本研究对心理账户的分类可能不够恰当,忽略了中国人的心理账户则一般包括收入、支出和储蓄三个维度[14],在被试进行消费决策的时候并没有对消费项目进行区分。

4.2 心理账户、消费决策、消费情绪和心理建构的相关分析

结果发现,当被试为自己进行消费决策时,其消费情绪与心理账户之间存在相关,消费情绪与消费金额之间也存在显著相关;在为他人进行消费决策时,消费决策与消费情绪呈显著相关,并受到对自己消费金额的影响,但心理账户在其中并不存在相关。这与李爱梅[17]和夏晓燕[27]等学者的结论有出入,他们的研究发现心理学账户与消费决策之间存在交互作用,这可能是因为本研究对心理账户的分类是父母给予和自己赚取,而他们则划分为常规收入和意外之财,可能在大学生的认知中不管是父母给予还是自己赚取,均属于常规收入,所以对消费决策的影响不显著。在为自己消费时,心理账户会对消费情绪产生影响,可能是受到自身努力程度的影响[21]。对自己和他人的消费金额和情绪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可能是因为被试会以自身的金额为参照点对他人进行消费决策。同时,结果显示,自我建构会影响对他人的消费决策和情绪,这可能是因为对于独立型的被试会更多地考虑自己的利益,所以在为他人消费时愿意付出的金额较少,情绪也较为消极;而互依型的被试则会考虑到他人的感受和人际关系,所以在消费时会更愿意花费金钱,情绪也更加积极。然而,自我建构并不会影响对自身的决策,这与杨继平等学者[21]的结果相一致。

4.3 中介效应

前人关于几个变量之间的两两研究不在少数,但是将所有变量放在一起,进行系统性考察的实证研究尚少。本研究结果发现,大学生的消费决策的确会受到差序格局和社会距离因素的影响,对不同对象做出相应的消费决策,并产生不同的消费情绪。也就是说,对于在差序格局中离自身更近的对象,被试在进行消费决策时,愿意支付更多的金额,随之产生的情绪也会更积极。除此之外,被试自身的特点即自我建构类型也会影响消费决策的过程,即互依型自我的被试会更愿意为他人消费,所产生的情绪也会更加积极。

基于综上结果,本研究进一步探讨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并发现它们之间的确存在一种联系。本研究发现在社会距离和消费决策之间,消费情绪起着部分中介作用,也就是说,人们对某个体感知到的社会距离会影响到消费的情绪,进而对消费决策产生影响。不仅如此,自我建构也会通过社会距离影响消费决策,即不同自我建构类型的被试对个体所感知的社会距离不同,进而影响到消费决策。

5 结论

(1) 在进行消费决策时,大学生对处于不同差序格局的个体会进行明显不同的消费行为,即大学生在为越靠近中心位置的对象消费时,会愿意花费更多的金额;而金额的来源并不会影响他们的消费决策。

(2) 大学生在进行消费决策时,会受到自我建构和与消费对象的社会距离的影响,并影响消费情绪。对于社会距离较大的对象,大学生在进行消费决策时会花费较少的金额,情绪较消极,而对于社会距离较小的对象,会愿意花费更多的金额,情绪会更积极。独立自我型的大学生会对他人产生更大的社会距离,在进行消费时所愿意花费的金额较少,情绪也较为消极,而互相依赖型的大学生则会产生较小的社会距离,愿意为他人消费的金额较高,情绪也会更积极。

猜你喜欢

差序账户决策
善恶人格的特质差序*
中国耕地生态保护补偿的省级差序分区及补偿标准
高职院校“技术差序”育人体系研究
为可持续决策提供依据
如何切换Windows 10本地账户与微软账户
探索自由贸易账户体系创新应用
Windows10账户的删除、禁用与启用
决策大数据
决策大数据
诸葛亮隆中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