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英语阅读思维型课堂导入初探①

2021-12-29陈洁玮

陈洁玮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 外国语学院,福建 福州 350202)

致庭瑾曾提到:思维源于知识,它由问题产生,随着问题解决而深入发展,思维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如何思维,让其掌握非言语程序性的知识〔1〕。姜继为于《思维教育导论》中提到:思维促进长期的知识积累,知识的不断积累最终促进思维的发展。因此,知识学习的过程也就是思维不断培养和完善的过程〔2〕。

帕默尔从认知原理角度提出,学习一门外语的过程是一种训练智力的过程,英语学习能使学生习得另一种思维方式,提高一代人的思维缜密性、语言表达准确性、获得创新思维能力〔3〕。因此,在外语学习中应当注重思维教育。近几年,雅思官方公布的成绩表明我国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偏弱,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英语教育由于缺乏语言思维方面的训练,使得语言理解无法同步带动语言产出。

基于我国外语教学思维缺失的社会现实,以及当下大学英语阅读思维型课堂导入教学研究缺乏等现状,本研究借用林崇德、胡卫平教授提出的“思维型课堂教学”理论来分析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导入阶段如何体现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期为今后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提供些许借鉴。

一、理论基础与研究框架

“思维型课堂教学”由北京大学的林崇德、陕西师范大学的胡卫平教授提出〔4〕,它包括认知冲突、自主建构、自我监控和应用迁移四个基本原理,同时包括:明确课堂教学目标、突出知识形成过程、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重视非智力因素培养、训练思维品质以提高智力能力、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七个方面课堂的基本要求。强调在教学活动中“双主体”的重要性,倡导师生的课堂互动。针对课堂教学,它提出教学导入、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应用迁移四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对应的目标和要求。教学导入的基本目标为:引出课题,与其对应的基本要求是:通过观察和实验,已有知识的逻辑展开,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创设教学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思维。

根据维果斯基的“支架”理论,教师根据课堂的教学目标,抓住教学重点,联系已有经验,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教学导入。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已有的知识,抓住事物的本质规律,展开系统的理解。

基于以上的两种理论,本研究把“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导入阶段”定义为英语阅读前的“引出课题”阶段。教学导入的基本要求是:1.通过(因为是语言教学,所以把观察与试验更改为情境体验)情境体验,创造认知冲突,引出阅读文的主题,激发思维。2.通过已有知识的逻辑展开导入,创造认知冲突,引出阅读文的主题,激发思维。3.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创造认知冲突,引出阅读文的主题,激发思维。

基于以上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导入的基本要求,本研究结合已有的文献概括如下导入方法:

(一)通过创设情境导入

1.静态直观视觉图片导入法。

2.音乐、视频、动画等多媒体动态视听系导入法。

3.故事、寓言、典故等联想导入法。

4.情境交际导入法。

(二)通过展开已有知识的逻辑导入

1.预测导入。

2.构建语义图导入。

3.背景知识导入。

4.头脑风暴(brainstorm)。

(三)通过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导入

1.设疑导入法。

2.设置悬念导入法。

3.正反辩论式导入。

二、大学英语阅读思维型课堂导入方法分析

(一)通过创设情境导入

通过创设不同的认知情境,利用观察,分类和比较等方式抽象概括情境的主题,帮助学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系统的理解。由于英语是语言学科,因此“观察和实验”改为“情境体验”〔5〕。在英语阅读课堂导入当中,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目标,抓住重点,联系已有知识,创设与现实生活类似或矛盾的“两难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启发其积极思维〔6〕。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知识。情境表现的媒介可以是图片、音乐、故事、视频片段等。在导入阶段,教学情境的创设应动静兼顾,利用图片、音乐、视频等调动学生的感官思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积极思维。

常见的跟情境体验有关的导入法有:

1.静态直观视觉图片导入法有两种,一种利用挂图、自制图片或简笔画,借助投影或其他多媒体技术等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另一种利用网上下载的多媒体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围绕图片提出一系列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入新课的导入法。这种导入法利用图片设置问题情境,创设“认知冲突”,问题要有针对性、灵活性,由浅入深,突出重点〔7〕。

2.音乐、视频、动画等多媒体动态视听系导入法。利用视频、动画、音乐等媒介创设轻松愉快环境,帮助学生发挥想象力,提高思维能力、锻炼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等。置身此氛围,学生能够消除焦虑,开口说英语。设计导入时借用的视频、动画、音乐必须积极、健康、向上,且紧扣阅读教学的话题核心。

3.故事、寓言、典故等引人联想系导入法。教师先叙述一个与课文内容相联系的生活实例或故事(典故、寓言、笑话等),诱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讲故事可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可以借助挂图、配乐、角色扮演等方式导入新课,要注意故事长度要适中且能说明问题,及时引到课文内容和转入新知识的教学。

4.情境交际导入法。通过创设一些与现实生活相近的情景,结合教学内容,将语言结构、语言功能和语言情境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感受,理解具体的情景中所传递的信息。

(二)通过展开已有知识的逻辑导入

教师通过已有知识的逻辑展开,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回忆来抽象概括新知识的主题,帮助学生深入系统的理解新的教学内容。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延伸的“支架”理论要求教师在学生原有知识的逻辑基础上进行教学导入,利用原有的知识作为一个“支架”,进行新课的教学,这个支架的选材必须在“最近发展区内”,既不能太难又不能太简单。

根据图示理论,图示是输入并存储在大脑里所有对世界的一般认识,是人们头脑中常识性的概念。图示中每个组成成分构成一个个空档(slot)。图示的实现主要依靠图示的激活和空档的填充,从而达到语言的理解。图示的作用在于对场景做出解释,以验证是否能够合理地解释某一特定场景中的变量所代表的具体事物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当人们处理新信息或新知识时把新信息与已知信息联系起来,为认知提供依据,达到理解文本的目的〔9〕。在英语阅读课堂运用图示理论主要遵守以下几个原则:pre-reading principle、key words principle、The principles of Using background knowledge〔10〕。相应的教学导入法是:1.预测导入;2.构建语义图导入;3.头脑风暴导入;4.背景知识导入。

1.预测导入:对文章内容进行预测和验证是图式理论运用于阅读的核心,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文章的标题或关键词或图片等进行预测,推测文中即将出现的信息,并将零散的信息条目化。

2.构建语义图导入:语义图可以用于图式激活,也可用于词汇呈现。这是利用了Stroop Effect效应的原理,比如“Art”这个主题,我们会联想到:music,painting,movie,opera...

3.头脑风暴导入(brainstorming):这是一种图式激活活动,主要是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个人或小组在短时间内集思广益,想出尽可能多的与话题相关的知识或短语,丰富话题结构,拓展话题内容。

4.背景知识导入:在课堂导入阶段,教师应主动向学生介绍一些与新话题有关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排除思维障碍。在学习新课前,教师应向学生介绍一些与新话题有关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排除思维障碍。由于图示可分为三种:语言图示、内容图示和形式图示,教师提供的背景知识可以是文字形式、图片加文字形式、图片加文字与动画的形式。

(三)通过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导入

通过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创造“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兴趣、动机和思维。教师通过联系生活的已有经验,提炼出生活中的常见问题来提问学生,让学生对问题所涉及的生活经验进行概括,最终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问题导入式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设疑导入法。教师导入新课时,应巧妙地设置疑难,活跃学生的思维。教师联系生活的已有经验,提炼常见问题,设置课堂问题,学生概括问题所涉及的生活经验,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2.设置悬念导入法。教师结合新课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疑惑和思维,直指新知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导入法通常是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改编。即:根据课文进行改编,引导学生换位思考,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思考如果是他们,他们会怎么做?这种导入法多用于记叙文体中的教学导入。

3.正反辩论式。教师提出一个造成学生不同见解的论点,引导学生提前准备论据进行辩论。教师须课前设置相关问题,把班级分成两组,让学生课后收集资料。课前进行资料汇总,每组需要有一个代表来事先阐述各组的观点,设置主辩、二、三、四副辩手,这种导入法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较高。设置辩题时要依据学生的整体水平情况,教师要适时引导。这种导入法的时间把控困难,适合有经验的,课堂操控力好的教师,并且对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水平要求都较高。

三、结语

本文上述导入的方法可以交互使用,不应局限于单一一种。林崇德、胡卫平教授的“思维型课堂教学”理论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除了教学导入以外,该理论对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应用迁移三个环节均有涉及,并且每个环节都有特定的目标和要求,值得今后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