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孟子教育思想对高中政治教学的启示

2022-01-05张培

安家(校外教育) 2022年9期
关键词:孟子中华理念

张培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是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人文精神包括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孟子的教育思想中教育对个人的“四心”培养正是中华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孟子提出的教育目的和教学方法有益于高中思政教学的借鉴,既弘扬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又有利于思政课议题式教学中多一些情境。孟子教育思想的思辨性可以提高高中生的辨析能力,只有使学生亲历自主辨识、分析过程,并作出判断,才能真正实现有效的价值引领。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孟子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教育目的

1.明人伦

人伦就是人道,孟子明确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目的就是明人伦,此目的是为政治服务。孟轲设想以父子、兄弟之类的血缘宗法关系去影响和制约君民、君臣之类的政治社会关系,实现社会改良,达到社会长治久安。

2.培养大丈夫的理想人格

孟轲的理想人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大丈夫要有高尚的气节,绝不向权势低头,绝不无原则地顺从。“大丈夫”有崇高的精神境界即“浩然之气”。“浩然之气”可以理解为受信念指导的情感和意志相混合的一种心理状态或精神境界,具有高度自觉性。实现大丈夫主要靠内心修养。内心修养的方法有持之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反求诸己。“持志”就是坚持崇高的志向。养气靠坚定志向和平时的善言善行来积累道义。动心忍性就是意志锻炼,尤其是在逆境中磨炼。人的聪明才智得之于艰苦的磨练,环境越是恶劣,对人的造就的可能性就越大。虽然人人都有仁义礼智的善端,但善端要形成实实在在的善性善行要靠存养和扩充。存养的障碍来自人的耳目之欲。要扩充善端就要寡欲,要发挥理性的作用。当你的行动未得到对方的回应时,就应当首先反躬自问,从自身上找原因,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然后对人做得更到家。凡事必须严于律己,时时反思。

(二)教育的理念

孟子的教育理念主要有道德教育、知识教育、环境教育等在对我们现代的教育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1.道德教育

孟子认为人固有善性,通过后天学习加以扩充。由“四端”揭示了仁、义、礼、智等四德的形成。

2.知识教育

孟子认为,深入学习和钻研必须有自己的收获和见解。如此才能形成稳固而深刻的智慧,遇事方能左右逢源,挥洒自如。孟子主张学习中独立思考和拥有独立的见解。“尽心书,不如无书”对前代文献典籍和已有己见,不轻信、不盲从,经自己的思考而有所弃取。学习中特别重要的是由感性学习到理性思维的转化。

3.环境教育

环境是人发展的现实根基和资源,尤其是社会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社会和物质条件。《孟母三迁》的故事正是强调环境是人发展的外部条件。《孟子·告子上》“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之可使不善,其性亦犹是也”告子在这里只看到水的流向問题,因而导致出人的本性只有一种,因此有些片面;而孟子却看到水的流上流下问题,因而下结论说,只要迫使水的流淌,就可以使它向上流,这就好比人性一样,只要形势迫使他为恶,他就可以为恶。这个讨论说明,只要性善,就只会行为于善良的行为方式,而行为方式,是人们按照一定道德原则和社会行为规范,在个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关系上,从本人意志出发自主选择的行为。一个人发展到什么程度,都与其生活环境有关,“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2]

(三)教学方法

1.盈科而后进。

盈科而后进出自《孟子·离娄下》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水滚滚涌动,最终会流入大海。教学亦是如此,应像水流一样循序渐进向前推,最终把学生教育成才。

2.教亦多术

《孟子·告子下》:“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以教诲之而已矣。”教亦多术就是有多种教学方法,也叫因材施教。教学要从学生实际情况、个体差异与个性特点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区别地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1]

3.深造自得

深造自得出自《孟子·离娄下》。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所谓“深造自得”,是深刻钻研(精思)而领悟精华,融会贯通而成为自己的智慧,这样的知识是牢固的。而这样的知识积累多了,便可以随时随地灵活运用,在观察事物、解决问题时操持自如,达到厚积薄发、左右逢源的境界。只有达到了这个境界,才是真正获得了学问。

4.论辩的方法

论辩又称为“辩论”,指的是持不同观点的双方或多方就某一个论题,分别从各自的立场角度出发展开辩驳诘问,以驳倒或说眼对方为目的的口语交际活动。论辩活动的主要任务是阐明己方的思想,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条分缕析,从而完成论证。因此论辩成功的与否与论辩者的言语智慧、思维敏捷程度以及逻辑推理能力的高低息息相关,而有效的论辩方法则无异于是克敌制胜的杀手锏。孟子作为一位大师级的论辩家,从他大量的口语交际实践中我们不难总结出他运用的那些独到而有效的论辩方法。[3]

二、孟子教育思想与高中思政课教学的关联

(一)内容上的重合性

高中思想政治课新版教材必修4,第七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二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是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等。核心思想理念包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这与孟子的德育内容仁、义、礼、智、信是相一致的。中华人文精神包括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民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孟子的教育理论基础是性善论,正是中华人文精神的一部分。

(二)教学理念上的相通性

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态度和观念。思想政治教学的理念有:以人为本、理论联系实际、知识性与教育性相统一、开放性教学、教学活动化的理念。知识性与教育性相统一的理念指的是,教师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既要把政治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孟子·离娄下》中,孟子认为君子要达到高深的造诣,必须经过主动自觉钻研求索的历程,唯有在自我体验与感悟中不断探寻真理获得新知,才能使学问得到更深层次的加工,进而达到“自得”的境界。体现孟子不仅重视知识性教学还重视道德教育。这与思政教学知识性与理论性教学理念具有相通性。

(三)教学方法上的互补性

思想政治教学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只有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合理地组合运用,才能实现教学最优化。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方法,要选择与教学目的相适应的,能够实现教学目的的教学方法。例如,传授新知识,可用讲授法、演示法;依据教学内容选择教育方法。不同学科的不同具体的教材内容,也要求采取和完成某种教材内容传授任务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依据教学对象,高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强,可以采用谈话或讨论法等。依据教师自身的条件。不同的教师,素养条件会有差别。从自身的学识基础、能力水平、兴趣爱好、个人特长等出发,扬长避短,发挥个人优势,采取与自己条件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依据教学条件,有些教学方法的运用必须具有一定的客观条件,例如,多媒体的教学运用需要有多媒体设备,参观访问法的运用需要有符合要求的参观对象和场所,根据客观条件,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综上得之,依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师的自身条件和教学条件选择的方法也不相同,这与孟子所提出的教亦多术和因材施教具有一致性。而孟子提出的深造自得的教学方法是我们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存在不足的现状,我们应加以利用,使我们的教学方法更加完善。

三、孟子教育思想对高中政治教学的意义

(一)丰富了高中政治教学的内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孟子教育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讲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理念这部分,可以链接孟子关于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合、大同等思想。[4]關于仁爱:《孟子·梁惠王上》中,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5]关于民本:《梁惠王章句上》孟子推行仁政王道,有丰富的政治内容。孟子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乃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在位, 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从这段文字中,孟子是实实在在地维护老百姓的利益。关于诚信:《孟子·离娄上》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实是天地之大道,天地之根本规律.追求诚信,则是做人的根本原则。诚之:使之诚,使自己做到诚,诚是人生来就有的诚,是圣人的能力.诚之者,是人为的诚,是普通人应该遵循的原则。关于正义:《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关于和合:和合人心得天下,独断专行景不长。和合人心得天下选自《孟子·离娄上》,孟子在此文中明确地提出了"得人心者得天下"的观点,这是孟子的民本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我们今天所大力提倡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关于大同:《梁惠王》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从爱父母长辈;爱护自己的孩子,从而推广到爱护所有人的孩子,做到这一点,统一天下就像心里转动的东西那样容易。孟子的教育理论与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理念的内容是高度重合的,那么在教学中,讲到此框题,我们可以设置教学情境,将每一思想理念与孟子思想相链接,既能深入学习古人的思想精髓,又能切身体味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6]

(二)教学方法上的互补有益于贯彻落实新课标,在辨析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

《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关于教学与评价的具体建议中提出要强化辨析,选择积极价值引领的学习路径。本课程的教学与评价,必须凸显价值引领的意义,需要用支撑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观点统整、统筹学科知识。有些学科概念旨在引导学生思考和行动,无须要求学生从理论上掌握其内涵,在价值冲突中深化理解,在比较、鉴别中提高认识,在探究活动中拓展视野,引导学生认同、坚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孟子的教学方法,论辩活动的主要任务是阐明己方的思想,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条分缕析,从而完成论证。这种思想与我们新课标强化辨析有相同性。可以在辨析中深化认识,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6]

(三)教学的课程资源更丰富,有利于高中生的形成正确的三观。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资源的特点是:德智共生性、多样性、开放性、发展性和交叉性。思想政治课是以公民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的,但它不是单纯的德育课程,而是人文社会科学常识教育和政治思想道德教育兼容的社会主义公民素质教育课,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学科知识教育,更要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教育,个体的育智和育德功能。思想政治课程资源必须具有育德性与育智性。孟子的教育思想既强调育智又育德。孟子教育思想作为思想性课程资源所隐含的思想、观念、方法、价值观,可以直接影响高中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7]

四、启示

孟子的教育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主要产生于中国封建社会,是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而如今我们应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批判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将孟子思想融入思政教学,不仅丰富了课程资源,丰富了情景案例的选择对象,更能彰显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促进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信。

参考文献

[1]曹莹1严秀英2王淑娟2浅析孟子教学方法对宁夏回族学校回族文化教育的启示[j]·延边大学师范学院(ISSN 2095-6711/Z01-2017-11-0168)

[2]胡玥·孟子教育思想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启示g·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3]蒋露薇·“两弹一星”精神融入高中思政课教学策略研究[G]·青海师范大学

[4]冯友兰·中国哲学史[c]·北京大学出版社标准书号:978-7-301-21569-2/B·1084

[5]彭益全1黄蓉2殷美3·孟子德育思想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文章编号:1002-0845(2021)05-0062-04

[6]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版2020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ISBN 978-7-107-34741-2)

[7]胡田庚·新理念思想政治教学论[c]·北京大学出版社(ISBN978-7-301-24509-5)

猜你喜欢

孟子中华理念
磨刀不误砍柴工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