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历史教学中唯物史观培养策略探究

2021-12-29戚佳松

科学咨询 2021年34期
关键词:唯物史观历史探究

戚佳松

(江西省南昌市第一中学 江西南昌 330006)

初中时期的学生学习能力有待培养,学习思维也有待发展,大多数学生在接触历史教材时,会对其战争部分拥有强烈的兴趣,而对唯物史的发展,则学习积极性明显不足。而唯物史观的培养,可以增强学生对历史的感知能力,并且熟悉历史发展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此让学生明白,学习历史不只是为了自己的成绩,而且是为了接下来的社会发展负责的学习行为,为学生创立学习动机。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唯物史观培养的重要意义

唯物史观最早由马克思提出。唯物史观的培养旨在让学生明白历史,学习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规律,并且使其能够感受到更为广阔的历史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的唯物史观展开培养,能够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的意识,并且让学生在课堂之外,也能让成对历史自主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在课堂上拥有事半功倍的学习效率。除此之外,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的唯物史观进行培养,还有利于让学生在知悉社会发展规律时,能够更好地体验社会,并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思想水准,以此改变学生的行为,让学生能够明白自身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社会与历史之间的关系。同样也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历史源于生活,生活也离不开历史。同时,教师对历史唯物史观的培养还能够促进学生端正自身对历史的学习态度,使学生不再认为历史学习只是提高自己的历史成绩,或者历史学习是战争史的全部载体。学生在历史学习后,不仅能够有效记忆,还能拓展其学习视野,让其通过信息化生活,实地调查等途径来了解历史知识,加深其思考深度,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形成良好探究氛围,使学生愿意参与到课堂中提升自身的历史综合水平,以此为学生以后能够成为符合社会标准,对社会负责的复合型人才做好铺垫。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唯物史观培养的具体策略

(一)课堂融入党史教育,强化学生唯物史观

学生在进行历史学习时,总是认为历史学习偏简单,并且拥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于是放松了自身的学习心态,这就是学生虽然能够提高自身自主探索欲望,但是也容易遇到困难就产生放弃的想法,不有利于对学生唯物史观的培养。所以,教师应当先取融入党史教育,端正学生历史学习心态,达到在历史课堂中增强学生唯物史观的教学目的。教师在课堂中融入党史教育,强化学生唯物史观时,教师要从学生的学习点出发,设计教学内容的同时也融入趣味性元素,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学习难度[1]。例如,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部分教学内容的时候,学生一开始会对中国成立的第一天感到好奇。但是随着课堂的开设,学生虽然见识到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但是不知道党为我们人民做了什么,这时教师就可以结合党史教育来强化学生的唯物史观,首先,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解释什么是共产党以及共产党发展的由来和历史,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史,诞生在战火之中,并且逐渐发展到现在,而中国正是特色社会主义以及共产党最大的载体。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产生各种问题,如:共产党的领导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质的变化吗?教师可以基于学生的问题,回答学生:“在我国,人民之所以坚持党的领导,是因为党不仅拥有正确的思想观念,而且能够在发生困难时,会及时地伸出援手,这就是党的责任感,况且由于党的正确领导,以及多次的人民会议,人民的生活又有了一步一步的变化,相比与初期,我们的生活已经产生了质的变化。”许多学生在经过本节课学习之后,获得了对党的正确初步认知,自身也认识到历史发展和人民社会以及党之间的相互联系,促进了自身唯物史观的发展。

(二)丰富历史探究方式,提升学生历史体验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教学往往以培养学生最终学习效果为目的,经常采用灌输式教育来让学生硬性吸收历史知识,这虽然能让学生掌握大部分历史知识,但是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积极性也开始逐渐丧失。所以,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的唯物史观进行培养,教师就要丰富历史课堂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历史学习体验,以此在增强学生历史思维的同时,也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促使师生之间积极交流问题,解决学生学习的问题,促进学生历史体验感的提升[2]。例如,学习“三大改造”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利用互联网资源搜索当年有关三大改造的历史纪录片,通过视频剪辑其中内容,设计有效视频,供学生在课堂上观看。一开始,学生认为本节课的学习难度并不大,于是在探究完毕之后,开始扰乱课堂公共秩序,这就不能使课堂的教学效果达到目标。教师可以选择在此时丰富学生的历史探究方式,组织学生观看教师做准备的教学资源。学生观看后会对历史产生新的感官以及课堂体验,根据教师询问,学生还反映出了自身初步明白了在课堂中对历史学习探究的意义,也认识到了社会前进与历史学习的必然关系。接下来的历史学习中,学生也会尝试预测在党的领导下,接下来还会产生什么样的生活政策,以此来让学生更了解社会,也更了解历史,达到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唯物史观的教学目的。同时,由于学生思维较为活跃,学生在经过本节课学习之后,也会在课堂之外对历史知识进行自主探究,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历史学习意识。

(三)结合思维导图,清晰学生历史思路

教师根据观察发现,大多数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总是对教材上的内容进行笔记记录,或者用不同色号的笔来标注出不同重要的知识内容,但是在标注完毕或者用笔记本记录之后,学生从不主动去翻看自己所记录的内容,这无法使课堂的教学效果达到所预期的目标,也无法让学生通过自主复习感受到历史和社会之间发展的必然关系。所以,教师可以结合先进的思维导图学习法,让学生感受到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并通过思维导图看到历史发展与社会构成之间的有机联系,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唯物史观的养成[3]。例如,学习“艰辛探索与社会成就”这部分教学内容的时候,由于本节课的历史思路较为分散,分为“艰难探索”探究部分以及“社会成就”探究部分,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将两者区分混乱。教师在教学时在黑板上绘制一个思维导图框架,将“中国社会”填充到思维导图框架中心,并且由此发散出“艰辛探索”“社会成就”两大模块,让学生先自主进行思考和讨论,在这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当时的人民要进行艰辛的探索?”“这些成就给当时人们生活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或者说中国由于这些成就,对中国的国际地位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以此使学生通过思维导图框架的辅助认识到当年的中国进行艰辛探索,不仅是因为国内需要也是外势所迫,但是中国某一些成就,在研发出来之后,对国际社会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甚至改变了世界的格局。这就促使学生认识到其实中国历史发展与国际发展的必然联系。这也让学生的唯物史观得到强化,并且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学生也会将历史作为对社会负责学习的行为来进行探究,潜移默化中也强化学生的爱国品质,延伸教师在历史中培养学生唯物史观的意义。

(四)设计多元课后任务,促进唯物史观形成

课后任务的设置一直是历史教学的重难点之一,这是因为学生在初中学习时期所学的科目增多,所以学习压力提高,不愿意完成课后作业,历史学习也不例外。所以,要在初中历史教师中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教师可以从课后任务入手,并设计多元化课后任务,让学生知识记忆得到巩固的同时,对历史知识自主探究,拓展其学习视野。教师在设计多元课后任务,促进学生唯物史观形成时,要结合学习背景以及学生的学习想法以及生活习惯设计课后任务,令学生在完成课后任务中也能感受到历史发展与社会前进的必然关系[4]。例如,学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一开始为学生布置了两个历史任务,分别是“通过练习册来掌握本节课堂所学的历史知识”以及“摘抄教材中重要内容知识到笔记记录中”。布置完毕之后,教师发现学生在课堂结尾的反应,表示学生不愿意去完成这些书面任务。这时,教师可以调整自身的布置任务的策略,先让学生回到家中做一些实地调查,让学生询问自己祖辈在当时中国社会是什么样的形式,并且经过几年的发展,中国社会又运用了什么样的政策,并且对当时人民的生活造成什么样的改变。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笔记来记录交谈内容,接下来让学生通过自主查资料的方式来获取当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相关信息以及重要成就,收集完毕之后,整理成文件夹,压缩上传到班级的钉钉群文件中,以此获得学生的学习进度。在经过本节课学习之后,学生通过谈话内容也认识到其实中国社会的发展与党的政策存在是必然的联系,而党的决策又与人民的生活存在着联系,这就能让学生的唯物史观得到强化,并且在接下来的历史学习中愿意自主合作探究掌握更多历史内容,提升历史教学效果。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教师在培养学生唯物史观时,要改变以往僵硬的师生沟通关系,构建友好沟通的桥梁,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感受到教师是自身朋友,也是自己历史前进路上的引导者。同时,唯物史观的培养会让学生对历史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以至于学生的历史问题增多,教师对于此情况要积极地为学生解释,并以引导的方式让学生产生恍然大悟的学习效果,巩固学生的学习印象。教师基于学生的学习特点,为学生设置有效学习分组,能使学生交换历史思维,并能够感受到其他学生唯物史观的独到之处,将其吸收和借鉴,促进自身历史综合水平的有效提升。

猜你喜欢

唯物史观历史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唯物史观视域下的资本主义发展史教学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共产党宣言》看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初心
唯物史观下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实践研究的思考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毛泽东青年思想的唯物史观底蕴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