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社会工作介入下大学生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研究
——以新疆某高校为例

2021-12-30阿地拉古丽阿不力米提

科学咨询 2021年1期
关键词:诈骗大学生学校

阿地拉古丽·阿不力米提

(新疆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南校区 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

随着互联网、电信业的不断发展,近年来,利用电话、短信、网络等方式进行虚假信息诈骗犯罪十分猖獗。今年以来,全国范围电信诈骗金额达到7000亿元,诈骗名目繁多,涉案人员众多。首先,该承认的是,电信诈骗是我们进入互联网信息时代后的产物,是人性中的恶首先利用当代先进的信息技术所进行的犯罪行为。因此,它不同于传统的诈骗手段,而是往往通过软件、信息、电话等方式,远在千里之外遥控进行。因此,对于电信诈骗的侦破往往存在难度大、代价高、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其次,电信诈骗具有针对性强,蔓延性较大,发展迅速,手段更新快,团伙作案等特点,这在无形中加大了打击此类犯罪的技术难度。基于上述原因,心生邪念的人愿意去铤而走险,存在侥幸心理,这也是电信诈骗数量爆炸增加的原因之一。

高校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避免不了电信诈骗的侵袭。首先,准大学生刚刚从相对封闭的高中校园环境进入到相对开放的大学环境,生活经验和判别能力缺失,疏于防范,并且缺乏自我保护意识,考虑问题还过于单纯,涉世尚浅。电信诈骗分子往往只需通过小小的诱惑,就可以让准大学生落入他们编制的巨网之中,而结果往往是“人财两失”。这些主客观的原因导致大学生是整个电信诈骗的最大受害者。但目前,针对大学生电信网络诈骗的专题研究较少。只有在了解大学生电信网络诈骗现状的基础上,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电信网络诈骗的措施。从这一思路出发,本文在新疆某一高校从文献研究和实证调查研究出发,通过高校和当地派出所的协助了解了大学生受骗现状,并通过数据进行了归因分析,最后探讨了大学生电信网络诈骗的防范措施。[1-3]

一、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选择了新疆某一高校曾经受骗过的大学生进行调查,联系受骗对象100人进行提出访谈要求,其中有89人参与了此次访谈。

(二)调查方法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取文献研究法和二次分析法,通过对本所大学和当地派出所进行协商,以此来收集大学生电信网络诈骗的相关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

调查内容:主要有本高校近两年受过电信网络诈骗的学生数量、受骗主要类型、受骗学生年级分布、电信诈骗滋生的影响等相关问题。

统计分析方法:访谈部分通过提前制作的访谈表以边问边记录的方式做记录,然后统计派出所那边得到的数据,将结果录入EpiData3.2软件后导入到excel表格并对其结果进行数据分析。

二、概念界定

学校社会工作

学术界将学校社会工作界定为社会工作者根据学生与学校的实际需要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理论与方法,针对学生、教师、家长、社区开展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疏导情绪、挖掘潜能等。学校社会工作的内容包括:帮助学生疏导不良情绪、增强社会适应力、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纠正错误认知与行为、形成完整人格;协调教师与学生、家长与学生的关系形成良好互动;协调学校、家庭、社区的良性互动与交流,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4]

三、学生受骗特点与归因分析

(一)学生受骗特点

通过与高校和当地派出所人员的沟通,笔者发现近两年学生受欺骗的数量不断增长。由于电信网络诈骗的形式多变、加之学生防范工作没有做好,有些学生存在连续被骗的情况。因此,针对不同因素,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剖析其网络诈骗的整体特点,其一是受骗学生的主要类型,其二是受骗学生的年级分布,其三是电信诈骗滋生的影响等。

1.受骗学生的主要类型

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持续高发,诈骗分子紧跟社会热点,诈骗手段与技术不断翻新升级,团队分工走向专业化,加上近期个人信息泄露现象严重等原因,大学生刚入大学且防范意识薄弱而成为受到诈骗侵扰的主要群体。笔者通过对参与访谈的89人进行数据二次分析,将诈骗形式分为六大主要类型,有仿冒身份类、兼职类、购物类、高额返利类、办理贷款类以及其他类型。其中,仿冒身份类占据参与访谈人数的29%、兼职类占31%、购物类占24%、高额返利类占8%、办理贷款类占5%、最后是其他类型的占3%等。由数据可知,受骗类型以兼职类、仿冒身份类和购物类为主。三者总数占该校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84%。这说明这三项是学生最易忽视,同时是犯罪团伙最容易达到犯罪目的的诈骗类型。

2.受骗学生的年级分布

在校大学生电信网络诈骗受害人员的范围广。笔者统计了该校近两年发生的电信网络诈骗学生数量,并对参与此次访谈的89人的年级进行分类,发现受骗学生是大一年级的人数占总数的33%、大二年级的学生占26%、大三年级的学生占13%、大四年级的学生占17%、研究生一年级学生占5%、研究生二年级学生占2%、研究生三年级学生占3%、博士研究生占1%。

在89例受骗学生数据中,大一年级和大二年级学生总数占59%,由此体现出电信网络诈骗在低年级发生的比例较高,具有低年级化的特征。

3.电信诈骗滋生影响

不法分子将目标对准高校,利用高校学生社会认知能力较差,防范心理弱的劣势,针对大学生进行诈骗。笔者通过对89位受骗学生的访谈发现,大学生一旦遭遇电信网络诈骗不仅会带来经济压力影响其正常生活,还会影响大学生人际沟通关系、使其学习处在困境中难以前进,甚至会出现情绪低落、自我怀疑,最终导致抑郁自杀等严重的心理问题并引发相关事故的发生。[5-7]

(二)归因分析

本文通过访谈和数据二次分析后得出了电信网络受骗大学生的受骗特点,同时由分析访谈记录总结出了引起受骗的原因有以下三点内容:大学生个人防范能力差、正式支持不健全、非正式支持力度不够等。1.大学生个人防范能力差:首先是大学生法治意识缺失,其一是学生个人尚未形成法治思维,助长了不正之风,其二是受骗后维权意识差,采取补救措施不及时;其次是主动防范能力不强;最后是学生本人消费观念非理性。2.正式支持不健全:首先是公民信息保护力度不足。其中包括社会对于公民信息保护力度不足以及学生本人对个人信息疏于防范。其次,学校宣传防范需要改善。其中,学校社区宣传手法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校方宣传形式单一,宣传深度不足。3.非正式支持力度不够:首先是家庭教育还不完善。其中有家庭环境缺乏对学生本人防范诈骗知识的教育能力,还有就是家庭教育中情感支持薄弱。其次是朋辈群体负面影响大,其中是同学、朋友等的不良行为会给大学生本人带来负面影响,并且当学生受骗时受到朋辈群体的支持力度较小。

四、总结与建议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给大学生带来便利的同时,电信网络诈骗现象也时有发生。只要大学生增强安全防范意识,不要相信天上掉馅饼这一说话,并且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相信大学生就能够有效地避免网络诈骗的发生。本文在调查和实务的基础上提出了内嵌式的方法,将学校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方法和负责高校社会工作的辅导员教师日常工作相互融合,并运用到学生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实践之中。加强学校多部门的合作,用优势视角和社会支持指导防范诈骗工作及对诈骗学生进行事后干预,同时又对没有受骗的学生进行风险防范意识建立、增强能力建设,这些也能够对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起到补充和改善作用。与此同时,增强学生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一种能力建设,也能够促进学校教育功能的完善,并以此来构建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8]

五、研究不足之处

本文书写过程中通过文献查阅、访谈和数据收集并二次分析数据发现现存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工作有以下三点不足之处:1.首先是学生自我教育仍需强化,学校社会工作负责人也没有依托群团组织成立一支专门的志愿者或学生团体队伍,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还需强化。2.其次是家校共建需要提升,高校与中小学教育不同,受地域影响,在实务过程中与家庭联系较少,应该更多发挥“三进两联一交友”的作用。3.最后是理论贯穿还应加强,在现状、归因分析、开展介入以及提出建议方面还应重视理论的贯穿性,行文思路要加强其逻辑性表达。我们要在以上三方面进行改善,为之后做研究的学者提供借鉴。

猜你喜欢

诈骗大学生学校
特别提醒:收到这条诈骗短信,千万不要点!!
诈骗
远程诈骗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学校推介
诈骗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