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旧村庄更新势态浅析

2021-12-30薛汪祥

家园·建筑与设计 2021年3期
关键词:自组织城市更新

薛汪祥

摘要:本文从系统论中耗散结构理论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三旧”改造中旧村庄的影响因素和构成体系,归纳出旧村庄是一种多元多组分的开放系统,提出了更新的旧村庄是一种耗散结构,以此揭示了旧村庄远离平衡态和涨落效果放大的现象,推断了部分旧村更新的条件及时机,总结了作为耗散结构的旧村庄更新的价值。以自组织理论中的耗散结构理论分析旧村更新问题,有助于厘清旧村所涉及的影响因素,探索更新启动的恰当时机,为后续的城市更新和发展提供理论上的依据。

关键词:城市更新;旧村庄;耗散结构;自组织;涨落

中国几十年的城镇化发展造就了如今经济的繁荣和城镇风貌的迅速变化,而近年来许多一线城市逐渐出现了新增建设用地供应困难的情况,每年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缺口也在逐步累积,如广东等地区的城市发展将从增量开发逐渐向存量盘活推进。自2008年广东省提出针对旧村庄、旧城镇和旧厂房为对象的“三旧”改造至今已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并涌现了一批示范性的改造项目,显著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改善了居民人居环境。

旧村庄在更新中属于用地普遍较大,主体相对复杂的对象,这两个特征容易衍生出用地零散、缺口较大、意愿不统一等问题。然而,在集体所有的土地权属背景下,合法建设量限制和不断与相邻城市共鸣的经济发展形势存在矛盾,村落自由发展的模式与城市化进程中的规划建设条件也存在差异。旧村更新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将成为存量发展下的关键点,对其更新条件、时机和价值的研究也就尤为重要。

耗散理论是系统科学领域“新三论”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协同学并称为“自组织理论”②。如今自组织理论的研究和应用已经从热力学扩展到生物学、社会学等复杂自组织系统,有助于分析复杂开放系统从简单向复杂发展的过程,对于旧村这一具有复杂运行规律和开放的社会系统具有借鉴意义。本文以其中的耗散结构理论为基础,比对旧村与该结构的相似形态;推断旧村进行更新的合适时机;探讨该理论下旧村更新的主要价值。

一、基于耗散理论下旧村系统形态分析

城市更新视角下的旧村落态势具有诸多特征,一方面影响旧村发展的因素多元化,且受到临近城镇发展趋势的推动,资源和信息交换量急剧提升,另一方面保持非稳定状态使旧村发展临近突变阈值,细微的涨落都会成为焦点,随时会成突变的诱因。

(一)旧村为多因素影响的开放系统

具有更新价值的旧村系统包含多个活跃的影响因素,甚至是多层次的组合共同影响的系统。以广东省城市更新为例,当一个村落作为“三旧”改造项目的实施对象时,一般会先被纳入“三旧”标图建库中,既在一定程度上初判了改造条件,又为后续改造规定了相关的指标。同时,土地利用现状、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三区四线”③等要素会作为既定的规划与限制条件对旧村更新作出要求,而旧村的权属情况、现状建设情况和改造主体意愿将影响更新的进展。出资方对项目的最大建设量,建成后的业态也有相应的考虑。更新政策下,项目会产生公益项目,提高非经营性用地比例,优化人居环境,是政府愿意推进村落更新项目的重要原因之一。仅一个旧村更新项目就有权属方、政府和投资方三个方面相互博弈,项目外还有自然条件、法定规划等各层面要素持续影响,因此待更新的旧村必定为一个多要素共同作用的系统。多要素是系统的基础,而大量的系统基元甚至多层次组分,是产生耗散结构系统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要素的相互影响会加速耗散结构的形成。

旧村还有一个重要特征为开放性,即待更新旧村一般为一个开放系统。旧村若是因自然或社会原因,断开与外界的沟通,无法获取新的信息,仅仅通过村民与自然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会极大降低其发展的速度,减缓突变的几率,形成一种平衡态的自然村落。而更新项目中常见的“旧村”多与外界有频繁的物质和信息交流,具有相對良好的区位条件,甚至位于城市边缘或城市内部。庞大的信息交流和物质交换量使旧村长期处于一个非平衡的状态。

(二)旧村处于远离平衡态

频繁的物质交换和大量的影响因素会使旧村处于一种非平衡的状态。前文所述相对封闭的自然村落则会趋于一种相对的平衡。有别于自然科学中的各种现象,旧村的远离平衡态不是以时间点进行描述的活动,而是一种更为宏观的现象。不同时间点上,村内的权属、用地甚至建设量可能不会有变化,但在一个时间段内,旧村与周边相比,依然具有较高的经济增长,建设量变化等情况。这种具有宏观流动,随着时间而不断变化的势态是耗散形成的重要条件,一般称为“远离平衡态”,对应到旧村更新的历程中,可以理解为旧村发展进入瓶颈,政府和投资方开始关注的状态,是旧村改造前的临界点。

(三)旧村具有易突变的涨落放大现象

更新本身就属于一种“突变”,因此依据耗散结构理论,旧村更新前会存在一个临界点,在此时的要素变化所产生的影响会放大,进而引发整个更新的展开。一般来说,村落总是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如建筑加建,房屋拆除,上层规划调整,外部投资,集体土地产权变更等,这种现象在一般情况下并不会引发更新,属于村落发展过程中正常的“涨落”现象。但是当村落成为“旧村”,进入“易突变”的状态时,普通“涨落”的影响会被放大,一方面涨落可能导致平衡的破坏,使“远离平衡”态的旧村产生无法还原的变化,另一方面可能引发其他要素的“涨落”现象,形成链式反应。以旧村实际来说,村民的建设行为突破限制,引起政府部门关注,打破原有平衡,进行更新。又或是周边连片开发,上层规划调整,从而开展更新。旧村中的涨落之所以效果明显,本质上是因为旧村体系的失稳已经为突变做好了必要的准备,同样的涨落对于更新这一耗散结构的形成起了触发作用。

二、基于耗散理论的村落更新条件推断

旧村更新需要合适的契机,即一个能有效放大的影响因素,以前文所述三个层面来说,政府项目征地、规划调整等政府行为,合作单位注资开发,土地权属的变更以及持续的开发建设,都可能成为触发更新的“扳机”。在此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对更新条件进行合理的判断,即何时形成“远离平衡态”达到村庄发展的阈值。过早介入将需要更多的投入,介入方可能需要更多的让利才能触发旧村更新。而太晚介入,旧村一般已经自行进入耗散结构,向一种自发的稳定结构发展,若想按规划或者效益最大的方案再行改造,则需处理原先的发展惯性,并为此进行成本难以预计的投入。

(一)旧村庄更新的系统形态前判

以耗散结构理论看来,旧村庄首先要符合多要素共同影响的开放系统这一前提,即前面提到的封闭的自然生长村落即使在土地利用现状、建设量、开发政策等要素上达到阈值,也很难进行常规的更新活动。这种形态的村落接近发展临界点时有可能发展停滞,呈现出传统村落的状态;更大可能将转变为开放状态,并不断与外部进行资源和信息交换,丰富自身。

开放的多要素作用系统是旧村庄形成耗散结构的前提。因此旧村庄多具有相对可观的交通条件,活跃的生产生活及拆旧建新活动。许多旧村庄的活力甚至超过许多城市的老城区。在与外部进行信息和资源交换的过程中,受外部影响,村内建筑形式、体量向城市靠拢,逐渐与传统建筑风格和村落格局形成差异。相对无序的建筑风格,适度的区位条件及活跃的经济情况,是临近阈值的旧村庄呈现的外在形态。完成对旧村庄系统结构中活跃要素和开放体系的初判,就可以对其中的临界要素进行评估,进而推断合适的介入点和介入时机。

(二)旧村更新前要素临界值预判

因为旧村庄属于村集体这一社会系统的外在物质表现,所以村民的观念是旧村庄更新最先应考虑的问题。虽然村民的意愿会随着其他要素的变化,但统一的改造意愿能有效降低合作方在项目推进过程中的阻力,提升沟通效率,节约时间和成本。

其次是上层政策和规划形成发展导向和建设规模限制。如总体规划调整,会改变城市的强制性内容,同时对各个地区作出相应的产业定位,以此影响旧村周边的业态和功能,引发旧村更新,以适应周边环境变化。同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建设用地规模调控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约束村庄地块建设量,或是对村庄及周边提出新的定位。包括政策、规划甚至法律在内的上层次内容变更,会给予旧村适宜更新的条件或者收紧旧村发展空间使其不得不转向更集约节约的模式。

村民的活动是数量最多,最为活跃,也最为重要的影响要素。与村民更新意愿不同,村民活动本身一般不围绕旧村庄更新活动,而是以自身利益出发。如村民对自身房屋的建设,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其建设量会不断增加,建设质量也逐步提高,速度也逐渐增加,当建设量达到合法最大值的时候,是各方利益最为平衡,最适合进行更新的状态。同理,农村集体产业的发展情况开始起伏,业态发生较大变化,出现失衡的趋势。或村内建筑租用情况变多,外来人口增加至村容纳上限等情况,都属于旧村中的要素发展至临界点,要素的持续涨落容易引发耗散结构。

无论是政府、村主体还是合作方,在介入或开展更新的前期,应对旧村庄的发展现状作出判断,摸索最合理的介入时机,预判更新所需周期和成本,将更新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最大化。

三、耗散结构理论研究旧村更新问题的价值探析

耗散结构理论近年来进行了大量横断研究,其重要原因在于揭示了非平衡和“涨落”才是系统的常态,同时“非平衡态”既不是失衡,也不是平衡。这一观点重塑了许多系统研究的体系,诞生出了原先不被探知的成果。该理论应用到旧村庄更新中也一样能够提供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意义和价值。

(一)旧村庄更新引入耗散结构的理论意义

村庄最具有历史的人类社会活动产物之一,以耗散结构与旧村庄的更新现象进行比对,可以归纳出大量相似之处。首先,更新活动属于旧村庄在人类活动影响下产生的一次非线性突变。因微小的因素的变化进而引发更新与耗散结构中“远离平衡态”时的“涨落”放大现象极为类似。具备良好更新条件的旧村庄属于多元素共同影响的开放系统与能形成耗散结构的系统一致。因此可以说耗散结构理论适用于分析旧村庄更新的问题,具有更新条件的旧村庄处于一种“远离平衡态”。通过对旧村庄更新方式和过程的研究,有助于丰富耗散结构理论的研究内容,同时也可尝试将与旧村庄同为人类社会活动载体的城市作为研究对象,拓宽研究视野。

(二)耗散结构理论在更新中的实践意义

跨學科综合交叉研究一般能在实践上给予传统学科新的实践方法。旧村庄更新一直以来都基于传统的规划学科,善于以原有规划,土地资料和未来发展估算来制定相应的实施办法。以系统论中的耗散结构理论来研究旧村庄更新问题,首先如文中所述,有助于判断旧村庄更新的要素临界值,通过合理的估算各要素的势态,能合理判断推动更新的时机。其次,耗散结构理论是一种时间—空间结构,描述的是从无序到相对有序的系统结构变化历程,可以用一个突变函数进行表达。通过精确函数中的影响参数,能够以较为科学的方法预估更新历程和投入情况,以此制定相应的分期计划。从更为宏观的角度来看,区域内的更新活动本身也是一种耗散系统结构,通过对足够数量的影响因素和更新经验进行分析,能有效制定相关的更新规划,合理开展相关活动。

四、结语

本文以耗散结构理论为基础,对旧村庄更新的态势进行了比照分析,推断了旧村庄更新本质上是耗散系统中的一种突变现象,并依据该理论尝试应用到旧村庄更新时机判断,更新投入估算,更新价值评估等几个方面,以此说明耗散系统理论在更新活动中的适用性。通过理论和实践中可能出现的耗散理论应用方式,归纳了该理论作横断研究的主要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国国土资源报. 城市存量建设用地再开发案例与建议[J]. 中国国土资源报.

[2]张其邦. 城市更新的时间、空间、度理论研究[M]. 厦门大学出版社,2015.

[3]张其邦,马武定. 空间—时间—度:城市更新的基本问题研究[J]. 城市发展研究,2006,13(4):46-52.

[4]麦谦敏. 浅谈城市更新的自组织理论[J].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13).

[5]贾志强. 城中村形态更新的自组织模式研究[D]. 太原理工大学,2006.

[6]宋立新. "三旧"改造中的公益性项目供给机制研究——基于公共物品理论的思考[J]. 城市观察,2011,12(2):67-75.

[7]米丹. 社会与自然的“共序”发展——从耗散理论看社会可持续发展[J]. 系统科学学报,2008(2):28-33.

注释:

①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和突变论是本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陆续确立并飞速发展的三门系统理论的分支学科,因研究成果丰硕,被称为“新三论”

②指无序、复杂的开放系统中形成耗散结构的过程

③城市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城市规划蓝线、绿线、紫线、红线

广州市城市更新规划研究院

猜你喜欢

自组织城市更新
点线面结合推进城市更新行动深化
城市更新与房地产发展
常谈常新的城市更新思路
城市更新之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与生态更新
多子群自组织聚合的PSO数据分类
市场主导、利益共享:城市更新的深圳实践
网络集群自组织特性对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影响研究
群体智慧与教育研究
建筑设计基础教育中“体”与“空间”形态的自组织
基于系统自组织理念指导教师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