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延伸性抗凝药学监护对房颤并PCI 手术患者临床效应的影响*

2022-01-14张雪峰彭云云盛国华

药学与临床研究 2021年6期
关键词:延伸性华法林抗凝

张雪峰,彭云云,盛国华,胡 燕**

南通市海门区人民医院 1 药剂科;2 心血管内科,海门 226100

房颤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也是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使脑卒中发生风险上升4~5 倍,严重威胁患者预后质量[1]。对于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房颤患者而言,及时开展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挽救其生命的有效方法,术后为预防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患者需接受双重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联合P2Y12 抑制剂)治疗[2],并长期使用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物,以减少动脉栓塞和支架内血栓风险。然而,长期口服抗凝药物可能导致机体出血风险上升,因此,如何有效平衡出血与血栓风险,是临床工作中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3]。目前我国很多医院临床药师开展抗凝药物使用的监护服务,旨在借助其专业性提高患者用药效果及安全性。然而,多数医院临床药师的服务仅局限于院内,对于需长期口服抗凝药物的房颤患者而言,延伸性抗凝药物使用管理方可保证其用药的效果与安全性。本院于2017 年1 月起尝试将临床药师延伸性抗凝药物使用监护,应用于房颤患者PCI 术后的管理,旨在提升抗凝治疗质量及安全性,现将其应用效果与同行交流。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将本院2017 年1 月~2020 年5 月收治的150例房颤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纳入此次前瞻性对照研究。

纳入标准:①明确房颤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诊断,拟接受PCI 治疗;②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Ⅰ~Ⅱ级;③符合随访条件,预期随访时间≥1 年。

排除标准:①入组前1 个月内有脑出血、活动性出血史;②合并严重贫血、大面积脑梗死等抗凝禁忌症;③合并肝肾功能异常或恶性肿瘤。

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别纳入研究组、对照组各75 例。本研究已取得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书面协议。

1.2 研究方法

1.2.1 抗凝方案 两组患者均接受PCI 治疗并术前即接受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治疗方案:阿司匹林联合P2Y12 受体拮抗剂(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并给予低分子肝素抗凝。术后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及意愿,给予华法林联合P2Y12 受体拮抗剂、达比加群联合P2Y12 受体拮抗剂或利伐沙班联合P2Y12 受体拮抗剂治疗。初始剂量:华法林3.0mg 口服,每日1 次;达比加群110mg 口服,每日2 次;利伐沙班20mg 口服,每日1 次。患者术后继续遵循医嘱服用硝酸酯类药物、他汀类药物、β 受体阻断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等药物。

1.2.2 抗凝药物监护方案 对照组接受常规抗凝药物使用教育:强调患者定期复诊、遵循医嘱用药、定期复查凝血指标,每次复诊时由门诊医师评估患者用药情况,根据患者凝血指标变化情况调整抗凝药物用药方案。

研究组接受延伸性抗凝药物使用监护:

(1)药师签约:临床药师向患者介绍延伸性抗凝药物使用监护的目的、方法、流程,确保患者知情同意后,与患者签署延伸性抗凝药物使用监护协议,采取责任临床药师模式,由同一名临床药师负责患者抗凝教育、抗凝需求评估、抗凝药物选择及抗凝方案设定,并开展长期药学监护。

(2)用药教育:通过电话、门诊复诊、住院期间及家庭访视等形式,对患者开展用药教育,详细介绍抗凝药物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耐心解答患者用药问题,为规范化、个体化的长期抗凝药物使用监护奠定基础。

(3)用药调整:随访期间定期评估患者房颤出血风险评分(HAS-BLED)。其评分≥3 分提示高危出血,密切监测患者是否出现不明原因皮下瘀斑或出血,必要时协同主管医师调整患者达比加群、利伐沙班、华法林使用剂量,频次或更换药物。①达比加群监护方法:该药使用期间定期监测患者肾功能变化,若用药期间发生小出血给予停药、减量、利尿或透析等治疗;若发生大出血或需急诊手术治疗,给予依达赛珠单抗特异性逆转达比加群抗凝作用。用药监护标准: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2正常值上限(ULN),提示达比加群抗凝治疗安全有效,若APTT>2ULN,应高度怀疑出血风险,必要时停药或减量[4]。②利伐沙班监护方法:随访期间若发现该药用药疑似过量、发生严重出血、需要溶栓或患者用药依从性差,则使用肝素抗Xa 因子活性测定试剂盒(微量生色底物法)对患者抗Xa 因子活性进行检测,评估其抗凝作用及出血风险[5,6],严重出血时应停用,若停药后严重出血未有效控制,则及时洗胃治疗以减少药物吸收;协同主管医师评估出血情况,决定是否采用手术、补液、输血、血液动力学治疗等方法。③华法林监护方法:定期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若患者既往有华法林使用史,其最近一次INR 检测结果为INR>3.0,则当日停药,开具化验单,次日复查INR,待INR<3.0 时酌情减量再次给予华法林(减至原剂量的80%~95%),直至INR达到治疗目标,每隔5 天复查INR;若患者既往无华法林使用史,其最近一次INR 检测结果为INR>1.5,则维持该剂量并于4 天后复查,若INR<1.5,则酌情增加剂量,并于3 天后复查。

(4)保障措施:与患者及家属建立便捷联系形式,并添加微信等即时通讯方式,确保能够及时沟通,保障延伸性抗凝药物使用监护顺利开展。

1.3 观察指标

两组均以电话随访、门诊随诊形式进行为期1年(+7 d)随访,对比两组随访1 年内全因死亡率、国际血栓形成与止血法学会所设(ISTH)大出血标准、临床相关非大出血(CRNMB)、脑卒中、周围动脉栓塞、再发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发生率,以及随访期间再次住院时间。ISTH 大出血定义[7,8]:①致死性出血;②体内重要脏器或特殊部位出血;③出血所致血红蛋白水平下降<20 g·L-1。CRNMB 定义:①需专业医疗人员开展医学干预;②导致住院或需要提高护理分级;③需医疗人员开展面对面评估。除ISTH大出血、CRNMB 外,其他类型出血均判定为小出血。患者随访期间各类型出血事件仅计数1 次。此外,对于接受华法林抗凝的患者,采用治疗范围内时间(Time in therapeutic range,TTR)评估其抗凝治疗质量,根据患者每次复诊或电话、微信随访时提供的INR 检查报告及时间,计算TTR。TTR>70%、58%~70%、<58%分别判定为高抗凝控制、治疗质量一般、治疗质量不达标。

达标率=(高抗凝控制+治疗质量一般)/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22.0 软件作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百分比)即(n/%)表示,并采用卡方检验(χ2检验)或Fisher 确切概率法,计量资料均符合正态分布,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双侧t 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随访结果及一般资料

研究组失访3 例,对照组失访7 例,其余140例均获得有效随访,随访时间均≥1 年。研究组与对照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资料比较(±s)

表1 两组临床资料比较(±s)

2.2 全因死亡率

研究组随访期间3 例死亡,对照组随访期间4例死亡,研究组、对照组全因死亡率分别为4.17%、5.88%,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出血发生率

随访期间研究组小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随访期间出血发生率比较[n(%)]

研究组1 例发生CRNMB,确诊后即停用达比加群,症状控制后给予50%标准量达比加群,观察7天未见出血,即恢复达比加群标准量;小出血者均口服华法林,确诊后即停用华法林,症状控制后将华法林剂量降至标准量的80%,观察7 天未见出血即恢复华法林剂量,并将INR 监测间隔缩短至3天,复查3 次均见INR 处于标准范围内,而后按此前规划随访;随访期间发生出血者均未口服利伐沙班,故无患者接受抗Xa 因子活性检测。对照组随访期间出血者均遵医嘱停药,症状控制后恢复抗凝药物使用,剂量及药物均未作调整。

2.4 栓塞不良事件发生率

随访期间两组患者脑卒中、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周围动脉栓塞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随访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n(%)]

研究组随访期间发生不良事件共10 例,其中3例口服达比加群,4 例口服利伐沙班(1 例不良事件发生后调整为达比加群),3 例口服华法林;对照组发生不良事件共13 例,其中2 例口服达比加群,5例口服利伐沙班,6 例口服华法林。不良事件发生后两组均未调整药物。

2.5 住院时间

随访期间研究组住院时间为(5.11±1.62)d,低于对照组的(8.07±1.9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791,P<0.001)。

2.6 华法林抗凝治疗质量

随访期间研究组华法林抗凝治疗达标率为68.75%,高于对照组的2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华法林抗凝治疗质量比较[n(%)]

3 讨论

目前我国大多数医院针对房颤患者PCI 围手术期抗凝治疗的管理仅局限在住院期间,由医生根据经验开具常规剂量的华法林、利伐沙班或达比加群医嘱,而后护士进行发药并开展简单的用药指导,故精细化的抗凝用药调整及健康教育十分缺乏[9,10]。由于患者PCI 术后住院时间较短,患者出院后因用药依从性不佳、复诊频次较低等原因,常导致因抗凝不足或抗凝过度,使其再次暴露于危险中,使抗凝治疗获益丧失[11,12]。此外,患者出院期间难以得到专业的药学服务,院外抗凝治疗风险进一步上升。在本次调研中,研究组即便接受延伸性抗凝药学监护,随访期间仍有3 例患者失访,在印证上述结论的同时,也表明患者住址变更、厌倦反复问卷调查等众多因素,对患者依从性及参与意愿存在负面影响。

临床药师具有专业的药学知识储备,通过开展延伸性抗凝药物使用监护,不仅能够实现临床治疗团队调整用药方案的合作,亦可通过随访提供延伸性监护,实现合理的用药管理与用药指导,从而提高患者抗凝治疗的安全性及治疗效果[13,14]。

本次就临床药师延伸性抗凝药物使用监护、对房颤患者PCI 术后康复效果的影响进行了探究,结果显示,研究组与对照组术后1 年内全因死亡率、ISTH 大出血、CRNMB 发生率均较低,且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研究组随访期间小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通过开展延伸性抗凝药物使用监护,能够降低房颤患者PCI 术后近期小出血发生风险,其优势主要在于:①基于临床药师的专业化随访,患者可得到个体化用药教育、用药建议及专业化用药指导,一方面能够降低医师的工作负担,另一方面能够提高患者对抗凝的认知,增强抗凝药物使用依从性,从而做到定期复诊及抗凝药物剂量的精确调整,有助于降低抗凝并发症的发生[15,16]。②随着非瓣膜性房颤抗凝治疗药物由单一华法林发展至利伐沙班、达比加群等多样化模式,而利伐沙班、达比加群等使用期间无需定期监测INR,故其优势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17];但新型抗凝药物较高的使用费用可能影响患者依从性,而通过药师延伸性指导,患者及家属对抗凝药物使用的必要性、重要性了解更为透彻,故在长期服用抗凝药物时具有更高的主动性。同时,随访期间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调整药物用法用量、必要时更换药物,能够进一步降低患者对用药费用的担忧,促使其积极配合抗凝治疗。

除降低抗凝药物所致小出血并发症外,临床药师延伸性抗凝药物使用监护在缩短患者随访期间、再次住院时间方面也表现出良好作用,而住院次数的减少与住院时间的缩短,能够进一步提高患者对药学监护的信心及依从性,形成正向循环,也意味着患者抗凝治疗效果的提升。

本研究在随访期间,研究组华法林抗凝治疗达标率为68.75%,高于对照组的26.67%,印证了上述结论。此外,随访期间临床药师的参与,能够更为及时、有效地处理药物相互作用与不良反应,且可运用精准医学手段,以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制定个体化诊疗建议,对于提高治疗有效性、规避治疗风险亦有重要意义[18]。

本研究的局限性包括样本量有限及随访时间较短,故暂无法明确不同抗凝药物使用对患者随访期间出血、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当在进一步研究中纠正上述缺陷。

综上所述,临床药师延伸性抗凝药物使用监护,能够降低房颤患者PCI 术后1 年内小出血事件发生率、减少再住院时间、提高华法林抗凝治疗达标率,故此项药学监护措施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延伸性华法林抗凝
药师带您揭开华法林的面纱
局部枸橼酸抗凝对体外循环心脏术后AKI患者NLRP-3及下游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
心房颤动合并急性卒中患者的抗凝策略
心脏瓣膜术后,抗凝药物这么吃才安全!
与华法林联用7大错误案例分析
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改革探究
我国构建著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可行性探析
Mutually Beneficial
以音乐教育类课程为载体培养学生教学实践能力
挪威版权延伸性集体许可制度探析——以挪威国家图书馆Bokhylla计划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