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郑州财经学院为例

2022-01-01郑州财经学院智能工程学院方亚果刘玲玲王浩然

区域治理 2021年41期
关键词:产学研应用型协同

郑州财经学院智能工程学院 方亚果,刘玲玲,王浩然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及创新形式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创新平台中各个组成部分所占的比重也在发生变化。政府和用户在创新平台中所占的比重也在进一步加强。社会的发展,创新模式的转变也推动着科技创新从“产学研”向“政产学研用”协同发展的转变。创新的“政产学研用”合作教育体系与传统的创新体系相比,最重要的区别是将“政”“用”两方要素的重要性凸显出来。通过政府的宏观管理,创造一个良好的“产学研用”合作创新平台,突出市场在创新平台中的导向作用,强调用户直接参与“产学研”合作。在全新的“政产学研用”创新平台中,可以减少盲目性的技术创新。能够加快研究成果进入社会时间的进程,加快研发成果转化。与此同时,也减少了研发的成本和研发成果将要遇到的风险。在全新的“政产学研用”创新体系中,各个组成部分相互配合,政府做保障,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各个资源相互配合资源共用,充分互动,充分发挥各部分资源的优势,使设计成果良好转化的闭环系统[1]。

一、国内外政产学研用研究困境

(一)政府未起到相应的主导作用

在上述的多方联动的创新模式中,政府在其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最突出的主导作用即是制定相关的政策规定,保障创新模式中各方都能够顺利地进行。但是我国目前相关的政策中仅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进步法》第三十条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第十二条对“产学研用”合作有直接规定。相应法律法规的缺位让“政产学研用”合作教育的发展受到制约,缺少可实践性[2]。

(二)高校自身缺少相应创新合作教育机制

在此合作教育机制中,最主要的还是高校的创新能力。高校创新能力欠缺,重理论轻实践,或者是“高要求低输出”研究结果离最初的要求相差甚远,再者是高校与企业脱轨,对企业的岗位及技术要求认知错误,导致最终的培养出来的学生社会并不买单。

二、政产学研用在机电类专业中协同创新育人的主要研究内容

(一)以郑州财经学院为例,当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育人实践问题及解决路径分析

以郑州财经学院为例,研究应用型地方高校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育人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郑州财经学院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中的一员,一直致力于探索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经过多年的实践结果在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目前的发展状况及目前仅取得的这些成果与重点高校相比中间仍有很大的差距。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之前的多方协同创新培养模式中,各部分的相互配合度不够,协同深度不够,合作项目不多,产出不丰富。目前的创新模式中大部分还是停留于表面形式,而没有实质性的效果。校内实验基地和实验中心,校外实习基地还有待进一步创新与突破;校企互动机制、主动参与机制还不成熟,不能完全适应“新工科”背景下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求。分析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在于企业的合作过程中应该能够帮助企业解决关键性问题,但是在实际中,地方高校的解决问题能力并不突出。因此,在企业与高校之间并未建立良好的共赢关系。在高校与企业合作过程中,需要企业为高校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但是落到实处的资金支持有限。二是地方高校与企业之间未达成一个共同发展研究的目标共识,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不够成熟。其中本质的区别在于两者的任务和性质不同。高校的任务是人才培养,为社会输送人才。企业更加注重的是效益。将两者的诉求目标良好地融合在一起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建立双方共赢的育人机制的关键所在。三是在高校中部分老师的观念落后,对于社会发展的需求认识不足,不能够充分地认识到高校层面的人才培养和社会层面的科技服务之间的关系。忽略了两者之间的联系,各自为营,这样学校的科研成果不能进行市场化的转化,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应用型人才[3]。

(二)机电类专业协同创新育人模式的初步成果

机电类专业的育人模式建设一直是郑州财经学院智能工程学院的研究重点,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智能工程学院在创新育人方面也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1)准确落实高等教育要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理念,结合地方经济的发展趋势,研究对人才的需求要点,对高校的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进行调整。

“中国制造2025”为我们建立了国家发展战略层面上的大背景,以及工业4. 0时代社会对于智能化生产生活的普遍需求,瞄准产业建专业,围绕专业连产业,专业链对接产业链、教学链对接岗位链,形成企业、高校互惠互赢、资源共享、人才互聘、专业共建、文化共融、成果共享的合作模式。以此为大背景和发展要求,在2016年申报了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并获得批准,2017年结合当地的新郑机场申报飞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2018年结合当地的产业结构,在中牟有汽车园区,以此为依托设置车辆工程本科专业,又在2019年接连设置汽车服务工程本科专业,2020年设置智能制造专业,2021年由最初的机电学院经过升级组建完成智能工工程学院的建立。学院紧抓社会的发展趋势,充分调动当地的产业优势采用多元化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强有力提提升了学校科技服务水平,同时加快了创新人才的培养。

(2)建立多元、开放、融合、共享的理念。

打破传统企业和高校各自为战的局面,突破传统观念及体制的束缚,设置企业和高校的协同创新研究中心。协同创新研究中心有利于企业与高校的深度合作,形成企业与高校的双向联动与协同创新[4]。在多元、开放、融合、共享的理念引导下,政府做保障,企业来牵头,高校做课题,多方通过政、产、学、企结合的形式,在协同创新中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对于人才培养的效果和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均有着重大的意义。随着这几年的努力,目前协同创新中心已签约完成5家,其中包含了机械工业第六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海尔集团、格力集团等,此模式有效地释放了学研企的科研创新活力,在科研成果的转化上起到加速作用。

(3)与企业合作制定订单式培养方案。

我校所开办的专业都属于“中国制造2025”重点发展领域,集中代表了当今智能制造、智能控制的高新技术专业群,是学校专业覆盖面广、学生就业领域宽、就业质量好的专业群。多年来为机电、汽车行业和中原经济区建设输送了大量专业技术人才。学院注重校企合作,积极开拓并与多家国内大型知名制造业、自动化和汽车类企业深度开展校企合作。现已在中国一拖、宇通公司、索凌电气、海尔集团、格力集团、江苏杰士德精密有限公司、德尔福派克电气系统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设立校外实习基地并开展了各方面的合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了基础。现有企业冠名班4个:海尔班,格力班、杰士德班,德尔福班等。

在探索与知名大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我院也在积极探索与河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产学研用合作。

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当地的产业机构影响到应用型高校的学科设置、专业设置及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目前,中小型企业也是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与人才的要求也影响着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的确立。国家在《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提出了十个重点任务[5]。其中,有多条是关于中小企业的改造方向与要求。应用型地方高校在办学定位上就要首先确定以应用研究为主,以应用研究为主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具备为企业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为中小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供支持和技术咨询。同时应用型高校培养的综合性应用人才在毕业之后可以填补企业中专业技能岗位,在满足技术要求的同时可以提高所在企业的企业内涵和整体素质,从而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

(三)机电类工科专业在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上的探索

郑州财经学院作为一所应用型本科高校,其对于人才的培养目标,不仅包含了对于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最重要的还要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使其是一个有创新创业能力的综合性人才。

在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可以借助企业的研发项目,高校以此课题进行协同研究,政府在其中起到保障作用。这种方式搭建了一个从科研成果到社会转化的快速通道,提高了研究成果的转化效率,减少了科研成果无用的风险,同时也节约了社会资源,提升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也帮助了高校完成综合性人才的培养目标[6]。

(四)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创新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要以产业需求为依托。因此在进行人才培养时要求与时俱进,紧随产业发展的步伐,以产业的发展动态为依据,确保培养出的人才能够适应社会产业的要求。

搭建协同创新工作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创办科技创新协会,以此为平台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交流。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做指导,企业项目为课题的形式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积极推进“四融一体”即:“科研与创新创业” 融合、“专业与创新创业”融合、“管理与创新创业”融合、“育人与创新创业”融合。与此同时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引导,建立职业素养体系,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科研态度与行为习惯,加强学术不端的惩戒力度,保证科研的严谨性[7]。

创建多专业结合的育人模式。各个学科之间都有相互关联性。通过不同专业之间的相互融合,可以突破传统专业之间的壁垒和固有思想的束缚,立足不同的领域、不同学科、不同文化的交叉点上,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刺激出创新成果。多学科相互交叉与融合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趋势,也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通过各学科的融合,以学院特色学科为主,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打造优势学科群,在新兴学科方面培养出新的学科增长点[8]。

加强保障机制建设。政府在协同创新育人模式中起到保障作用,要充分发挥其作用,制定相关制度保障育人效果。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中包含多主体,各个主体之间的相互配合和协调就需要有制度的约束。以此来避免利益分配机制和资源共享机制等老大难问题,一定程度提升了地方高校协同创新平台的运行效率。

三、结语

各大高校如何在创新创业的大环境中脱颖而出,如何使培养的学生适合社会的要求,是现在各大高校现在继续解决的难题[9]。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教学模式,以及目前取得的初步成果,已经证明此种教学模式对于人才培养的效果起到促进作用。高校要搭建好利用好与企业、社会、政府之间的合作平台,在生产、科研、教育方面协同创新,最终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猜你喜欢

产学研应用型协同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推行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建设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应用型本科层次大学生网络在线学习策略及实践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基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针织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京津冀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