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侠英雄变形记

2022-01-11苏涛

环球人物 2022年1期
关键词:武侠片游侠侠客

苏涛

1965年10月,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在官方刊物《南国电影》上刊载了一篇文章,为即将推出的“彩色武侠新攻势”大造舆论。文章称,“邵氏”要“突破传统,推陈出新,要求以新的人,新的创造,在武侠片方面一新观众耳目”。这次运动,不仅改变了华语动作片的面貌,更推动了一批男演员走上熠熠生辉的星途。

“侠客”这一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人物谱系,自此成为香港电影一道独特的风景。从王羽到狄龙、姜大卫,再到成龙,不同的人物形象,映照着侠文化的古典奥义,也串联起香港社会变迁的草蛇灰线。

20世纪60年代之前的香港影坛,可谓是“阴盛阳衰”。红极一时的黄梅调影片中,甚至连男主角都不存在,均由女演员反串。在导演张彻看来,要开华语动作片的新潮流,首先要打破这种性别迷思。

然而,当他准备开拍自己的武侠片处女作《虎侠歼仇》时,竟发现无理想的男演员可用。为此,“邵氏”公开选拔男主角,20岁的王羽从1000多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新派武侠片”塑造的第一位男星。生于上海的“小开”王羽,本是一名体育健将,拥有多个游泳冠军头衔,凭借健硕的身材、敏捷的动作,在女明星一统天下的香港娱乐体系中,划开了一道裂隙。

王羽的银幕形象大概有三类:无所畏惧的阳刚英雄、正义凛然的“侠之大者”以及坚忍不拔的殉道者。在早期作品中,王羽饰演的侠客还是相当刻板保守的。《江湖奇侠》(1965)中的桂武,一心想摆脱家族的束缚,独自闯荡江湖,在影片结束时却突然意识到,被对立门派泼了脏水的岳父大人,才是真正的大侠,由此达成了对家庭伦理(特别是父权)的无保留认同。而在《边城三侠》(1967)中,王羽饰演一名为民请命的侠客,为了帮助农民抗捐,绑架了县令的女儿。但在紧要关头,他不仅释放了县令的女儿,还主动就擒,代村民受过。希望通过统治者的仁慈和守信解决问题,这显然与藐视法律信条、敢于挑战主流秩序的游侠形成了鲜明对比。

《虎俠歼仇》剧照(1966),王羽(右)成为新派武侠第一位男星。

左图:《独臂刀》剧照(1967)。右图:《武侠》剧照(2011),王羽(中)客串大反派。

此后,王羽的银幕形象变得越发复杂。他饰演的侠客身上,有着鲜明的时代印记。取材自《史记·刺客列传》的《大刺客》(1967),讲述了聂政(王羽饰)受韩国大臣严遂之托,刺杀韩国丞相的故事。张彻表示,他之所以选择聂政,因为这个人物“彷徨于歧路之间,不知何去何从”的心理状态,与“当今之青年”多有相似之处。王羽也将一个“满腔苦闷,彷徨无从发泄,不惜以生命孤注一掷,轰轰烈烈做成一件事求自我满足的青年”塑造得淋漓尽致。影片结尾,身陷重围的聂政血染衣衫,身遭重创而屹立不倒,悲壮死去。

《独臂刀》(1967)中的独臂侠客方刚,可称是王羽最具标志性的银幕形象——用今天的话说,就是顶级IP。方刚是大侠齐如风的顶门大弟子,但因出身卑微,不见容于同门。一次比武中,方刚被师妹齐佩误伤,失去右臂。在村姑小蛮的帮助下,习得绝世独臂刀法,拯救师门于水火。这个角色的成功,不仅标志着王羽银幕形象的成熟,而且为华语武侠片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样板,成为后世创作者致敬的对象。

息影多年后,王羽在《武侠》(2011)中客串了一个配角。当年的独臂英雄化身为大反派,操纵着新一代侠客(甄子丹饰)的命运。借助《独臂刀》的创意和王羽的银幕形象,导演陈可辛唤起了一代观众的观影记忆。

在王羽尝试转型之际,新一代银幕英雄已经跃跃欲试、蓄势待发。

张彻发掘提拔了武师出身的姜大卫以及南国演员培训班的新人狄龙。按照影迷画报的描述,“姜大卫剽勇叛逆而狄龙稳重有大将风度;姜大卫短小精悍而狄龙英俊高大”,两人“一叛逆、一正派,一活、一稳,可谓相得益彰”。自20世纪60年代末,两人联合主演了多部武侠片,迅速成为观众心中的银幕偶像。

如果说王羽早年的银幕形象体现了侠文化中偏于保守、传统的一面,那么狄龙、姜大卫饰演的少年游侠,则突出了游侠反叛、激进的一面。《保镖》(1969)中的骆逸(姜大卫饰)就是这类游侠的典型。在一个闪前镜头中,骆逸预想到自己负伤身亡,暗恋的女子云飘飘与未婚夫向定(狄龙饰)双双离去,但他还是选择只身前往,解救身陷绝境的向定。最后,鲜血淋漓的骆逸决绝地独自离开,在云飘飘的怀抱中倒毙荒野。

左图:《保镖》(1969)中的狄龙(左)与姜大卫。中图: 《新独臂刀》(1971)中的姜大卫(中)与狄龙。右图:《醉拳》剧照(1978),成龙饰演青年黄飞鸿。

如果说姜大卫的少年游侠是武林世界的边缘人,常常遭受流离和挫败,那么能唤醒他失落的侠客身份的,唯有兄弟。在《新独臂刀》(1971)中,少年侠客雷力(姜大卫饰)遭人陷害,自斷右臂,退出江湖,在一家小酒馆当伙计。他与另一个少年侠客——双刀封俊杰(狄龙饰)惺惺相惜,兄弟相称。在封俊杰遇害后,雷力重新拿起了刀,单枪匹马扫荡匪巢,最终完成复仇。

这便引发了另一个有趣的问题——武侠片中的男性情谊。如今的观众对影视剧中的“双男主”CP嗑得如痴如醉,却不知四五十年前的狄龙与姜大卫,早已开了先河。

在雷力与封俊杰确立兄弟情的一场戏中,镜头语言做出了微妙的表述:特写镜头中,两人的手臂搭在一起;接下来的大全景镜头中,我们才看到旁边还站着一个姑娘——巴蕉;对切镜头中,处于同一个画面中的少年侠客相互凝视;镜头切至巴蕉的,却是单人镜头——不管怎么看,巴蕉在这个场景中都像个多余人。看到雷力与兄弟把酒言欢,巴蕉嗔怪:“你们都不理我了?”雷力答道:“来,抓住我的袖子。”巴蕉抓住的,是雷力失去右臂后空空如也的袖子;而他那条实实在在的膀臂,则与兄弟搭在一起。男女之情与兄弟情谊,孰轻孰重,一望可知。

不同于王羽的悲情侠客,或者姜大卫的少年游侠,由成龙、洪金宝、元彪等饰演的一系列角色是高度世俗化的。他们不像李小龙式的功夫英雄,背负过多的家仇国恨,也不像同时期刘家良作品中强调道德感的主人公,而是一群游手好闲、古灵精怪、怪招迭出的草根英雄。

成龙早年的明星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于20世纪70年代进入电影界,最初担任武师及配角。随着1978年《蛇形刁手》及《醉拳》的大获成功,成龙声名鹊起,不仅在香港影坛呼风唤雨,更在好莱坞打出一片天地,至今年近七旬,仍创作不辍。

模仿李小龙失败的经历,使成龙摸索出属于自己的银幕形象和表演风格。他早期最为人熟知的银幕形象,大约是邻家少年或功夫小子式的角色:既心地善良、质朴单纯,又机敏善变、古灵精怪,虽然时有恶作剧,但无伤大雅。最典型的莫过于《醉拳》中的青年黄飞鸿。在成龙的演绎下,青年时代的武术宗师与普通青年并无二致。他作弄自以为是的大师兄,调戏女孩子,四处惹是生非,“对著名的英雄偶像做出虽有不恭但并无恶意的玩笑”。

除了成龙,洪金宝、元彪、梁家仁等饰演的偷奸耍滑、游手好闲的小人物,为投机取巧、不劳而获的性格,作了恰到好处的注脚。诚如研究者所言,“功夫喜剧的英雄讲究实用主义,适应力强,富于创造性,难以捉摸”。这种人物性格的变化,反映了由封建主义心态向资本主义心态的转变,特别是“崇尚实际得益,快速收效”的思想,更与香港社会语境的变化不无关联。

进入新世纪之后,随着香港电影的衰落及华语电影工业格局的变化,武侠片虽偶有佳作问世,但再无力引领风潮。侠客不死,他们只是暂时凋谢;或许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又会在银幕上目睹他们矫健的身姿。

猜你喜欢

武侠片游侠侠客
侠客的踪影
游侠的两张面孔
挂羊头卖狗肉
从仗剑江湖到为国为民
侠客
道义与中和
城郭烽烟又起武侠死灰复燃?《绣春刀2》能不能给武侠电影带来出路?
境生象外:“意境”观下的《刺客聂隐娘》
20年的侠客梦!
浅论游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