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全域旅游视角的娄星区旅游发展研究

2022-01-12刘辛田高玉泉刘旭安肖志亮谢益民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康养特色旅游

刘辛田,高玉泉,,刘旭安,肖志亮,谢益民,李 洁

(1.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商学院,湖南 娄底 417000;2.娄底潇湘职业学院 商学院,湖南 娄底 417000;3.娄星区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湖南 娄底 417000)

全域旅游指空间全景化,它跳出了传统和狭义旅游的局限,将一个区域整体作为功能完整的旅游目的地,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优化生产方式、优化组织方式、优化产业结构,赋予旅游业发展新动能。全域旅游以旅游业为统领带动相关产业,各行各业积极融入、协同发展,是一种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理念、新模式[1]。

娄星区地处湖南省中部,是娄底市唯一县级区,娄底市的中心城区。在发展全域旅游的大背景下,娄星区作为娄底旅游的“内核”,如何突出资源互补、优势互补,塑造城乡特色、展现空间魅力、完善服务配套、加强虹吸能力、催生出具有影响力的文旅广体领域新业态,以“内核”发展带动全域旅游,是湘中旅游板块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娄星区区域旅游资源特征

(一)自然山水资源基底好

娄星区域内自然山水旅游资源品质好,有洪家山、杨材山,乌石峰山林葱茏、空气清新,水府庙水库西段、涟水河、孙水河、高灯河治理良好,碧波荡漾,清澈见底,自然山水资源亟需深度开发。

(二)历史遗存文化价值高

娄星区拥有较多的历史遗址遗迹:有天籁岩(圣岩洞)、乌石峰观音殿、双江圣仙洞、水府庙水库等景点;有宋理宗赐联“京阙人家惊地动,湖南童子破天荒”的贺德英,明代奉直大夫曾子智,清代陕甘总督杨昌浚,陕西巡抚、桐城派古文学家刘蓉,病理学家李振翩,红军虎将贺国中,开国少将姜齐贤,教育家罗辀重等人的遗址遗迹,赋存的历史遗存文化价值高。

(三)传统乡村休闲产品多元化

娄星区既有省级传统村落,又有省级美丽乡村;既有现代气息乡村风貌,也有老井、古树、古庭院、老晒场、古石桥、老民居、老建筑等历史遗存;既有高山深处小屋,又有小桥流水人家;既有万亩良田的村庄,又有花香满园的庭院。全区共有乡村旅游区(点)140余家,其中获湖南省四星级乡村旅游区(点)13家,五星级乡村旅游区(点)4家。拥有较多的种植基地,如茶园、特色水果、花海、菌类、苗木及盆景等种植基地,旅游产业融合效能潜力大。

(四)整体资源类型多、空间散、级别偏低

娄星区旅游资源类型多样,涵盖地文景观、生物景观、水域风光、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地方商品、人文活动等多方面,旅游资源类型多样,但资源单体零散且旅游资源等级不高,尚未形成合理的开发格局和完整的产品体系,接待量低,竞争力弱,整体开发潜力待进一步挖掘。

二、发展定位

基于湖南省和娄底市旅游发展布局以及娄星区比较优势,娄星区旅游发展定位是把娄星区打造成湘中城市“运动·休闲”旅游名片,推动娄星区“两节点三中心”建设(即对接长株潭旅游的重要节点、串联娄底市旅游的重要节点,全市旅游集散中心、乡村休闲度假中心、城市体育旅游中心)。

(一)对接长株潭旅游的重要节点

将娄星区建设成对接长株潭旅游圈的第一站、旅游者前往娄底其他景区、怀化、湘西等地区的重要中转站,通过娄星区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神秘的湘中文化、完善的配套设施将吸引过路游客成为娄星区的旅游者。

(二)串联娄底市旅游的重要节点

娄底市旅游资源分布分散,娄星区是全市的交通枢纽、中转站,城区的住宿、餐饮、休闲娱乐、购物等也是全市旅游的重要补充。

(三)旅游集散中心

完善娄底交通网络和公共服务体系,把娄星区发展成全市的旅游集散中心、娄底游客的重要中转站。

(四)乡村休闲度假中心

进一步开发城郊休闲旅游产品,打造一批有特色、有亮点、有文化、可参与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吸引过路旅游者,挖掘城区巨大的旅游消费潜力。

(五)城市体育旅游中心

不断挖掘、开发娄星区城市体育旅游的巨大潜力,加快推动体育与旅游深度融合,通过体育项目聚人气、打造精品赛事聚商气、发挥品牌效应聚地气,不断增加消费增长点,激活产业新动能,扩大城市影响力。

三、空间布局

围绕全域旅游建设总体目标,立足娄星区资源属性、空间属性和产业属性三大维度,深刻剖析“资源—产品—项目—产业—空间”之间的关系,抓住空间和产业两条主线,进行“空间布局、产品规划、产业融合”三大规划联动,优化旅游空间布局,丰富旅游产品体系,拓宽旅游消费空间,促进旅游、文化、体育、健康等深度融合发展,实现大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推进娄星区在湘中旅游板块中的“运动·休闲”功能建设,发挥娄底市旅游中心轴的作用。承东启西,联南接北,构建“一核、三带、三片、多点支撑”的文化旅游体育产业发展格局。

(一)“一核”引领

“一核”即娄底体育公园。要进一步建设娄底体育公园,展示其中心建筑规模的恢宏壮观、绿化覆盖连体成荫、文化气息清馨浓郁、配套服务设施齐全,使其成为娄星区标志性建筑,成为湖南省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园和湖南省精品旅游线路上的一个特色标志和符号。把以体育公园为核心、辐射周边各街区的文化旅游体育娱乐产业整合成为一个既有鲜明特色、又能满足多样化需求的多功能综合体(见图1)。

图1 体育公园综合体功能图

体育综合体以运动休闲为主题,“体育+主题商业模式”集体育赛事、全民健身、健身培训、运动休闲、体育旅游、主题运动、休闲娱乐、商务会展、文艺展演、健康吃住等于一体,其拓展建设要既能满足人们对体育设施的高标准要求,也能满足人们精神、娱乐休闲和餐饮的其他需求,更贴近人们将运动融入生活的健康理念。让体育公园综合体能实现客户共享和客户引流,带动相关业态发展,成为百姓健康生活、绿色生活、快乐生活的重要载体,实现核心的引领作用。

(二)“三带”齐进

“三带”即涟水河沿河风光带、孙水河沿河风光带、高灯河沿河风光带。进一步完善和建设好涟水河沿河风光带、孙水河沿河风光带、高灯河沿风光带。在建设时,“三带”要齐头并进,助推全域旅游新态势,使“三带”在全区的带动作用更加显著。沿河风光带建设要努力将风光带打造成集防洪、观光、游憩、休闲、健身于一体的立体空间,同时特别注重挖掘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避免发展建设同质化,全力打造生态共融、绿水相依、特色各异的沿河风光带,为城市增添了新景,给人们带来了更多享受与红利。要让广大的市民和旅游者倘徉在沿河风光带的美景中嬉闹、运动、休闲,这既可以提振人们精神,让每一天都充满干劲,也可以洗去人们一天的浮躁,尽情享受温馨。因此风光带建设以提升生态涵养功能和自然生态景观为主。沿河建设完善的休闲步道、广场、山地自行车道、休闲茶社、景观绿化等时尚元素,配套建设公共厕所、雨污管道、自来水管道等公共设施,让市政设施融入透水、渗水等海绵功能,集生态、景观、休闲、运动、环保于一体。

(三)“三片”联动

“三片”指双江—杉山文旅体发展片、石井—水洞底文旅体发展片、万宝—蛇形山文旅体发展片。以战略性、前瞻性科学明确其功能定位,突出地方特色,培育优势产业,加快推动文旅体全要素多领域的联动格局,努力推动文旅体产业高质量发展。

双江—杉山文旅体发展片(运动休闲主题片),依托自然资源禀赋,发展“体育+旅游”模式,与娄星区运动休闲的总定位相呼应,重点发展运动休闲产业。充分发挥洪家山、高灯河、乌石峰、双江水库等山水资源与生态优势,定位环长株潭城市群目标市场,着眼于解决“旅长游短”的发展困境,加大力度打造特色运动休闲产业板块与重点项目,开拓山地运动项目,积极探索空中运动项目,推出一批高端运动休闲项目,与娄星区运动休闲的总定位相呼应,提升运动休闲的档次和品位。在打造与提升项目品质的基础上,大力提升基础配套设施水准,推广体育休闲和时尚运动,同时打造湖南省乡村运动休闲品牌,丰富体育健身服务市场,培育娄星区特色的运动休闲和娱乐新兴业态,形成以运动休闲为主导的体育产业体系。

石井—水洞底文旅体发展片(生态康养主题片),依托杨材山、孙水河、白马水库等自然山水资源,重点发展森林康养和乡村田园康养。森林康养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乡村田园康养以乡村、田园生活空间为基础,以促进大众健康为目的,利用森林和田园景观资源、食药资源和文化资源,有机融合中医养生学,配合相应的养生休闲、医疗及康养服务设施,开发特色民宿,发展康养教育、康养食药、康养养老、康养食品、康养中医等产业。

万宝—蛇形山文旅体发展片(文化休闲主题片),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片区:有以仙女寨为中心的仙女文化,文正湖古朴清幽的地理风物催生和滋养的“文正”之风,曾国藩楹联与天籁寺的传说,刘蓉故居“养晦堂”的历史文化遗存,彭德怀祖地孕育的红色文化基因,青年毛主席第一次远足游学看望当地同学刘且候并进行为期数天的农村社会调研、并由此推动了《体育之研究》的诞生等。充分挖掘地域文化,打造“一村一园一风情”片区文化“百花园”。

(四)多点支撑

以洪家山、仙女寨、文正湖、杨材山、圣仙洞、回龙湾、双江水库、乌石峰、花卉特色小镇、中医药康养特色小镇、水洞底工业遗产文化小镇、全民健身活动中心等为文化旅游体育产业发展支撑点。

1.洪家山生态旅游区

洪家山省级森林公园距娄底中心城区仅20公里,森林茂密,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高,集山、水、洞、林和人文景观于一体,景致独特,是良好的“绿色宝库”和“天然氧吧”。区内有与山岳旅游资源互补的险幽奇深的圣仙洞、华池洞,红色景点贺国中烈士故居。洪家山生态旅游区以运动休闲为主基调,开展森林观光、登山探险、研学旅行、定向越野、山地自行车运动、野营等户外运动项目。

2.仙女寨生态旅游区

仙女寨生态旅游区具备良好的城市近郊位置,以仙女寨片区纳入湖南省大湘西精品文化旅游线路为契机,进一步打造集宗教朝觐、生态观光、美食购物、会务、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旅游度假区。

3.文正湖休闲度假区

文正湖休闲度假区应突出水的灵魂地位,严格保护水域环境,做好环湖景观,开发系列亲水体验项目和亲水休闲设施。水上项目以悠闲为主基调,杜绝噪声较大的快艇冲刺项目,湖沿岸开发高端亲水民宿项目,打造集观光游憩、高端民宿、农家风光、会议接待、文化休闲等综合服务于一体的旅游度假基地。

4.回龙湾休闲旅游区

回龙湾休闲旅游区位于娄星区石井镇松江村,具有如下优势:一是在城区近郊且紧邻娄涟公路交通便利;二是周边杨梅产业历史悠久,口碑良好,产量惊人;三是项目位置地势较高,极目远眺,风景秀丽;四是红卫坝风雨桥及滨水自然风光带、回龙村国家美丽乡村示范旅游基地等旅游基础良好。回龙湾休闲旅游区可积极顺应国家大力支持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特色文化产业的政策,以依山傍水为基底,着力建设成为集生态田园观光、水果采摘体验、休闲度假、民宿康养、农产品深加工、研学旅行等综合功能齐全的休闲旅游度假区,成为娄星区西部文旅产业的重要支撑点。

5.花卉特色小镇建设

花卉特色小镇位于杉山镇境内。杉山镇区位条件良好,特色农业突出,村庄风貌优美,旅游基底较好,具备发展特色小镇的基础。以花卉产业为根基和特色,大力发展花卉种植、花卉交易、花卉工程,形成花卉产业特色突出、产业融合互动的特色小镇,依托花卉产业,加强生态建设和文化建设,全方位融入旅游元素,开展特色旅游,形成地方别具特色的旅游产业。见图2

图2 花卉产业链拓展图

6.祈福与森林康养特色小镇

杨材山森林分布集中、森林覆盖率高、景观优美、周边生态环境良好、文化底蕴比较深厚,且当地居民发展乡村旅游的意愿强烈,可以杨材山为中心建设森林康养特色小镇,主题形象“名山圣地,康养福地”,主体功能为“祈福·康养”。山顶适度开发朝觐旅游,山麓和方圆乡村重点发展“森林游憩、森林休闲度假、中医药康养、果蔬采摘”等四大旅游功能。

7.中医药康养特色小镇

顺应国家推进大健康产业、中医药文化旅游及健康服务业相关产业发展要求,立足中医药优势,传承中医“治未病”健康理念,创新引领“银发时代”优质养生养老生活趋势,利用健缘集团等中医药产业基础,建设以弘扬中医药文化为引领、以养老养生为产业支撑的中医药康养特色小镇。选址蛇形山镇万富村、檀凤村、立新村交界处,按功能建设“一基地三中心”,即中草药种植基地、中药材加工中心、中医特色医养中心、中医特色文旅中心,集种植、加工、康养、旅游休闲于一体,延伸产业链,助推产业融合发展和消费模式升级。

8.文化创意产业街

文化创意产业街位于学院路两侧。主要依托湖南人文科技学院音乐、美术、体育、文学等专业优势,以艺术设计与书画经营、音乐舞蹈与演艺产业、体育运动与健康休闲创业为主要内容,通过众多展览和交流艺术活动的举办,吸引一批文人墨客、艺术名家、旅居游客观光,并提供艺术品交易、艺术展览、艺术培训等。同时,利用大学生喜欢互联网的特点培养百万粉丝级网红、青年艺术者,打造一批文创网红。利用国家创新创业资金和校友捐赠资金重点资助有潜力的大学生企业入驻,使资本与大学生文创项目产业实现有机衔接,让文创产业成为“有源之水”,合理孵化,把其打造成娄星区文化创意产业的主阵地。

9.水洞底工业遗址文化教育基地

工业遗产这座富矿,不仅属于当代,更属于未来。以现代博物馆理念为指导,以对锻造厂旧址进行保护和利用为基本载体,围绕工业文明展现原省锻造厂的生产、产品和历史,修旧如旧,并结合时代特点为其注入新的文化内涵。运用旅游开发的方式,开发具有观光、科普教育功能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旅游产品。

四、产品体系主题设计

根据娄星区的实际,重点开发以下七类文化旅游体育产品。

(一)“绿色山地”户外运动类产品

“绿色山地”户外运动类产品重点依托洪家山、乌石峰、仙女峰、杨才山等山地优势,深化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建设一批户外拓展、山地运动、极限运动等基地。大力推广适合公众广泛参与消费的山地户外运动项目,积极引导具有消费引领性的山地户外运动项目健康发展,开发登山、露营、徒步、山地车、攀岩、山地探险、户外拓展、峡谷溯溪等亲近自然的运动休闲项目,快慢结合,让旅游者远离城市喧嚣,释放工作压力,以健康的方式回归自然、找回自己、拥抱生活。逐步满足娄星区以及周边城镇广大人民群众多层次化、多元化消费需求,推动“亲近自然”的旅游新理念和发展进程,提升娄星区旅游市场份额。

(二)“特色村镇”乡村旅游类产品

“特色村镇”乡村旅游充分利用娄星区良好的生态环境、特色村落和湘中文化,开展乡村旅游,挖掘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农业多种功能,结合特色农业、生态农业、都市农业、森林生态旅游等新业态,打造一批体现传统乡村风貌的小巧、精致、文化气息浓厚的特色村镇。重点打造双江乡、杉山镇,对基础较好、资源相对有特色、发展潜力相对比较突出、集中成片的村落和屋场优先重点打造为特色村庄,以此为依托建设一批融现代农业、生态景观、品牌宣传、乡土风情、休闲度假、文化娱乐、科普教育、农事体验和食住购物于一体的农业综合体和农业旅游示范区,打造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休闲产品。

(三)“爱乐韵味”研学体验类产品

依托娄星区传统文化资源优势和特色,重点开发“爱乐韵味”研学体验类产品,以迎合越来越多的学校、教育机构、旅行社对研学旅行项目的青睐。在娄底市的名人故居、历史遗迹、民宿风情、生态农庄等旅游景区(点)基础之上,融合周边自然旅游资源,建设充满“爱乐韵味”的、以“科学、科普、研学、旅游”为核心的研学旅行基地,将研学旅行纳入娄星区中小学教育计划,让中小学生走出校门,贴近社会、亲近自然、体验生活,重点把爱乐行营地打造为研学旅行示范基地。

(四)“三避三养三洗”度假康养类产品

在“健康中国”战略的指引下,迎合市场新宠积极开发度假康养产品。以水洞底—石井片区为重点,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基础,开发森林康养和田园康养,以杉山镇集云村温泉资源为依靠开展温泉康养,重点开发以“三避三养三洗”为主题的休闲康养产品:避霾避暑避喧嚣,康疗养生、乡情养神、环境养老,好生态洗心、好空气洗肺、好食品洗胃。通过养颜健体、营养膳食、修心养性、关爱环境等各种手段,使人在身体、心智和精神上都能达到自然和谐的良好状态。

(五)“星城看星”体育旅游类产品

体育旅游覆盖面极广、项目众多、资源分散、形态各异。娄底体育公园是区域最优质的体育资源,抓住“环长株潭城市群”向西南辐射的重要支撑点契机,发挥娄星区的区位、交通便利的优势,利用城中心人口规模大、经济消费水平较高、体育设施条件好的聚集效应,推动体育旅游产业集聚发展。以娄底体育公园为中心建设体育旅游产业集聚区,将娄星区打造成为湖南省综合型体育旅游休闲目的地,增强体育公园为核心的运动休闲旅游的全区辐射能力,成为带动娄星区体育旅游发展的增长极。在做好品牌赛事活动引领的同时,发展观赛体验、运动项目参与、特殊培训(夏令营)等主题的旅游产品,竞技体育比赛造就体育明星,让体育明星效应激发争做大众体育健身明星,推动大众体育蓬勃开展。

(六)“仙女·神童”文化体验类产品

打破以观光为主、缺乏文化内涵的传统旅游方式,深度挖掘和活化文化元素,将旅游产品和而不同地契入地域文化,形成不可复制的文化体验资源。让文化向旅游业价值链渗透、辐射和延伸,促使旅游产业价值链增值,以实现资源、文化、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以仙女寨名字的来历为切入点,深度挖掘仙女文化,并将其转变成为一种外界高度认同的地方特色文化,让这一美丽传说,融入相关旅游产品,上升为娄星区城市的文化形态,成为娄星区一张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名片和文化品牌。神童文化以真实的历史人物贺德英短暂的一生所留下的事迹为核心,将神通文化与贺德英的英名一起留在神童湾,留在娄星,成为娄星区人杰地灵的象征。

挖掘那些人物、山水、传说背后的故事,还原与呈现一个完整的文化娄星。“仙女·神童”文化要成为娄星区的文化符号、市民呼吸的“文化空气”、深入骨髓的精神气质、向外展示城市形象的文化名片,形成一种可体验的、有历久弥新生命力的、优质文化旅游体验产品。

(七)“祈福吉祥”朝觐类产品

宗教朝觐类旅游产品自身的文化艺术价值满足了旅游者的观光审美和祈福吉祥的心理需求,有利于延续娄星区的历史文脉和发掘文化底蕴。以仙女寨和杨材山为重点发展“祈福吉祥”朝觐类文旅产品。万宝镇仙女寨的天籁寺、南岳圣帝庙,是方圆上百公里的宗教文化中心。杨材山紫云峰,属衡山第十九峰,其宗教历史底蕴深厚,早在唐贞观年代,就建起了紫金寺两座圣殿,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同时杨材山山势雄伟,登临有一览众山小的美妙,远眺娄星尽收眼底。以“祈福吉祥”为主题开展宗教朝圣,同时挖掘宗教内涵,拓展集宗教观光、宗教生活体验、宗教艺术欣赏、宗教饮食文化、宗教节日庆典等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于一体的综合旅游项目。

五、产品融合规划

把文旅作为统筹产业发展的联动器,建构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融合产业体系,挖掘深厚的文化底蕴,推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山水文化、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形成以文化为灵魂、旅游为载体、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通过跨越产业寻找吸引、围绕主题叠加要素、利用场域延展功能等手段,促进文旅与其它产业的渗透融合。同时,要综合“持续发展、市场需求、产业关联、竞争优势、生态效益”等评价指标,根据娄星区发展实际,重点从体育、农林、文创、健康、科技、工业等产业中,开辟与旅游产业相融合的发展路径。

(一)推动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

1.推动群众体育运动与旅游深度融合

国家相关政策为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顶层设计,同时,公众被动医疗变主动健康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根据娄星区的实际,发展以下三种融合模式。

一是与自然旅游资源融合发展的模式。娄星区拥有丰富的山岳资源,利用“体育+旅游”的方式,推动两者深度融合,形成了有山岳可攀登、有峡谷可溯溪、有溶洞可探幽、有沿河风光带可徒步等“旅游+体育”新领域,创造出迎合大众的体育旅游产品体系,如登山探险、徒步健身、山地自行车、空中飞翔、大众马拉松、蹦极、定向越野等项目,为户外运动爱好者提供良好的体验。

二是观摩竞技体育赛事的体育旅游开发模式。大型运动赛事的举办对游客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蕴藏着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对城市体育旅游具有极大的刺激作用。充分发挥娄星区体育公园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举办高水平的赛事为娄星区提升知名度与美誉度,也为市民带来了近距离观看高水平赛事的机会,积极引导观赏,刺激体育旅游消费。

三是参与体验民俗体育节庆活动的体育旅游开发模式。民俗体育节庆活动形式多样,如舞龙舞狮、气排球、广场舞、田园趣味运动会等,这些民间赛事在提高当地知名度、宣传地方特色、吸引体育旅游者、展示体育旅游文化方面能发挥出巨大作用。

四是构建体育主题公园的综合发展模式。充分挖掘设施完备的体育公园各体育场馆,其中羽毛球、乒乓球馆、网球场、标准篮球、田径场馆、游泳馆等分时段向市民免费开放。合理利用景区、郊野公园、城市公园、公共绿地、广场及城市空置场所建设休闲健身场地设施,重点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多功能健身活动中心和户外多功能球场。全区新建健身绿道50公里以上,新建足球场10个以上,街头篮球场达到50片,全民健身路径数达到200条以上,改善各类公共体育设施的无障碍条件,实现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平方米。

通过群众体育活动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一方面可以推动体育旅游产品、业态的建设,推动体育旅游全民参与,大力发展群众基础广泛、市场发育较好的户外运动旅游,加快培育体育旅游新产品、新业态;另一方面可以推动全域体育旅游建设,依托娄星区体育旅游资源,并结合全域旅游建设,推进房车露营基地、休闲驿站、体育公园等体育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和体育特色小镇、体育旅游景区(度假区)、体育旅游综合体等体育旅游项目建设,加快体育旅游产业集聚,打造城中心体育旅游产业集聚区。盘活全区体育旅游资源,形成“点线面”联动的体育旅游网络系统。

2.推动体育竞赛活动与旅游深度融合

推动体育竞赛活动品牌建设。以体育公园为支撑,举办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综合运动会、棋类、桥牌等大众广泛参与的体育赛事活动,争取打造1至2个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竞技体育赛事活动,营造良好的体育旅游氛围,提升娄星区体育旅游的品牌影响力和整体形象。积极传承并弘扬梅山武术等民俗传统体育赛事活动,探索发展电子竞技等时尚体育竞赛活动。

推动体育竞赛活动产业生态建设,构建以体育竞赛活动为核心,场馆设施完善、组织管理协调、媒体传播广泛的产业生态系统。一是推进高规格、综合性的体育场馆设施建设进程,高标准打造集赛事服务、体育训练、医疗康复等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的体育训练基地,强化体育竞赛活动的场馆场地设施保障;二是大力发展体育旅游媒体传播行业,在报纸、电视、电台等传统媒体行业和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新媒体传播平台新增体育旅游板块与内容,拓展体育竞赛活动的传播渠道,增强体育旅游的影响力[2]。

(二)推动文化创意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

乡村旅游在全域旅游背景的推动下,随着文化多元化、需求多样化、产品服务精品化、刻意彰显个性化,其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3]。根据娄星区的实际,通过渗透、产业链延伸、产业功能重组等方式,打破了各自的产业边界,促进了乡村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重点推动下面几种融合类型。

1.传统工艺再现

迎合人们追求时尚、复古、民族之风,娄星区乡村传统制造业、手工业、当地土特产品如同一个小小的世界,浓缩了地域文化的韵味和深邃,将其契入乡村旅游,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要求,保护和传承好传统手工艺品制作技艺,凸显该村本土特色,保留历史民风民俗,打造成为独具特色的美丽乡村体验项目,推动当地文化旅游业发展。

2.休闲农场

依托生态田园自然乡村环境,以当地特色农业资源为基础,将传统农场与休闲体验相结合,向城市居民提供安全健康的农产品,打造具备生产、观光、度假、休闲、娱乐、教育、疗养等功能的产业融合农业综合体,满足都市人群对品质乡村生活方式的参与体验式消费需求。

3.市民农园

经营者利用都市地区及其近郊便利,向市民提供耕地、菜地,市民在村民帮助下参与种植与管理,在这一过程中市民不仅收获自身劳动的绿色农产品,而且还可在休闲时间体验享受农业劳动和管理的乐趣。

4.民俗节事活动

通过发掘、整理和开发乡村民俗节事活动,将乡村民俗节事与旅游产业深入融合推向外界和市场,带活举办地的乡村经济发展。

(三)乡村旅游与生态康养深度融合

森林、有机茶叶、果蔬是娄星区最具基础性的农产品资源,良好的山水格局是其重点依托的环境资源,文旅与康养融合可以重点形成四种旅游康养特色模式,即森林康养模式、茶旅康养模式、农庄康养模式、温泉康养模式。

1.森林康养模式

以洪家山、杨材山等森林资源为依托,深度融入旅游、休闲、医疗、度假、运动、养生、养老、认知、体验等健康服务新理念,以全面促进人的身心调理和发展为目的,进而形成多元组合、产业共融、业态共生的各种商业综合体。

2.茶旅康养模式

推进景区茶园一体化、茶旅品牌一体化、茶旅文化一体化、茶旅康养一体化的“四个一体化”,把茶园建成旅游景区,把制作工艺变成旅游产品,把茶产品开发成旅游商品,把休闲品茶作为一种健康生活方式,助推茶旅康养高质量融合,走建设茶旅康养相生相融的产业发展之路,形成“以茶促旅、以旅兴茶、茶旅融合、茶旅康养”的一体化发展的特色品牌。

3.农旅康养模式

依托农业景观、设施园艺等农业资源,以农事体验、乡间游乐、特色活动等田园方式作为吸引点,以特色民宿作为业态产品,以健康养生为目的,推动娄星区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绿色康养融合发展,更好地满足市民追求健康、品质生活的需求。

4.温泉康养模式

温泉文化历史悠久,古人有“春日洗浴、升阳固脱,夏日浴泉,暑温可祛,秋日泡泉,肺润肠蠕,冬日洗池,丹田温灼”的流传,依托温泉开展文化旅游是康养旅游未来的一个重要趋势。娄星区杉山镇集云村新发现有温泉地热资源,喷点温度在57-75℃之间,富含30余种微量元素,对颈、肩、腰、腿、风湿病、皮肤病等有良好疗效,同时还能增强骨质硬度、防止动脉硬化和血栓形成,非常适合中老年人。以娄星区杉山镇集云村温泉资源为依托,提供健康养生、预防保健、康复疗养为主要功能和特色服务的温泉康养旅游产品。

(四)工业与文旅产业的融合

依托娄底经开区、娄星工业集中区、万宝新区以及原省锻造厂等工业企业和工业遗址,让“旅游+工业”跨界融合,推动传统工业与现代旅游要素结合,挖掘工业旅游地的经济价值与历史内涵,基于传统工业的生产场景、工艺、设施,辅之以解说、导览、DIY等服务,打造富有创意、具有地域特色的工业旅游项目,让工业旅游景观具备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历史穿透力、文化震撼力、快乐激荡力和生活沁润力,让游客获得有别于传统旅游的体验。同时“观光工厂”的运营也能促进市场营销,提升品牌价值及企业形象。

(五)旅游与高校教育产业的融合

高校旅游是指以高等院校独特的人文景观、清新优雅的校园环境、悠久而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校园特有的书香氛围为依托而开展的一种特色旅游。依托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清新宁静的校园环境、图书馆、美术馆等浓厚的书香氛围,迎合高校文化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开放办学理念,接待社会旅游者开展感受浓烈书香氛围、激发学习欲望为主题的旅游活动[3]。这种旅游与高校教育产业的融合,用一种寓教于乐的方式培育青少年阅读思想,也利于全民阅读推广,践行《政府工作报告》六次提出的“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

六、完善旅游交通体系,实现“快进慢游”

全域旅游发展要提质旅游服务要素(交通、住宿、餐饮、娱乐休闲、旅游商品等)和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游客中心、旅游厕所、停车场、旅游公共信息服务、旅游标识和解说系统等),其中,完善交通体系建设是拓展全域旅游空间的根本保障。

(一)对外交通网络构建

依托沪昆高速铁路、呼南高速铁路和娄邵快速铁路、湘黔铁路以及沪昆高速、长芷高速、华常高速为点线面结合的大通道网络,推动两大通道(以呼兰高铁为中轴的南北通道、以沪昆高铁为中轴的东西通道)建设,以娄星区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为基础,打造中心城区交通枢纽,主动对接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市场,加快连接往东向长沙、上海,往西向怀化、昆明、成都、重庆,往北向益阳、常德、北京,往南向邵阳、衡阳、广州的旅游集散地交通建设。第一,配合高铁、城际铁路建设,加大配套设施的建设,形成快旅慢游交通格局。第二,配合高速公路网建设,加大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拓展区域客源市场。

(二)域内交通网络构建

一是继续推动旅游公路建设,构筑便捷、快速、舒适的旅游交通网络。根据娄星区自身的资源特点、娄星区总体文化旅游产业的“一核三带三片多点”战略规划的要求开通各类旅游景区(点)的线路,实现全区各类旅游景区(点)公交或客运班线全覆盖,加快完善旅游目的地客运交通基础设施体系和多元化旅游出行接驳体系。二是推动自驾体系建设,建设中心城区向三大片区延伸的最美旅游自驾线路和骑行线路,完善自驾服务系统。三是继续完善提升旅游风景道,发展绿色交通体系。

猜你喜欢

康养特色旅游
韩国康养胜地——平昌阿尔卑西亚
山水禅心 康养五莲
海峡两岸首届森林康养学术研讨会在成都举行
旅游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傲慢与偏见》的艺术特色解读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