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总书记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三重维度

2021-12-31谷欣萍吴家华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历史事实虚无主义马克思主义

谷欣萍, 吴家华

(安徽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 合肥 230601)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新时代必须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必须“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1]42。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借助新媒体平台乘机涌入社会文化生活等诸多领域,以各种形式在社会上滋生和蔓延,影响面大,危害至深,学术界对其进行了广泛深刻的研究分析,并产生了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率先批判这一错误思潮,并从理论维度、历史维度和现实维度三个方面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深刻剖析,形成了一系列丰富而深刻的重要思想,为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提供了根本性的理论指导。

一、理论维度:剖析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属性

(一)反对唯物史观:历史虚无主义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实质

在开展“历史研究”中,历史虚无主义者本着哗众取宠的目的,不仅丝毫没有坚持实事求是,而且以实现自己的政治诉求为既定前提,无视主流而夸大支流,无视本质而看重现象,随意地歪曲事实、裁剪历史,任意篡改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问题中业已形成的历史定论。正是历史虚无主义这种反历史、反科学的“研究”,暴露出了它的唯心主义历史观。习近平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2]8从方法论看,历史虚无主义坚持形而上学而否定马克思主义辩证法。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研究历史时应当从历史事实出发,只有把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置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之下,立足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基础之上,全面、客观地把握历史材料,才能够真正做到“把历史的内容还给历史”。相比较而言,历史虚无主义采用片面、静止和孤立的形而上学观点来看待历史,没有把历史认识主体的主观性和历史事实的客观性统一起来,否认和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研究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各种考验的精神支柱。”[3]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都是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进行的,这是由历史和人民选择的。因此,我们应该清醒地认知到,历史虚无主义“企图让我们丢掉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丢掉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4],是根本错误的。

(二)虚无党史国史:历史虚无主义反对党的领导的政治本质

清代著名思想家龚自珍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5]22这是对历史重要性的深刻阐释。历史虚无主义一贯以中国近现代革命史、党史和国史为主要虚无对象,从刻意贬损和毁谤党的领袖和英雄人物发展到抹杀中国革命的历史必然性;从否认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必然性和执政的合法性发展到诋毁和反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从质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果发展到诋毁和反对我国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取向。这一切都表明了历史虚无主义不再单纯是学术研究领域的一股史学思潮,而是以一种“去其史”的方式,来达到“灭人国”的目的。习近平总书记清醒地认识到历史虚无主义隐藏其后的险恶用心,深刻指出能否正确地对待历史是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问题。“国内外敌对势力往往就是拿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来做文章,竭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乱人心,煽动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6]一言以概之,历史虚无主义就是企图通过否定中国历史和抹杀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历史作用,从而达到消解和颠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一目的。因此,我们要深刻汲取苏联解体这一沉痛的历史教训,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和危害有清醒认识,绝不能重蹈苏联的历史覆辙。

(三)否定人民立场:历史虚无主义背离人民群众的价值特质

不论历史虚无主义以何种面目出现,或是歪曲历史事实,虚构想象历史,否认历史事实的客观性;或是割裂联系地将历史“现象”当作历史“本质”,否认历史发展的规律性;或是夸大语言叙事状态下的个体性价值判断,否认历史价值的客观性,等等,这些都是以虚无历史为逻辑起点,违背了历史研究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背弃了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7]历史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人民群众的正确立场,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原则,抵制和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观点,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从而夯实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群众基础,批判和战胜历史虚无主义。

二、历史维度: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脉络

(一)“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正确认识和对待历史的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如何对待历史,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历史问题,而是事关国家治乱兴亡的重大政治问题。社会主义在苏联土崩瓦解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正确对待历史,反而从根本上否定苏共历史及其革命领袖,使历史虚无主义甚嚣尘上,在党内外产生了极为恶劣的消极影响。以苏为鉴,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正确认识和对待历史的极端重要性,强调“以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对待党的历史……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关系我国社会主义前途命运”[2]6。我们必须借鉴苏联社会主义的成败得失,把历史作为推进党和国家现代化建设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修课程,敬畏和尊重历史,从历史中寻求现实启示,“欲知大道,必先为史”[5]22。中国共产党人既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而是高度重视历史的坚定马克思主义者,一贯注重从党史和国史中总结和汲取经验智慧。习近平总书记继承了党重史信史的优良传统,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提出:“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8]将“四史”学习教育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表明了党中央在新时代继续发扬重视学习研究历史的优良传统,将总结历史和开辟未来联系起来,坚持用理论建党、用思想强党。

(二)“知古鉴今,资政育人”:加强“四史”学习教育

历史虚无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竭尽歪曲历史事实之能事,妄图否定“四史”的价值和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具有资政育人的作用,“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9]185。必须加强党史和国史的学习教育,不断从以往的历史中汲取经验智慧和奋进力量,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论证和阐明关于党史、国史的各种根本问题,用历史事实来教育干部和群众看清历史虚无主义极力掩盖的意识形态本质。只有这样,才能“深刻认识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10]。意识形态领域是社会各种思潮激烈交锋的主阵地,历史虚无主义者善于借题发挥,借助于网络新媒体利用重大时间节点和重要事件,随意歪曲和编排党史、国史,引发话题讨论或制造网络舆情,向受众贩卖其精心打造的所谓“历史真相”。这种行为不仅极大地增强了历史虚无主义的渗透力和扩散力,使人们在价值行为选择上陷入迷惘而削弱自身的价值判断力,而且也会逐步解构和弱化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全党全国人民,必须“深入开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研究,必须坚持正确历史观、加强规划和力量整合、加强史料收集和整理、加强舆论宣传工作,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11]。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以史实为证,运用唯物史观研究历史问题,才能洞穿历史虚无主义的伎俩,揭穿历史虚无主义的谎言,从而走出其虚无历史的迷思。

(三)“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坚持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

历史观是人们认识和分析历史的思想“开关”,科学的历史观对于能否正确对待历史虚无主义具有重要意义。历史虚无主义在改革开放以来先后掀起两次“恶搞”英雄、诋毁崇高的舆论浪潮,矛头直指党和民族的英雄人物。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政治和全局的高度对此提出严肃批评:“革命领袖是人不是神……不能因为他们有失误和错误就全盘否定,抹杀他们的历史功绩,陷入虚无主义的泥潭。”[12]从根本上来看,历史虚无主义依附于唯心主义历史观而偏离唯物史观的轨道,在多个领域表现出来的或是别有用心的歪曲否定,或是信口雌黄的无中生有,或是指鹿为马的颠倒黑白,其实质都是以虚无这种惯用手法来消解历史的客观性和抹杀历史的规律性。唯物史观以探究历史事实和还原历史本貌为研究目的,科学指明了开展历史研究的方向和方法,强调要系统客观地看问题,要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来分析历史事件和评价历史人物。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就必须具备正确的历史观。因此,我们要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树立正确科学的历史观,就要坚持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和记述历史以及解释历史。”[13]只有掌握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坚持以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研究历史事件和分析历史人物,才能够准确地把握历史事实和整体全貌,系统地把握历史发展的进程,深刻揭露和涤荡历史虚无主义的荒谬言论。

三、现实维度:克服历史虚无主义的整体策略

(一)讲好中国故事:筑牢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9]185历史虚无主义正是抓住一部分人对历史一知半见、不了解历史真相的弱点,随意编造“故事”以达成其目的。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必须筑牢历史理论功底,用史实讲好中国故事的发展脉络。只有深刻理解和整体把握中国故事的线索,才能在复杂的意识形态斗争中分清真实的历史和伪造的历史。要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我们创新主流话语的叙事方式和宣传方法,运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讲中国近代史、党史和国史,围绕中国道路的主线索将“中国经验” “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串联起来,积极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话语,从而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感染力、说服力和引导力。相反,如果对历史事实的描绘仅仅停留在时间、人物和结论等固定模式上,就会使历史变得索然无味,使人难以信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所反复强调的:“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1]41因此,一定要重视对历史细节的描绘,重视运用通俗化、大众化和中国化的语言向人民群众徐徐道来,深刻理解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选择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选择改革开放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不断地丰富人们的历史知识,筑牢人们的历史理论功底。

(二)坚持唯物史观:夯实战胜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基础

恩格斯在《“爱尔兰史”的片段》中指出:“资产阶级把一切都变成商品,对历史学也是如此。资产阶级的本性,它生存的条件,就是要伪造一切商品,因而也要伪造历史。”[14]从根本上说,历史虚无主义凭借自己的主观愿望和政治诉求有选择地伪造历史和虚无历史,否定历史事实的客观性和历史发展的规律性,从而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其实质是一种唯心主义历史观。唯物史观不仅为我们认识世界及其发展规律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同时也赋予了我们深刻认识、准确辨析各类错误思潮的科学的方法论,是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其科学性和革命性是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最有力武器。只有“认识到唯物史观不是用来剪裁各种历史事实的公式,而是进行研究工作的指南”[15],并且毫不动摇地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用全面的、联系的和发展的观点将历史实际与时代特点结合起来,立足于历史事实开展历史研究,把对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研究置于整体的史料支撑和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基础之上,才能描绘出具有整体性的真实历史,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所带来的不良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也多次强调:“只有真正弄懂了马克思主义,才能在揭示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上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才能更好识别各种唯心主义观点、更好抵御各种历史虚无主义谬论。”[16]基于此,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要立场坚定地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深入学习、充分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补足唯物史观的精神之钙。

(三)加强辩证思维,厚植廓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方法基础

新形势下,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不断转变其表现形态和叙事方式,从赤裸裸的硬性攻击转向和风细雨式的柔性渗透,并打着“普世价值论”“新自由主义”等旗号,借机实现关联互动,其隐蔽性和迷惑性日益增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人绝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既不能把一般的学术研究问题当作政治原则问题来处理,也不能把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当成一般的学术研究问题来看待。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思想批判时注意加强历史虚无主义研判能力建设,在工作中注意运用辩证思维区分各类问题,绝不能简单粗暴地打击、批判所有不同认识,必须精准区分我国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中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问题,依据矛盾的不同性质而采取不同的处理办法。此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能把历史顺境中的成功简单归功于个人,也不能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咎于个人。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13]因此在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时,必须结合其所处的时代及其社会条件,运用辩证思维来全面认识和科学把握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正确看待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精准研判当前我国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中不同性质的矛盾问题及其关联互动。

(四)站稳人民立场:巩固遏制历史虚无主义的群众基础

一段时间以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借助新媒体平台,以重要事件和特殊历史节点为契机,在网络上多次掀起诋毁和污蔑英雄人物、歪曲和丑化革命历史的浪潮。这种背离了人民立场、脱离了人民群众的错误行为,不仅诋毁和亵渎了为国家和人民无私奉献的英雄先烈,而且会弱化人们对民族精神的认同,扰乱人们对主流价值的判断,使人们在道德行为的价值选择上陷入迷茫。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1]21因而,在开展反对和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斗争中,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绝不能脱离人民群众,必须做好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筑牢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群众基础。另外,必须加强价值观的引领作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人民群众信史、重史,凝聚广泛的社会共识。历史虚无主义的根本目的就在于通过搞乱人心,瓦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17]。因此,只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之上,本着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和发展的原则,不断地教育和帮助人民群众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帮助人民群众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不良企图,才能够解蔽和澄清被历史虚无主义歪曲的历史事实,逐渐从根本上消除历史虚无主义的消极影响。

猜你喜欢

历史事实虚无主义马克思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的新近演化态势与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举旗亮剑遏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坚定道路自信 理直气壮 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论历史事实与文学表达的关联性
“历史理解”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