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扬子秋涛”与“巫门夜雨”

2022-01-04冯春法

江苏地方志 2021年6期
关键词:巫山长江

◎冯春法

(江苏张家港 215632)

鲁迅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中讲:“我们中国的许多人……大抵患有一种‘十景病’,至少是‘八景病’,沉重起来的时候大概在清朝。凡看一部县志,这一县往往有十景或八景……”江阴自然也不例外,历史上曾有旧“澄江八景”和新“澄江八景”之说。

“澄江八景”之说最早见于元代浙江宁波籍诗人俞远的《澄江八景》诗,澄江八景包括“蓉城晓烟”“巫门夜雨”“海门宾日”“孤山钓月”“石湾春霁”“扬子秋涛”“沙屿晚渡”和“淮甸晴眺”。明代以后随着长江出海口的变迁和江阴县行政区划的变化,澄江八景中的“海门宾日”“孤山钓月”“沙屿晚渡”“淮甸晴眺”四景已不在江阴境内。因此到了清乾隆初,江阴知县蔡澍对“澄江八景”进行了修改,删去了景地已不在江阴的四景,换上了“鹅鼻积雪”“奎阁层云”“前湖漾月”“盘石流泉”四景,于是新澄江八景遂为“蓉城晓烟”“巫门夜雨”“石湾春霁”“扬子秋涛”“鹅鼻积雪”“奎阁层云”“前湖漾月”“盘石流泉”。

无论是旧澄江八景之说还是新澄江八景 之 说,“扬 子秋涛”与“巫门夜雨”均在澄江八景之列。“扬子秋涛”中的“扬子”即扬子江,亦即长江;秋涛,指秋天的江涛。具体地说,是指农历八月十八大潮汐之时,江阴县巫子门以西亦即巫山以西江面浪急潮涌,滚滚江涛似从半天飞来,犹如雷声轰鸣,又如万匹白马奔腾,其景甚为壮观,实为天下之奇。届时,人们就站在巫子门西面的长江南岸上或临江的长山上,观看从巫子门向西席卷而去的滚滚江涛。

《〔乾隆〕江阴县志》中的巫门夜雨图

俞远在大江南岸观看到巫子门以西江面这一奇观后,即写下《扬子秋涛》一诗:“大江日日潮流地,八月飞涛半天来。高蹴一门危立海,散驰千道殷崩雷。鸟惊断碛都相失,鲸挂横山不及回。寄语北来能赋客,江南奇观迟登台。”[1]诗中点明了作者观扬子秋涛的时间——农历八月,也点明了地点——江南。具体地点,从“高蹴一门危立海”一句来看,当是指离巫子门不远处,因为高高地矗立在江海之中的“一门”,除巫山外,别无他处可称为“海门”。因而观赏扬子秋涛的地点自然是巫子门西面的长江南岸尤其是临江的长山为最佳。长山,清代以前叫甄山、真山,至清康乾时期才叫长山。据明《〔崇祯〕江阴县志》卷一《山川》载:“巫山在县北江中,与甄山相望,又名浮山,其涨沙成圩,曰巫山沙,为江海门户,因曰巫子门。”《〔崇祯〕江阴县志》是崇祯十三年(1640)修的,崇祯十三年时,巫山还孑立在滔滔长江之中。因为它很矮很小,海拔不过42米,东西长500米,南北仅250米,占地约0.1平方公里,潮涨潮落之时,犹如江豚一般载沉载浮,故称浮山。日久天长,涨沙成圩,称巫山沙,与西面2里许的长山遥相守望。巫山、长山北侧山陡壁峭,水深岸固,而北航道多暗沙礁滩,不利航行,所以巫山以南、长山以北航道就成为主航道,而巫山沙处于江尾海头,就成为江海门户,因而历代史书皆称其为巫子门。

自俞远为“扬子秋涛”题景作诗后,元、明、清时期许多诗人和之。元代诗人王逢说:“巫子惊湍天下闻,商人望拜小龙君。茹芦草染榴红纸,好剪凌波十幅裙。”[2]明代解元尹嘉宾诗云:“香山与真山,天台及石屋。秋至好观涛,雪浪喷林木。”[3]清朱黼说:“百丈潮头气吞吐,殷地雷声走海门。”[4]之所以出现“扬子秋涛”的壮观景象,是因为明中叶以前巫子门以东的海湾呈喇叭形,到了巫子门就收缩了,往西就是长江。而明中叶以后长江逐渐北移,到了清康乾时期,不仅在长山,即使到崇明岛、吴淞口,也看不到壮阔、奔腾的扬子秋涛了。

“巫门夜雨”也是昔日著名的澄江八景之一,是八景中最堪入画、最富有诗情画意的一景。

据蔡澍纂修的《〔乾隆〕江阴县志》卷二《山川》载:“香山之北为浮山,其左右则长、镇两山。浮山与长山相望,又名巫山,孑立江湍,为江海门户,故曰巫子门。雨时,溟濛有霭,影落江潭,如米颠泼墨,曰巫门夜雨,八景之最堪入画者也,故老云巫山。曩时在水中,非扁舟不得上。今则洲田口口,竟成平陆,傍山而居者烟火相望,蓬莱清浅,桑海刹那,凭吊者不胜今昔之感焉。山巅在唐宋时有寺,今废。”这段史料告诉我们,从前,巫山又称浮山,孑立于长江之中,位于江尾海头,其东面是海,西面是江,所以被称为江海门户,叫作巫子门,“巫子”即巫山,“门”就是江海之门。这是产生“巫门夜雨”的先决条件。其次,就是傍晚下雨之时,才能见到“巫门夜雨”奇景。

《〔道光〕江阴县志》中的巫山沙

关于“巫门夜雨”,清末民初诗人、江阴周庄人沙曾达解释得最为清楚而且具体。他写过一首题为《巫山》的诗:“石壁高分十二层,淋漓瀑布水云蒸。巫门夜雨传佳话,更见鸡冠旭日升。”诗下自注:“其北石壁峭立,左右嶙峋对峙,各分十二层,骤雨来时飘入石缝,殊有奇观。昔所谓巫门夜雨也。”[5]原来,在长江主泓道北移之前,当骤雨、夜雨袭来之时,巫山北面陡峭的石壁上会发生梦幻般的奇观,从北面江中看那烟雨迷蒙的巫山石壁,会产生明尹嘉宾所说的“夜雨暗巫门,幅幅梅花画”[6]的观感,难怪明代有那么多诗人如李可教、张履正、许学夷等,都诗兴大发,纷纷挥毫写下以“巫门夜雨”为题的美丽诗篇。其中,许学夷写的《巫门夜雨》[7]写得颇有意境:

巫门雨色暗江干,独宿扁舟水国宽。

烟霭冥冥归雁度,菇蒲飒飒夜渔寒。

凄清梦入潇湘渚,恍惚神游黯澹滩。

欲怪终宵虚枕席,惟闻神女佩珊珊。

而万历二十六年(1598)进士、应天教授、江阴诗人张履正写得最为言简意深:“巫岭十二重,吴山那得此。渔灯带雨来,似洗潇湘水。”[8]

史载,自明宣德年间巡抚周枕堵塞中江以后,长江逐渐北移。到了清乾隆年间巫山沙已洲田相连,已成平陆,至咸丰年间,巫山沙已与江南岸的东江湾沙连成一片,就再也看不到“巫门夜雨”的壮美景象了。

沧海桑田,历史的车轮滚滚而过。虽然昔日作为澄江八景中的两大著名景点“扬子秋涛”与“巫门夜雨”早已消失殆尽,永远不可再现,但是历史是不会消失的,古人吟诵祖国壮丽山河的光辉诗篇是一直在的,它将永放光芒,流传千古。

猜你喜欢

巫山长江
“水中大熊猫”群在长江出现啦
长江掠影
醉美巫山,诗画四季
巫山机场正式通航
看桃花忆旧游
“第一届长江三峡李花节”在重庆巫山开幕
长江之歌(外二首)
长江图(外二首)
一起去看长江水【组诗】
本期收藏&蓝光TOP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