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高校声乐课智慧教育平台建设与研究

2022-01-01

关键词:声乐数字化教学内容

连 文 玲

(兰州文理学院 音乐舞蹈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一、甘肃省高校声乐教学现状

围绕甘肃省高校声乐教学现状,以数字化教学手段参与为研究角度,可划分为传统教学模式,数字化手段参与的教学模式,疫情影响下的线上教学模式三个阶段。本文将其整合为“传统教学模式”与“数字化试行教学模式”两个方向讨论。就目前甘肃省声乐教学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以期能够有针对性地展开对智慧教育平台的思路设计。

(一)甘肃省传统高校声乐教学现状分析

声乐专业受到自身即时性、实践性、多样性特征的影响,在形成系统化教学之后,教学方式一直遵循已有发展模式延续至今。中国的高校声乐教学系统是自上个世纪30年代西方声乐教学方式传入中国之后发展形成的,甘肃高校声乐教学延续传统高校声乐教学模式,改变较少。总体上,授课方式以“一对一”的小课授课方式为主,在专业教学内容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加入艺术指导、舞台实践;在教学内容上,涉及专业发声理念与技法、中西方经典声乐作品、中西方歌剧选曲、民族民间声乐以及优秀艺术歌曲等内容。教学方式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密切互动为主,教学内容依靠每周一至两节的专业小课完成。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对教师具有很强的依赖性,教学效果受到专业老师个人水平的影响,形成省内不同高校之间专业水平落差较大的现象。此外,受到高校扩招的影响,生源数量的不断增加,令声乐专业高校教学中的根本保障——“一对一”小课设置受到较大影响,不少院校专业课出现“一对多“的授课现状。

(二)甘肃省数字化试行教学现状分析

随着数字化技术与互联网的不断发展,高校声乐教学中网络的参与并非完全空白,就甘肃省声乐专业教学而言,以互联网为支撑,通过教师引导,赏析优秀演唱作品和精品课程的教学形式屡见不鲜。但网络模式的高校声乐教学一直呈现碎片化、个人化、非系统化的形式。直到疫情影响下的“全民网课”时期,声乐专业的数字化教学在非常形势下快速展开。以视频连线为主要授课模式的实践,完成了声乐教学数字化的全面性推广[1]。疫情期间,线上教学成为主流教学方式,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突破。虽教学效果参差不齐,但必须要承认的是,通过疫情期间网课的试行,数字化平台的长期使用已成为必然趋势。综合疫情前后数字化教学手段的参与情况,可见甘肃省高校声乐专业数字化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1.资源碎片

甘肃省高校声乐专业数字化教学手段的参与以疫情为节点,前期授课内容以教师的个人好恶与零散的资源获取为主,教学资源十分杂乱;疫情时期的授课模式,学生的自主性需要进一步提升,学生个人对学习资源的获得与检索十分混乱,导致数字化教学内容无法形成资源的承接性与统一性[2]。

2.平台不适配

声乐专业教学特征要求专业教学的即时性与细节性,对声画同步的品质与速度有较高要求。由此对网络传输、硬件设备、教学软件平台都有专业性要求,就目前我省数字化教学试行现状而言,相关平台的开发与硬件适配几乎空白。

3.缺乏交流平台

数字化教学的一大优势就是能够打破时空的边界,除了教学资源的拓展与平衡之外,获得来自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教师之间的自由交流是促进教学成果的有效实现,提升教学内容前沿性的必要组成[3]。但就目前我省的高校声乐数字化教学试行现状而言,在网络授课过程中以文字和语音描述问题的授课方式为主。虽然有不受距离限制的课程传输优势,但由于专业自身细节性要求,大量学生无法在第一时间问询,师生之间的即时交流未能实现。此外,省内声乐教学交流平台建设依旧是空白,各专业老师以向内的小范围交流为主,缺乏向外的交流平台。

二、甘肃高校声乐智慧教育平台设计

(一)智慧教育平台的设计目标

1.最大化尊重专业的独特性

音乐专业不同于其他学科专业,专业自身的特征要求专业教学中必须尊重即时性、细节化、实践性、个人性的教学特征。综合以上对甘肃省高校声乐教学专业现状的分析,智慧教育平台的设计首要建立的目标,应当以符合专业特征为核心,借助网络平台的便捷性,实现现代化背景下依靠数字信息手段对专业教学的积极推进,承接在疫情等特殊时期代替线下实体课程的教学能力,完成线上、线下双线教学过程中与实体教学之间的连接性与辅助性。

2.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与实体教学的“一次性”授课方式不同,智慧教育平台的建立能够以直播+录播的形式安排课程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个人能力与基础水平,提供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重复学习手段与重复学习内容;平台吸纳更多教师资源,形成师资与学生之间的更多交叉性教学安排,最大程度地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途径,避免学生以往个人重复练习过程中不得要领,容易偏差的局限性[4]。此外,重视学生在智慧教育平台中的自主性与参与性,专业资源通过平台管理与审核之后参与平台整体构建,刺激学生对智慧教育平台参与的积极性与参与感,提升学生对智慧教育平台使用的良好感受。

3.规范数字平台管理

智慧教育平台的设计将以系统化的数字平台建设为最终目标,改变网络学习现状中海量信息资源零散、收集费时、难以甄别的繁杂现状。搭建有助于教学开展与交流学习的绿色学习环境,提供有效、专业、轻松的学习平台。形成快速获取专业内容的便捷性与安全性的双重保护,并在此基础上提升教学资源的广泛性、前沿性、生动性,促进平台对不同师生的吸纳性,构建良好的学习、搜索、交流环境。满足参与师生对优质专业学习内容的需求,不断扩容平台教学资源。规范与引导并存,建立长效可持续发展,具备良好交流空间的年轻化数字平台管理模式。

4.突破专业交流限制

普及性、高辐射性、即时交流性是网络平台的优势,智慧教育平台应具备专业性、网络性、数字化的多重特征,建设有效沟通平台,形成良好的专业交流机制,以开放、多元、吸收、包容、推广的多重定位,不断促进交流平台的维护,吸纳更多优质的教学资源与学习资料;提供学生对外展示,向外学习,对外咨询的机会;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教师之间的有效沟通平台,打破传统教学中对教学个体过度依赖的现象,完善综合、多元的教学结构,丰富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以平等交流的形式促进甘肃省声乐教学内外兼容性与有效交流性。

5.提供实践展示机会

实践是声乐人才培养过程中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智慧教育平台的搭建可以通过网络数字资源提供更多元、更广阔的展示机会。就目前甘肃省高校声乐教学现状下的实践教学而言,网络实践展示机会能够在展示数量与展示形式上都有所提升。通过网络数字手段搭建实践环节的体系化建设,形成对展示反馈的有效收集,有针对性地分析学生真实实践过程中的优劣表现,形成更为有效的实践教学内容积累。此外,在技术手段的支持下,通过数字化平台能够实现不同单位、不同师生、不同团队之间的舞台合作,打破过往由于现实条件限制难以合作的不足,创造更多的合作实践机会。智慧教育平台搭建下的实践环节能够实现特殊时期的实践教学,完善线下实践教学中的反馈环节与相关分析,提供更多实践教学设计的思考与尝试。

综上,智慧教育平台的建立,将以维护专业自身特征为核心,以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更多元教学参与为主要内容,以扩充和平衡海量教学资源,打造友好、有效、创新交流平台,提升多样化实践展示机会为综合目标

(二)智慧教育平台的技术支持

智慧教育平台除了形成系统化的设计理念与建设目标之外,最基础的保障需要技术支持完成。通过对我省目前高校声乐教学现状的调研,在技术支持中涉及硬件、软件、人员三个方向的思考:

1.硬件考量

硬件考量是实现平台建设的硬性条件,本文中不局限于对具体型号的标准要求,主要是对不同环节中所涉及硬件的整合。这一范围中,从配合声乐专业特征,形成教学课程专业水准的考虑,包含专业声卡、视频采集设备、视频采集卡、麦克风等较高水准的硬件配置,实现对声乐专业课程建设过程中细节性与准确性的提升及对专业实践的展示效果提供保障[5]。此外,扫描仪、移动存储驱动器等辅助硬件,有助于平台资源与学习内容的上传与存储,形成较为完善的平台硬件保障。

2.软件保障

就目前的信息数字化与网络技术发展而言,软件设计的专业性、便捷性不仅是实现智慧教育平台教学效果的有效保证,也是确保平台活性、增加师生参与性的必然要求。软件保障主要涉及到课程学习、资源检索与存储、多媒体著作、网络传输、实时通信等层面。在本平台软件中,通过“智慧树”翻转课堂课程直播平台(https://www.zhihuishu.com/)登录智慧树官网,注册进入老师空间,生成一个课程空间产生课程号和二维码,学生可以用此课程号在自己的APP点击“知道”输入课程号就可以加入课程。在教学翻转空间里创建在线声乐课程,邀请学生入班,完成了课程创建,通过直播功能实现实时双向语音直播。

3.人员能力

除了上述硬件、软件的技术支撑之外,人员能力的保证是平台实现与长期发展的动态要求[6]。就目前现状而言,对于人员能力的要求具体为个人专业能力与相关计算机网络知识的综合要求。首先,网络平台的参与要求教师具备基本的数字化网络操作能力,此外,网络平台的广泛性与对外性,打破了过去授课环节仅限于师生之间,网络平台的开放性将教学活动置于更广博的交流环境中,教师专业能力与教学能力的考量将进入更高标准。智慧平台的省内智库,以专家团队、技术团队的双向支持,建立多维人员资源优势,进一步实现优质数字化教学成果。

(三)智慧教育平台具体课程内容设计

智慧教育平台的设计与建设需综合学术性、实践性、交流性,平台的完整“落地”需在应用过程中不断丰富与增进。针对不同的师生对象与教学内容将形成能动、新颖的教学形式与内容变化。因此,对于具体课程内容的思考,仅作该平台的首轮教学内容铺设。

1.多样化作品曲库

按照不同层次学生水平建立三级演唱曲目库,初级水平曲目:《思乡曲》《长城谣》《运河谣》《共和国之恋》等60首;中级水平曲目:《嘎俄丽泰》《二月里见罢到如今》《我的祖国妈妈》《北大荒人的歌》《晚风吹过哨塔》《我和我的祖国》《望月》等100首;高级水平曲目:《今夜无人入睡》《拾彩贝》《再见了,大别山》《大森林的早晨》《我爱你,中国》《生死与党心相连》《我的深情为你守候》等70首。

2.专业技能内容

(1)呼吸训练、哼鸣训练、单音练习;

(2)三度、五度、六度、八度上行、下行元音连音练习;

(3)五度、八度上行、下行跳音练习;

(4)孔空练声曲;

(5)旋律练声曲等。

要求:呼吸的支持与控制、打开喉咙与安放喉头、声音位置与共鸣腔体、音色统一、歌唱状态的整体调整与要求。

3.综合演唱能力

(1)熟读歌词、唱熟旋律、咬字吐字标准、节奏速度准确、演唱连贯完整。

(2)熟悉作品创作背景、时代特征、主要风格、歌曲内涵、情感表达以及和伴奏的配合、做到声断意不断,这样就能达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以声传情”的演唱水平。

综上,智慧教育平台有效综合甘肃省高校声乐海量优质资源,以开放并融的原则广泛吸纳大量优秀声乐人才,打破地域与职称限制;以技术支持的手段填补以往数字化声乐教学模式中信息零散、交流匮乏的局限;顺应国家倡导音体学科全面多样化发展的政策导向,开展多维思考、新颖灵活的综合性教学方式;积极融合省内优秀民族民间地方音乐,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声乐教学内容。智慧教育平台契合高校音乐专业的教育轨迹,结合自身特点与地方特点,从学生需求为出发,有效规避以往教学内容中出现的问题,重视特征性保护,形成良好的教学机制,并逐步提升教学成果。

三、甘肃省高校智慧教育平台建设下的教学成果

高校声乐专业的教学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迈向精细化与全面化共存,学术性与交流性并促的态势[7]。智慧教育平台的建设形成对多维信息的便捷接收,通过多媒体技术参与,信息容量被不断扩大,形成对传统教学过程中重复技能讲解为主的有效补充,完成“双线教学”成果最大化;智慧教育平台以动静结合的多媒体手段替换原本抽象的技巧内容讲解,提升了课程的生动性,避免对技术要点的重复语言讲解,实现教学高效性;互联网支持下的海量教学资源收录与存储,完善对文字、音像、声音、内容的多重资源共享,逐步形成具备高效检索、扩大收录、提升前沿的广泛数据库;通过交流平台,增强教学交互性与舞台实践的多样性,完善教学资源,改善传统教学中的地域局限,进一步推动具有综合竞争力的“双线教学”成果。优质教学体系与甘肃地方音乐的综合推广,不仅对甘肃教育形成良性探索,也将极大提高甘肃音乐教育在全国的影响与地位。

猜你喜欢

声乐数字化教学内容
综合利用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单元复习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论经济学数字化的必要性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