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现状与育人机制构建

2021-12-30双内青

吕梁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专业课课程思政价值观

双内青

(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 学生处,山西 汾阳 032200)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12月7日至8日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建设作为新时代高校教育理论的重要命题愈来愈广泛深入。本文试从目前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构建机制三方面进行分析思考。

一、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共同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课程思政主要形式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到各门课程中去,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同向同行,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实现协同育人[1]。

高校承担培养社会合格人才的主要任务,是输送人才的主阵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课程思政建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居于关键环节,是学生政治思想素质培养的主渠道,高校要构建有效的“课程思政”育人机制,有效提高学生思想修养,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目前,高校正在构建不同形式的课程思政教育机制,努力把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起来,同向同行,对学生进行协同教育,但在实际过程情况复杂,标准尺度难以把握。

(一)学生对思政教育漠视

思政教育居于高校学生各种教育任务的首要位置,贯穿学生学业生涯的整个过程。而现实中思政教育的重要性未能深入学生头脑。据调查大部分的学生认同思政教育,少部分学生不认同。在重视思政课的程度上,有半数的学生对思政教育存在误区,认同度低,对思政教育层面的学习任务投入精力比重偏少。主要表现为对思政教育领域的课程不重视,对思政教育的内涵领悟不深。思政课学习的主要目的处于应付考试层面,并不是涵养自己的政治思想品德。学生比较重视专业课学习,不能深刻理解专业课思政元素的重要性。虽然国家一直提倡德智体美劳五育并重,并且德育处于培养目标的首位,但学生的认识短时间不容易改变。学生片面认为思政教育可有可无,导致思政课思政课程内容不能有效的融入自己的思想培养理念中,而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就更不会挖掘。

(二)专业课教师转变理念困难

课程思政建设在高校推行困难,在于专业课教师教学理念难以转变。一是专业课教师在思维领域存在误区:把思政教育归结为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的职责,专业老师承担专业课教育,教育任务只限于传授学生专业知识。二是受错误升学就业观的影响,对“立德树人”深刻内涵认识不足,学生思政教育主要通过思政课教师、辅导员进行,专业课教师基本不参与学生思政教育。专业课教师关于思政元素对学生培养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处于空白,不具有“课程思政”的意识,课堂教学以传授专业知识为主,没有深挖专业课中的思政教育资源。传统固有的教育观念短时间难以转变。

(三)高校管理理念具有局限性

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课程建设管理的重要项目。目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方案还不完善,对课程思政教学工作推进程度有限。虽尽可能提供一切条件进行课程思政建设,但效果并不明显。一是课程思政虽然在学校课程建设中形成了广泛共识,但目前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不大。二是教学管理成效低。从课堂教学管理的实际情况调查来看,高校对教学管理只是宏观管控,精准指导有限,课程思政建设不能深入教学的各个环节,不能全方位整体性地有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三是考核缺乏科学性。考核指标不健全,对教学中的思政教育元素不能正确评估,教学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没有准确的评估机制,管理尺度有限。

二、课程思政推行困难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对自身发展认识不足

学生对自身培养目标认识片面。学生的认识理念中专业知识及能力培养位居第一位,思政教育处于可有可无的位置,思想层面认为思政涵养不决定自己的未来,只有学好专业课才能有好的发展前途。学生认为思政教育对学生的发展作用不明显,而专业课知识学习的好坏及能力的大小直接决定自己的前途命运。高校的思政课教育,在学生的思想观念上只是作为考试的一门功课,学生不在乎思政课考高分,只要合格就行,甚至有的学生逃离思政课去学专业课,对思政教育的接受处于被动。他们对提倡的课程思政建设认识不深,不懂得“立德树人”的真正含义,不懂思政教育决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影响自己的道德水平。

(二)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认识不到位

课程思政建设的提出具有时代性,是教育部近期提出的学生思政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还处于初始发展时期。很多教师对课程思政建设深入理解不够,整体的有规模的课程思政建设体系形成时间不长。鉴于此,高校的专业课教师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思政教育意识淡薄,对于全新的育人模式在短时间内把握不准,对国家提出的课程思政建设处于浅层认知状态。反映在教学上不懂得如何挖掘专业课中的隐性思政元素,不能很好地把思政内容融入课堂教学,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不能很好协同。

(三)社会对思政育人的认识有偏差

高尚的思想道德是社会的主流思想价值观,社会普遍崇尚德教。国家提倡物质和精神两手都要抓都要硬,都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但在西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价值观的影响下,人们对物质享受很看重,很多活动都是以物质利益为主,导致精神价值相对减弱。社会上很多企业单位只看重技能、能力,这导致一种错误的理念产生:培养技能是最重要的。高校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重专业教育轻思政教育,导致思政教育苍白无力。

三、构建有效的课程思政建设机制

针对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高校要构建有效机制,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大格局,扎实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一)构建主流价值观引领机制

社会转型时期,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必然引起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深刻变革,这种变革反映到大学生的观念层次上,则表现为价值观的冲突和更新[2]。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呈不断变化的态势,针对这种情况需用主流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的思想发展。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引领作用,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熏陶作用,建立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

1.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的思想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大学生居于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要抓住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特征、核心内涵和实践要求,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想教育意识,内化精神,外化行动,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增强对党、对国家的政治思想认同,培养家国情怀,坚定“四个自信”。

2.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大学生的道德情怀。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习近平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最核心的就是其中的一套思想理念、价值观和民族精神。高校思政教育领域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的思想教育资源,引领大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涵养高尚的道德情怀。

(二)构建主体与主导互动机制

根据课程思政的思想、观念、模式的要求,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适应课程思政的教学要求“导”好每一节课,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的发展的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个性,鼓励学生敢于动脑、动手,动口,主动参与,学会学习,学会创新,积极主动与学生有效互动,主导价值得到更充分体现,发挥其正确的主导作用。学生要积极主动参与,发挥能动性,把课堂内容内化为自己的认知行为,通过积极的师生互动推动课堂教学活动,提升自己的学习体验、学习效果,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政治思想素质。学生的良好思想政治道德素质通过课程思政教学活动来实现,达到思政教育目的。遵照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根本性问题,形成教书”和“育人”为一体的课程理念。

(三)构建“三全育人”的组合机制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简称“三全育人”)的要求。“三全育人”是高校立德树人的主抓手。高校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意见精神,构建高校“大思政”育人格局,建立健全立德树人的长效机制,全面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整合教育资源,集中所有教学力量,为开展思政教育拓展平台,调动一切因素齐上阵。课程思政是“三全育人”的主渠道、主阵地。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实现全课程育人;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实现多维度育人。这也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客观要求的重要举措。全员育人不仅包括学校教师,还指学校的其他教职工、社会以及学生的原始家庭等全体教育支撑,需要学校、家长、社会的合力作用;全方位育人,既包括学生学习生活的教育环境、校园环境、教学设施等硬件设施,还包括教师及其他教职工对待学生的态度、教育及管理能力以及教学内容等软件条件;全过程育人是指教育所涉及的广度及深度,它不仅包含教育为高校学生在受教育期间所带来的影响,还涉及毕业之后甚至一生的影响[4]。

(四)构建课程思政认同机制

高校要按照“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提升广大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意识,在所有专业教学中渗透课程思政理念,使课程思政理念在所有专业课中形成广泛共识;要建立课程思政下的课堂教学建设体系,打造课程思政精品课程、示范案例、优秀课件,提高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水平;要优化教育教学评价机制,制定合理的考核评估方案。

“课程思政”是一个新课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丰富和创新,需要高校上上下下,各级管理层和全体教师携手同行,共同推进。

猜你喜欢

专业课课程思政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基于案例教学法的饲料专业课教学策略——评《饲料学》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微信在中职汽修专业课教学中的探索与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