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科研方法课程改革研究
——以广西科技师范学院为例

2021-12-29胡文思

内江科技 2021年2期
关键词:体育类学时体育

李 洪 胡文思

①广西科技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②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本文以广西科技师范学院为例,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对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科研方法课程教学改革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调整:优化《体育科研方法》的授课时间与课时;利用现代课程教学技术;优化课程内容,增加应用实践内容;改变传统科研方法研究思维。

1 前言

教育部发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1]。2019年教育部发布《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强对学生科研活动的指导,加大科研实践平台建设力度,推动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基地更大范围开放共享,支持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提高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2]。面对意见提出提高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专业《体育科研方法》课程能否胜任?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从学生科研能力和课程建设两方面进行研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研究对象为广西科技师范学院体育教育本科在校学生(大一至大四年级)。通过问卷调查法随机抽取162名学生,对2019-2020届205篇毕业论文选题进行统计;运用访谈法对教授课程的教师、专家和部分学生进行访谈;对调查结果进行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现阶段学生科研现状与课程建设现状

(1)学生对科研活动的态度。由本次问卷调查结果得知,在被调查的162名学生中,只有15人参加过该校导师的课题研究,所占总人数比例为9.3%,有147人没有参加过到导师的课题研究,所占总人数比例为90.7%。关于是否有参与科研项目的意愿调查,有98人表示有意愿,所占总人数比例为66.6%。因此得出虽然绝大多数人没有参加过导师课题研究,但是还有半数以上的学生对参与科研还是比较感兴趣的,说明只要教师引导得当,大部分学生还是非常乐意参与科研活动中。

(2)科研能力培养课程。由本次问卷调查结果得知,在被调查的162名学生中,关于学校是否有针对性的安排有关科研能力培养课程的看法:76人有课程安排,所占总人数比例为46.91%;86人无课程安排,所占总人数比例为53.09%。对于这个结果,笔者通过查阅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了解到,《体育科研方法》课程为体育教育本科的必修课程(16个学时),开设时间为大三的第二个学期,大一、大二学生都没有接触过相关的科研能力培养课程。

(3)学校对本科生科研的重视情况。学校在2019年发布大学生科研基金项目管理办法,并于当年开始组织学生进行科研基金的申报。科研基金由学校筹集专项经费设立,以科研项目的形式资助在校大学生开展科学研究活动,专门用于资助在科研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和业绩优异的学生,大学生科研基金项目实行校、院二级管理,校级管理工作由科研管理处负责。科研基金项目分为两类,A 类为重点项目,B 类为一般项目,项目研究期限不超过2年,实行指导教师制,指导教师负责带领学生按照要求开展研究工作,并指导学生解决出现的问题、完成中期检查和结项相关工作。通过调查近两年大学生科研基金立项名单,无体育学院立项名单,立项内容关于体育类的内容也很少涉及。由此可以看出,虽然学校发布了相关政策,但是对体育类学生的普及率很小,起到的效果有限。

(4)毕业论文题目的来源及指导教师职称情况。通过对体育学院2019~2020届学生毕业论文信息情况进行系统分析,题目来源教师科研课题、教师命题和学生命题这三类,学生命题占比高达92.6%,教师科研题目和教师命题占比只有7.4%,说明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较低,更多是学生凭感觉、凭经验来选择论文题目,不利于发挥学生的科研积极性。通过对指导教师职称调查得出,高级职称教师比中低职称教师占比高,其中副教授占比高达38%。

(5)毕业论文选题情况。应用型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应具备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能力,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在中小学校等从事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前人的研究成果,我们把学生毕业论文分为三大类,分别为学校体育类、竞技体育类和社会体育类。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学校体育类占比最高,为70.7%;社会体育类为其次,占比为25.8;最后是竞技体育类,占比为3.5%。从调查结果说明本科生主要研究集中于学校体育类,与学校、学科人才培养方案要求一致。

3.2 《体育科研方法》课程建设调整

(1)优化《体育科研方法》的授课时间与课时。体育科学研究方法是一门应用学科,其重点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科学研究方法的实用性、工具性和实践性意义[3]。通过查阅人才培养方案了解到,《体育科研方法》课程开设时间应在大学三年级第二学期,开设课程时间已经临近毕业,这是学生实习、考研、就业最关键的一个学期,将课程安排在这个学期致使学生没有精力进行体育科研,不利于于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建议在大学一、二年级时间段内开设,开设本课程时应该与体育术科进行结合,不能单纯的把体育科研方法列为纯理论课程,应该列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程,属于能力课程。体育科研方法课程学时只有16个学时,这明显与本门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需求不符。与本校其他专业相比,体育科研方法课时比本校其他专业科研方法课时少一半,同时与其他兄弟院校开展的课时相比也少了一半。建议增加科研方法的课时,设置为3学分,48个学时,其中32个学时为理论部分(科学选题、文献综述、研究对象与方法、数据处理与分析、结论),16学时为实践部分(科研方法应用于实践)。

(2)利用现代课程教学技术。赵明楠等(2019)在“高校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综合改革的行动研究”中得出“现代课程教学中的雨课堂、慕课与翻转课堂的班级学生成绩显著高于普通班级”[4]。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化与教育的结合不断加快。微课程、慕课与翻转课堂具有随时随地网络学习,内容少,效果立竿见影等优势,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能力为根本的教育思想,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自主探究、互助交流与动手实践的能力,促进个性化发展。

(3)优化课程内容,增加应用实践内容。当下“体育科研方法”课程教学中突出的矛盾表现为教材内容与教学时数的不匹配,理论教学与科研实践结构的失衡[5]。针对此矛盾,将《体育科研方法》课程教学由原来的纯理论课程转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前32课时为理论讲授,后16学时为实践专题。通过教授和引导学生设计调查问卷、回收问卷与统计和设计实验过程、具体实验操作,使其直接感知“体育科研方法”的过程。在教学中将理论与实践合理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科研技能。

(4)改变传统科研方法研究思维。大数据技术的运用促使竞技体育的训练方法与竞赛实践得到了拓展;推动了体育科学研究方法上的革新,使研究范式由“计量范式”向“计算范式”转变[6]。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各种数据呈现指数级增长。在调查研究方法上,我们需要以总体观来代替传统的随机调查观,《体育科研方法》课程应该顺应时代要求,积极运用大数据技术,丰富研究方法。

4 结论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得出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的科研现状和课程建设现状:当前,体育教育本科生大多数人对参与科研比较感兴趣;大一、大二学生未接触过相关的科研能力培养课程;学校发布相关科研政策,普及率很小,起到效果有限;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较低,高级职称教师比中低职称教师占比高;毕业论文选题学校体育类占比最高。本研究基于《体育科研方法》教学改革,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调整:优化《体育科研方法》的授课时间与课时;利用现代课程教学技术;优化课程内容,增加应用实践内容;改变传统科研方法研究思维。

猜你喜欢

体育类学时体育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下的学时发放标准的探索
——以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为例
《诗词写作》课程教学大纲(节选)
2020年在晋招生高校体育类专业录取统计表
体育类高校学生党支部优化建设研究
教学大纲国画(工笔花鸟)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探索学时积分制 构建阶梯式成长激励体系
2018年部分院校体育类专业在晋招录信息
我们的“体育梦”
高校体育类舞蹈专业学生的体能特点及训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