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原发性肝癌病人腹腔镜肝叶切除术后并发胆漏的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2022-01-10方小三王小明韩婷蒋彬王冠男奚士航

临床外科杂志 2021年11期
关键词:出血量病灶因子

方小三 王小明 韩婷 蒋彬 王冠男 奚士航

腹腔镜肝叶切除术(Laparoscopic Hepatectomy,LH)与传统根治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PHC)疗效接近,且病人行LH的生存率也较理想[1]。有研究指出,LH因造成创伤小、术中出血少,病人术后创口愈合情况较好,并发症发生风险相对较低[2]。但受病人个体因素影响,仍有部分病人可发生LH术后相关并发症。其中胆漏是严重并发症之一,病情迁延可引发弥漫性腹膜炎[3]。研究证实,术后胆漏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合并胆管炎、肝功能指标、胆肠吻合口数量等[4]。本研究进一步构建PHC病人LH术后并发胆漏的风险预测模型。

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前瞻性选取医院2016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100例PHC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年龄48~70岁,平均年龄(58.81±6.18)岁;男72例,女28例;肝癌巴塞罗那(Barcelona Clinic Liver Cancer,BCLC)分期[5]:0期22例,A1期78例。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本研究,病人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1)符合PHC诊断标准[6],并经CT或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初步确诊;(2)经病理学检查为肝细胞型或胆管细胞型或混合型;(3)均为初次发病;(4)经临床评估,病人行手术治疗可行性高,可获得确切疗效,且病人麻醉耐受性好;(5)瘤体体积占肝体积<70%;(6)预期生存时间>3个月。排除标准:合并肝外转移;有腹腔积液;有其他部位原发肿瘤;近3个月内接受过外科手术治疗;患有感染性疾病;肝门部胆管癌。

二、方法

1.收集资料:记录病人基线资料及手术相关变量,包括年龄、性别、病灶直径(经CT检查评估)、BCLC分期(经CT检查及手术结果评估)、有无乙肝、有无肝癌家族史、术前肝功能、血常规指标、术前胆管炎(结合炎症、胆汁淤积表现及CT检查评估)、余肝体积(经CT检查评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

2.血常规指标:检测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术前肝功能指标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3.术后并发胆漏评估: 病人均行LH治疗,术中结扎直径稍大的胆管。术后3天~1个月,病人腹腔引流管内可见明显胆汁样液体,引流液总胆红素水平>3倍同期血清水平,或病人经肝内胆管显影检查,判定为胆漏。将病人分为胆漏组与未发生胆漏组。

三、统计学方法

结果

1.术后胆漏发生率:100例PHC病人LH术后共有11例(11.00%)发生胆漏,有89例(89.00%)未发生胆漏。

2.两组基线资料及手术相关变量比较见表1。 结果表明,胆漏组病灶直径、ALT、AST高于术前胆管炎未发生胆漏组,合并术前胆管炎占比高于未发生胆漏组,余肝体积低于未发生胆漏组,术中出血量多于未发生胆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年龄、性别、乙肝史、肝癌家族史、BCLC分期、WBC、PLT、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基线资料及手术相关变量比较

3.回归分析检验:LH术后并发胆漏的风险因子将PHC病人病灶直径、ALT、AST、术前胆管炎、余肝体积、术中出血量作为自变量,将LH术后胆漏发生情况作为因变量(1=发生胆漏,0=未发生胆漏),变量赋值见表2;经单项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灶直径、ALT、AST高、合并术前胆管炎、术中出血量多是LH术后胆漏发生的风险因子(OR>1,P<0.05);余肝体积高是LH术后胆漏发生的保护因子(OR<1,P<0.05)。见表3。

表2 自变量赋值情况

表3 回归分析检验LH术后并发胆漏的风险因子

4.建立胆漏风险预测模型见表4。 分类变量计为0、1分,连续变量依据风险因子在回归分析模型中的系数进行计分,将B值最低者的最高分设为2分,其他风险因子最高分为(B值/最低B值)×2,所有风险因子最低分设为0,将所得评分四舍五入取整后,取绝对值,计算预测模型总分,建立风险预测模型。

表4 胆漏风险预测模型

5.胆漏风险预测模型预测胆漏的ROC结果见图1。绘制ROC曲线发现,胆漏风险预测模型用于预测LH术后胆漏发生风险的AUC为0.852,有一定预测价值,cut-off值取7.50分时可获得最佳预测效能,对应的AUC的95%置信区间、标准误、P、特异度、敏感度、约登指数分别为0.715~0.989、0.070、<0.001、0.820、0.727、0.547。

图1 胆漏风险预测模型预测胆漏的ROC曲线图

6.模型检验结果:在原有研究人群的基础上采用Bootstrap法重采样100次,获得内部验证人群,将建立的风险预测评分系统对内部验证人群病人进行风险评估,结果提示,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χ2=3.041,P=0.782,拟合无显著差异,拟合满意。

讨论

目前LH术后胆漏主要因手术造成相关损伤,且受病人个体化因素影响,胆总管或胆囊因炎症或损伤出现破孔、裂开,进而引起胆液分泌物流出[7]。但医生难以通过引流管的引流情况判断胆漏来源,治疗难度较大[8]。仅有部分轻度胆漏可以自行愈合,而较严重胆漏行手术治疗,增加预后不良风险[9]。

大量研究报道,胆漏主要发生于肝胆外科手术后,发生率可达6.3%~35.7%[10-11]。本研究观察LH术后胆漏发生情况,结果显示,100例PHC病人LH术后共有11例发生胆漏,有89例未发生胆漏,说明LH术后胆漏发生风险高。初步比较胆漏组与未发生胆漏组基线资料及手术相关变量后,经单项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灶直径、ALT、AST高、合并术前胆管炎、术中出血量多是LH术后胆漏发生的风险因子,余肝体积高是LH术后胆漏发生的保护因子,分析各项影响因子与胆漏发生的关系。

病灶直径大的病人,所需切除肝体积较大,造成手术创伤较大,有胆管损伤风险,进而可引起胆汁渗漏,诱发术后胆漏[12]。余肝体积高说明病人肝储备功能好,所需切除病灶较小,形成的手术刺激较小,手术相关损伤发生风险小,可预防胆漏发生[13]。针对此情况,可针对病灶直径大、余肝体积低的PHC病人,制定针对性手术治疗方案。

AST、ALT是肝功能主要检查指标,在肝细胞受损时,两者出现升高,反馈为病人肝功能较差[14]。行手术治疗后,病人肝功能进一步受损,失活的肝组织可发生液化,增加局部感染风险,且肝脏创面上的胆管支可发生破溃,易引发胆漏[15]。针对此情况,对肝功能较差的PHC病人,还应实施积极保肝治疗,以降低病人手术风险。

术前胆管炎可促使胆管壁小脓肿及水肿形成,加之手术操作造成刺激,引起局部创伤,术后残端愈合难度大,可增加感染风险,使病人更易发生术后胆漏[16]。对于合并术前胆管炎的PHC病人,行抗炎治疗尤为必要,可在胆管炎病情控制理想后,再行手术治疗[17]。术中出血量可反馈病人术中受创情况,出血量越多,病人所受手术创伤越大,胆管损伤风险较高,易发生胆漏[18]。此外,相关研究指出,术中出血量较多时,易发生视野受限,手术难度增大,更易发生医源性损伤,增加胆漏发生风险[19]。针对此情况,应在术前对PHC将病人进行合理的手术方案设计,并在术中规范操作,尽可能减少术中出血量,预防胆漏发生。

基于上述分析,进一步根据各影响因子构建胆漏风险预测模型。绘制ROC曲线发现,胆漏风险预测模型用于预测LH术后胆漏发生风险的AUC>0.80,有一定预测价值;在原有研究人群的基础上采用Bootstrap法重采样100次,获得内部验证人群,将建立的风险预测评分系统对内部验证人群病人进行风险评估,结果提示,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P>0.05,拟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拟合满意。临床可根据PHC病人风险预测模型评分情况,对高危病人完善术前影像学检查、血清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完善手术治疗措施,以降低手术刺激,进一步预防胆漏发生。而因本研究未能纳入病人凝血功能、白蛋白等指标,且仅观察病人术后胆漏发生情况,结论尚有局限,未来还应全面纳入PHC病人各项资料,进一步分析术后各项并发症发生情况,为PHC病人的合理治疗提供可借鉴的意见。

猜你喜欢

出血量病灶因子
剪切波弹性成像在乳腺不同深度病变中的可重复性评价
能谱CT 在肺癌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称重法和升级容积法并用对产后出血量的估算调查
综合护理对无痛分娩产妇出血量及新生儿评分的影响
山药被称“长寿因子”
AP—4、EZH2基因表达量与子宫内膜癌病灶中细胞凋亡、上皮间质转化的相关性研究
直径不超过2的无爪图的2—因子
巧解难题二则
应用氨甲环酸对髋关节置换术出血量的影响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氨甲环酸灌注关节腔以减少术后出血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