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阅读涵养语文素养

2021-12-30姜懿玲吴晓鹏

甘肃教育 2021年11期
关键词:启示挑战意义

姜懿玲 吴晓鹏

【摘要】传统语文教学已面临内容形式陈旧单一、阅读碎片化和浅表化等诸多挑战,这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新课标首次提出“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的概念,使其进入阅读教学的核心地位,并贯穿高中语文教学全阶段,要求“应完成一部长篇小说和一部学术著作的阅读”。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该任务群的实施便于教师优化阅读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认识自然、体察社会、认知自我,切实提升审美素养,提升思维品質。本文围绕“阅读”“研讨”两大主线任务,从选择书目、阅读计划、研讨展示、成果评价等方面,对开展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实践的有效途径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挑战;意义;方法;启示

【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1)11—0178—02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语文核心素养概念,并且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作为十八个“学习任务群”中的第一个任务群[1]。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整本书阅读”的开展有助于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传统语文教学面临的挑战

1.内容和形式陈旧单一,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传统教学内容和形式陈旧单一,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与普及,学生接受信息、知识的方式呈现出多样化,不再单纯依赖传统教学模式获取、掌握知识。

2.学生阅读呈现单一化、碎片化、表层化。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现在的高中生是在电子设备和互联网的陪伴下成长起来的,数字化阅读占据了他们很大的阅读版图,致使他们汲取的知识过于零散,不利于培养他们的整体逻辑思维能力、分辨能力和批判意识,影响他们思维品质的发展与提升。

二、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开展的意义

1.整体建构语言思维能力,提升审美素养。学生的知识积累、思维发展、审美鉴赏、素养提升需要系统性、多样性的阅读选择。通过阅读具备较高思想价值和文化价值的经典作品,可以帮助学生积累阅读经验,沉淀阅读方法,从整体上品味优秀文化、经典作品语言的规范与精彩,形成良好的语感和形象思维能力,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的审美品位。

2.优化阅读教学组织模式,增益数字阅读。近年来,融合各种感官体验的沉浸式阅读成为当下中学生热衷和喜爱的阅读方式,但“一屏万卷”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质量把关不严、阅读体验欠佳、设备场景制约等,对阅读经验不足、思想还未成熟的中学生而言十分不利。阅读本身具有浓厚的个性色彩,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组织开展,尊重学生的个体选择,提供了学生思维碰撞、精神沟通、情感共鸣的良好机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语言情境,弥补数字阅读的弊端。

3.启迪学生理性与智慧,增强心灵韧性。高中阶段,学生正处于心理状态急剧变化、价值观重塑的阶段,作为互联网发展背景下成长的一代,青少年前所未有地接触了大量信息、文化,带来了很多变化。而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在动荡的处境中增强心灵的韧性,启迪生命的智慧,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选择合适的经典书目开展阅读研讨,可以帮助学生的思维更加理性客观,以智慧和理性在互联网环境中明辨是非,客观地看待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现象,摆脱谣言和虚假信息的影响,进一步形成独立思考、科学求证、理性评价的思维品质,形成健康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三、开展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实施的方法

1.选择书目。如何择书是摆在整本书阅读与研讨面前的第一个问题。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发展需要,注意选择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品”[2]。书目的选择应该体现语文学科的基础功能,能够印证教材、弥补教材、延展教材,强化课内知识学习与课外整本书阅读的关系,还应本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个人意愿的原则,考虑学生的关注目标、接受层次、阅读能力,引导学生投入积极主动的阅读活动,让阅读成为“悦读”。

2.整体安排阅读计划。(1)阅读:任务中上下求索。“读什么”的问题有了答案后,关键是解决“怎么读”的问题[3]。在重视学生阅读体验的同时,必须赋予学生阅读任务,在阅读的过程中勾画圈点以督促阅读进度。可摘录批注,也可绘制生平经历轴、人物关系网、思维导图、地图等,拓宽文本内容,用阅读笔记辅助思考探究,呈现阅读感知过程,重点解决一两个问题,形成和积累阅读整本书的经验。不同的阅读任务对应的训练目标不同,需要教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分层指导。

(2)分享:研讨中碰撞思维。整本书阅读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语文核心素养,而及时分享研讨,既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与耐力,增加学生的阅读获得感与成就感,又能梳理、积累阅读教学开展各阶段的问题和经验。

一是阅读书评、报告交流沙龙。阅读书评和报告可以体现学生的探究过程和思维成果,可适用于各层次和不同接受能力的学生。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尽量避免学生泛泛而谈,教师可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积极挖掘素材,联系时代背景,深入探究问题,把握阅读文本的精髓,动笔成文,形成书面的研讨成果。

二是场景式读书会。情景式读书会通过还原重现经典作品的经典场景,将阅读相同书目的学生分组,策划组织演绎,通过舞台戏剧、片段朗读、制作影像图文等手段,呈现书中情节和情感。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分享、共读一本书的兴趣,展示个性化的阅读体会和审美见解,使文字与客观事物之间建立了联系,让学生的阅读思维有了“抓手”。

三是常态化“微型写作”训练。凡读书必有所思,凡读书必有所记,通过每周随笔、书评分享、微型写作、趣味写作、片段训练等方式,帮助学生戒除“畏惧写作”的心理。

四、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反思和启示

1.主动学习,提升信息素养。在开展任务群活动之前,教师首先要主动拥抱时代,自觉全面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践行智慧教育,并及早确立信息化课堂教学改革中的核心理念,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帮助学生消除“阅读耽误学习”的错误思想,联系家庭教育,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的阅读主动性,从“要我读”转变为“我想读”“我要读”,关照世情时事,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阅读活动中,避免“伪阅读”“伪思考”,为后续多个阅读任务完成奠定基础。

2.角色平等,积极对话讨论。教育的本质之一是交互、即时、个性化反馈和有效沟通,逐渐把教师转型为教练[4]。传统的阅读教学以教师为主体,对整本书的介绍和分享依赖于教师的阅读理解,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也不利于提升学生的思考探究能力。在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师生对话也是一种“阅读”,应当积极分享阅读经验与阅读方法,用平等的态度与学生交流讨论,为学生解惑,共同拓宽文本。

3.大数据助力,注重过程性评价。要想实现“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必须有一套可行的评价方式,这套评价方式应当多作定性评价,而不是定量评价,避免最后的整本书阅读单纯追求进度、数量。教师可以积极利用微信公众号、美篇等,全面辅助、掌握学生的自主阅读与思考,不断激励学生,指导阅读过程。开展活动要充分考虑实际学情,基于不同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阅读兴趣、家庭氛围、经济能力等因素,设计可用可测的任务目标,从而方便了解学生阅读情况,指导阅读进度。

综上所述,新课标提出的“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学习要求,为一线语文教师带来了挑战和机遇。教师应当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在不断学习、思考和实践探究中,探索出“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陈秀征,陈玉姗.“抗疫”读写树人课程的建构[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0(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李德毅.交互认知的研究与实践[R].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北京语言智能协同研究院,2016.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本文系2020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结合新媒体开展“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教学活动的策略与实践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20]GHB0183)

编辑:马德佳

猜你喜欢

启示挑战意义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诗里有你
第52Q 迈向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