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甘肃鼓舞融入体育课程的学科价值与现实困境*

2022-01-11杨春华张云丽

运动精品 2022年9期
关键词:腰鼓育人思政

杨春华 张云丽

新时期甘肃鼓舞融入体育课程的学科价值与现实困境*

杨春华1张云丽2

(1.陇东学院 体育学院,甘肃 庆阳 745000;2.陇东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庆阳 745000)

甘肃鼓舞体育课程是新时期红色体育和民间传统体育传承和发展的一种重要途径,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融入教育的具现。文章对新时期甘肃鼓舞融入体育课程的学科价值、鼓舞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困境进行了研究。认为新时期甘肃鼓舞多维艺术呈现的体育育人功效价值、育人内容价值、促进全人发展的体育学科价值是其新时期发展的重要引擎;新时期甘肃鼓舞体育课程学科体系不完善、品牌传承效应断层、健身套路缺乏创新、课程教材不规范是其课程思政格局下面临的现实困境。

甘肃鼓舞;学科价值;现实困境

甘肃鼓舞现有兰州太平鼓、武威攻鼓子、天水羊皮鼓、南梁腰鼓等主要形式。它是古老中华民族多维艺术结晶,在不同地域和不同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时代风貌、社会思想和文化形态,具有教育、文化与经济等多重社会功能[1]。但在新时期,这项传承千年的民间艺术在西方文化艺术的围剿下,随着老艺人的离去,一些鼓舞特有的技法与高难度动作已处于流传的边缘[2]。这项靠劳动人民智慧创造并具有重大体育价值的多维艺术,在健康、学科融合与大思政课程建设格局下要生存与发展,必须站在体育、教育和文化强国的国策高度,借育元素、红色元素和体育元素融入课程思政的育人价值和融入的方案与路径,解决新时期其面临的现实困境,拓展其在国家体育战略下的时代价值和历史使命。

1 鼓舞融入体育课程思政的学科价值

甘肃鼓舞融舞蹈、打击乐、体育等多元艺术符号,同时还表现出红色文化、民族传统文化和多维艺术文化特征[3]。它多元艺术符号和多维文化特征是其存在与发展的内在动因,也为多学科共融下其融入体育课程思政学科价值提供了新的格局和路径,挖掘其多元艺术符号中呈现的艺术价值有利于其体育育人的内容、功效价值的发挥和全面育人学科价值的彰显。

1.1 鼓舞多维艺术呈现价值

甘肃鼓舞运动风格独特、艺术形态多样。几千年的历史洗礼和文化沉淀、使其融打击乐、舞蹈、美术、体育等多学科艺术于一身,这对学生全兴趣的激发和向上、向善与向美的发展及综合能力与素养的培育有很大的激励作用,既为新时期学科融合可行性提供了先例,又为学科的交叉发展思想提供了现实案例和理论借鉴。

1.2 鼓舞体育育人功效价值

鼓舞体育课程是西北地区高校的一门特色体育课,是塑造学生健康人格和体育素养的重要渠道,其体育课程有助于学生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和行为方式,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理念与态度[4]。鼓舞体育课程中把学生健康发展放在首位,在传授学生鼓舞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把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家国情怀和集体情怀作为本门课程育人的主要任务,其育人功效价值既包括体育课程中的育人功效,也包括鼓舞课程思政特有的育人功效价值。在该课程教学中学生对鼓舞与健康知识的学习与掌握、运动技能的练习与提升、意志品质的锤炼与培养、人格情操的塑造与修练、社会能力的培育与增进等都离不开鼓舞体育课程思政育人功效价值的充分展现。首先,鼓舞融而不同的风格体系、厚重的黄土地文化、红色底蕴和德育素养是本课程育人功效价值的内在血脉。其次,它在促进学生身体形态、增进健康、提升体能、掌握技术的过程中,始终与中华体育文化育人、运动竞赛育人、身体自我突破育人、体育赛事规则育人、红色文化育人等功效相融合,是本课程育人功效价值的动力源泉。最后,我国运动员在竞技体育比赛中展现出追求卓越的信念力、超越他人和自我的竞争力以及中华体育精神深深地鼓舞和震撼着全国人民,是本课程育人功效价值的精神支柱。教学实践表明,鼓舞体育课程思政不仅能缓解学生们的身心压力,娱乐其心智,还具有健身、健美等功效,有助于提升其体育综合素养和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5]。同时,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包容发展的艺术特征、特有的健康教育功能对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也都有一定的作用[6]。总体上,通过持续培育学生在鼓舞体育课程学习中对基础性动作、高难度动作技术的学习和实践,激发其学习的激情、增强其不畏困难、勇于挑战的自信和突破自我的体育精神,全面实现鼓舞体育课程育人的功效价值,在课程实践中既要让学生理解本课程对身心健康的积极促进作用,也要使学生明确本课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其更好参与国家建设和社会的发展。

1.3 鼓舞体育育人内容价值

在新时代下要以学生为主体,贯彻立德树人和体育思政育人,提高体育课程的健康育人效果,提升体育育人的内容价值,就必须深入挖掘鼓舞体育课程育人内容价值。在课程教学实践中其体育育人的内容价值表现在“德体共练”和“体德共育”两个方面。“德体共练”作为鼓舞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内容的价值主线和魂魄的出发点。通过鼓舞体育课程的学习,掌握鼓舞运动与健康技术技能,将奥运理念与鼓舞文化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学生鼓舞技术与技能学习中,培育学生善于拼搏和顽强进取的奋斗精神与追求卓越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在学生课外鼓舞练习、比赛与表演过程中,教师通过线上与线下的辅导,将比赛与表演规则融入其学习实践中,并将奥运竞赛规则融入到学生的表演实践中,帮助其养成公平、公正的竞争意识和规则理念。“体德共育”可以视为新时代鼓舞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内容魂系的归宿。在鼓舞教学中将健身腰鼓与鼓舞动作进一步融合构建健康腰鼓新的发展形式;根据舞蹈和武术动作不断丰富和创新腰鼓的组合动作,激发学生学习腰鼓的热情和积极性,有利于树立终身体育理念;将以德育人的课程思政理念与鼓舞的深厚文化底蕴相贯通,培养同学们红色文化自信;将不怕苦、不怕累、敢于拼搏的体育精神灌输到腰鼓练习者中,激励他们团结奋进,不负时代的精神;将鼓舞体育课思政功效充分融入到鼓舞课堂教学、课外练习与大型表演中,让参与者在快乐中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同时提升其家国情怀。

1.4 鼓舞体育课程全面育人的学科价值

甘肃鼓舞的多维艺术使其融德、智、体、美、劳五育功能与一身,使其成为很多中小学校劳动、音乐、体育、舞蹈教育的重要资源,同时其深厚的文化艺术底蕴和红色文化价值对学生德育塑造有着重要的时代意蕴,这对新时期教育对象的全面、均衡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为立德树人背景下学科功能和教学功能全面发挥有很大的引领。艺术类学科的融合应考虑不同学科从不同场域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并从顶层设计上改变以往“重术轻道”的教育理念,从学生知识技能、道德与品德、情感与价值观全面发展的视角上重新规划,不断更新“以道显技、技在道中、技以道进、技德共振”的偏技能性新文科领域内新的教育理念。鼓舞来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对于人类的智与体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对学生的审美观、运动能力、音乐的基本节奏、舞蹈的基本韵律方面的培养都有一定的功效,因此可以说鼓舞具有以体为主融其它四育一体先天多学科潜力和天赋,如借助于课程思政抓手和强教、强体国家战略对其体育主体与其它四育叠加的育人功效进行深入的挖掘,不仅对全人的全方位发展和多学科多纬度融合育人有很大的推动与引领,也凸显了其大局意识、国家理念与时代价值。

2 鼓舞融入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困境

2.1 鼓舞学科体系不完善

甘肃鼓舞艺术已从国庆庆典走上世界庆典,正以其独特艺术魅力打遍全国、走向世界。但在学科飞速发展与融合时代,在传承重于创新的思想导向下,它虽被纳入到音乐、舞蹈、体育、美术等学校课程中,其发展仍驻步在表层与多面上,缺少规范的学科体系与完善的理论研究是其发展的重要瓶颈。在中国数字期刊资源上,截至2022年2月底,关于鼓舞可获取的有用研究成果共有318篇,核心文章只有45篇,分散在音、体、美、舞蹈与文学各学科中,体育类有21篇,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其产生历史渊源、社会形态功能、教育教学功能、文化艺术特征、传承方式等方面,主要都是理论性的纵向的梳理和探究工作,对这项课程的学科与育人价值无深入的研究。总体上,其在各学科场域都没有形成系统的研究成果,也没有科学的训练与思政教学教材。在鼓舞多年推广、教学训练中,发现鼓舞缺少规范化、科学化、艺术化的深入研究是其受限的根本,将鼓舞多维艺术功能分散在各自学科领域后缺少横向的发展与构建。在全民健身的浪潮下,这项具有广场舞和健美操之优势的运动也没有席卷全国,在大众健身和艺术舞台上这项艺术基本被忽视。在学校体育场域虽经历了20多年发展,但在简单刺激而趣味性更高的西方体育项目比对下,同学们更热衷于现代体育运动项目。从学科融合的角度来说,无论是学科内部的整合或者是学科之间的重塑,其所展示的价值应大于各学科价值简单的累加。而鼓舞目前所展示的学科价值还表现在单一学科领域潜在层面,没有完全展示出该门课程学科育人能效,如借助大思政课程建设和大体育观国家战略的引领,完善其学科体系有助于其学科思政与全面育人价值深度融合。

2.2 鼓舞艺术品牌传承效应断层

甘肃鼓舞是西北的一项重要的民间艺术,它艺术禀赋起源于祭祀、军事和原始的人类劳作,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以欢乐腰鼓和胜利腰鼓响遍全国。这项艺术经历了千年的反复发展并在党的领导下燃起燎原之势,并印上了红色文化的烙印,但它的各项艺术特色多年来不但没有改进,甚至存在削弱和灭亡的危机。虽然在传播方式上有抖音和快手等现代传媒工具的介入,参与各项重大节庆和体育赛事的文艺演出;在传承形式上有现代符号的介入,根据社会的需求其社会价值也在不断地演变并在新世纪登上了大雅之堂—进入了高等学府,并以健身腰鼓融入健康中国发展战略。但源于祭祀、劳作和古战争的腰鼓,受民间的一些低俗之风和不雅文化的影响颇深,虽然艺术特色多样但沿袭至今仍没有形成统一的艺术风格和主打精神品牌,致使现代化的传播工具和传承体制难以和其真正的融合,也很难形成相应的社会效应。而在它的发源地安塞县随着老一代鼓舞艺人的退役和农民工进城热潮,许多鼓舞特有打法很少有人再能够表演,真正热爱腰鼓并能打出其特色的人也逐渐减少,这种靠原始劳作起源和传承下的鼓舞,如再沿袭以师带徒传承方式将很难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7]。

2.3 鼓舞健身套路缺乏创新

新时代下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的健康发展都需要有浓厚中国特色文化艺术的发力与助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深厚的文化价值底蕴和社会基础已成了体育强国及中国梦构建的基石。这也为新时期鼓舞的创新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但在相关文献资料与实地的调研中发现鼓舞表演形式与基本动作多年来从没有改变过。鼓舞从其表演的风格可分为“文鼓”和“武鼓”两种,从其表演的形式可分为社火和舞台表演,但在多年的发展中相比广场舞和健美操可以说是没有创新。安塞县为了弘扬这一优秀民间艺术,2006年就成立鼓舞县艺术协会和各乡镇艺术分会,近十年间参与的大型演出上千次,但没有产生有影响力的团队和大众喜欢的表演模式。在对这些协会的调查中发现各协会表演风格各异,没有规定的表演套路和统一的精神引领,他们的表演都是将多年来传承下来的基本动作临时组合在一起进行简单地排练而成。甘肃鼓舞的单一和组合动作都源于原始的生产劳作、祭祀和古代的军事战争,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原有的动作已不再适应当下的需求,新时期需要根据其价值不断的演变对其进行改进。许多源于农耕和误神动作在现代社会已失去了原有的象征意义与价值,需根据新时期国家、社会和人们的健身与健康需求不断改善其表演风格和动作特征,借助于广场舞和健美操发展的方式创编出易推广、易学习、易表演的适合不同人群健身动作与套路,以推动其在健身与健康领域的不断发展。

2.4 鼓舞体育课程建设不规范

2000年之后,甘肃的许多小学把鼓舞做为学校体育的一项主要内容纳入学校体育教学中,陕甘一些高校也把鼓舞作为体育校本课程进行开发与建设。延安大学体育系自升本之后,一直把鼓舞做为特色课程在体育课堂与课外体育活动开展,陇东学院自2002年起,就对鼓舞体育课程进行了开发与建设,之后西安理工、长安和陕西师范相继也将鼓舞引入校园体育,以训练、选修、表演或社团的形式形成了各自特有的教学模式和课程模式,并有各自的教学案例和教学文件,但在教学中都没有统一的教辅教材,致使其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课程模式上各自为大,在20多年课程建设中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和应有的社会效应。虽改变了师传徒的教授方式,但在授课理念与方法上重视技能传授、轻德育的培养,在教学手段和教学媒介上很少借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与媒介,致使这门有丰富艺术形式和多重功能的中国特色艺术项目在教育现代化过程中无法全面呈现其多样的教育功效和价值,在课程实践中举步维艰并被冷落。而相比之下现代体育项目,一方面有完善的教学与课程模式、健全学科体系、不断更新的教学与课外教材;另一方面竞技体育国家导向下现代体育项目、受西方体育文化思想的干扰和简单粗放的动作形式,易教易学的教学效应深受教育者青睐。

3 小结

新时期甘肃鼓舞应借助体育强国和教育强国国家战略深化认识,响应国家双一流课程建设导向,以鼓舞在学校体育中的发展为引领打造和建设鼓舞一流体育品牌课程,提升鼓舞品牌课程引领的中国文化自信,重塑鼓舞在大型表演和全民健身领域对国人道德素养和家国情怀的构建力。使鼓舞融入体育课程育人的个人、社会和国家价值能得到全面的建设与发展,为新时期鼓舞破茧重生探究新的格局与路径。

[1]李世荣,马莉,魏锦龙.黄土地上的体育文化:安塞腰鼓[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35(3):435-437.

[2]姜卫芬,刘文烁.新时代推进体育课程思政改革的理论认知与实践路径[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1,36(4):435-441.

[3]李鸿亮.安塞腰鼓多维艺术阐释[J].价值工程,2012(8):328-329.

[4]杨春华.论安塞腰鼓的历史渊源与发展现状[J].延安大学学报,2014(5):114-117.

[5]徐国忠,贺国侠.安塞腰鼓的社会特性研究与课程开发构想[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5(4):33-35.

[6]马红伟.安塞腰鼓运动发展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分析[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1.

[7]孙双明.安塞腰鼓传承方式及其变迁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7.

The Subject Value and Practical Dilemma of Gansu Gu-Wu Drum into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the New Period

YANG Chun-han

(Longdong University, Qingyang 745000, Gansu, China)

基金项目: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新时期甘肃鼓舞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21YB125);陇东学院课程思政项目“大学体育校本课程思政研究”(项目编号:2021ldxy13)。

杨春华(1979—),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教学。

猜你喜欢

腰鼓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腰鼓运动发展战略研究
安塞腰鼓:生命的鼓舞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啊,腰鼓山
把《安塞腰鼓》上成“安塞腰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