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PBL教学模式下的线上线下混合制教学方法探索与研究

2022-01-06蒋梦姣

数字通信世界 2021年12期
关键词:界面设计学时课程设计

颜 琪,蒋梦姣

(1.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四川 成都 611731;2.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四川 成都 610225)

1 绪论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过程,给线下课堂中的老师和学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如存在对学生个性化活动关注不足、缺乏师生及时交流与互动,教师灌输过多,学生参与过少,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缺乏企业真实案例的实践教学,学生缺乏交付意识,项目交付能力不足,就业机会少、就业质量低等问题[1]。基于此,提出结合PBL模式的线上线下混合制教学方法,该方法旨在提升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构建属于自我的知识体系,并转变教师由“传授学科知识为主”到“发展学生能力为主”,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意思维、沟通能力、互动力以及社会责任感。传统教学模式与PBL教学模式下的混合制教学方法对比如图1所示。

图1 教学模式对比图

在不同的课程中,应该针对课程将会涉及的知识和能力,建立不同的课程理论、实验体系,分析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在课程实验中模拟真实产品开发和运行过程,实现“做中学”和“学中做”的教学目标。

《UI设计》《交互设计》两门课程围绕软件的人机交互、操作逻辑、界面美观三方面对软件的整体设计进行教学。通过UI设计与交互设计,能优化人机交互行为,使界面更美观、个性,还能充分体现软件的定位和特点。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吸收《UI设计》《交互设计》两门课程的知识,并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开发能力,需要结合本门课程的特点,改革《UI设计》《交互设计》两门课程的教学设计[2]。

2 PBL教学模式

PBL是Project Based Learning的简称,即基于项目的学习。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同,PBL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在辅导教师的参与和引导下,围绕某一复杂的、多场景的、基于实际问题的专题进行问题的提出、讨论和学习的过程,其核心是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讨论为主体,教师是引导者。强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设计理念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先进教育思想。

PBL项目是应用型大学、职业高等教育为载体的数字化市场项目,是人才培养的载体,是培养交付能力的基石。通过真实项目的PBL教学,将使学生的学习具备探索性、主动性、问题性和参与性,间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综合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向市场输送具备项目交付能力的实用型技术人才。

基于PBL教学模式的线上线下混合制教学方法,在课程设计时应充分结合商业项目中的内容,分模块讲解,增加学生的对真实项目的业务理解。融入以问题为导向的原理性知识、方法与经验,实验部分融入以完整案例为背景的项目实战,以小案例+大案例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UI设计/UI设计的每一步骤应如何完成。并完成学生的角色分工与任务下发,在项目周期内指导学生完成项目实战,这将改善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理论与实验分离的现状;融入实际案例开发,将增加学生未入公司,便参与项目制作并拥有项目经验,从而能够增加学生的就业质量,其次,能让学生提前进入工作状态,了解公司的角色分工及业务流程。

3 混合制教学

混合式教学在国内外已经历近三十年的发展,逐步成为未来教育的“新常态”。目前,国内高校开展混合式教学的形式主要包括两大类,即基于慕课(MOOCs)开展的混合式教学和基于其他在线教学资源开展的混合式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混合式教学反映了教学理念与范式的转变。在“Everything in network”背景下,“互联网+教育”提出创新人才培养,定制化与个性化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的改革都在呼唤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培养个性化人才。这种方式促发传统“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4 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应该包含需求调研、课程准备、课程试讲、教学反馈、课程总结五个环节。下文将会根据《UI设计》《交互设计》两门课程,进行基于PBL教学模式的课程设计分析。

4.1 需求调研

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偏好及典型特征。寻找最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以让学生接受度最高的信息呈现方式进行教学,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效率。了解课程对象、学习现状、期望等需求,例如《UI设计》《交互设计》课程面向大二本科学生,大部分学生难以忍受课堂“灌输式”教学,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喜欢小组合作学习,爱分享,喜欢打字不喜欢手写等。基于上述分析,在课堂实际环节中应该避免一味的讲解知识点,多以案例研讨的方式进行合作探索学习,并以演讲的方式进行学习分享。

分析课程性质与岗位需求。《UI设计》《交互设计》两门实践性较强,且前期已开设《网页设计》《JavaScript》,同期将开设《数据可视化》等课程,在教学环节中应更加注重实验环节、操作能力的教学。通过调研互联网行业的相关企业,发现UI设计技术主要与用户界面设计师、美术工程师、前端设计师、交互设计师、用户体验设计师等工作岗位接轨。根据这些工作的岗位需求与开发过程的分析,可将《UI设计》、《交互设计》两门课程实验分为8个阶段,每个阶段对应一项岗位技能。

《UI设计》课程设计如下:

第一阶段为UI设计基础。包括UI设计的相关概念、色彩搭配技巧、设计原则、设计风格,共2学时。通过该阶段的学习,学生能够完成色彩搭配及不同风格的UI设计。

第二阶段为UI设计中的基本视觉元素。包括软件开发流程、图标设计、按钮设计、菜单设计、工具栏设计、标签设计、滚动条设计和状态栏设计,共2学时。通过该阶段的学习,学生能够完成不同界面元素的设计与实现。

第三阶段为交互设计原则。包括人机交互发展历程与尼尔森十大交互原则,共1学时。通过该阶段的学习,学生能够优化用户界面的设计。

第四阶段为应用软件界面设计。包括应用软件界面的设计基础、设计要点、设计类型、设计风格、设计规范,共6学时。通过该阶段的学习,学生能够完成应用软件的界面设计。

第五阶段为移动APP界面设计。包括移动APP界面的设计基础、设计趋势、设计流程、配色原则、IOS及Android系统界面的设计规范与设计基础,共7学时。通过该阶段的学习,学生能够完成移动APP的界面设计。

第六阶段为网页界面设计。包括网页界面的设计基础、视觉导向性、设计原则、设计方法、设计风格,共7学时。通过该阶段的学习,学生能够完成网页的界面设计。

第七阶段为播放器界面设计。包括播放器界面的设计特点、个性化设计、设计原则,共6学时。通过该阶段的学习,学生能够完成播放器的界面设计。

第八阶段为游戏界面设计。包括游戏界面的设计基础、设计流程、设计类型,共6学时。通过该阶段的学习,学生能够完成游戏的界面设计。

《交互设计》课程设计如下:

第一阶段为交互设计基础。包括交互设计的相关概念、设计原则等,共2学时。通过该阶段的学习,学生能够构建交互设计与其他设计领域的链接。

第三阶段为交互设计原则。包括人机交互发展历程与尼尔森十大交互原则,共2学时。通过该阶段的学习,学生能够优化用户界面的设计。

第四阶段为信息架构。包括信息架构的核心、目标及不同类型的软件架构实例及分析方法,共4学时。通过该阶段的学习,学生能够使用合适的方法及工具完成软件信息架构的梳理。

第五阶段为交互原型设计。包括移动APP端低保真交互原型的设计及制作,共6学时。通过该阶段的学习,学生能够完成移动APP的原型设计。

第六阶段为微交互设计。包括微交互的使用场景、动效设计的案例分析,共4学时。通过该阶段的学习,学生能够完成软件的微交互设计及动效设计。

第七阶段为过渡动画及手势设计。包括界面交互手势、应用前景、过渡动画及高保真原型设计。通过该阶段的学习,学生能够完成移动APP端高保真交互原型的设计及制作,共8学时。

4.2 课程准备

有针对性的进行课程内容准备。准备环节应分为三个部分:素材准备、教学设计与资源优化。

素材准备环节应该完成章节标题拟定、章节内容分析、目标撰写、素材搜集。拟定有趣、生动的标题,并对内容进行分析,按照SMART原则(Specific、Measurable、Attainable、Relevant、Time-bound)设定小而清晰的目标。通过拆分的方式,将新概念、新知识变成更小的部分,逐一学习。撰写目标,定义教学对象、说明课程后续情况并制定标准。搜集教学素材并进行整理,素材可包括分析报告、研究现状、热门观点、调研结果、视频图片、实践案例等。在软件方面,应该完成课程教学模式的设计、课程资源建设与课程学习评价;在硬件方面,应该完成教室布局、现代教学设备准备、学习场所的设定。

教学设计环节应该完成结构搭建、课程大纲制作、教学流程创新与教学方法设计。应反复分析并调整课程内容,以90分钟为一个模块,将课程内容进行分解,根据内容的难易程度进行合理的排列组合,利用思维导图,把每一模块的各级主题或者核心关键字进行层级连接。

资源优化环节应该完成课件美化、课件包准备等环节。根据课程对象,寻找合适的模板表现课程内容,并形成课件包,其中课件包应包括PPT课件、教师手册、学生手册等素材。

秀容月明听了一阵子,就明白怎么回事了。守桂州的将军叫丛时敏,因胡人打过来,朝廷另拨人马归他指挥,他说,现在人多,营寨不够住的,我们干脆住百姓家吧。他自己带头,搬到桂州最有钱的人家去了。手下将吏纷纷仿效,都拣有钱人家去住。像小都统这样的军吏,只有住寻常百姓家。这些将吏住人家,不仅要好酒好菜侍候,付给数目不等的钱财,隔三差五的,还要把妓女请来,供他们享乐。侍候不周,将吏就打人,砸东西,就是杀了人,丛时敏也不追究。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再次分析学生学习状态、课程性质、课程目的、课前预习情况、课程重点、课程难点及可能出现的问题等。

4.3 课程试讲

根据课程准备的内容进行试讲。本次课程设计的教学对象为我校2018级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及大数据技术与应用,共计146人。结合课堂效果反馈与对以上3个行政班级的学生调研,分析得出以下数据:以45分钟的课堂为例,在课堂开始后的0-15分钟,学生注意力、关注力集中程度较高;在15-30分钟,65.7%的学生注意力、关注力集中程度呈现明显降低,出现开小差、走神、聊天等情况;在30-45分钟,学生注意力、关注力集中程度呈现明显回升。学生课堂集中度变化示意图如2所示。

根据以上数据,可以得出结论:学生的注意力、关注度在课堂内的变化呈现随时间增加而减弱,而后又增加的过程,所以应该在试讲环节中了解每一模块所需的时间,以达到更好地调度课堂氛围,把控教学进度的目的。例如可以在15-30分钟加入1-2个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讨论环节,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间接提高学生注意力、关注度。

4.4 教学反馈

在试讲之后,根据反馈结果对时间安排、知识点顺序、活动等再次进行调整。绘制学习心电图,根据学生的上课的心理变化动态调整授课方法、授课内容,从而合理规划课程节奏、有效控制时间、增强互动有效度与参与度。

4.5 课程总结

对课程设计和实际教学进行总结和回顾。全面的、系统的检查、评价这次课程设计,回顾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分析课程设计的不足之处,总结得出经验,为下次更好的教学做好准备。

反思整个课程设计环节,回顾课程选题是否实用,是否能够解决课程的实际问题;课程结构是否严谨,课程内容是否实用;是否运用多种案例、数据,论证充分,有说服力;是否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是否有效评估课程目标;课件是否美观大方、风格是否适合课程内容;是否为未来的实际工作有一定启发帮助。

5 结束语

《UI设计》《交互设计》两门课程将PBL教学模式有机地融入课程教学中,改变了以往实验与理论内容相互独立,依存度不高的设计思路。《UI设计》《交互设计》两门课程由大量小规模实践项目组成,通过团队合作、自主学习和演讲答辩的形式,达到巩固基础知识、加强专业应用、发展创新思维、培养职业道德的目的。

在基于PBL的教学模式下,能够较好地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与主动性,在参与构思、设计、实现、运行的环节中,丰富了学生的项目开发经验,增强了学生的项目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学生从事设计开发类工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猜你喜欢

界面设计学时课程设计
中医养生APP界面设计
“共享员工”平台界面设计
“苏州园林:景致与情思”课程设计
中国传统元素在界面设计中的应用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下的学时发放标准的探索
——以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为例
《诗词写作》课程教学大纲(节选)
教学大纲国画(工笔花鸟)
探索学时积分制 构建阶梯式成长激励体系
面向智能手机的UI界面设计
基于手机的微课程设计、开发与应用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