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四个着力点探析

2021-12-30贺玲玲鲁宽民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大众化马克思主义

贺玲玲 鲁宽民

摘要: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实现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最终价值诉求。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必须为人民所普遍认同和接受,为人民所掌握和熟练应用,从而指导人民科学认识和改造世界。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需要在“价值取向-出发点”、“学理阐释-根本点”、“宣传教育-切入点”、“助力助推-支撑点”四个着力点的同向前行。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四个着力点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理论体系,只有实现大众化,才能充分发挥其指导人们实践的巨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讲:“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大批能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讲好的人才,讲人民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话语,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1]这一表述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指明了发展方向。

马克思主义不仅是科学理论体系,也是意识形态的凝结和先进文化的输出。因而实现大众化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同群众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把社会主流文化同普罗大众文化结合起来,在新时代实现理论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从而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和掌握。大众化的推进要坚持贴近人民群众生活实际,切合人民群众实际利益,贯通人民群众价值观念,符合人民群众表达习惯,从而在党的领导下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群众相结合,达到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统一,理论和实践的统一,过程和结果的统一。

(一)把以人民利益为价值取向作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出发点

马克思主义实现大众化的机制,主要由两方面因素构成:一是客观上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本身的内涵魅力,即理论解释能力,二是主观上这种理论体系是否满足大众的社会需求和切身利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主客观相统一的过程。

1、强大的理论解释能力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动力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没有哪个理论是在发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后从而科学畅想理想社会,也没有哪个理论是没有任何私人利益而完全為人民服务。马克思是在扬弃人类优秀成果基础上创立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分析资本主义矛盾和研究社会形态中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在参加工人运动和构思理想社会中为人类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马克思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形成科学指导实践,从革命中参加斗争发现真理指导革命,从时代中发现课题拓宽视野顺应潮流,正因其实践性和发展性,因而具有科学性和普遍真理性。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性不是指维护其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指其科学原理和方法论通过和各地国情、时代特征相结合从而形成新的符合实际的科学理论不断解决现实问题,并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迸发出旺盛生命力,因而马克思主义总是有强大的理论解释能力,这是其普遍真理性的内在含义。

2、实现人民切身利益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动力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的指导思想,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决定的;马克思主义能否成为人民心中的指导思想,这是由群众的认知,观念、利益、需求等个人因素决定的。“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2](p.5),因而,关注人民心中诉求,实现人民切身利益是人民认同和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本原因,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深入推进的根本动力。

“‘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3](p.286),马克思始终把关注和回应人民的诉求作为其研究的初心,把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其人生的使命,人民性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是挫折史、斗争史、辉煌史,中国人民的历史是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能毫不动摇,是党的不断胜利和不断壮大的成绩巩固着,是社会不断进步和民族接近复兴的成就捍卫着,是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证明着。实践证明,影响群众认同和信仰马克思主义的真正决定性因素,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实践效果,即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就会紧紧围绕在党的周围拥护党,继而就会发自内心地认同和坚持马克思主义。

(二)把以核心阐释为时代需求作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点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终目的是意识形态上的凝聚、核心价值观上的认同上和日常生活中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自觉遵守,因而通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不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前提和必然内容,要避免马克思主义精英化和教条化,推进马克思主义通俗化和普及化。

1.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内容

邓小平同志指出“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长篇的东西是少数搞专业的人读的,群众怎么读?要求都读大本子,那是形式主义的,办不到。”[4](p.382)因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终目的不是使人民群众都像知识分子和理论家们一样研究本本,人民也大多没有足够的学术水平和时间精力去研究,形式主义的结果要么就是使人民只会从马克思经典著作里寻章摘句,或是把某些理论盲目生搬硬套到现实生活中;要么就是引起群众逆反心理适得其反,影响党的形象和马克思主义的普及。因而要引导人民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达到真学真信真用,使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能成为人民群众思想观念的自觉认同,社会实践的行动指南,从而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终目的。

2、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浓缩精华,是以当前社会发展现实为依据,提出的未来美好远景,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涵养,以新的时代精神为丰富,以道德行为准则为规范,是现实生活的文明指导,文化自信的鲜明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结,伟大复兴的担当彰显。必须坚定不移地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普及力度,引领社会思潮,构建价值认同,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奠定基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内容。十九届六中全会明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5](p.48)因而在当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掌握当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就是要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要明确这个思想是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脉相承,也要重点学习其根据新时代方位做出的原创性理论贡献;既要系统学习其针对国内治理方面的理论,也要有全球视野研究其关于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理念。贯彻学习习近平的相关思想,不仅是研究其理论价值,更是培养大局眼光和战略思维,创新意识和历史自觉。

3、与对立思想的斗争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内容

“党内如果没有矛盾和解决矛盾的思想斗争,党的生命也就停止了。”[6](p.306)这表明任何一种理论都是在同其他理论的斗争中发展起来从而赢得群众认同,都是在时间与实践的检验中彰显价值从而坚定群众信仰,失去了斗争也就失去了活力的源泉,失去了价值也就失去了理论的生命力。在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与非马克思主义(如无政府主义、泛劳动主义、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等)之间的斗争中彰显出自身的革命性和科学性,从而得到人民的支持和广泛的传播。在当今时代,马克思主义在与各种反马克思主义(如民生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文化保守主义等)斗争中彰显出科学性和人民性,从而捍卫了自己的指导地位。真理总是在与谬误的持续斗争中得到证明和发展的,正是通过同各种反马、非马的斗争增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同时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得到创新和完善。

4、理论宣传队伍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人才保障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自觉而非自发的活动,因而我们需要培养造就大批能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讲好的人才,这就需要政府牵头,引领社科院、党校、高校等科研与教学机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宣传渠道,企业与社会团体等社会各部门,整合各地人才资源,形成专业理论宣传队伍,覆盖社会各行各业,构成理论宣传人才队伍链和宣传链,向社会宣传持续发力。

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绝不是从理论到理论,从说教到说教的单向灌输。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队伍不能只专注于理论深度研究而与群众认知产生脱节,也不能照本宣科,做面子宣传工程,与群众生活脱离关系。打造专业化理论宣传队伍,既要能下笔如有神,根据群众认知能力、兴趣关注点与表达习惯上进行理论创新,即“写好稿子”;也要能说会道,灵活变通,跟群众打成一片,将理论有深度有温度地传达到群众观念和生活中去,即“讲好稿子”。结合两个变局的背景和新时代的历史方位,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队伍要针对关乎群众利益的民生问题,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相应理论,力求把理论说透彻,把道理讲清楚,从而增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服力,使人们清楚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点社会主义思想的具体性,针对性和可行性,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三)把以宣传教育为提升自觉作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切入点

人民群众不会在头脑中自发形成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要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人民头脑中系统的思想观念,实际生活中的鲜活指导,就要借助各种宣传教育手段有针对性地进行显性和隐形教育,媒体渠道的联结、教育对象的选择、表达方式的通俗是进行宣传教育的切入点。

1.载体上,扩大渠道抓宣传教育

新时代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和人们自主意识的增强使新媒体成为人们使用率最高的媒体形态,传统媒体已经难以独自承担起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任。新媒体的发展和普及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着许多不可比擬的优势,包括(1)受众地位突出:新媒体把受众作为主体,把受众的需要作为出发点,从而确定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方式和传播的目标等,突出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人民主体地位。(2)表现形式多样:通过各种客户端轻松获取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知识,使马克思主义不知不觉渗透到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起到无声无息的教化作用。(3)突破时空局限:只有新媒体才真正做到了无时间限制,随时可以实时发布内容、实时浏览讨论、实时覆盖传播,具有强烈的时效性。同时只要有设备,有网络,全球就可以进行无障碍交流交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外延”得到了相对无限延伸扩展。

新媒体有着巨大传播优势的同时,也会有网络双刃剑的负面效应,传统媒体在传播方面的劣势也不能否认其理论权威性的势能,要打通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联结通道,延长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有效链条,实现媒体宣传优势互补,凝聚起最大合力,发挥其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最大作用。

2.从对象上,靶向瞄准抓宣传教育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要在全体民众中形成社会共识,但一手抓不了所有民众,所以要有目标,有层次,分对象地抓宣传教育。

思想建党,理论强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首先是党内的马克思主义化。毛泽东号召一切有相当能力的共产党员,都要研究马克思主义,领导干部就是党内马克思主义化的首要群体。从领导干部的地位和作用来看,领导干部是国家形象的代表,是国家政策制定的主要决策人,所以领导干部必须带头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典型示范,这也是提高领导干部政治能力,筑牢领导干部信仰的党性根基。

青少年是党外马克思主义化的重点对象。青少年永远都是创新的主体,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和民族繁荣的生机力量,新一代青少年的整体素质直接影响着我国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能否实现。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创新意识、战略思维、全局眼光,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解决问题,已经成为青年一代的核心素养。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带来的信仰危机,政治意识淡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问题也影响了青少年的成长发展。因而对青少年群体进行马克思主义重点宣传教育,提高其理论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是顺势而为,势在必行。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由浅入深,由部分到全体的过程,我们不能幻想着“速胜论”,既要有着必胜的信念,也要做好持久战的准备。分层次,分对象,抓重点进行靶向宣传,解决主要矛盾,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深入推进打下坚实的基础。

3、从表达方式上,创新话语体系抓宣传教育

创新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体系工作早在革命时期就已经开始,并实现了突破。马克思主义在当时能在党内乃至民众得到了广泛传播,毛泽东在话语体系和表达体系的创新上功不可没。他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出了明确要求,“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7](p.534)从“农村包围城市”、“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三座大山”、“三大法宝”、“纸老虎”、“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到“发展才是硬道理”、“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再到“中国梦”、“老虎苍蝇都要打”、“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江山就是人民”。这些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带有鲜明中国风格的中国语言表述阐释,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更具通俗化,本土化,中国“话”的马克思主义就完全成为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要用大众语言来阐释马克思主义,即人民愿意听、听得懂的语言来阐释。列宁曾对马克思主义与大众关系作了经典概括,“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8](p.467-468)。马克思主义归根结底是服务于人民群众的,若不被人民群众所掌握,只是“曲高和寡”,“知音难觅”。所以各个社会层面,要改变“之乎者也”的风气,改变以“晦涩难懂”为高级感的错误认知,改变“通俗化”即“低级化、庸俗化”的落后观念,使马克思主义从“阳春白雪”成为“下里巴人”,从“晦涩难懂”到“深入浅出”,逐渐“飞入寻常百姓家”。

(四)把以同向同心为助力助推作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支撑点

1.党的坚强领导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保证

理论的输出,价值观的构筑主要取决于真理的力量,但没有行政的力量,理论就没有广大的阵地足以立足,没有完备的舆论格局足以传播,没有坚强的领导足以发展壮大 。理论大众化本质上是把党的意志转化为社会共同意志,因而领导力量是理论顺利推进的组织前提。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统筹安排、部署落实,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成为党的建设必要内容、社会生活的常态化安排,而不是书面文件和空头标语。

路线、方针、政策的科学性是党的生命,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深入推进的动力。中国共产党统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包括:第一,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永恒课题,要根据新时代的社会发展特征和受众群体的特质特点,科学制定好宣传教育的目标与规划,方法与进程,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深入推进有章可循,有策可依。第二,健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条件保障,广泛调动起社会各界宣传教育马克思主义的积极性,为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后备支持,比如提供学习活动场地、相关宣传材料、宣傳学习平台、加强理论学者队伍建设等等。

2.社会各界的同向前行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推动力量

我们在根据受众群体特点进行马克思主义的设计、宣传、教育,即“需求侧改革”的同时,也要在宣传的供给方面进行“供给侧改革”。理论工作者和学者队伍组织的慕课、专题演讲、学术论坛等为大众提供了高质量学习平台;高校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的主阵地,除了课堂教育等理论灌输,各地区各学校联合组织的下基层、进社区、去农村进行的宣讲活动也举办得有声有色,成效突出;媒体在舆论宣传时进行的马克思主义隐形教育则起到了无处不在的教化和渗透作用。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不仅是党的责任,也是学者队伍、高校、媒体、企业等社会各界的责任。“百花齐放才是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能否真正落地生根,能否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要靠社会各界的力量推动宣传。社会各界要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从被动转化为主动,形成自觉状态,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构建良好的社会氛围,形成强大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

[1]谭杨芳.锲而不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N].经济日报,2020-10-13(10)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邓小平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6]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作者简介:贺玲玲(1998—),女,安徽安庆人,西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电话:15650098825 鲁宽民(1964—),男,陕西西安人,西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大众化马克思主义
新媒体技术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影响研究
浅析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发展状况
新时期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路径研究
如何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大众化教育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探究
浅谈新时期群文辅导工作的特征
关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思考
用大众化方式推进理论大众化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