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初市民阶层社会心理浅探
——以《民权素》“瀛闻”栏目为中心

2021-12-29谢欢涵陈丽妍

吕梁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阶层市民心理

谢欢涵,陈丽妍

(吕梁学院 中文系,山西 离石 033001)

梁启超先生说过:“一社会一时代之共同心理,共同习惯,不能确指其为何时何人所造,而匹夫匹妇日用饮食之活动皆与有力焉,是其类也。吾所谓总成绩者,即指此两类之总和也。夫成绩者,今所现之 果也,然必有昔之成绩以为之因;而今之成绩又自为因,以孕产将来之果;因果相续,如环无端必寻出其因果关系,然后活动之继续性,可得而悬解也。”[1]梁启超先生的这段论述实质上是强调了一个时代的社会心态对于理解一个时代历史的重要性,其中“匹夫匹妇”对时代历史所产生的影响,会“孕产将来之果”,因为整个社会心理是由个人心理扩充而来的。“匹夫匹妇”所代表的市民阶层的社会心理是个人心理的化合物,代表着市民较为一致的思想情感和社会心理。社会心理会对社会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梁启超先生提醒我们要重视“匹夫匹妇”的社会心理对时代的影响。

《民权素》具有鲜明的革命情怀,在其出版序言中提到“革命而后,朝益忌野,民权运命截焉中斩,同人等冀有所表记,于是循文士之请,择其优者陆续都为书,次民权素之所由出也”[2]1的创刊缘由,但由于“瀛闻”本身栏目内容风格限定,并没有体现出鲜明的叙事立场和强烈的革命意识,也没有直观投射出《民权素》的政治情怀。“瀛闻”以其休闲性、通俗性满足了民初市民阶层的消遣目的,代表着贴近市民世俗生活的审美情趣,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民初市民阶层的社会心理。

一、“瀛闻”简述

“瀛闻”中的大部分作品是自我创作,其中也有仿写,作品来源也不太规范,但是“瀛闻”内容广泛,天文、历史、科技、探险、时事、自然地理、婚姻爱情、人物轶事等都有涉及,“惊奇骇怪之谈”更是层出不穷,有海外的逸闻趣事,如《三岛闻见录》《海外异闻三则》;也有倾注家国情怀的作品,如《书英雄两则》《华盛顿之誓师文》;介绍西方的风俗礼仪,如《赠花》《结婚新俗》;介绍外国的地理风貌,如《据我所问》;或者把其他国家国情和我国进行对比,如《南阳归客谈》,等等。

“瀛闻”在内容的选取上,将《民权素》想要启发民权的叙事意图和当时的市场需求进行调和折中,多方面涉及,迎合大众消费。“瀛闻”选取较为浅俗的方面,采用较为俗白的文言语言,贴合市民的角度,以海外的逸闻趣事作为故事的背景,轻松直接地叙述故事,来满足民众的“猎奇”的心理,帮助市民读者从多个方面了解和认识西方。读者没有去追究文本的真实性,只是单纯以海外为背景的文章为兴趣点。作品在满足市民阶层消遣娱乐的同时,借用国外的一些事物来侧面引导民众反思。但作者在写作时,不希望读者仅仅把“瀛闻”当做饭后消闲之作,也希望读者从这些作品中感受到西方文明的开化和中国改革的急切需要。“瀛闻”这种方式既符合《民权素》的宗旨,也符合当时市场的需要。

“瀛闻”因其休闲性、娱乐性吸引广大市民阶层,从侧面反映出一定的市民阅读需求,符合了文学大众化的趋势,也体现了民初社会过渡性的特色。因此“瀛闻”的风格大致可以界定为“休闲性、娱乐性、通俗性”。

二、“幼稚好奇”的社会心理

民初市民阶层崛起,成为民初乃至后世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力量,在这样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自然而然呈现出一种过渡状态。法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在他的著作《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就提到过,“近代以来的欧洲面临的正是人类思想经历转型过程的关键时期,在这样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自然就会出现一种群龙无首的过渡状态。”[3]5基于这一点,勒庞在这个过渡时代发现了群体的力量的崛起。他强调“如果对这种群体的力量不重视,那么你就根本无法理解这个时代。”由于群体的崛起成为现代区别于古代的重大事件,社会心理研究就成为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的一个重要途径。这种过渡状态在民初社会心理上的表现就是“幼稚好奇”。

这个时期的市民阶层是物质上的现代派、文化上的保守派。物质上的现代派体现在民初城市的兴起和商业经济的发展;文化上的保守主要体现在,与同时期以现代知识分子精英为对象的“新文学”相比,市民阶层所推崇的文学不追求文学配合政治活动,他们对于文学的态度更多是一种消遣的态度。这与“瀛闻”的风格和内容相吻合,也是“瀛闻”受到市民阶层青睐的一个原因。“瀛闻”中不乏海外的奇闻异事,如《絮影萍痕室落屑》中的“海底玻璃隧道”,《升降机》中写到“最奇特者设于广场前之升降机,其高大为他国所未有,机之橫楈,长二百尺,载机于高塔,塔高百尺,机塔皆钢铁制。”[4]8描写家庭婚姻的《俄公爵之赌妻案》,还有对外国社会习俗的介绍,如《赠花》介绍在西方社交中各种鲜花的使用场合及其使用含义。《结婚新俗》介绍罗马尼亚的结婚习俗。从这些篇目来看,“瀛闻”创作的第一原则是读者的阅读兴趣与需要,“瀛闻”的作者抓住了市民阶层的阅读趣味。张静先生说:“人情好奇,见异思迁。”“瀛闻”的作品满足了市民阶层的“猎奇”心理。这个阶段的市民阶层对于海外的好奇大多数还是停留在器物和生活习俗以及海外奇闻异事上,并没有深入了解中外体制、思想差距的强烈意愿。“瀛闻”的这类作品代表了一种贴近市民阶层社会心理的审美情趣,满足了市民阶层“幼稚好奇”的社会心理和消遣的阅读目的。

三、“茫然聒噪”的社会心理

中华民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这一新的政体的出现对普通的市民阶层起到了极大的鼓舞作用,民众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了热切的期待。大公报中就提到过:“以为一旦脱去专制之缚,而为共和国之人民,则自由平等之幸福,可以立致。”但现实情况却和人们的期待相差巨大。由于期望和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产生的失落感是一种广泛的社会现象,市民阶层开始有不知所措的危机感。因此,也为当时市民阶层产生“聒噪茫然”的社会心理提供了舆论环境。人们渴望找到一个范例和模板来指导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希望一个榜样似的人物来为市民阶层作出示范。

“瀛闻”中呈现了处于改革中的外国人的表现。如《华盛顿之誓师文》中写到的“鸣呼今日果何日耶,乃生死之头,存亡之枢纽。吾美人当有一种最坚之心理,以应付此至危之时机,吾问我头角峥嵘之美人为自由国民乎,抑甘心异族人奴隶乎,吾大好之河山贵之财产,为保管之主,人抑甘心送诸他国人之掌握乎。”[5]1表面上虽言美国,但字字都是讲给中国的百姓听的。文中讲到“就国家言,就个人言,就时势言,于吾如之一战,皆有实逼处此之概,我不幸而敢也,则世界之大亦不复有美国也”。的确,这一战,中国人也必须面对,如若不然,则“世界之大亦不复有中国也”。在文章最后发出“使世界各晓然于自由国民之购求,自由与奴隶迥然不侔也”的呼声。可见,自由与民主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作者希望通过描写华盛顿人民改革意志的强烈来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在今日之中国,也需要有这种坚定的改革意志。

个人榜样的案例就如《女侠》中的乔痕埃克。“乔痕埃克自忖一弱女子,决不能挽回危局。既而转一念曰:同国民,岂忍坐亲祖沦亡而救,万一不幸,竟葬身于枪林弹雨中。为国家牺牲,为同胞牺牲,死有价值,何惮而不为。”之后,“ 一蹶被虏,卒为英军焚死,时年仅十九岁云。”[6]1保国献生人们一直推崇男子,不知女子亦是铮铮铁骨,心忧天下,亦可献身报国。外国的女子如此,中国的女子亦可如此。又如《书英雄两则》中的安重在报纸上读到了日本强迫自己的祖国签订不平等条约,便立志救国。这是借安重离家举事抵抗帝国主义入侵的事迹来引导国人,给国人以榜样。民初,市民阶层是一个摇摆不定的阶层,人们的心理状况非常不稳定,先是经历了中华民国成立的欣喜与期盼,之后又是共和的失败,人们在心理上已经陷入了一种“茫然聒噪”的状态。市民阶层渴望有一个可以效仿的人和事来消除这种状态。

民初的市民阶层经历了政权的巨大变化,社会现状不如人意,各种冲突产生,面对这种状况,市民阶层自带的理性让他们对于改革的态度是“想而不敢”的漠视和回避的状态,他们渴望民国建立的欣喜,也害怕共和失败的落寞。“瀛闻”看到了传统文化面临的危机和挑战,巧妙借用外来文化的背景给市民阶层提供符合《民权素》创刊宗旨的意见。用这种方法给摇摆不定的市民阶层树立榜样和示范,既体现出民初市民阶层“茫然聒噪”的社会心理,贴合市民阶层的思想情感,也深刻探求了当时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

四、“对比反思”的社会心理

民初的动荡使得市民阶层开始关注政治现状,探讨社会问题,表现出市民阶层的政治诉求和价值观念。在民国初年,西方文化的刺激使得中国被动地进行现代化的转变,这主要是从外部的因素来探讨。从内部的动力机制来讨论的话,市民阶层的“求变”心理在促进民国现代化变革中也有很重要的作用。此时传统的文化信仰已经开始动摇,民初市民阶层虽然不像现代知识精英那样能够迅速、灵敏地接受西方文化的熏陶,但他们也有自己的政治诉求和价值立场,他们会借人物之口来对本国和外国问题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瀛闻”中就有和国外进行对比,分析国内外优缺点和反思国内社会问题的篇目。民国初年,随着人们对海外的事物也越来越了解,开始辩证地看待国外的一些事物,而不是一味地照搬照抄。《南阳归客谈》中谈到“然日本固以殖民为要政。凡所以保护侨民者,无所不至。独中国政府之所謂宣慰,所谓保护,独托之空言,毫无实力,而推究其用心,无非注意其金钱,但求运其取得金钱之目的,此外,固绝不开痛养也。”[7]3还有在和外国人相处之中“外国人之歧视中国人,种种轻蔑,不一而足,综之不能享法律上之平等地位而已。”在当时留学之风盛行,许多人都通过切身体会去学习海外的文化。在这期间,中外对待海外侨胞的态度也受到许多人的关注,日本和中国当局对待海外侨胞在新加坡的态度的异同和当时中国人在外国受到的种种不公平的待遇,体现了在那个时代中国本身所具有的短视性和软弱性。

“瀛闻”中常常借人物之口表达对本国问题的看法。如《杜斯退先生学案》中写的“今日之文明。虚伪之文明也。少数之人极其淫荣。而使平民虽于恶痛矣。”直接批判当时中国文明的冠冕堂皇。之后又细致地从学校改革的角度写到“从人之精神教起,苟夺以科为教,是不当以人作机械也。且今日之学校教育,异日之人类道德,不自根本培植之,而欲求其享有荣幸福乐,持真秩序难矣。最后写到“徽诸各国社状可得而明者也。要之修己爱人之说。与近代社会之实象相矛盾。”[8]3近代社会现象的矛盾就借杜斯退先生之言阐述出来。文章中不仅深刻地阐述了“中国今日之文明是虚伪的文明”,而且还针对学校改革的角度细致地提供了建议。这个阶段的市民阶层已经开始站在自己的阶级立场,根据价值观念对外国的事物进行辩证的看待。“瀛闻”的这些篇目不仅仅是消闲之作,也蕴含了对当时不合理的现状和弊病的嘲讽,有些文章还辩证地对问题进行了分析,有的还提出了建议,这种现象的产生除了外在社会环境的影响,更多的是民初的市民阶层已经有了“主动求变”的反思。这一内在机制的发展也为之后的社会发展的变革提供了强有力的社会基础。

通过中外现状的对比,市民阶层能够通过反思总结经验,促进本国的发展,也可以在中外对比中,看到本国的优点和缺点,同时还可以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将现在和将来联系在一起,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有一个展望。

俄国哲学家普列汉诺夫指出:“社会心理异常重要,甚至在法律和政治制度的历史中都必须估计到它,而在文学、艺术、哲学等学科的历史中,如果没有它就一步也动不得。”[9]29“瀛闻”就可以很好体现民初市民阶层的一个社会心理,反映了大众对西方世界看法的一个心理变化,从“幼稚好奇”到“茫然聒噪”,最后转为“对比反思”,这三个阶段呈现出递进性,从最初对西方物质生活的模仿到最后辩证性地看待中西方体制问题,我们可以看到民初市民阶层身上萌芽的“主动求变”的潜在精神力量正在慢慢变得成熟[10]。清末民初是中国从传统迈向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的过渡阶段。在这个阶段,无论是文学还是社会革命都处于“试水”阶段,都是从青涩向成熟发展。市民阶层这三种社会心理的递进也符合当时的社会现状,同时他们社会心理变化的内在机制也推动了民初社会的发展。

猜你喜欢

阶层市民心理
黄永峰:追梦互联网新蓝海 彰显新阶层新担当
当“非遗”遇上“新阶层”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美国大学招生行贿丑闻凸显其阶层割裂
大众富裕阶层如何理财
打造城市名片 方便市民出行
市民关心的就是策划关注的——以东楚晚报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