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彪西钢琴作品触键及踏板运用

2022-01-05毕宏

安家(校外教育) 2022年9期
关键词:钢琴作品德彪西触键

毕宏

摘要: 德彪西的钢琴作品中,大部分是对意境进行描绘的,一般都充满迷惘朦胧的音乐色彩,这就对触键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他的演奏虽称不上是一种绝技,但他的触键却及其精妙,音响控制也是恰到好处,音乐是那样自然、圆滑,似乎没有用键盘和琴褪的参与,而是直接用手指与琴弦的接触所发出的音响效果,他还以过去无人尝试过的踏板,熟练地形成诗一般的效果。”这是一位意大利音乐家对德彪西的演奏的高度评价。由此看来,他所追求“诗一般的效果”就是要表现他的作品的音色应该是梦幻般的、飘渺的特点。

关键词:德彪西  钢琴作品  触键  踏板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钢琴演奏中音色要求就需要极好的控制指尖力度,手指要充分贴着琴键横向走动,弹奏时手指尽量不要离开琴键,使之贴着琴键。随着音乐的需要向左或向右的滑行,就仿佛流水一样。并且当前一个手指还没完全离开琴键,下一个手指就已经流动般的弹奏出另一个琴键,手指完全避免有敲击琴键的动作。通过这样的轻抚自然的触键动作所得到连贯、流水般柔美的声音,在作品里经常以长、短琶音的形式出现。

一、德彪西钢琴作品触键特色

德彪西从不把钢琴当作打击乐器,而是看作为弦乐器。著名的钢琴家莫里斯杜曼斯涅尔对德彪西的演奏非常有研究,他说“指尖的一小块柔垫必须高度灵敏。也正是由于这块肉垫的灵敏,通过这几块肉垫传给你的感觉,你应该能够预知紧随而来的音的性质,力量应该是均匀的,而运用指尖应产生一种好想像透过一层薄纱去弹奏的感觉。起奏时不应敲击,更准确的应该说是采用抚奏的方式;在典型的乐曲中,不应出现音的棱角,那是德彪西乐曲中所被避忌的音响。”杜曼斯涅尔非常形象的称极弱的音乐表情为“间接起奏”,是倾斜的、抚摸般的的起奏,力量非常均匀、轻缓的准备,手指张开以便缓缓触键,尽量的放松手臂力量,用所用的是指尖下富有弹性的肉垫去接触琴键,正是利用这样的技巧,从而柔化的控制音色和音量。正是由于德彪西对触键有着无与伦比的敏感,对弱音量有着无与伦比的热爱,以至于他对键盘精致地接触几乎让听众忘记了琴褪的存在。

例《金鱼》这是一段描写鱼儿在水中一闪而过,引起水面小小的涟漪反射出太阳金色的光波,下行的琶音正是对这一画面的生动描写,而八分音符和四分音符则是暗示鱼儿的若隐若现的闪动。这在弹奏过程中就要在脑海中形成鱼儿戏水的画面和波光粼粼的意境,就仿佛自己就置身于其中,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演奏效果。琶音就要用上述弹奏方法去演奏,触键不能太深,更不能有颗粒感的效果,而是运用好似流水的弹奏技巧。

《雾》这也是长琶音的一个典型曲例。大量流动中的长琶音来描写变幻莫测的雾气,手臂尽量保持放松、轻巧,它让一个动作能够贯穿始终,让自然重量通过手臂传在指尖上均匀平稳地移动,要利用非常连贯的触键技巧,手腕在整个动作中尤为重要,它的运用起到了在力量上和音色调节的作用。使动作在运动中找到支点,加以手臂重量控制音量的强与弱,使琶音弹奏连绵不断、起伏婉转有着浑然天成的音响效果。要诊释出曲目要求表现的神秘莫测、迷离恍惚的意境就要运用指尖、手腕、手臂的协调运动,达到真正的触键来满足乐曲的音色要求。

由此可见,在演奏德彪西钢琴作品中,不同的触键方法能营造出不同的音乐色彩和艺术意境,或淡或浓、或急或缓、亦远亦近,这正是德彪西音色的精髓之处。

二、德彪西钢琴作品的踏板运用

德彪西利用不断探索的全新的和声音响效果,加入大量的泛音,运用和声技术把每个不断变化的和弦连续的排列起来,在和声中加入多样的持续音,这正是为了追求朦胧感而产生的泛音的使用也是泛音使用的一种变化。而这种泛音就好似一颗石子用力投入水中,不仅仅会产生一个涡旋,还会引起无数涟漪。德彪西的音乐总是表现一些弦外之音、意外之意的音乐感觉,要体现其深远的音乐意境,踏板的运用就非常重要了。而踏板的使用又分为半踏板、弱音踏板和浅踏板三种演奏方式。

“踏板不仅仅是延长声音的工具,而且更是改变音色的工具”这是伟大的钢琴家约.霍夫曼这样评价踏板作用。在演奏德彪西钢琴作品时,选择踏板有着不同的音色要求,不仅要使用延长踏板营造出具有朦胧感的音乐效果,而对于“半踏板”的使用更能渲染出浑然天成、连绵不断的音乐色彩这是德彪西利用最多的演奏方式。“半踏板”使用是在弹下一个和弦时立即踩下延音踏板,随即把踏板有分寸的抬起1/4、1/3,  1/2,然后再踩下踏板,这种踏板演奏方式极为特殊,通过这种方法避免了音响效果过分强烈,而达不到音乐色彩的要求,从而获得细致入微的色彩变化,使和声与旋律浑然一体。

《被淹没的寺院》这首乐曲是根据一个古老的传说而被德彪西所创造,古代被淹没的寺院常在清晨太阳升起时升出海面,而且还隐约能听见僧侣们吟诵经文,但之后不久寺院又会自然地沉入深海。德彪西借用这一故事题材,以独特的钢琴音响描写了该传说的神秘氛围和奇特景象。当寺庙逐步浮出水面时,钢琴的音量一点一点的增强,让后出现用泛音所比拟的僧侣的钟声,寺院里传出诵经的声音是在平行三和弦的衬托下,断断续续的,显得悠远而清晰。寺庙的钟声消失时,在运用此“半踏板”的奏法的衬托下,持续的弹奏出重复的低音,乐曲消失前,寺庙的僧侣诵经声音再次响起,就可以使用半踏板来做以音色处理,这样避免了不同和弦之间所产生的过多的混杂共鸣,又能使这些和弦相连接,而持续音则是表现寺庙里传来的古老的钟声,而平行的和弦则是表现水面的起伏。

综上所述,在德彪西的钢琴作品中持续低音是创作中经常使用的手段,它使音乐声部感和空间感增强。一个持续的低音可以延续多个小节,而其他和弦不斷变化、连接,但持续的低音和其它声部的音响距离很远,仅靠手指去完成是非常困难的,这就需要半踏板的支持,来达到作曲家所想诊释的音色特点。

参考文献

[1]张代吕. 德彪西钢琴音乐的音色、触键与踏板的教学[J].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02, 021(04):124-125.

[2]刘莉. 德彪西钢琴作品教学初探[J].  2021(2013-10):121-121.

猜你喜欢

钢琴作品德彪西触键
钢琴演奏与教学中的触键技巧探究
德彪西钢琴前奏曲《雾》之音乐分析
试论钢琴演奏中触键对音色表现的影响
简析门德尔松钢琴作品的艺术特点
德彪西音乐创作对印象主义绘画的借鉴
钢琴作品中对情绪情感的巧妙运用
西方钢琴音乐作品的二元性探究
贝多芬《月光》与德彪西《月光》的比较分析
试析德彪西《格拉纳达之夜》音乐特色
浅析钢琴触键技巧对音色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