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2-01-12李洪庆

商业经济 2022年2期
关键词:整车汽车产业集群

闵 珊,李洪庆,杨 帆,刘 磊

(1.天津市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2.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天津 300000)

一、各区域汽车产业发展概况

(一)六大汽车产业集群总体发展情况

中国汽车产业集群化发展的趋势非常明显,分区域汽车产业发展大相径庭。我国汽车产业生产布局符合胡焕庸线(既黑河—腾冲一线)分布特征,汽车生产集中在东部,西部区域汽车产业布局较少,整体呈现长三角、东北、长江中游、京津冀、珠三角、成渝六大汽车产业集群分布格局,空间集聚效应凸显。在新能源汽车产能逐步释放后,六大汽车产业集群内涵与产品结构发生了一定改变。

图1 2020年六大汽车产业集群产量分布情况

(二)长三角产业集群

长三角汽车产业集群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四省市,聚集了整车企业61家以及5843家规模以上汽车零部件企业。2020年长三角汽车产业集群汽车总产量为521.35万辆,占比21.17%,同比增长-2.48%,新能源汽车总产量为48.26万辆,占比33.95%,同比增长67.86%。

长三角汽车产业集群已逐渐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在整车生产的强劲支撑下,长三角产业集群零部件企业、研发设计企业不断聚集,现代汽车服务业蓬勃发展,新兴业态不断涌现,汽车产业链条持续完善。在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规划等方面的政策不断出台、完善、落实,提升了汽车行业及企业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的整体效能。2020年以来,长三角产业集群继续发挥产业聚集效应,上海特斯拉超级工厂二期、大众(安徽)MEB工厂等整车项目的落地,进一步巩固了长三角产业集群的领先地位。

(三)东北产业集群

东北汽车产业集群包括吉林省、辽宁省、黑龙江省三省,聚集了整车企业20家以及814家规模以上汽车零部件企业。2020年东北汽车产业集群汽车总产量为347.45万辆,占比14.11%,同比增长-10.21%,相较于其他产业基地,东北产业基地新能源汽车发展相对滞后,整体推广较慢。

东北汽车产业集群形成了以吉林省为核心、辽宁省为支撑、黑龙江省为补充的整体发展格局。吉林省整车规模庞大,零部件体系覆盖面广,极具拉动产业向上的潜力,但产业链赌点、断点问题仍在较大程度上制约着集群整零协同发展,随着奥迪一汽新能源合资项目落地长春,吉林省汽车工业将在新能源汽车方面实现重大突破。辽宁省汽车工业以拥有华晨宝马、上汽通用等整车厂的沈阳市为主体,构建了金普新区、丹东市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等重点承载园区,2020年4月华晨宝马铁西新工厂开建,建成后将实现宝马的纯电动车型、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和燃油车型产品共线生产,提升宝马在华整车产能。

(四)长江中游产业集群

长江中游汽车产业集群包括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三省,聚集了整车企业53家以及2346家规模以上汽车零部件企业。2020年长江中游汽车产业集群汽车总产量为291.5万辆,占比11.84%,同比增长-11.45%,新能源汽车总产量为10.9万辆,占比7.68%,同比增长-46.46%。

武汉、长沙、南昌等长江中游城市联动发展汽车产业,集群规模稳步壮大。湖北省依托良好的交通、经济区位优势,形成了武汉-孝感-随州-襄阳-十堰和宜昌-荆门-荆州-武汉-黄冈-黄石两大汽车产业走廊,极大推动了湖北省汽车制造及产业链的快速发展。湖南省紧抓产业变革机遇,大力推动车联网产业发展,制定车联网产业发展规划,建立多部门联合工作机制,目前已集聚300多家车联网重点企业,有力地带动本地车联网产业实现国内引领。江西省汽车产业承载园区以南昌小蓝经开区、抚州高新区为主,赣州、上饶等城市由于缺乏市场指导和没有充分研判投资风险,出现了投资过热、产能利用率过低的情况。

(五)京津冀产业集群

京津冀汽车产业集群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三省市,聚集了整车企业52家以及1012家规模以上汽车零部件企业。2020年京津冀汽车产业集群汽车总产量为358.11万辆,占比14.54%,同比增长-4.04%,新能源汽车总产量为10.30万辆,占比7.25%,同比增长36.87%。

京津冀汽车产业集群整车产量突破350万辆,但规模以上汽车零部件刚过1000家,整零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仍然凸显。北京市汽车产量以北京奔驰、北京现代等合资企业为主要动力点,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居国内领先地位,在基础芯片、操作系统、软件算法等方面均有相关产业链企业布局。天津市汽车产业主要集中布局在滨海新区、西青区、东丽区、武清区等区域,聚集了一汽丰田、一汽-大众、长城汽车等整车厂,2020年6月20万辆产能的一汽丰田新能源分公司项目在天津中新生态城启动,该项目进一步扩大了天津市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方面的影响力。河北省紧抓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机遇,以及在长城汽车的带动下,形成了良好的汽车产业发展环境,未来将重点构建“2+3+3”产业发展格局。

(六)珠三角产业集群

珠三角汽车产业集群包括广东省、广西省两省,聚集了整车企业28家以及1191家规模以上汽车零部件企业。2020年珠三角汽车产业集群汽车总产量为487.72万辆,占比19.81%,同比增长-1.41%,新能源汽车总产量为31.86万辆,占比22.41%,同比增长45.67%。

近年来,广东汽车制造业企业数量和规模保持稳定增长,随着比亚迪、广汽传祺等自主品牌发展壮大,小鹏汽车、广汽埃安等新能源造车企业逐步发展,全省已形成日系、欧美系和自主品牌多元化产业发展格局,汽车产量连续三年居全国首位。广西省汽车产业主要集中在柳州市,柳州是老牌的汽车生产聚集地,其围绕上汽通用五菱积极推进产业链布局和项目建设,具备良好发展基础和完整产业布局的产业生态逐渐形成。

(七)成渝产业集群

成渝汽车产业集群包括重庆市、四川省两省市,聚集了整车企业45家以及1418家规模以上汽车零部件企业。2020年成渝汽车产业集群汽车总产量227.05万辆,占比9.22%,同比增长13.40%,新能源汽车总产量7.84万辆,占比5.51%,同比增长13.13%。

成渝是六大汽车产业集群中汽车产量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产业集群。长安汽车在2020年实现累积产量203.3万辆,同比增长13.14%,在长安汽车的强势带动下,重庆市汽车产量同比增长14.25%,实现止跌回升。受益于捷达车型的导入,四川省2020年汽车产量也实现逆势上涨,四川省汽车工业高度集中在龙泉驿汽车产业功能区,目前聚集了一汽—大众、一汽丰田、沃尔沃等10家整车企业,在整车厂的带动下龙泉驿汽车产业功能区实现了跨越式增长,但在2018年后,缺乏新型增长极,发展速度回落。

二、发展趋势

(一)区域竞争日趋激烈

我国大部分省市均已布局汽车产业。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要的战略性、支柱性产业,也是制造强国建设重要的标志性产业,对带动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31个省市区中,已有28个省市区将汽车产业确立为支柱产业,27个省区具备整车生产能力。我国汽车产业的内在变革与外在压力加剧了区域汽车产业之间的资源争夺和正面竞争,加之智能制造、新能源、网联化的加持,汽车成为中国新兴科技项目的产业化方向。

多地区加速汽车产业布局与转型升级。一是以上海为代表的老牌汽车产业聚集区进入产能三次布局阶段,上海在上世纪中叶以汽车组装起步,实现第一次布局。1970-2010年以上汽为支撑,与大众、通用等企业合资后带动产业规模化崛起,实现二次发展。2010年至今,通过吸引蔚来、威马等国内造车新势力研发中心落地、力促特斯拉亚洲工厂建设并投产等方式实现三次布局;二是以陕西为代表的后发地区积极承接汽车产业向西转移,陕西立足本省汽车产业现有格局,结合各市(区)产业基础及特色,构建“一带两翼多园”的汽车产业总体新布局;三是以湖南为代表的新兴区域加速战略新兴产业集聚发展,通过大力推动车联网产业发展、制定车联网产业规划、建立多部门联合工作机制等路径聚集了300多家车联网重点企业,有力地带动本地车联网产业实现国内引领。

(二)聚集化成为产业发展主要方向

2018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提出优化燃油汽车产能布局,推动产业向产能利用充分、产业基础扎实、配套体系完善、竞争优势明显的省份聚集等投资方向,同月工信部发布的《产业发展与转移指导目录(2018年本)》明确指出,贯彻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统筹协调西部、东北、中部、东部四大板块,发挥区域比较优势。2020年9月为推动我国燃料电池汽车产业持续健康、科学有序发展,五部门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工作,支持基础条件好、产业链上企业技术水平高的城市群。在顶层设计上我国不断引导汽车产业在优势承载地区聚集化发展,汽车产业资本要素在六大汽车产业集群内不断汇聚,加速了区域内汽车产业良好生态的形成。

(三)“双碳”目标驱动区域汽车产业加快转型升级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75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的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使二氧化碳的排放力争于2030年之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双碳”目标是顺应全球低碳发展大势、倒逼中国经济走向高质量发展道路的战略之举,作为交通的载体,汽车转型的步伐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交通减碳的速度,汽车、交通和能源领域协同完成“双碳”目标成为未来发展关键点。新能源汽车是符合我国能源结构富煤、缺油、少气结构特点、实现汽车产业“弯道超车”的重要战略方向,伴随着绿色发展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区域内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和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在国家政策和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日益受到重视,变革升级和结构优化成为区域汽车产业发展主旋律。

三、存在的问题及挑战

(一)部分省市出现投资过热、产能利用率过低情况

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汽车向来是各个省市区争相布局的热点。巨大的经济贡献率、持续的国家政策扶持以及对上下游产业链强力的拉动,引得地方政府不惜付出巨大精力和成本向各类车企抛出橄榄枝,吸引它们落户当地。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资本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叠加新能源汽车作为战略新兴产业,产值比较大,对税收、就业等方面意义重大,各地政府都争相发展,致使部分地区在引入新能源汽车项目上发力过猛,出现盲目布点、低水平重复建设、产能利用率过低等一系列问题。

(二)整零发展协同性不足

汽车零部件产业是支撑汽车工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汽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创新几乎都源于零部件的创新。2013年《关于加快推进重点行业企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中提出支持零部件骨干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扩大规模,与整车生产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发展战略联盟,实现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化生产,在2017年《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提出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零部件供应商,形成从零部件到整车的完整产业体系,并构建新型“整车-零部件”合作关系。2020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明确以动力电池与管理系统、驱动电机与电力电子、网联化与智能化技术为“三横”,构建关键零部件技术供给体系。在国家产业政策中,零部件产业的发展逐渐被重视,但目前我国零部件发展水平相比整车仍有较大提高空间,在我国六大汽车产业集群中,长三角产业集群规上零部件企业数量与整车产量比最大,达到11.2,长江中游产业集群和成渝产业集群次之,部分集群内地方政府和资本投资热点过多集中于整车项目,在零部件方面的投入相对缺乏,整零发展合力较难显现。

(三)产业集群结构有待优化

图2 规上零部件企业数量与整车产量比

汽车产业链以整车产品为主线,产业上下游覆盖诸多领域,具体分为生产、流通、售后三大环节。生产环节包括汽车设计研发,汽车原料采购、汽车生产制造,流通环节包括物流运输和汽车销售,售后环节包括汽车零部件、维修养护、金融保险等服务,每一环节的发展水平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汽车产业整体的竞争力,尤其是关键环节的发展。部分汽车产业集群产值规模较大依赖于整车产量,在汽车行业微笑曲线前端和后端缺少前瞻性、系统性的布局,导致集群内部产业结构不合理,较难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

四、发展对策

经过多年培育和发展,中国六大汽车产业集群规模不断扩大,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但是在肯定区域产业发展成绩的同时也需清醒认识到,中国区域汽车产业发展仍面临整车产能利用率过低、整零发展协同性不足等问题和挑战。面对新形势、新挑战,通过加汽车类项目监管力度、探索开放式创新模式、鼓励产业协作、加快构建产业生态等方式,推动区域汽车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一)提高整车产能利用率

各区域需明确集群内部整车有效产能和无效产能,建立系统的退出机制,让无效产能逐渐出清。探索利用有效产能,一是集团内部实施转产模式,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产业链方面进行调整,实现集团内部产能利用最大化。二是积极培育汽车领域发展共享制造平台,开展传统整车厂商和造车新势力联合制造,既“代工模式”或两者成立合资公司,有效盘活闲置产能,优化资源配置。

(二)提升招商引资质量水平

以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建设为目标,理清集群内各省份汽车产业配套体系发展概况,明确各细分领域供应链完善程度及在全产业链条的定位与价值,针对产业链条薄弱环节,结合技术、市场趋势精准施策。加强投资项目管理,严把项目质量,规范产业准入门槛,建立决策科学、程序严密、运行规范、监管严格的政府投资管理体系,并构建多重监督体制,保障投资项目顺利进行。

(三)打造集群企业间开放式创新新模式

集成创新能力是产业集群的突出优势,集群创新系统在集群创新中起着重要作用。六大汽车产业集群通过开放式创新模式,能有效促进集群内汽车企业及产业的发展与升级。在集群开放式创新实现过程中,要充分挖掘资源、能力,实现企业低成本高效率的开放式创新。要利用产业集群的优势,与产业链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等组织展开技术合作,实现汽车产业集群的技术升级。同时,加大政策力度,优化金融环境,为实现六大汽车产业集群开放式创新保驾护航。

(四)鼓励产业协作

围绕集群内汽车关键零部件,深化优势整车企业与零部件企业的合作,以“扩规模、调结构、提升附加值”为抓手,组成协同创新联合体,并适时开展汽车产业整零协同创新试点,提高产业链纵向延伸和横向合作效率,形成成本共担、利益共享、知识产权保护等合作机制。推动汽车与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领域有关技术加速融合,通过相互赋能和协同发展不断壮大汽车市场内在需求,增强产业发展动力。

(五)加快构建集群内产业生态

构建以需求对接、业务关联、市场融合、经营协同为特征的汽车产业生态,清晰产业定位,实现产业集聚,打破科研高校、政府部门、企业组织、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壁垒,优化营商环境,强化政策引导,积极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和产业成果转化,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根本性创新中心的有机体系。构建平台型产业组织,将平台人才、科研、资金、市场等资源进行网络化连接,使得平台与上下游企业形成联系,提升产业要素的活跃度。

(六)引导区域汽车行业企业兼并重组

2019年6月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发布了《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提出2022年全面取消外资股比和合资企业数量限制。随着合资股比放开,新竞争方式会参与进来,行业兼并重组不可避免。一是鼓励整车汽车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方式整合要素资源,优化产品系列,降低经营成本,提高产能利用率,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二是支持零部件骨干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扩大规模,与整车生产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发展战略联盟,实现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化生产。通过努力营造区域汽车产业兼并重组的良好环境,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实现企业兼并重组成果共享。

猜你喜欢

整车汽车产业集群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与技术发展现状及对策探究
齐口裂腹鱼集群行为对流态的响应
基于滑门MPV的整车宽度优化
成都市新能源汽车产业综合竞争力评价
基于六自由度解耦分析的整车悬置设计
基于启停控制系统的整车安全性策略
常熟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基于正交试验的整车驱动轮滚动阻力因素分析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2017)》正式发布 深入探讨中国汽车产业数字化转型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