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美丽乡村文化建设研究
——以河南省为例

2021-12-29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价值观美丽核心

张 峰

(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郑州 450099)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1]。由此可见,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化建设和精神指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美丽乡村文化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对幸福生活的渴望更加热切,“中国之治”成为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追求。实践证明,在构建美丽中国的过程中,不论是建设宜居城市,还是打造美丽乡村,都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强调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社会层面提倡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个人层面崇尚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方略。

(二)美丽乡村文化建设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取得的显著成效做出指示,要求积极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3]。美丽乡村建设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层面的要求,是对乡村发展的综合考量。从物质层面讲,经济发达、人民生活富裕、生产充裕;从精神层面讲,政治稳定、思想民主、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强烈;从文化层面讲,开放包容、繁荣兴旺,业余生活丰富多彩;从社会层面讲,文明和谐、敦睦友善、民风淳朴、移风易俗;从生态层面讲,景致迷人、环境宜居、低碳环保、绿色循环。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和基本目标,是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经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增强广大农民生活幸福感的首要举措。

美丽乡村文化建设指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所有与文化有关的要求及实践,如营造文化氛围、提高文化素养、统筹文化生活、安排文化活动、保护文化遗迹、挖掘文化特色等。在美丽乡村的各项建设中,文化建设的作用尤其重要。首先,文化建设可以为经济、政治等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只有构建积极向上、繁荣发展的良好文化氛围,才能使人民凝神聚力、团结一致、克服困难、开拓进取,为建设美丽家园共同奋斗。其次,文化建设是经济、政治等建设的思想保证。随着自媒体、新媒体和融媒体等多元传播时代的到来,意识形态领域冲突加剧,自由主义思潮泛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面临严峻挑战。只有不断加强区域范围内的文化建设,才能在广大农村坚定“四个自信”、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才能保证主流文化价值的核心地位,才能坚持和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再次,文化兴盛是经济、政治等蓬勃发展的重要体现。纵观人类历史发展的任何时代,文化的高度繁荣一定是经济、政治综合发展的产物。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美丽乡村文化建设

美丽乡村文化建设倡导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文明的行为习惯、无私高尚的道德情操、爱国爱家的基本情怀、绿色环保的生态理念、丰富多彩的娱乐休闲、奋发作为的精神状态和开放包容的思想观念,这是整个乡村经济、政治、生态和人民生活状态、道德情操、文化素养等的综合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美丽乡村文化建设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和影响。

1.美丽乡村文化建设的价值引领

美丽乡村文化建设作为中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大背景下展开,具有不同于以往时代的性质和特点。因此,在美丽乡村文化建设中,必须凸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精准扶贫、改善民生、污染防控等目标和任务,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人民立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放在首位,具有社会主义制度好、中国共产党好、为人民服务光荣的思想和情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发展进步的价值支撑,可以为农村居民树立正确的价值目标,为美丽乡村文化建设提供价值引导、精神支持。

2.美丽乡村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美丽乡村文化建设是在一定地域和范围内社会文明程度的集中表现,是决定经济是否繁荣、政治是否稳定的重要因素。它不同于GDP、居民总收入、人均收入等显性数据,是从“软实力”的角度反映区域内经济、政治、社会、生态和道德等综合发展水平。美丽乡村文化建设包含对当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公民道德素养的多重要求,如经济发达、政治稳定、社会进步、生态环保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内容是完全契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美丽乡村文化建设中区域经济和文化建设的目标一致,社会层面也适用于基层民主建设和政治建设,个人层面与公民道德建设的目标吻合,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文化层面的建设和坚守。

3.美丽乡村文化建设的制度保证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要求加快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是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深度诠释,是对新时代“中国之治”美好前景的胜利瞻望。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制度保证。在美丽乡村文化建设中,由于人民的物质生活基础、文化程度、思想意识、政治觉悟等差异较大,确保方向的正确性就成为美丽乡村文化建设中需要深度思考的问题,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全能够成为美丽乡村文化建设的制度保证。实践证明,只要能够在文化建设中坚持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能够实现美丽乡村文化建设的科学性、民族性、时代性和先进性,就能够确保取得良好效果[4]。

二、河南省美丽乡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河南省作为传统的农业大省,一直把农村、农民和农业作为工作重点。在美丽乡村文化建设方面,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济,进行农业现代化改革。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地域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因素,通过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不断提高村民思想道德水平和精神面貌,改善居住环境,推动区域内经济、政治、社会、生态等各项事业统筹发展,营造良好宜居环境。从总体效果来看,河南省美丽乡村文化构建的现状良好。

(一)以先进文化为引导,夺取脱贫攻坚战役的重大胜利

河南省兰考县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理念,传承焦裕禄精神,取得了美丽乡村文化建设的巨大成就和脱贫攻坚战役的重大胜利。

兰考县位居黄河故道,特殊的地理位置导致洪灾泛滥,风沙肆虐,人民生活一度贫困。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大量种植泡桐树,同盐碱地做斗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发扬焦裕禄精神,他先后三次到兰考视察,指导教育实践活动。

在兰考县美丽乡村文化建设中,牢牢把握坚持和弘扬焦裕禄精神的主线,实现了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各项事业的长足发展。2017年,兰考县将“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彻底甩掉。乐器制造业、旅游业、养殖业、种植业、高效农业示范产业、循环经济示范业、生活垃圾治理和资源利用示范业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昔日的苦难一去不返,取而代之的是无边绿色和盎然生机,焦裕禄曾经展望的“兰考人民多奇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已经成为现实[5]。

(二)依托特色文化资源,创新发展文化产业

河南省莫沟村依托窑洞文化,创新思维,积极发展休闲旅游、生态观光、宜居宜业的文化产业,实现了古老村落在文化层面上历史与现代的完美融合。同时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民主理念,全民动员,上下齐心,共同做好美丽乡村的文化建设工作。

莫沟村地处孟州市,是以农业种植为主的传统村落。随着附近乡镇工业现代化的飞速发展,青壮年外出务工加速了莫沟村的衰败,孟州市一度做出将莫沟村整体搬迁的决定。在美丽乡村建设的热潮中,莫沟人决心从发展文化产业入手,改变现状。

莫沟村依托丰富的南太行窑洞文化底蕴,创新发展了以明清窑洞和民国民居为主体的遗迹、展览和观光旅游产业,打造窑洞村部、民宿、老庙图书馆、三棵树院、牌楼等特色文化景观,以体验旅游作为当地美丽乡村文化建设的基本定位。莫沟美丽乡村的文化建设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民主理念的集中体现,遇到争议性问题就采取村民大会的形式,集思广益,大家的事情大家说了算,大家的事情大家一起办,为打造美好家园共同奋斗。2019年6月,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公布的第五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名单中,莫沟村榜上有名[6]。

(三)以道德建设助推文化建设,积极营造文明社会氛围

河南省淅川县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青少年道德教育为推手,助力美丽乡村文化建设,取得了区域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建设等文明有序的发展。

淅川县曾经是国家级贫困县,在美丽乡村文化建设中,淅川县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文明理念,制定了以道德建设助力文化建设的方针和举措。从强化校园道德建设入手,组织编写《道德教育读本》和《经典文化诵读》,作为中小学和初高中配套教材,系统开展青少年道德教育。同时积极发挥校园道德教育的辐射作用,对家长、老师和其他社会群体的文明言行进行规范和引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学生和家长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在持续开展的道德教育中,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思想意识、文化素养普遍提升,良好行为习惯和文明言行逐步形成,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逐渐成为社会文化潮流和趋势。

在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的激励和带动下,淅川人民积极行动,开展移土培肥整治重大工程,积极发展农业产业转型,发展了软籽石榴、柑橘、杏李、金银花、大棚蔬菜、食用菌、金银花和稻虾共作等生态产业,积极发展特色旅游业,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完成脱贫攻坚的重点工作,圆满实现富民与强县的双重目标。

除此以外,河南省沈丘县利用图书馆、移动网络、村民学校等形式帮助农民掌握多种技术,为脱贫攻坚打下坚实基础,利用道德讲堂、善行义举榜等提高村民思想道德水平,构建文化广场、宣传走廊、农家书屋等各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开封市朱仙镇凭借木版年画,在弘扬传统产业的基础上打造新兴文化产业;焦作市陈家沟筹建全国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信阳市平桥县郝堂村大力弘扬茶文化、禅文化、红色文化以及特色民俗,都是在弘扬和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积极构建美丽乡村文化,促进各项事业协调发展,谱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这些都说明河南省美丽乡村文化建设的巨大成就,也充分印证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积极做好美丽乡村文化建设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动美丽乡村文化建设

河南省的美丽乡村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和推动下已经取得良好效果,但是还存在部分地区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不到位,自然环境和生态保护的工作没有细化,部分村民的娱乐休闲层次和品位有待提升等现象。针对这些问题,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做好美丽乡村文化建设工作。

(一)倡导向上向善的良好社会风气

美丽乡村文化建设具有不同于城市文化建设的特点和氛围。民风的淳朴、乡土气息的浓重和社交群体的重合决定了公共约定深刻的影响力,因此,制定村民公约、村民奖惩条例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美丽乡村文化构建的引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转化为可控行为,帮助村民形成正确的判断标准和向上向善的良好风气;要寻找身边榜样,树立以乡村教师、医生个体或群体以及尊老爱幼、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标兵人物;要挖掘典型事例,为群众树立思想标杆和行为模范,引导大家向他们学习;要传承积极健康的家风家训,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对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的要求入手,营造宽容、友善、民主、和谐、文明、健康的良好氛围,打造爱国爱家、爱岗敬业、勤劳善良、舍己为人的家训家规,由点及面,充分发挥美丽乡村文化建设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二)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在美丽乡村文化建设中,要切实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地位。广泛宣传,鼓励村民自觉抵制“三俗”文化,自觉选择健康向上的娱乐休闲方式。通过标语、条幅、短信、微信等形式使群众深刻领会赌博、麻将、低俗表演的危害。

努力打造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形式。通过兴建文化广场、村民学校、道德讲堂、名师讲座、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灵活简便的文艺活动,联系文化下乡、经典剧目下乡演出等,使村民能够充分享受到种类繁多、内容丰富的文化娱乐项目。

积极创设良好学习环境。通过农家书屋、乡村夜校、网络学习、集体培训等方式为农民创业创收提供帮助,使他们掌握一种或多种技术。开阔视野、增长见闻,在建设好美丽乡村文化的同时实现经济等其他层面的和谐发展。

培养广大农民阅读和思考的习惯。帮助他们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充分把握互联网时代信息即时性和快速性传播的特点,提高文化水平。引导他们多读书、读好书,通过网络、抖音、短视频、微课等多种途径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增强科学文化知识。努力打造乡村学习的有效途径,筹办图书馆、阅读点、网络中心等便民机构,为提高广大村民文化知识水平做好服务工作。

(三)挖掘坚实厚重的文化底蕴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美丽乡村文化建设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充分依托当地原有的特色文化。深入挖掘本土文化,在保留原有文化风格或特征的基础上深入思考,彰显坚实厚重的文化底蕴。从地方志或者县志入手,依托当地的民间传说、历史故事、文化典故、名胜古迹、人文景观等寻找文化渊源,以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时期涌现的楷模人物和英雄事迹为切入点,探寻历史亮点。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先导,引领文化潮流,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坚守、弘扬和传承,开创有本土特色的美丽乡村文化建设,开创有内涵、有深度、有特色,符合人民利益的美丽乡村文化建设新局面。

猜你喜欢

价值观美丽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我们创造美丽
平凡又美丽
谁是最美丽的虫(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