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高等工程教育与产业转型升级的适应性分析

2021-12-29孙学敏段瑞珍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11期
关键词:产业链升级转型

孙学敏,段瑞珍,王 杰

(1.郑州大学 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2.郑州商学院 豫商文化研究中心,河南 郑州 451200;3.郑州商学院, 河南 郑州450001; 4.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经济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经过40多年快速发展的中国工业,在新一轮全球技术革命浪潮的推动下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 强力推进产业转型与升级迫在眉睫. 同时,产业转型与升级对有着“工程师摇篮”美誉的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Romer(1986)[1]和Lucas(1988)[2]等经济学家认为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贡献. 高等工程教育学科通过开发培养人力资源、 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持对产业结构产生影响[3],并且各类高校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基本能够随工业的发展而调整变化[4]. 但现阶段,我国工业发展和高等工程教育的协调互动程度较低[5]. 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如何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国家战略,培养出更多具有现代工程科技理论知识、 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伦理素养的创新型高等工程人才,是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 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

1 产业转型与升级对高等工程教育的新要求

产业转型与升级需要众多具有现代工程科技知识结构、 能力结构,具有良好工程伦理素养的工程技术人才. 正如Ulrich Sendler在其《工业4.0:即将来袭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一书中所说:“即使是最先进的信息系统,如果没有人才,都只是‘金钱的坟墓’. ”[6]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唯有改革创新、 适应时代要求,方能不负历史使命.

1.1 “可持续发展”对高等工程教育的知识结构、 能力结构、 工程伦理素养提出新要求

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产业转型与升级的核心内涵. 回顾世界各国传统工业化历程,高污染和高能耗的粗放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模式,让人类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在中国,40余年的工业快速发展,使“雾霾”正逐渐从一个环境术语演变成严重的生态事件,不可持续的产业发展模式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触目惊心的,而且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因此,实现可持续发展对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有一种说法“世界的可持续发展掌握在未来的工程师手上”,虽有言过其实之处,但也不无道理. 这意味着未来工程师不仅要具有完成可持续发展任务或项目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决策过程中具备做出既符合当前需要又不牺牲长远利益选择的能力和素质. 这就要求我们在高等工程教育的学科设计、 知识体系建设、 能力与工程伦理素养培养等多方面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我们的高等工程教育工作者、 我们的学生、 我们培养出来的工程师应真正具备辨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素质.

1.2 “产业链条整合优化”对高等工程教育学科簇群重构和优化提出了新要求

产业链条是整个产业发展的重要纽带,从现实的产业发展过程可以看出,简单的产业链条连接并不能带来更多的价值增长,而链条间的整合优化则是产品附加价值增长的源泉,决定着产业未来的发展. 当今世界,发达国家通过对全球价值链的梳理与整合,成为价值链的主导者和治理者,也因此占据着“微笑曲线”上附加值最高的两端. 产业链条通过整合向高端化转变的过程不光要求高等工程人才具有较强的技术攻关能力,同时也要具备产业链条整合的意识和能力,更需要多学科的协同努力,需要建立新型“学科簇群”与之相配合. 因此,高等工程教育学科体系建设要适应产业链条整合优化的要求,创新学科簇群设计思维.

“学科簇群”并不是简单的由学科组成的“学科群”,而是为适应和服务产业链条整合优化而形成的多学科之间的融合,“学科簇群”由哪些学科聚合而成,是由产业链的整合优化所决定的. 基于产业链整合优化的高等工程教育学科簇群需要大跨度的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甚至有时这些学科是跨学校、 跨地区的,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服务于产业链条的整合优化.

1.3 “高端制造、 智慧制造”对高等工程教育知识创新机制建设的要求

“高端制造”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通常处于产业链条中的控制节点位置,对产业控制力较高,并通过对上下游企业的辐射和技术溢出,带动整个产业链的技术创新和竞争力提升. 高端制造业与传统制造业的最大差别在于技术创新下的科技实力. 而“智慧制造”更是信息化和工业化高度融合的产物,是在物联网、 服务联网、 知识网和先进制造技术等的支持下,将各种制造资源整合成一个大的资源池,从而能够方便、 快捷、 有效地将客户服务贯穿于制造全过程. 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后的“高端化”和“智能化”意味着知识的生产、 扩散和应用越来越重要,知识创新是新技术和新发明的源泉,为产业转型与升级提供新理论和新方法. 这对作为知识创新主体的高等工程教育的知识创新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

高等工程教育工作者要能够不断通过工程实践找到新的技术需求,识别和发现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行业共性难题,充分利用高校学科资源,找到解决问题的技术创新方案,并在这一过程中完成知识创造和学术创新的过程,有效促进高等工程教育知识体系的更新. 但要做到这一点,建立健全高等工程教育知识创新评估体系,完善高等工程教育知识创新机制,围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提高高等工程教育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能力,建立新的评估体系和激励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产业转型升级战略对高等工程教育评估体系和激励机制的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也为高等工程教育管理部门提出了新的课题,值得认真研究.

2 现阶段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高等工程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亟待加强

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才有未来. 在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下,经济增长以GDP度量,官员考核晋升也以GDP论英雄. 但GDP总量和速度的提升不仅仅只意味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时也带来了生态环境的破坏. 这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映射出高等工程教育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淡薄. 高等工程教育以培养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为己任,研究开发出了一项项征服自然的新技术,设计和实施一系列以经济增长为目标的项目,但一些新技术和新项目在设计研究阶段和实施过程中缺少对生态环境损害的考虑,在一定程度上放任了“GDP”的任性. 显然,我们不能把“GDP”的任性全部归结为工程教育的问题,这里有太多的社会因素在里面,但我们也很难完全摆脱应该承担的“教育责任”,它至少说明从事这些技术开发和项目决策与实施的工程师们缺少坚定的可持续发展意识,而这种缺陷在一定程度上源于高等工程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缺失. 有人说,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培养的工程科技人员具备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能力,却唯独没有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培养和教育,致使工程科技人员缺乏环境保护意识,缺少开展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技术创新活动的内在动力. 制度的缺陷、 人的缺陷与技术的缺陷,共同构成产业转型与升级的障碍. 强化高等工程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时不我待.

2.2 高等工程教育学科簇群建设不尽合理, 产业协同创新不足

产业转型升级要求产业链条各环节的整合创新、 协同发展,同时也要求多学科的共同参与及合作. 比如,新能源汽车产业是从事新能源汽车生产与应用的行业,能降低空气污染和缓解能源短缺. 由于使用动力或者驱动电池代替传统内燃机,致使汽车核心技术链发生变化. 另外,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上游增加了专门针对原材料、 电池和电机等的生产环节,下游则新增了充电网络设施、 电池回收等生产环节. 这就需要材料工程、 动力工程、 电子技术、 通信工程、 计算机技术、 环境科学与工程等多学科的系统考虑,并通过这些学科的协同创新来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反观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以往的学科划分,较多地体现了学术的分工,对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产业链条上的多学科协同合作考虑不够,在人才培养方面更是“专”多“通”少,大大影响了工程教育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推动作用的发挥. 我国高等院校以各学科为行政单位的教育体制以及狭隘的专业观念使得学科建设过程中存在支离的现象,学科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很不充分. 科研活动中的“单兵作战”使得局部技术突破容易,但往往缺乏产业科技创新的整体方案,不利于产业的整体优化升级.

2.3 高等工程教育“知识创新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不完善, 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持和导向作用不够

高等工程教育的知识创新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有重要导向作用. 我国现有的高等工程教育评估体系和激励机制还停留在发表论文的层级和数量上,对产业转型升级的贡献考核还比较欠缺,对鼓励高等工程教育工作者参与工程实践、 解决产业转型升级的实际问题的激励措施和手段还很不够,严重影响从事高等工程教育的教学和科研人员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开展教学和科研活动、 更好地解决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出现的实际技术问题,以及积累实际工程经验、 创新工程科技知识、 推动知识的创造传播和使用. 这种不恰当的评价标准无法将创新思维变成能够指导产业转型升级的创新应用能力.

古人云,“乞火莫若取燧,寄汲莫若凿井”,与其高价购买国外先进技术资源或者依赖国外的技术溢出效应,不如从源头上去培养具备技术和创新能力的工程科技人才,为产业转型和升级奠定基础.

3 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建议

综上所述,产业转型与升级背景下的高等工程教育应该忠实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学科簇群构建应更多体现产业链整合优化的需要,高等工程教育知识创新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建设也应该更多体现对基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工程科技创新的鼓励和引导,从而培养更多能够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具有工程科技理论知识、 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伦理素养的创新型高等工程人才. 以此为目标,提出推动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几点建议.

3.1 确立可持续发展的工程教育理念, 为产业转型升级把好人才教育关

工程技术研发者要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研究开发至少不损害环境的新技术为己任; 工程设计者要把好设计关,将对生态环境具有破坏性的项目直接拦截在设计阶段; 工程决策者要做出不牺牲资源环境的选择,工程一线的科技工作者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如果我们的工程师都能够具备这样的环境意识和责任,将更有利于加快我国的产业转型与升级,提升经济发展可持续竞争力.

因此,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必须适应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确立可持续发展的工程教育理念,加强工程科技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工程伦理意识和素养教育,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工程伦理素养的工程科技人才,从而为产业转型升级把好人才教育关. 在具体的改革措施中,可增设“可持续发展”课程模块,加强相应的师资队伍建设.

3.2 围绕产业转型与升级重构学科簇群, 提升多学科协同创新能力

产业链整合优化升级是产业发展走向高端智慧发展的必然要求,为适应这种转型与升级需要提升多学科协同创新的能力. 在打破僵化的学科体制过程中,重构和优化以产业转型与升级为目标的新型学科簇群势在必然. 现阶段,随着产业转型与升级步伐的加快以及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已经势不可挡,无处不在的计算、 数据和知识,造就了无处不在的创新,也引领了创新驱动发展. 在这样一种形势下,打造“互联网产业学科簇群”不仅有利于产业转型与升级,而且有利于借助于瞬息万变的互联网引擎将各学科快速凝聚起来,发挥多学科间的协同创新能力,共同实现基于产业转型与升级的知识创新.

面向产业转型升级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可以考虑在原有学科设置的基础上,围绕国家和地方新兴战略支撑产业和主导产业,开展各院校之间和校内各院系之间相关学科的科研资源的整合和联合攻关,探索基于产业链条整合优化升级的新型高等工程教育学科簇群的建设. 建立以产业转型升级为导向、 基于产业链整合创新的新型高等工程教育学科簇群,更有利于突破创新主体之间的壁垒,促进各学科的深度合作,形成产业转型升级的技术创新整体方案. 如建立航天航空学科簇群、 新能源汽车学科簇群、 现代农业发展学科簇群、 互联网产业簇群等.

3.3 完善工程科技知识创新机制, 鼓励基于产业转型与升级,开展科技攻关和知识创新

完善高等工程教育工程科技知识创新机制, 鼓励围绕产业转型升级的科技攻关和知识创新,才能有效促进产业转型与升级目标的实现.

基于产业转型与升级的知识创新机制的建立与完善,至少包括以下两方面:第一,鼓励从事高等工程教育的教师和科研人员围绕产业转型与升级选择科研课题、 组织研究队伍,在工程实践中发现和识别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行业共性难题,研究解决方案,并以成果转让和实践效果作为评价指标; 第二,把基于产业转型与升级的科研攻关成果和技术转让成果按实际贡献大小作为职称晋升与评优评先的重要指标,引导教师和科研工作者关注产业转型与升级过程中技术难题的解决.

因此,为实现培养更多能够有效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具有工程科技理论知识、 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伦理素养的高等工程人才的目标,确立可持续发展的工程教育理念、 围绕产业转型与升级重构学科簇群、 建立健全基于产业转型升级的高等工程教育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是当前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必须关注的几个问题.

猜你喜欢

产业链升级转型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小投入,大升级 Polk Audio Monitor XT系列
筑牢产业链安全
打造藜麦全产业链稼祺从“芯”开始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