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创业视域下基层组织社会价值创造研究

2022-01-05

科技创业月刊 2021年11期
关键词:基层组织价值理论

张 锦

(广东省科技干部学院,广东 珠海 519090)

0 引言

基层组织的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是落实各层面管理效能现代化过程中的基础环节,而在管理全过程中基层组织的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需要通过组织所创造的价值大小来体现[1]。因此,深入解析基层组织社会价值创造过程就成为提升其治理能力的关键所在。对于社会价值创造过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本研究即借鉴同样重视社会价值创造的社会创业理论,对基层组织的社会价值创造过程进行深入分析,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开展积极探索。

1 文献回顾

价值一般被认为是体现在用户愿意为主观感受所交换的能够加以衡量的货币量。当用户自愿为商品或服务支付高于其包含人力资源、原材料、生产设备和物流运输等环节成本的货币时,可以将这个过程称为价值创造[2]。但是传统研究领域中对于价值的衡量过于注重其“经济”属性,这种价值评判方式与非营利组织或社会组织旨在解决社会问题,并完成社会使命的要求存在巨大差异,也无法说明社会价值创造过程的内在机理。相关研究认为,社会价值应该被看成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一类社会福祉,比如减少性别不平等,或一类能够解决社会问题的行为,例如脱贫减贫行为[3]。Mair和Marti(2006)则认为社会价值是通过创新的方式整合资源来创造价值的过程,也是通过刺激社会变革或满足社会需求来寻求创造价值的机会,这表明社会价值确实有其独特属性[4]。还有一些研究认为社会价值创造是指组织经营过程中,价值创造与可持续性体现在组织对社会的贡献或社会影响方面,也包括产生的社会变革,但并不包括盈利能力部分。

现有研究中关于社会价值的核心要义和理论基础仍然存在较大争议,并无统一的认识或受到认可的概念,但是学术争论也体现出社会价值核心要义的三个典型特征:一是组织活动对个人或群体产生了显著影响或做出明显改革,二是社会价值的客观结果可以由各类型组织加以创造,三是要达成社会使命创造社会价值必须要有系统清晰的目标和任务,如果要准确掌握社会问题得到改善的程度也需要进行评估,并不断完善[5]。因此,本研究认为社会价值应该是组织将各项资源进行整合、投入相关要素、开展运营过程和利用政策体系实施最优化系统组合之后,为个人、团队或整个社会生活所产生的影响与改善部分。

社会创业(social entrepreneurship ,简称SE)因为在解决社会问题,尤其是解决发展中国家的实际问题上成效显著,引起了学术界和社会实践者的高度关注,成为研究领域的热点[6]。这种通过商业化运营模式解决社会问题,既产生经济价值又更加重视社会价值的创业形式在实践层面已经逐渐显现出成为推动社会发展与改革过程中重要力量的特质。社会创业领域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与各领域的实践结合面也越来越广[7]。

在社会管理和社会治理领域,解决社会问题的核心就是解决民生问题,也意味着关注民生、重视民生和保障民生,这与基层组织的使命不谋而合。近年来我国在脱贫攻坚、养老助老、环境治理、社区管理等方面涌现出一批社会创业实践活动的优秀成果,但是无论在政府支持力度还是民众关注程度上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尤其是在社会治理过程中价值创造过程产生的内在机理上也需要深入研究。现有研究大多围绕基层组织提升治理能力展开,罕有围绕价值创造过程进行深入探讨,借鉴社会创业理论进行实践的研究更为缺乏。

2 理论框架构建

由于实践领域的社会创业在运营类型和社会影响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社会价值创造过程的基础性理论工作面临巨大挑战。将国外已有的价值评估模式与我国实践相结合并构建理论分析框架应当成为研究社会价值创造过程的可行之策。有研究者认为,如果从理论驱动(theory-driven)的角度构建社会价值创造的理论框架能够广泛包含各重要方面的元素和特征,有效性更强[8]。刘振等[9]中国本土学者也认为社会创业组织机会识别与资源拼凑的逻辑起点应该是基于社会创业的因果逻辑打破原有的各方面约束,从而构建稳定和多元的关联网络,进而创造社会价值。从个体层面看,“行为表现动机,行为产生结果”的研究思路可以成为推动该领域研究发展的关键点。所以本研究基于社会创业价值链逻辑理论(社会创业过程——实现社会价值过程),开展本领域专家深度访谈,将访谈结果完整列出,对应合并同类指标并结合实际进行调整,最终可以拟定操作性与科学性兼具的社会价值创造过程主要内涵要素。

根据前期梳理,本研究认为基层组织的社会价值应该是组织将各项资源进行整合、投入相关要素、开展运营过程和利用政策体系实施最优化系统组合之后,为个人、团队或整个社会生活所产生的影响与改善部分,并最终以完成组织目标和社会使命为检验标准。如前所述,在社会管理和社会治理领域,解决社会问题的核心就是解决民生问题,也意味着关注民生、重视民生和保障民生。基层组织的管理创新也是这样一种创新体制与机制,实现保障民生的社会管理使命,从而创造社会价值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价值创造过程能够为基层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与实践方法。

从价值链逻辑流角度来看,社会价值评估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各方面与社会创业价值链逻辑流过程的一一对应关系见图1。

图1 基层社会组织社会价值产出过程

基层组织管理能力是社会价值创造过程的第一方面,指向组织要想完成社会使命实施各项管理活动所必备的能力条件,瞄准社会创业价值链的“投入”环节;社会管理创新可持续性是社会价值创造过程的第二方面,指向运营管理过程是否具有可持续性,瞄准社会创业价值链的“活动”环节;基层组织影响力是社会价值的第三方面,指向管理活动产生的社会影响及系列社会化成果,瞄准社会创业过程的“产出”环节以及实现社会价值过程的“结果”环节。管理创新使命与价值是社会价值的第四方面,指向基层组织社会使命完成情况,瞄准实现社会价值过程的“目标”和“使命”环节。

根据构建的基层组织社会价值创造过程理论框架,进一步分析要素构成与日常管理过程观测内容,总结如表1所示。

表1 基层组织社会价值创造过程要素构成与观测详细内容

3 基层组织社会价值创造过程案例实践研究

3.1 案例选取

本研究选取广东省某市作为基层组织社会价值创造过程的调研对象,某市地处珠江三角洲核心区。从发展情况看,直到1984年才设立第一个市辖区,时至今日,乡镇特色仍然突出,“城乡一体化”现象较为明显。镇村级别的行政组织机构组成了该市基础性的社会管理单元。以社区和村小组为单位的基层组织机构以及合作社等社会组织成为该市社会管理工作最基础的组成部分。

在粤港澳大湾区不断深化改革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该市积极开展基层社会管理创新改革,“城乡一体化”的基层组织建设成效显著。本课题组选取该市最具代表性的12个基层管理组织开展研究工作,包括经济合作社、兼具社会创业特点的基层行业协会、具有养老助残和改善民生实际运营项目的社区居委会等。尤其加强对近年来在推动居家养老等社会问题解决、助力脱贫攻坚以及农业科技转型升级等方面有典型表现的组织实施深入访谈。

3.2 实践研究过程

首先结合基层组织社会价值创造过程理论框架拟制重要性评价表,请本领域专家对各因素重要性进行评价;接着构建判断矩阵并计算量化数据集,然后逐层分析特征向量,进而模糊综合评价其影响力度,最后确定理论框架各层次内容的权重。本课题采用层次分析法中的一个分支--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确定社会价值创造过程内涵要素的权重,将社会价值创造过程评估框架列成逐级递进的层级结构,应用AHP计算指标权重,再逐级开展模糊综合分析,最后计算出价值评估体系的确定结果。

具体步骤为:将社会价值最终值设定为最高计算指标,请专家首先对重要性进行评判,建立判断矩阵,计算基层组织管理能力等四个方面权重值,W=(0.219 0.346 0.227 0.203);同理计算出准则层权重值W1=(0.095 0.149 0.225 0.199 0.196 0.136),W2=(0.401 0.142 0.302 0.155),W3=(0.287 0.326 0.214 0.104 0.069),W4=(0.368 0.383 0.249)。

请20位来自社会创业研究与发展中心研究智库成员以及某文化教育协会技能项目专家分别对准则层指标在“非常好(A级),较好(B级),及格(C级),不及格(D级)”四类等级选项中进行评判,根据评判结果构建模糊判断矩阵。

表2 基层社会组织社会价值评估准则层评价结果(部分示例)

把四个方面评判结果A1(基层组织管理能力)、A2(社会管理创新持续性)、A3(基层组织影响力)、A4(管理创新使命与价值)构建为高一级模糊判断矩阵S,则评价向量Z=W×S。再进一步实施模糊综合评价就能够衡量出该市的基层组织社会价值创造过程的内涵要素是否有效。

4 结论与分析

4.1 基层组织社会价值创造过程的理论框架合理性

本研究构建的包含基层组织管理能力、社会管理创新持续性、基层组织影响力、管理创新使命与价值四个方面在内的基层组织社会价值创造过程理论框架,能够完全对应到社会创业价值链逻辑流中社会创业过程和实现社会价值过程的六个环节,能够比较完整体现社会价值创造过程全貌,同时重点突出,体现价值产生过程的核心内涵。实践研究结果也显示这一理论框架在应用层面具有合理性与可操作性,能够为基层组织认识和提升社会价值创造过程提供理论依据。通过社会创业价值链逻辑构建基层组织社会价值创造过程的理论框架具有较强的理论依据,社会创业理论体系能够为该领域的理论探索工作提供可行思路。与此同时,基于本研究形成的实践案例研究也表明,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创业理念融入基层组织的过程仍然需要很长的发展过程,特别需要科学的顶层设计,尤其是在构建能广泛调动社会资源参与的决策机构组建工作上重点开拓,着眼基层组织的关键发展问题,能够更好地围绕社会使命和社会价值创造目标进行资源整合,因此在引导基层组织开展基层组织自治与管理创新转型中具有重要作用。

4.2 基层组织社会价值创造过程的问题与改善方向

从内涵要素层面的模糊评价结果来说,某市基层组织在“治理机构管理水平”“社会管理创新能力”“社会支持网络有效性”“运营管理能力”“合法性与政策支持”“利益相关方满意程度”“创新类活动影响力” “区域影响力” “文化建设与制度建设”“社会使命陈述与履行”等因素的评判结果都达到“较好”以上水平,这些分析结果代表该市的基层组织管理运营状态处于较高水平,社会治理能力和管理创新能力较强,各方满意度也较高,为实现社会使命而开展的社会管理创新活动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力,社会使命清晰。然而实践分析结果也从另一方面发现基层组织在“场地建设”“能调动的相关利益方人力资源数量”“信息管理能力”等内涵因素的结果有所欠缺,这也说明该市基层组织要更加注重公众参与社会组织工作的覆盖面,需要扩充场地建设并强化组织的知识管理能力。上述实践研究结果同时表明,通过社会创业价值链逻辑理论框架构建社会价值创造理论框架也具有实践层面的可行性与合理性,适宜在我国针对基层组织开展社会价值创造过程相关研究的应用。

另外,结合深入访谈的反馈情况来看,基层组织在创造社会价值过程中,也需要注重管理团队成员的组织认同与社会使命内化,如前所证,社会使命达成需要注重团队成员对此目标的高度认同,是基层组织成员对组织长久发展所应该具有的关键性、独特性和持久性品质的一致性看法。基层组织工作的复杂性对于基层组织管理团队成员的考验呈现多重性特点,因此,要能调动更多的利益相关方人力资源,尤其是关键工作节点的人力资源更加需要基层组织管理团队成员的使命认同。这也从管理团队成员个人价值观与心理观视角解释了基层组织党建工作对于提升基层组织治理效能的重要作用。

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构建的包含基层组织管理能力、社会管理创新持续性、基层组织影响力、管理创新使命与价值四个方面在内的基层组织社会价值创造过程理论框架不仅具有较好的理论指导意义,也具备基层组织管理创新实践方面的参考价值。该评估工具较好地打通了定性数据与定量数据之间的有条件转换,能够最大程度对社会价值创造过程进行直观反映和量化表达,同时便于基层组织自身管理以及横向比较,对于完成社会使命评估工作也具有实际借鉴意义。当然,限于中国基层治理大背景下,区域基层组织形式具有一定差异,调研对象的特征还需进一步细分,本研究的结果还需在更大范围调研基础上进行验证。本研究虽然构建了基层组织社会价值创造过程理论框架,但影响社会价值创造过程的变量和影响因素还有很多,后续研究还需要更细致分析更深层次的影响机制。

猜你喜欢

基层组织价值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党的基层组织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党的基层组织
党的基层组织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进一步推进基层组织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