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加快经济学学科建设的思考

2021-12-28李志平张传枝

高教学刊 2021年36期
关键词:转型升级乡村振兴

李志平 张传枝

摘  要:目前,我国经济学学科建设面临多重挑战。在未来三十年,中国高校经济学学科具有独特的人才优势、交叉优势、成果优势,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不仅可以创建新学科增长点、培育新专业,缓解经济学学科建设中深度不深、广度不广、高度不高问题,还有助于完善和提升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全力促进我国经济学学科转型升级。

关键词:乡村振兴;经济学学科;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36-0006-05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of economics in China is facing multiple challenges in the next three decades. The discipline of economics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has unique talent advantages, cross-advantages and achievements advantages. By making full use of these advantages to serve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we can not only create new disciplinary growth points and cultivate new majors, but also alleviate the problems of the lack of depth, breadth and heigh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nomics discipline, and help to improve and enhance the discipline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fully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economics discipline in China.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economics; transformation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高校的学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为国家大战略的计划和实施贡献了人才、信息、知识和技术等宝贵资源,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持续全面发展①。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使用“五级书记一起抓”的举国优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为此,党中央设立了2020年基本形成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三个时间节点,要求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教育部先后推出《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等系列政策文件,推动高校深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在党中央领导和教育部的推动下,中国高校和科研单位纷纷调整学科建设方向,在项目设立、人才评聘等方面进行了政策设计,并通过设立乡村振兴研究院、构建了乡村振兴科研平台、成立新文科和新农科交叉学科等方式组织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可以预见,高校学科建设将会为乡村振兴战略做出更大的贡献。

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与脱贫攻坚战略之间存在一些明显的区别。众所周知,对于饱受饥荒和寒冷困扰的贫困群体,一般人都能在感同身受的基础上形成扶贫行动,因而贫困问题的差异性相对较小。另外,贫困问题是一种准公共物品,政府推进脱贫攻坚可以看做是履行提供公共物品责任和义务的一种表现,提供公共物品容易形成社会共识和形成集体行动,从而呈现出一定的学术规律。在社会共识和政府责任的基础上,中国使用“五级书记一起抓”的举国机制推进脱贫攻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消除贫困问题的脱贫攻坚战略相比,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种发展问题,乡村是不是得到振兴、如何振兴,一般人是难以通过感同身受而形成建设行动,而且政府部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也不能完全按照提供公共物品的思路进行,而应该多使用市场机制、多使用提高乡村建设者积极性的方式来进行。在疫情防控及其随后一段时间内,充分利用国内庞大的市场优势、完善市场机制、激活市场活力、提高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业已成为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见效的重要内容。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将“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农业供给质量和效益亟待提高”和“城乡之间要素合理流动机制亟待健全”等作为乡村振兴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中强调了市场和市场机制的重要性,要求“建立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激活各类市场主体”“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作为主要研究市场机制和配置效率的学科,经济学学科是培养中国经济分析人才的重要机构,因而也理所应当担任着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培养更多经济学类专门人才、特殊人才的责任和义务,在经济学学科建设中增添乡村振兴的内容和专业。

经济学学科增加乡村振兴的内容也有内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从我们掌握的资料来看,中国高校经济学学科建设还存在深度不深、广度不广、高度不高问题,迫切需要借助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而得到转型升级。鉴于此,本文首先深度剖析我国经济学学科建设中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然后分析中国高校经济学学科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哪些优势,最后分析中国高校的经济学学科如何通过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把握发展机会,促进学科体系转型升级、提升学科的国际话语能量、进而提高经济学学科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贡献度。

一、我国经济学学科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需要增加学科建设的深度

一般说来,学科扎根扎得越深,越能及时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关键问题,学科的生命力就越强。恩格斯曾经说过,“社會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在知识经济时代,来自社会经济方面的学科推动力可能比恩格斯所处的时代来得更强、更有力量。因为在这个时代,学科专业的知识创造、传播和应用反馈,已经走出“象牙塔”、融入“窗外事”,深刻地镶嵌到分工精细的社会各部门、行业和企事业单位或组织之中。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学科建设要根据社会各部门的需要设立研究内容、建设方式,而且还需要充分考虑到社会的真实需要后进行及时调整。这样才能把握高校的社会定位,才能明白如何实现学科专业设置的社会价值。

综合现有的学科建设文献可以看出,传统经济学学科建设中过度关注学科内部的逻辑延伸,过度执着于理论创新,往往缺乏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主体性把握,经济学学科中的理论和实践互扯两张皮的现象还比较严重。中国的经济学学科难以凝练到合适的学科之根,因而不容易深入到社会经济的需求中去,多多少少处于陪跑或者是掉队的尴尬地位。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将“文章写在大地上”(而不是写一些新八股文,写一些师爷说教式的文章),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经济学学科建设中“深不下去”的尴尬。

(二)需要创新学科建设的广度

科学史证明,人类几乎所有的重大贡献,尤其是天才性贡献,一定是能够满足大部分人需求的贡献。这就要求学科建设要有一定的宏观视角,要达到一定的广度。在处理好“博和专”关系的基础上,学科建设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如何拓展学科专业的广度,也就是解决学科专业的设置能否使得社会上大部分人受益的问题。有人会认为经济学学科的研究都是关于全人类的,自然不存在广度问题。比如,研究财政政策的效果、研究汇率和利率问题、研究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都是关乎全社会福利的大问题。实际上,经济学学科的研究范围过窄的问题一直存在。为了能够满足实证分析的便利,一些学者经常以“小中见大”为理由去研究“吃早餐多会减肥”等多少带有八卦的问题,限于数据的可获得性而对当前“百年未有之变局”中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视而不见,从而压缩了经济学的研究范围。

从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视角设立学科体系、形成学科成果,不仅可以扩大经济学学科建设的范围,引导全球经济发展进程,加快农业与农村现代化进程以及国家现代化进程,还可以对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进行把脉,树立中国的理论自信和学术自信。另外,中国各高校都在进行乡村振兴方面的数据调研,稍加整合,便会消除数据的限制,从而为经济学的研究范围扩容奠定基础。从这个角度看,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既是在履行学术界一项重要的历史使命,也是拓展学科广度的一个契机。

(三)需要“立起一家之言”,建立起学科的高度

所谓高度,就是在把握世界学术前沿的基础上,能够“立一家之言、建一方体系、育一流人才”。从某种意义上讲,“一家之言”和“一流人才”是学科建设的“产品”。学科建设的高度决定了“产品”的高度,“产品”的高度反映了学科建设的高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优秀”经济学教材多是从国外原版引入的②,高水平的学术成果多是以“美国”开头的一些杂志刊登为标准(比如,A刊T刊),而这些“优秀”教材和“高水平”论文都是按照欧美国家的话语体系而设立或者创造的。在这种话语体系下,中国经济学学科建设成果不太容易走入世界主流的话语体系中心,学科培育体系也不容易得到欧美专家的认可。结果使得中国经济学学科走入世界一流圈子面临“跟不上”“跑不动”的困境,有些学科甚至拿不到足够的经费、构建不起必要的学术平台、稳定不住应有的学科队伍和学科方向,从而部分沦为“吃饭学科”“平原学科”。

在中国宏观经济即将成为世界第一的关键时期,中国的大问题就是世界的大问题。经济学学科通过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可以从“概念-命题-定理-学术体系-教材”等全链条树立起经济学学科的高度,引领全球经济学的发展方向。

二、我国经济学学科服务乡村振兴的相对优势

从诺贝尔经济学奖等量化指标来看,中国经济学学科建设明显滞后于国外发达国家,像芝加哥大学等一样一所大学就有数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而中国至今还没有学者获得类似奖项。但是,与国外高校、与国内其他学科相比,我国经济学学科有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而且在服务乡村振兴过程中还可以强化这些优势,从而形成学科发展的比较优势。

(一)人才优势

拥有一流的学科研究人才队伍是学科建设的根本。我国各类院校,尤其是985/211等国内名校,都已经拥有了一批世界罕见的经济学科研人才。一是人数多。在所有综合性院校和大部分专业院校,都成立了经济学学科,设立了内容详细的经济学专业,积累了一大批专门从事经济学研究和工作的人才。这些人才中,大部分都能够发表相关文章、主持省部级以上的国家课题。人数多就可以整合成专业队伍、开辟更多的学科,包括服务乡村振兴的学科。二是参与程度深。我国高校的经济学类研究生、本科生都以自己的方式参加乡村振兴工作,大部分校级领导更是亲力亲为,为经济学学科服务乡村振兴培育起良好的氛围。

(二)交叉优势

学科交叉融合意味着学科分化与综合相结合。这样既可提高现有学科的创新力和竞争力,也可衍生新的学科生长点。从全球来看,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促进协同创新,是学科发展的重要基础。乡村振兴工作可能是有史以来涉及最多学科的工作之一。满足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容易推动多学科的协作和统筹,客观上对我国高校的学科交叉和联合起到推动作用。另外,我国高校的各个学科,都与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产生了多渠道的联系,也进行了成效显著的联合行动,相关研究成果得到国务院扶贫办、教育部等相关部门的肯定。

(三)成果优势

以社会迫切、意义重大的问题为导向安排学科方向,并且能够在学科方向上有标志性的学术领军人才和学术成果,是保证学科长盛不衰的法宝。在当前乡村振兴的研究中,国外顶级期刊已经开始发表相关文章③,国内顶级期刊更是将乡村振兴作为重要选题,中国社科基金和自然科学基金每年为乡村振兴设立了专门的研究板块,每一个领域都有科研成果进行支撑,而且与现有的学科之间形成较为稳定的联系。

三、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加快经济学学科建设的建议

服務乡村振兴战略,缓解上面分析的经济学学科建设深度不深、广度不广、高度不高问题,促进经济学学科转型升级,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大力推进。

(一)坚定信念,提高经济学学科建设的高度

在当今社会,国内外学者都会对乡村振兴问题发表“独特”的观点。这些观点中,大部分学者的观点是正确和积极的,有助于服务乡村振兴、加强经济学学科建设,但是也出现了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这些似是而非的观点概括起来大致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时间问题。有些同志认为,乡村振兴就像脱贫攻坚一样,用三五年的冲锋就可以完成,没有必要在学科层面上进行专业设置和学科培育。实际上,服务乡村振兴的相关学科建设至少要延伸至2050年,时间跨度足够支撑学科建设。

第二,科学问题。有些同志认为,乡村振兴是针对农村地区而不是针对全国和全球的大问题,难以上升到科学和规律的层面上,因此也没必要“小题大做”调整一流学科建设框架。實际上,乡村振兴问题可能是未来几十年内全球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实际上,农业农村问题一直是社会发展的底板任务,抬高经济发展的底板,就会整体提高社会经济水平和效率。众所周知,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全球数十亿人面临着饥饿和贫困,世界银行等部门呼吁“以农业促发展”。新冠肺炎疫情引起的经济衰退的程度,丝毫不低于2008年金融危机。因当前的新冠疫情蔓延所引致的贫困和社会矛盾都有所增加。随着疫情与贫困的相互交织,中国的乡村振兴不仅通过劳动力、资本积累等途径影响到农业生产投入规模、农业生产方式,还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产业链展开方式等途径影响到各国的现代化进程。从乡村产业、乡村治理等方面拓展学科专业建设内容和方向,不仅是时代和社会的迫切需要,还是顺应全球治理、提高生产积极性、促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等多个方面的必然要求。服务乡村振兴不仅具有科学的内涵,还具有科学的外延,不仅会拓展传统学科内容,还会形成新的学科。

第三,偏离问题。有些同志认为,经济学学科建设应该关注股票、证券、工业、城市等重要问题,而不是乡村振兴问题。实际上,在2021年1号文件中提到“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还提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从这个角度看,服务乡村振兴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方式,是推动我国整体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经济学学科“立一家之言”、走入学术中心的重要途径。

(二)完善学科体系,提高经济学学科的深度

经济学学科建设要深入到社会经济运行的根本上去,不是一两个冲锋就能够完成的事情,因而首先要补齐学科短板,形成学科合力,然后确定学科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需设立学科保障体系,进行人员和经费的再配置。

具体而言,一是树立一个长期和系统性目标,确定学科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二是补齐学科短板。服务乡村振兴有一个相当明确的框架,补齐学科短板,就是要根据这个框架查漏补缺。三是确定战略重点。现有专业设置基本上是针对教育自逻辑体系展开的,从名称上和内容上都不容易找到经济学学科建设与乡村振兴框架之间的联系。四是进行科研资源和人员的再配置。依据高校学科发展目标定位,结合各学科的特点,兼顾共性与个性,鼓励院系按自身定位,实行学科专业动态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和学位授权点布局,统筹科研资源和人员资源进行配置。五是建立与乡村振兴地区需求相匹配的乡村振兴相关的技术支撑体系。建立多层面和充分考虑乡村振兴人口技术需求的“自下而上”和“横向联合”的学科支撑体系,覆盖乡村振兴人口不同层次的科学技术需求。

(三)强化学科交叉,提高经济学学科的广度

经济学学科交叉实践启动早、效果比较明显,但是与现实需求相比,还有一些不足,还需要进一步增强,为此需要进行三个“重点交叉”:

一是校内外的重点交叉。在国内,设立专门的乡村振兴研究结构的科研单位已经突破千家大关,在国际上用经济学方法研究农业农村发展的研究结构逐步增加。在经费容许的情况下,从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思路引人进人,弥补高端领军人才不足的短板,拓展与这些人才培养单位的学术定期沟通渠道和人员流动渠道,促进校内外的研究单位的学科交叉。

二是校内重点学科的交叉。根据我国的乡村振兴实践,以经济学学科为基础,推动人文社会科学、工学、基础理学优化布局,形成特色和优势,群策群力,统筹发展。至少有如下几个学院和学科需要优先交叉:经济学学科内部的各个学科、经济学学科与管理学学科、经济学学科与信息学学科、经济学学科与统计学学科、经济学学科与智慧学科等,大家群策群力,统筹发展。

三是重点人物的交叉。学术大牛和大专家是学科带头人也是大忙人。从前期的工作来看,全国各高校的大专家参加脱贫攻坚的积极性非常高。如果能够延续这种方式,并且能够从工作量、经费等方面对乡村振兴的交叉学科的活动进行倾斜,势必能够提高这些大专家之间进行交流合作的积极性,增加重点人物之间的交叉进而由这些重点人物带领团队进行进一步的交叉,从而产生更多的交叉成果。

(四)完善评估监督体系

好的政策能否落地见效,关键是用好评估和监督的指挥棒。从某种意义上讲,考核什么往往就决定科研人员准备什么,努力程度如何。为此,一是强化乡村振兴的政治站位。我国高教改革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强大的国家行动特征。保证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学科调整,树立政治高度,拥有政治压力。增加学生参与扶贫的责任意识,更多的学生通过参与乡村振兴来了解社会主义制度以及树立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信念,将乡村工作与学术结合,创新创业教育贯穿育人评估过程之中。

二是完善评估指标。着眼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来拓展一流学科非常有必要,但是学科建设的根本任务仍然是解决中国的问题,应该赋予“文章写在大地上”这类成果更多的倾斜,至少不能弱于外语和出国方面的考核。在实践中,可以考虑用评估指标的调整保障从事乡村研究和拓展工作的时间,比如将参加乡村振兴相关工作的时间等同于工作量,将这方面的科研成果高一格认可,将参加驻村参加扶贫工作一年等同于出国一年,设立研究生指标挂钩的扶贫项目,等等。

三是调整学科评估标准。沿着“学校统筹、学院主导、项目推动、教师负责”工作链条,设立专门的科学教学组织,建设固定的人才队伍,调整学科评价方法,建设高水平新型智库,产出一批高质量乡村振兴研究社科成果。通过突出学科特色发展、成果转化与社会贡献,反映不同层次学院的学科建设成效。在必要的时候,用任务倒逼学科建设和学科体系调整。

注释:

①2019年9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就曾经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对新中国成立70年来涉农高校做出的贡献给予肯定。毫无疑问,涉农高校做出的贡献,是依靠优势学科支撑,依靠学科成就来实现的。由此可知,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高校的学科贡献给予了高度的肯定。

②比如,宏观经济学选用教材多是由巴罗、曼昆、萨克斯、范里安、尼克尔森、多恩布什等欧美背景的专家撰写的。其中,有些专家坚持的理论观点和价值观值得商榷,研究的背景也与中国的实际相距较远。

③比较典型的有两名教授。第一位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的刘彦随教授,他和他的团队成员在《自然》等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研究乡村振兴的文章。详见:Liu Yansui, Li Yuheng. Revitalize the world's countryside[J].Nature, 2017,548(7667) :275-277;Liu Yansui, Li Yuheng, Chen Cong, Pollution: Build on success in China[J]. Nature, 2015,517(7533):145-145;第二位是斯蒂格利茨,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他的获奖文章研究的就是农村内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参考文献:

[1]姜斯宪.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努力开创高等教育新时代[J].中国高教研究,2017(12):10-12+19.

[2]李正跃.高校参与精准扶贫的模式探析[N].云南日报,2017-6-21.

[3]刘新贵,罗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职物流学科课堂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现代化,2020(9):41-45.

[4]潘静.“双一流”建设的内涵与行动框架[J].江苏高教,2016(5):24-27.

[5]瞿振元.中國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若干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2017(7):1-5.

[6]王少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动力机制解析与重构[J].中国高教研究,2019(7):56-62.

[7]熊志坚,董倩宇.本科课程课堂教学效果生成机制与综合评价研究[J].高教学刊,2021,7(16):1-7+12.

[8]周光礼,武建鑫.什么是世界一流学科[J].中国高教研究,2016(1):65-73.

[9]朱磊,李严曼,孙守如,等.园艺学科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20(8):33-34.

猜你喜欢

转型升级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乡村传统财会工作转型升级的思考
关于支持小微企业转型升级路径的思考
房地产开发模式转型升级路径
地面电视频道“新闻立台”的一次转型升级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