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探析

2022-01-12李春华

运动精品 2022年10期
关键词:体育课思政融合

李春华 张 辉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探析

李春华1张 辉2

(1.同济大学 体育教学部,上海 200092;2.东华大学 体育部,上海 201620)

文章对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进行了分析,对高校教学显性思想教育以及隐形的教育价值观的有效结合进行了研究,希望能够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开展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思政工作的有效性,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教育;高效融合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行为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可视化智能电子产品的出现后,几乎全方位改变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西方国家通过网络、影视等手段对我们进行了意识形态方面的影响,欧美等西方国家在互联网领域利用影视、动漫、互联网游戏等网络文化传播、输出西方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使我们的社会思想和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使许多大学生产生了思想上和价值取向的迷茫。

1 高校公共体育课与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相结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大学思政是以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目的,担负着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养成良好学习行为的重大使命。但是,在实践中虽然思政课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但由于形式落后、内容脱节、流于形式等原因,使其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其学习效果不佳。

1.1 把思想政治教学的隐性教学与体育课的隐性教学有机结合

国内许多专家和学者指出,当前我国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的三个主要问题:第一,过分强调理论性的内容,忽视了学生的实际体验,导致道德教育的主体性不能适应需要。第二,在学校里除道德教育工作者之外,其他老师对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较低,致使道德教育的覆盖面较窄,存在许多隐性的道德教育资源没有被充分地发挥。第三,缺少对思政课的预先评价。

为此,文章建议把德育与一切的教学相结合,从而实现德育的人性、生活、实践和学科有机统一。要想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和多元化,要坚持中国思想政治的教学,推动普通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把思想政治教学的隐性教学与体育课的隐性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合力,促进学生学中做、做中学,实现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

1.2 把实现公共体育课的德育职能落到实处

习总书记在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把课堂教学作为思政教育的主要途径,强调要在改革中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提高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和适用性。每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随着“课程思政”的发展,我国高校体育专业应在高校体育课程中充分发掘其思想政治要素,以“体育能力的传授和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为核心,把“立德树人”的思想贯穿于每堂课中。在学生中大力倡导和培育体育的形塑精神、提高体育素质、培育爱国主义和国家精神,增强团队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真正实现公共体育课的德育职能。

2 高校公共体育课与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相结合的可能性

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既要有严明的规矩,又要有良好的道德操守。思政教学必须使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把社会伦理准则当作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将其化为现实,这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传统的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过于重视体育技能的教学,而忽略了精神方面的教育,体育教育的目标不仅要野蛮其体魄,还要文明其精神。

2.1 体育教学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开展

新世纪下,体育运动已不仅仅是提高体能,更多地自觉的体能锻炼,体育社交的手段,一项终身体育的习惯,体能锻炼成了实现特定目标的一个途径。在进行体育运动时,要解决许多生理问题,科学、合理的体育课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比赛也是运动的一个特征,参与比赛可以使同学们的积极性、荣誉感得到充分的体现,同时也可以促进同学们的团队协作。让同学们理智地对待比赛,赢了的人会变得更有信心,坚持下去,输了的人不会放弃,不会灰心丧气,从失败中汲取教训,为下一次的比赛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让同学们在体育参与中建立“胜败乃兵家常事”的正确的价值观。融合体育教育和思政爱国教育,更好地向全世界展示新时代中国年轻人的精神面貌,这也是国家综合实力的有力体现。

在运动中,学生要严格按照规则进行体育训练和比赛,以提高其运动的正确性、合理性、科学性。体育是一种公共活动,“三公”制度是它的核心价值观,它在很多方面被各国所承认的,比如世界杯、世锦赛、奥运会,这些都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东西。

2.2 两者有机结合可使体育课教学的教学目的得以实现

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立德树人是大学体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它的核心内容是把它与大学的体育课结合起来,通过讲解、示范、体验、总结和提高五个环节,可以提高同学们的沟通能力、动手能力、受挫能力、身心的控制能力、自我认识的能力、自我激励和自我超越的能力,承担责任、建立信任、团队合作等,是贯彻实施《大学体育教学大纲》的一项重要举措,能够培养同学们积极的自我挑战能力和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体育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精神,同学们在学习和实践中都能正确理性地认识、评价和反思,并能培养同学们吃苦耐劳、永不退缩的精神。各种形象化的运动可以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成才机理,强化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使其成为具有良好品德和坚韧意志的复合性人才。

2.3 体育课程中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进行思政教育

由于场地和教学内容的优势,体育课一直是大家公认的师生互动最和谐、课堂氛围最轻松活跃的一门学科。在开展体育融合工作的过程中,良好的沟通氛围依然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在运动锻炼的间隙,老师组织趣味游戏和比赛。在心情愉悦的状态下,轻松地参与学生们的话题,直观地了解学生们的想法。在必要时,可以采取科学合理的沟通方式,与学生交换想法,对其进行积极正向的思想引导。

3 公共体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策略

体育教育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寓体育技能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与身体活动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思政教育是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其建立正确的思想政治立场,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思想道德意识,并具备出色的人文素养的教育过程,同时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和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大学公共体育课与思想政治教学相结合的终极目标,在于使大学生身心健康,使其不畏艰辛、团结互助、阳光自信。心中有爱,眼中有光的人,从不会对这个世界失望,也不会迷失自己的方向,脚下的每一条路都是春花烂漫的坦途。

3.1 构建大学体育道德教育的评估机制

立德树人是大学体育教学的根本,然而在实践中对体育课程中的道德教育作用并不十分突出。究其根源在于尽管有健全的教育评估制度和培养能力,但在道德教育上仍处于一种缺失状态,极大削弱其教育职能。为此,开展高校体育教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应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要从长期角度审视学校的体育教育,构建学校的德育教育评估制度。第二,要加强对学校的教育评估,制定一套合理的奖励和惩罚机制,以加强对学校体育的教育作用,发掘其教育的价值。

3.2 加强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体育教师是推动体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主导者,所以要持续增强自己的政治素质,树立为社会培养人才的使命感与荣誉感,增强自己的育人意识。作为传播信息的人,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直接的作用。因此要实现“公共体育”与“思政”相结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通过定期举办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等活动,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优势,加强对体育教学工作的认识。其次,体育是一种实用性很高的专业,不同的运动对人们产生的影响是不一样的,而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目标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聘请几位思想政治专家进行教学,强化对体育老师的思想政治训练,让他们按照自己的运动特点进行思想道德建设,让他们更有针对性、更有亲近感。在较低水平的前提下,学校还要注重教育的质量与评估,鼓励教师细心、细致地组织好体育课,充分考虑到每位同学的现实需要,通过一套严谨的考评体系来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在思政教育与体育教育相融合的过程中,体育教师既要重视体育技能的教学,还要对学生身心协调发展进行分析与评价,并在课堂内外体育活动中实现以体育人的育人目标。

3.3 大学公共体育课从人的视角进行教学改革

体育教学内容是组织教法以及具体情境中的体育教学,因此体育教学应充分利用各种材料和教学资料形成体育教学的良性互动,形成浓厚的体育气氛,浓厚的校园文化,使全体学生都能参加体育学习。要把思想道德建设融入到学校的各个方面,让学生们在学校的体育活动中得到良好的身体素质和个性培养。在引导学生进行体育运动时渗透思想政治教育要点,能够在潜移默化中转变学生的自身看法,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加具有说服力,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以达到良好的教学目标。

3.4 以“课程思政”为核心的学科体系构建

高校的课程设置是高校教育基础设施的一个主要方面,它对促进高校教育、提升教育质量、提升人才素质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目前,很多高校的公共体育课从教学方案的制订、组织的实施、目标的设置到教学效果的评估等方面都着重于对大学生的个人锻炼和个人体质的提高,而忽略了对大学生的心理、思维方式的正面作用。为此,以“课程思政”的思想来指导学校的课程,改革的教法构建多样化的评估制度,把思想政治的思想和方法有机地融合到课程的教学之中。在传授学生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应关注学生的行为、情感和身心健康方面的发展,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念,切实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道德素养。

3.5 在课堂内外体育活动中融合思政教育

课内开展以“体”为主向“体”+“育”两维度拓展,尊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需求及有序接受教育培养的特点和需求,依据学生不同的体育能力和思想状况阶段,在内容上开展对应的心理健康、生命价值、拼搏精神、审美能力、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方面的培养,在教学目标和评价效度上,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体+德”的全面发展。开展国家、社会及个人三个精神层面的体育精神教育,体育课程以传授运动技能为核心主题,通过个人挑战项目、人际沟通项目和团队协作项目,完成挑战自我,锻炼身体教学目标,从传统文化的魅力出发,通过用生动的攀登珠峰、女排夺冠等案例解说,阐述国家层面的强大、社会层面的发展以及个人层面的成长。

课外开展“走出去、请进来”课程教育资源的挖掘建设,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把“把教学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拓展出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课程的重要途径,并注重“三圈”思政教育的组织形式和德育资源的挖掘,有效吸收社会资源助力高校体育教学开展“实践育人”,发挥好“外圈”-社会资源的德育效用。

4 结论

将普通高等学校的公共体育课和思政课相融合,既是对学校教学的要求,又是对学生进行素质培养的需要。开展这项工作既要得到相关部门的政策扶持,又要以此为媒介,加强思想政治修养、更新思想观念。充分发掘体育教学中的道德资源,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渗透,从而使大学思政教育能够顺利地开展。进而推进高校体育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工作,依托思政融合教育工作的改革成效,持续优化和完善我国高等教育的战略布局调整。

[1]赵明楠,史友宽.MOOC时代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趋势与挑战[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9,2(1):54-58.

[2]薛欣,高永强.新时代“课程思政”理念下学校武术教育的回归与定位[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9,18(5):74-80.

[3]刘福琪,李晓明.信息化背景下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探析[J].数码世界,2020(5):126.

[4]王姗,周忠林,李莉.新时代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育的理论探索[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20,19(3):15-20.

[5]杨大本,余涛.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探析[J].当代体育科技,2020(5):138-139.

[6]朱亚云.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探析[J].灌篮,2019(27):80-81.

[7]康爱龙.体育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探析[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20(35):3.

[8]贾毅军.浅谈课程思政下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EB/OL].光明网,2022-10-11.

The Integration of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LI Chunhua, etal.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China)

李春华(1984—),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张辉(1981—),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猜你喜欢

体育课思政融合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体育课
上好期末三节体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