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祛风止痛方联合外敷方治疗风痰阻络型偏头痛的疗效观察

2022-01-13潘慧莹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34期
关键词:阻络川芎偏头痛

潘慧莹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压力在不断的增加,加之生活及饮食习惯的改变,导致人们处于亚健康状态,而偏头痛是比较常见的病症之一[1,2]。目前,在临床上致病机制还没有明确说法,治疗多以西药为主,但是临床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患者往往会产生药物依赖性,长期用药还会产生耐药性。该病病程长易复发,严重的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近些年,随着我国中医事业的快速发展,人们运用中医理论对偏头痛进行研究及治疗,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3,4]。中医来讲,头为“诸阳之会”,头部聚集手三阳、足三阳等人体重要的经络,当遇风邪侵袭,首先头部受邪,风乃百病之长,最易侵袭人体头部,故偏头痛的首要致病因素为风邪所致;六淫邪气或者七情内伤会引起脾失运化、肝失疏泄,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内生痰湿,久之则使脉络阻塞,血瘀、痰瘀互结,阻滞脑络,致使头痛发生。因此,风痰阻络是偏头痛的重要发病因素[5,6]。患者常表现恶心、呕吐、视觉模糊、运动障碍等。中医治疗常以祛风止痛、活络为主,效果显著。本研究选取2018 年3 月~2019 年3 月本院收治的68例风痰阻络型偏头痛患者,观察祛风止痛方联合外敷方治疗风痰阻络型偏头痛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3 月~2019 年3 月本院收治的68例风痰阻络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4例。对照组男16例,女18例;年龄20~65 岁,平均年龄(44.28±8.10)岁;病程1~5 年,平均病程(3.21±0.74)年。研究组男15例,女19例;年龄21~66 岁,平均年龄(45.38±8.13)岁;病程1~6 年,平均病程(3.21±0.94)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按2018 年国际头痛协会推出的第3 版《头痛疾病的国际分类》(ICHD-3)诊断为偏头痛[7]。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2010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22 个专业95 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及《实用中医内科学》符合风痰阻络型偏头痛的中医证型诊断标准[8,9];②年龄20~70 岁;③无其他重要器官病变,可接受治疗;④病程>1 年且近3 个月头痛频繁发作;⑤无严重合并症;⑥患者家属均知情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 ①有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的患者;②有脑外伤或是脑肿瘤的患者;③有高血压的患者;④有其他因素导致的头痛患者;⑤有精神类疾病、依从性比较差的患者;⑥哺乳期的患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给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30003,规格:5 mg/粒)口服治疗,5~10 mg/次,1 次/d,4 周为1 个疗程。

1.3.2 研究组 给予祛风止痛方联合外敷方治疗。祛风止痛方:葛根20 g、生地黄15 g、黄芪20 g、细辛3 g、川芎12 g、党参20 g、白芷12 g、蔓荆子10 g、白芥子10 g 等。临床常用广州一方中药配方颗粒。1 剂/d,早晚开水冲服,4 周为1 个疗程。外敷方:祛风止痛膏,主要成分为艾叶60 g、白芷20 g、川芎20 g、薄荷20 g、细辛15 g、苏叶15 g、羌活15 g 等,将药材制成穴位外敷膏,放置于患者头部双侧风池、太阳、头维、翳风等穴位,在距药20 cm 处用红外线灯照射,促进药物吸收。2 天1 次,30 min/次,3 次为1 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VAS 评分、偏头痛综合评分、大脑血流动力学指标。①疗效判定标准:痊愈:偏头痛等临床症状全部消失,随访1 年没有复发;显效:患者头痛、视觉模糊等临床症状全部消失,2 个月内无复发;有效:经过治疗,疼痛积分>50%,有复发,但是发作时间短,间隔时间长,可控制;无效:临床症状与治疗前比较,没有明显变化,甚至加重[10]。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②VAS 评分采取10 级数字评分标准,无痛:0 分;轻度疼痛:1~3 分;中度疼痛:4~6 分;重度疼痛:7~10 分[5]。③偏头痛综合评分:a.头痛发作次数:≥5 次/个月:6 分;3~4 次/个月:4 分;≤2 次/个月:2 分;b.头痛持续时间:>48 h/次:6 分;12~48 h/次:4 分;<12 h/次:2 分;c.头痛程度:需静卧休息:6 分;影响工作:4 分;不影响工作:2 分[6]。④大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应用多普勒超声检测患者双侧大脑的最大峰值流速、血管阻力指数、平均流速等。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7.06%高于对照组的73.5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 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VA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VAS 评分(2.02±0.45)分低于对照组的(3.56±0.4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 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 评分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aP<0.05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偏头痛综合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偏头痛综合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偏头痛综合评分(5.02±1.37)分低于对照组的(7.56±1.4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偏头痛综合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偏头痛综合评分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aP<0.05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大脑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最大峰值流速、血管阻力指数、平均流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最大峰值流速(41.64±2.16)cm/s、平均流速(28.38±2.46)cm/s 均高于对照组的(37.44±2.13)、(23.25±2.52)cm/s,血管阻力指数(0.47±0.18)低于对照组的(0.61±0.1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大脑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大脑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aP<0.05

3 讨论

偏头痛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属于脑病科高发、慢性疾病,病程较长,容易反复发作且不易治愈,给患者和家庭带来很大的压力。偏头痛的致病因素有很多,精神、遗传、理化、体内激素水平变化等。但是,致病机理目前并没有明确的定论。患者常常会有头痛、视觉模糊、感觉及运动障碍,极大的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既往偏头痛的治疗方法以西药治疗,对于急性发作的患者能起到缓解的作用,但是,随着病情的反复发作,用药时间过长,导致耐药性及并发症的出现,降低了疗效,影响预后,因此,中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11]。临床数据显示[12,13],近些年,偏头痛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因此,探寻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成为临床研究的重要课题。

近些年,随着我国中医中药的迅速发展壮大,人们越来越倾向于中医的治疗[14]。从中医的角度来讲,偏头痛属于“内伤头痛”范畴。头为髓海之所在,诸阳之会,处于身体的最高位。因此,外感风邪首先侵袭人的头部,导致头痛,中医称之为“头风”、“脑风”[15,16]。人的五脏之血、六腑之气最终上注于头,当六淫邪气侵袭脏腑,会导致脏腑功能下降,内生痰湿,久之就会阻塞脉络,血气瘀结,进而阻滞脑络,导致偏头痛。上述两种因素并存中医临床称之为风痰阻络型偏头痛。患者表现为头痛昏蒙,反复不已,胸脘满闷等。为此,根据上述病机临床常运用祛风、止痛、通络、活血等药物给予治疗,临床疗效显著[17]。

本研究结果中,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7.06%高于对照组的73.5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充分说明祛风止痛方联合外敷方治疗风痰阻络型偏头痛具有很好的疗效。这与吴鹏亮等[18]研究结果相似。祛风止痛方主要成分葛根、黄芪、川芎、党参、白芷、白芥子、蔓荆子等均具有祛风止痛、祛痰、止痛、通络等作用。外敷方主要成分为艾叶、白芷、川芎、细辛、羌活等,同样具有祛风止痛的作用,利用风池、太阳、头维、翳风等穴位靶向给药,直接作用于头部,更能增强疗效;治疗后,研究组患者VAS 评分(2.02±0.45)分低于对照组的(3.56±0.41)分,偏头痛综合评分(5.02±1.37)分低于对照组的(7.56±1.41)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祛风止痛方联合外敷方能有效缓解患者视力障碍、头痛等临床症状。已有研究[19-21]结果一致。川芎具有活血祛瘀、祛风止痛的作用,是治疗“头风”之要药;艾叶为君药,具有散寒止痛、祛风止痒之功;白芷具有祛风止痛的作用;白芥子能很好的祛痰、止痛、通络;细辛具有祛风止痛,镇静的功效;如《丹溪心法要诀》所言:“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川芎,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党参能很好的镇痛并改善脑部微循环,多种药物合用可以去除身体内外风邪,改善偏头痛的临床症状,缓解患者视力及感觉障碍。同时,配合穴位外敷给药,能更好的减少头痛发作的次数,减轻头痛的程度,延长间隔时间,减少疼痛持续时间,最终达到痊愈。研究组患者最大峰值流速、平均流速均高于对照组,血管阻力指数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本研究方法能够很好的改善脑部血流动力学,促进血液循环,进而缓解偏头痛症状。这与胡春雨等[22]研究结果相符。川芎、葛根、党参、蔓荆子都能够很好的改善脑部微循环、通经活络。其中川芎中的川芎嗪具有舒张血管、缓解血管痉挛的功效,白芥子提取物扩张血管、抗血栓作用强大,诸多药物合用,能够极大的促进颅内血液循环,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增强疗效。加之运用穴位外敷贴,利用穴位疗法,将药物靶向定位,透皮吸收,能使脑血管弹性增强,脑血管的外周阻力降低,进而加速颅内局部血液循环,恢复神经细胞功能,缓解患者偏头痛等临床症状。

综上所述,祛风止痛方联合外敷方能够提高治疗风痰阻络型偏头痛的疗效,改善患者脑部血流动力学,促进脑部血液微循环,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积极的临床作用,值得推广和应用。

猜你喜欢

阻络川芎偏头痛
超早期脑梗死痰瘀阻络证患者经活血化瘀法联合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
心肌梗死患者中医证型与心电图QT、JT离散度的相关性研究
川芎茶调散治疗耳鼻喉科疾病举隅
川芎外治 止痛功良
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分析
通心络胶囊在气虚痰瘀阻络型中风早期应用研究
川芎总酚酸提取工艺的优化
川芎土茯苓鱼汤缓解头痛
偏头痛与脑卒中关系的研究进展
穴位埋线治疗发作期偏头痛3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