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体系建设

2022-01-05张阐军雷银生

科技创业月刊 2021年11期
关键词:双一流体系融合

张阐军 雷银生

(武汉轻工大学 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48)

0 引言

2015年《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由国务院正式印发,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全面开启“双一流”建设新篇章。同年,《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指出,要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人才培养质量历来是衡量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石。高校在如何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合格人才从各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探索,特别是针对当前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理论与实践脱节,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等问题。新兴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需要原本各司其职的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在共同目标主导下基于各自优势进行深度融合并产生“1+1>2”的效果,也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之一,成为众多高校促进“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抓手和着力点。

1 相关改革研究与实践

1.1 相关改革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最早于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出现,20世纪70年代后期快速兴起并逐步发展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教育与教学改革趋势。美国在1947年开设第一门创业教育课程《新企业管理》,此后不断通过国家机构引导与政策保障引导相结合推进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形成了政府、学校、社会机构等深度参与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英国、德国、韩国等国政府先后实施包括计划性项目、校企合作共建、培养方案研究与改革等融合项目推进创新人才培养,并产生积极效果。在国内,2010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高等教育要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要求示范高校在建设过程中要严格落实好思创融合、专创结合和劳创融合等的改革措施,并以此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系统化、深层次改革。

传统的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发展中形成了职责分明的培养目标分工体系。为适应新时期对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新需求,交叉创新成为现代新型学科与专业建设推动二者走向融合的根本动力。吴叶林等(2017)认为传统学科的现代化融合发展需要教育制度优化和突破,以及教学文化和心理的解放与包容。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属于两者价值有机统一(高丽娟,2020)。王妤煜等(2020)以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现状分析为切入点从认知、理论、实践角度研究融合三维载体。

1.2 相关实践

国外大学和学者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及课程体系构建等方面实践较突出。美国学者Solomon早在1994年提出在多学科、多专业中开设创业课程;韩国三星电子公司与首尔大学等5所高校2019年联合创办半导体专业重点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等。我国高等教育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与国外相比虽然起步较晚,但是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重视和社会经济对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大量需求推动,广大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方面的实践探索在不断拓展和深化。政府主导实施了包括协同育人、产教研合作、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与实习基地建设等众多双创教育协作项目。据统计,到2019年我国已经有200所高校顺利通过“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认定,有30多个国家级高等教育创新创业示范基地正在建设之中,参与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相关课程教学的专职教师达到2万名以上,兼职创业导师数量则更多(王斯敏等,2019)。

一直以来,政府在高等教育领域政策导向明确,相关研究与探索实践积极。但是,由于各高校的发展水平、管理模式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特色差异性大,资源投入与办学条件参差不齐,导致一些融合改革与发展瓶颈问题始终存在。因此,面对当前我国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激烈竞争环境和学科专业建设发展新局面,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应统筹规划,结合学校学科与专业建设新特点、新要求,通过体系规划与分步建设实现整体目标导向下的分层次、渐进式融合发展,相关评价指标和管理保障机制也要体现层次性。

2 层次目标导向的动态融合体系

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涉及社会、经济和民生等众多领域,培养人才是其基本职能。高等学校也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具有很强的社会属性。当前我国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面临快速发展变化的新环境,包括新技术、新平台、新理念等的快速发展和实践推动我国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新方法、新资源开发和新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与发展。

2.1 融合思路分析

尽管该领域国内外研究者众,但在宏观政策导向下各高校融合目标与定位发展各不相同,导致相关研究结论与实践效果评价较困难,体系化发展成果不显著。现有融合模式、方法和考评体系较粗放,教育信息孤岛、资源孤岛和管理孤岛等仍然广泛存在。新时期,高等学校应以积极探索利用云平台、区块链、5G通讯技术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建设中的优势,从体系化视角探索解决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资源共享难、融合渠道效率低、教育理念与方式落后等瓶颈问题的新思路,通过教育理论研究与信息技术创新应用相结合打造新时代的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新模式。高等学校在整体考虑国家宏观政策、政府中观教育管理机构和微观教育与企事业单位主体在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以及服务民生等方面职能定位基础上,建立针对性、特色化、协调统一的融合发展体系,并以此为平台联动高校中观和宏观融合发展目标,实现动态化、分阶段、多渠道和递进式发展。

武汉轻工大学通过战略性新兴(物流)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提出“GDPC”人才培养模式及管理理论(雷银生,2015),在近年的实践中取得丰硕成果,物流管理专业于2019年列入湖北省“双一流”专业建设点。“GDPC”体系统筹了战略目标与阶段目标的关系,在此导向下基于多培养方式相结合、多培养环节及其能力相统一、多教学方式与资源的耦合配套,从而形成具有明确目标导向的系统性、分层次的交叉融合培养体系。因此,“GDPC”培养模式可以为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体系规划和建设发展提供系统性、方向性思路基础。

2.2 融合体系规划

基于“GDPC”培养体系,将大学生从进入大学直到毕业的整个学习阶段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系统性规划,包括从职业生涯规划、培养目标和方案制定、培养计划与课程体系设计、教学与师资资源配置到培养效果评估与反馈等各环节实现基于体系层的柔性化、一体化和精细化的动态耦合管理。以此思路为目标指引建立层次目标导向的动态融合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层次目标导向的动态融合体系

层次目标导向的动态融合体系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高效率、有机融合提供了整体框架和发展方向,也为融合方案实施指明了路径和核心内容。从总体上看,高等教育融合重点和体系建设关键是通过学科建设精准耦合衔接好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目标、政策保障、市场需求的多层次关联关系,从而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合格人才,而区块链、云计算等大数据决策技术的应用为动态、精准决策提供了可靠保障;其次,在高等教育融合发展宏观规划和中观融合体系创新中对接国家高等教育和高校改革发展战略实施方案,比如“双一流”建设、“互联网+高等教育”、新文/理/工/农等学科建设、课程思政改革等。通过对接学校学科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定位,确立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体系建设规划,研究制定实施方案和路径,成立校领导参与的建设小组,其核心主导任务是学科建设与中期拓展目标的规划与定位;最后,在具体行动上,基于有限资源、条件和能力状况下有所为、有所不为,以及特色化、集约化发展为主线,在融合体系建设实践中通过学校各类教研与教改项目探索优化融合模式,制定和实施若干融合计划性项目,并加强融合与保障制度建设。其中,重点和难点之一在于协调处理好微观各部门资源差异化配置和体系平台总体目标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特别是整体规划下近、中期相关要素的有机耦合、动态演化与均衡发展,比如:横向平台资源融合,纵向发展要素对接耦合,以及微观项目的建设对学校中观融合体系建设的影响和反馈等。

3 融合体系建设要点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是一个循序渐进、动态演化、逐渐完善的过程,融合体系建设规划提供了总体方向和基本保障。在当前日益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背景下,面临多目标动态交织和资源有限、时间紧、过程复杂的融合体系建设及其改革发展任务。只有在学校各级领导与建设小组的统一协调和领导下,在深入动员、充分认识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改革发展良好局面与复杂竞争环境下积极调动各院系、职能部门和全体教职员工,统一思想,齐心协力,各展所能,共谋发展。

(1)以全面深化“双一流 ”建设布局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改革创新。在国家实施“十四五”规划新征程中高等学校要积极通过政策对接和体系谋划做好宏观和中观发展规划,结合学校发展实际深入领会和精准对接国家高等教育和高校改革发展战略。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专业建设及其人才培养为立足点,大力实施“特色兴校”战略,把握学校在有机融合体系建设与发展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统筹推进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综合改革。

(2)创新推动学校层次目标导向的动态融合体系要素资源精准对接、有序发展和高效利用。在信息化时代,高等学校各院系、各职能部门虽然能够轻松实现信息共享与互通,但是在教学资源配置与平台建设等决策上仍是一种多层次目标协同驱动的要素资源获取与利用竞争合作关系,不可避免出现资源孤岛和重复建设。因此,学校融合体系建设和发展规划部门应基于目标导向的动态融合体系要素资源精准对接与有序发展来厘清各职能部门、各院系在融合体系建设细分目标中的竞争合作关系,虚实结合、资源共享、相互促进,在竞争中求发展,在合作中求进步,提高资源利用和体系建设效率与质量。

(3)以重点和特色学科为突破口和切入点,积极申报和建设“双一流”建设点,并通过建设示范以点带面促进动态融合体系深入发展。通过重点和特色学科融合体系建设形成示范和引领效应,也有利于形成良性竞争与合作关系,从而促进在有限的时间和资源约束下实现融合体系建设深层次、递进式发展。不断汇聚资源和信心,并在探索和建设中不断优化,保障融合体系建设目标始终与学校总体发展目标相一致。

(4)以创新型融合项目建设为着力点推动融合体系建设方案实施与发展。通过设置专门的融合体系建设办公室和领导小组,联合法规处、教务处、资产处等主要职能部门按照建设进度定期规划和设置融合体系建设子课题。融合教研教改项目、实验(训)中心与实习基地建设和产教研融合人才培养等项目研究与建设,开发和创新学科融合平台、课程体系与要素耦合模式。在此基础上,广泛吸收企业、兄弟院校和校友等合作伙伴开展包括校外本科生导师、实习基地和工作站、课程开发、联合人才培养与师资建设等在内的形式多样的教学资源共享与发展,为学科发展和融合体系建设拓展更大发展空间。

4 趋势与挑战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即是新世纪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战略方针之一,也是当前我国众多高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机遇。融合体系的建设与发展能从整体上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提供整体思路和发展方向,为具体行动提供指导框架。而且,随着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智能教育新技术在教育场景中的深度应用,这为融合体系建设从宏观、中观到微观都提供了新要素,这些新要素引入必将推到融合模式更深层次的创新,并产生新的融合路径与效果,反过来促进融合体系深度优化发展。因此,融合体系建设与发展是一个动态化过程,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需要不断的探索与优化。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与高等学校整体发展与国际一流水平还有较大差距背景下,在融合体系建设上更要科学、精细地处理好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层次融合关系。在实践中要积极落实融合体系新模式、新路径、新技术与新要素资源,科学研究与实践优化相结合,产生最大融合效能,从而反过来促进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全面深入发展。

猜你喜欢

双一流体系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融合》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