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宋时期龙泉窑香薰炉造型特征研究

2022-01-09

轻纺工业与技术 2021年12期
关键词:龙泉窑熏香青釉

董 奕

(四川师范大学,四川 成都 610101)

南宋龙泉窑(如今的地址在浙江省龙泉县西南一带)作为当时发展鼎盛的民窑,在陶瓷器的制作上处于当时行业的领先地位,这其中,香薰炉更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唐代之前,香薰炉的造型较为单一,主要造型为汉代的博山炉。到了南宋时期出现了鼎式炉、樽式炉等造型各异的器型,这个时期的香薰炉设计在我国古代熏香文化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1]。通过了解发现,虽然对宋代香薰炉的研究比较多,但针对龙泉窑这一窑系所生产香薰炉造型的研究还比较少,现旨在通过对南宋时期龙泉窑香薰炉造型的研究,进一步了解当时的陶瓷艺术特点。

1 关于薰香文化的研究

熏香源于宗教祭祀,古人认为烟雾缥缈,无影无形,可通天达地,故焚烧草木来产生烟雾,以此祷告神灵[2]。在熏香这一习俗出现后的很长时期里,它都是皇家贵族的专享。魏晋南北朝时期,皇家及各个世家大族把熏香炉当做生活的必需品,除了佩戴香囊、焚烧香料以外,他们还喜爱用香料熏衣服。喜爱熏香的贵族们以文学来咏香,这也使得社会中的平民开始了解熏香。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兴起使得熏香习惯在社会各个阶层中开始流行。到了隋唐时期,人们更是喜爱熏香,尤其是皇家贵族。《太平广记》中就这样说道:“隋主每当除夕,殿前诸院,设火山数十,尽沉香木根也,每一山焚沉香数车。”从这些记载中足以看出隋唐人对于烧香的喜爱。唐朝的繁荣开放使外国的各种香料开始进入中国,这个时候人们开始专门研究熏香,熏香文化得以发展和完善。

熏香文化至宋朝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如果说在隋唐时期,熏香是一种代表身份地位的活动,那么宋朝时期的熏香可以说是成为了社会各阶层人们日常生活的习惯了,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在居住场所熏香祛味,还在聚会场合焚香助兴。平时人们佩戴香囊香袋,以香料熏衣物。一些文人雅士还喜爱亲手制香,如苏洵喜爱自制熏香,黄庭坚也常亲手制香,还曾以“汀南帐中香”为题作诗赠苏轼。南宋时期,为了满足人们对于香料的需求,临安等都市还出现了“香药局”这样的商铺,可见当时熏香文化之鼎盛[3]。因为南宋时期熏香文化的高度发展,由此推动了熏香所使用的工具——香薰炉的发展。人们对香薰炉的要求逐渐从实用功能发展到装饰功能,要求其具有美学价值。

2 南宋陶瓷香薰炉的造型研究

南宋期间,社会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地区,南方的商业由此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龙泉窑作为南方窑场的代表,其产品产量得到很大提升。随着宋朝熏香文化的发扬,香道文化的风靡,整个社会对香薰炉的需求大大增加。随着手工业的发展以及制瓷业的兴盛,南宋的陶瓷香薰炉在继承前朝传统样式的同时,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独特风格。总体来说,在常见的焚香用具中主要分为陶瓷熏炉和陶瓷香炉两种式样,陶瓷熏炉一般带有顶盖,如博山炉;陶瓷香炉多仿照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造型,且无炉盖,如鬲式炉[4]。

2.1 陶瓷熏炉

关于熏炉的基本概念界定,《中国陶瓷史》中说道:“熏炉,燃香用具,汉代以前就出现,宋代熏炉样式较多,熏有盖,上有镂孔,炉内燃香,香烟袅袅由孔飘出。”熏炉着重于“熏”,指燃烧香料达到熏炙目的的炉子,多用于日常生活中。宋代熏炉的造型大体上继承了前朝薰炉的样式,主要有博山炉、球形炉、莲花炉、狻猊炉、鸭形炉等。

宋代博山在汉代博山炉样式的基础上发生了一些变化。宋代博山炉的造型趋于简化,但依然以山形为主要造型,抛弃了表面繁复的装饰,保留了尖形的顶盖,炉盖上留有小孔来出烟[5]。宋代球形熏炉主要造型为球形,整体饱满圆润,线条流畅,球形熏炉的炉盖一般带有雕花镂空图案,用以出烟,在宋代社会中,球形熏炉是最常见、使用最多的一种熏炉。

宋代莲花熏炉的出现主要是受到宗教的影响,多用莲花图案装饰炉身或者炉盖。狻猊是传说龙生九子其中一子,其形似狮子,或者说就是狮子,那么由此可知,狻猊炉就是以狮子为主要造型或装饰的熏炉,燃烧香料时会有烟雾从狮子的嘴巴处出来。宋代还有一种常见的熏炉鸭形炉,就是以鸭子为主要造型元素,这类形状也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是熏炉整体为鸭子的造型,二是鸭子造型与其他元素相结合,如莲花。

2.2 陶瓷香炉

陶瓷香炉是在熏炉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它伴随着宋代盛行的熏香文化而出现,香炉主要用于宗教祭祀或专门的香道活动。香炉与熏炉相比较还有一显著的差异,就是香炉没有炉盖,顶部敞开。宋代陶瓷香炉的造型基本仿照商周时代青铜器的样式,仿古是它的主要特色。

鬲式炉风靡于宋元时代,南宋时期龙泉窑生产的鬲式炉最为珍贵。其造型仿照了商周时期的青铜鬲,炉身扁圆丰满,鼓身饱满,底部一般为三个乳足。簋式炉主要造型为圆口、圈足,有双耳或者无耳,簋为商周时期青铜餐具,用以盛食物。宋代鼎式炉的形态传承了商周时期青铜礼器鼎的造型,并随着社会的演变发生了一些变化,主要体现为抛弃了青铜鼎表面复杂的装饰纹样,整体造型更为简洁,宋代鼎式炉有圆腹的和方腹的,也有三足或四足的。宋代筒式炉的造型更为简洁,整体为圆筒形,底部一般为三足。

3 南宋龙泉窑香薰炉的造型特点

香薰炉发展历史悠久,不断顺应着社会的变化与文明的变革。到了宋朝时期,受到由于宋明理学“重文轻武”政策、熏香文化的盛行、经济的发展和手工业的发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香薰炉的设计与制作在这一时期达到巅峰。龙泉窑作为宋朝六大名窑之一,为香薰炉的发展提供了很大帮助。南宋时期,国家经济重心南移至江南一代,南方经济迅速发展起来,经济的发展促进手工业的发展,加之当时社会对于熏香的喜爱,使得龙泉窑所烧制香薰炉的数量和质量都大大提高,香炉成为了龙泉窑的特色产品之一,在造型方面逐渐形成独有的风格。

3.1 南宋龙泉窑香薰炉的造型特点之一——体积小巧精致

至南宋时期,龙泉窑主要以烧制小型香薰炉为主,其体量与前朝所生产的香薰炉相比较更为小巧。无论是香炉还是熏炉,其体积一律缩小,整体更加精致细腻。

宋代以前的香薰炉,尺寸一般较大,属于大型香薰炉,如西汉的骑兽人物博山炉,炉高就有32.0cm;唐代出现了高至66.0cm 的陶瓷熏炉。说明在宋代以前出现的香薰炉是属于比较大型的。南宋时期龙泉窑所生产的陶瓷香薰炉无论从高度还是宽度来说,都趋于小巧,如南宋后期生产的青釉双耳簋式炉(见图1)高度为14.0cm,口径为16.2cm;南宋后期生产的粉青釉香炉(见图2),高度为7.8cm,口径为9.0cm;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宋代以后,尤其是南宋时期,陶瓷香薰炉的尺寸与前朝相比更加小巧。香薰炉从大型器具逐渐演化为适合把玩和陈设的艺术品。

图1 青釉双耳簋式炉

图2 粉青釉香炉

这个时期所生产香薰炉体积变小的原因与当时香薰炉使用环境的变化息息相关。在熏香还是皇室贵族独享的特权时,香薰炉往往摆放在宫殿或是庙宇等面积较大的场所,香薰炉的体积不能过小。而到了南宋时期,熏香已成为了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代表着一种生活情趣,通常将香薰炉摆放在书房内,置于案几之上,这个时候香薰炉的尺寸就不宜过大,于是体积小巧的香薰炉就应运而生了。

3.2 南宋龙泉窑香薰炉的造型特点之二——装饰简洁大方

在南宋时期龙泉窑生产了大量香炉,整体形态多为圆柱形、球形等简单的样式。表面无过多的装饰,一般用简约的纹样或釉色进行修饰,凸显出陶瓷本身的美[6]。与熏炉相比较,香炉还将炉盖舍弃了,在造型方面更显简洁雅致。如南宋时期所生产双耳三兽首足八卦纹炉,造型简洁,无过分装饰,表面刻有八卦纹,略施粉青釉[7]。南宋时期生产的青釉菊花鼓丁三足炉,整体呈圆柱形,腹部微鼓,在口沿与底沿处以菊花鼓丁作为装饰。龙泉窑香炉一般运用单一的元素,比如简单的纹样装饰或单纯利用釉色作为装饰。这些与宋朝人的性格特征与当时社会风气密切相关。

宋朝在全社会推行“重文轻武”政策,这使得文人雅士在社会中的地位大大提高,人们开始追求文人精神,加上宋明理学的发展,人们开始注重心理享受,关注内心世界,推崇的是朴素、高雅、内敛的文化,反对繁复、奢华之风[8]。这一社会现象也反映在了陶瓷香薰炉的设计上,南宋时期龙泉窑所生产制造的香薰炉的造型越发简洁大方,抛弃一切不必要的修饰,注重于器物本身的形制美与釉色美。

3.3 南宋龙泉窑香薰炉的造型特点之三——崇尚自然之美

宋朝人追求心灵的享受,注重精神的发展,这使得宋朝人格外热爱自然之美。龙泉窑在当时生产的香薰炉特色之一便是追求自然之美。造型上体现在仿照动物形态或植物形态,仿生的造型多运用于熏炉上[9]。除了模仿自然形态外,龙泉窑香薰炉崇尚自然之美还体现在釉色之中。龙泉窑本身以制作青瓷见长,所生产的青瓷精美细腻,在香薰炉的生产中,它充分发挥了专长,在青釉的基础上发展出了粉青釉、梅子青、青灰釉等釉色,如南宋生产的青釉凸雕缠枝芙蓉三足炉(见图3)和南宋后期生产的梅子青双耳簋式炉(见图4),这些釉色无一不体现自然之美,尽显内敛典雅的气质。南宋诗人杨万里在《烧香》一诗中写下了“琢瓷作鼎碧于水”的千古诗句来歌颂龙泉窑香炉。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动植物形态大多也蕴含着吉祥的寓意,仿生造型的大量出现正是说明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祝愿[10]。

图3 青釉凸雕缠枝芙蓉三足炉

图4 梅子青双耳簋式炉

4 结语

南宋龙泉窑是我国存在时间较长的一个瓷窑系,在漫长的历史中留下了许多的优秀作品。龙泉窑香薰炉造型的3 个特点为体积小巧、装饰简洁大方和追求自然之美。现存的实物与文献资料也较多,如果能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更利于增进对龙泉窑历史与文化内涵的了解。对南宋时期龙泉窑造型特点的研究其实也是对当时整个社会文化与经济发展的研究,对梳理保护龙泉窑的历史和文物有积极意义,对当代香薰用具的设计也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猜你喜欢

龙泉窑熏香青釉
中药消毒熏香研究概况
哥窑青釉双耳彝炉
二则 暖阁熏香雪未晴
六朝瓦当元素在文创产品中的创新运用
李永文文创产品设计作品
寿州窑瓷器釉色之流变
浅析江浙地区多管瓶演变及内涵
安徽师范大学博物馆藏佛道入物瓷塑
浅谈毡包青釉
工艺独特的明代龙泉窑青瓷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