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泉州南音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研究

2021-12-28王梦露

兰台世界 2021年3期
关键词:南音建档泉州市

王梦露

泉州南音(以下简称“南音”)是流传于闽南语系地区的一种特有的古音乐,有着“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1]之美誉,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南音发展演变的岁月里,它间接地见证了闽南地区文化的发展变化,深刻地记录着当地的文化生活面貌。然而,在社会发展变革与信息技术的冲击下,南音的传承与发展正面临着后继乏人与受众减少等现实困境。如何挽救日渐没落的南音文化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近年来,随着我国正式加入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非遗档案式保护工作逐渐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及社会的广泛关注。由于档案资料可以真实地记录非遗的历史面貌,因此对南音这一非遗进行建档保护,无疑是挽救日渐没落南音文化的重要方式。

一、南音非遗概况及建档的必要性分析

1.南音非遗概况。南音在闽南语系地区广泛流传,通常也被称为“南曲”“南乐”,其以表现历史人物故事为内容的大曲,很好地展示了当地的社会百态。据相关资料考究,南音的起源可追溯至唐代,形成于宋代,之后不断发展,迄今已有千余年历史[2]。随着21世纪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实践的兴起,南音申遗保护工作也逐渐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2002年5月,泉州政府正式开始为南音申请“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办公厅批准,南音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10月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跨政府委员会第四次例会正式将南音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南音非遗档案。南音非遗档案大致上涵盖以下三方面内容:一是南音非遗本体档案,主要是指从南音产生到不断发展的今天,围绕其自身表演形式、具体内容、技艺技能等方面形成的反映南音非遗原始面貌的所有档案材料[3];二是南音在申报非遗项目时的相关材料所形成的档案,如申报过程中的各种申请表、各种证明材料、音频视频等数字材料、图片材料、政府各项审批文件等;三是南音非遗传承人档案,指的是南音传承人在表演、传播、传承等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或与传承人直接相关的,能够记录和反映传承人从事南音相关活动历史状况的各种形式和载体的档案材料[4]。

3.南音非遗建档保护的必要性。

(1)确保南音档案得以完整记录。非遗是一种“活态档案”,是特定的群体、个人在政治、经济、艺术、教育、文化等活动中逐渐形成并传承给后世的各种非物质化形式的原始历史记录[5]。由于人类的记忆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忘却、丢失或者因外界干扰产生变化,所以记忆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出历史全貌,此时就需要建立档案来记录和保存真实的内容,这样就可以减少由于人类记忆力衰退和记忆模糊、记忆错误等问题带来的影响,确保非遗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由于南音的主要传承方式是“师徒口传心授”,有些南音曲目并未以纸笔方式记录或通过录音设备保存,久而久之就会失传,为了更好地保护与传承,有必要推进南音非遗建档保护工作。

(2)非遗保护工作的推动。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非遗保护政策,都明确要求开展非遗建档保护工作。例如,2005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了“要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6]。2011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十三条提出:“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全面了解非遗有关情况,建立非遗档案及相关数据库。”[7]非遗建档保护工作相关政策的颁布不仅推动着我国非遗建档实践的可持续发展,也为南音非遗建档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传承南音文化底蕴的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四条明确规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注重其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个民族团结,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8]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9]南音非遗档案是真实的历史记录,它记录了闽南先辈们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真实地体现了闽南地区的文化生活环境和闽南人的脾性气节[10],也是研究闽南地区社会面貌的“活化石”。因此,做好南音非遗建档工作不仅有利于完善现有的档案资源体系、建立特色馆藏,更有助于传承和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南音非遗建档保护的现实困境

1.南音非遗建档工作标准亟待完善。201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总则第三条规定:“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认定、记录、建档等措施予以保存。”[11]福建省2019年最新颁布的《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第四条明确指出:“本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认定、记录、建档等措施予以保存。”[12]根据上述法律条例,非遗建档保护工作无论是在国家层面还是省级层面都获得了认同和支持。但在上述法律条例中仅提及非遗建档是传承与保护非遗的具体措施之一,并没有提出建档的详细标准与规范。同时,泉州市有关部门目前也尚未制定出相关标准。由此可见,泉州南音非遗建档工作没有具体的标准可供参考,加上南音非遗档案涉及民俗、音乐、技艺、乐理等众多方面,不仅有以传统纸质为载体的档案资料,还有大量的图文声像档案、部分演奏乐器等实物档案,而标准的模糊无疑给南音建档工作的持续推进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2.南音档案材料收集尚不完善。档案收集整理是提供利用的基础,只有具备了一定数量的材料,才能为日后的建档工作打下基础。由于南音产生的年代距今已有千年,且受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尚存的乐谱资料所剩无几。并且南音基本上是以“口传心授”“世代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承推广,随着南音传承人的老龄化或离世,部分南音曲目唱腔陆续失传。此外,还有相当大一部分南音指谱、手稿档案资料散存于民间,民间百姓并不清楚南音非遗的价值,加上福建闽南地区的独有传统风俗:老人离世要将其生前的物品一并烧毁,这在无形中就加剧了南音档案资料完整性缺失的风险。从以上种种情况可见,南音档案的收集工作具有一定的难度,现有的档案征集机制仍不足以有效应对南音档案多头管理、分散保存的现实困境,亟须建立一套完整的档案收集整理工作机制。

3.南音非遗数字化建档工作有待完善。数字化建设是保护南音非遗档案的重要举措。泉州市各大文化单位虽自2014年起就陆续启动南音数据中心建设工程,但就其建设现状而言,仍然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如泉州市图书馆虽建设有囊括指谱曲库、南音影音、南音文库、南音人物、南音社团以及南音课堂等多个栏目的“泉州南音特色资源数据库”[13],但其指谱曲库中仅收录了129条曲谱的视频资源;南音文库中也仅收录了270篇论文、31本书籍,这些收录文库的数据量较可查询到的南音文献资料远小得多;“福建南音网”虽设有南音新闻、南音图文、南音乐理、南音乐谱、南音曲库等11个栏目,涉及范围广泛,内容丰富,但其内容更新相对缓慢,调研发现“南音乐谱”这一栏目自2009年至2020年间仅更新了3条条目;并且其网站也较为缺乏南音学术方面的资料。由此可见,现有的南音非遗数字化资源仍然存在资源缺失、整合力度不够等问题,亟须通过对南音非遗档案材料的数字化整合工作,构建出一个全面、系统的南音非遗档案数据库,才能全方位展示南音的发展面貌,为南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

4.南音非遗建档工作主体职责尚未明确。当前,南音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工作的开展主要是由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进行牵头,除了其下设的泉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社会文化科主要负责搜集整理南音非遗资源、在当地开展与南音非遗相关的活动等,其他具体落实相关工作的机构视活动具体内容而定。在举办活动时,一般会与多个相关部门进行合作。例如,2019年泉州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活动是由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主办,泉州市艺术馆(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提供人力物力等资源一起协助完成。除了上述的社会文化科、泉州艺术馆,其他文化部门很少会参与到南音非遗建档工作之中。同时,由于泉州非遗建档工作尚未全面落实推进,没有明确的规范条例。因此,哪些部门应参与南音非遗建档工作,各部门分别负责哪方面的建档事务都没有明确的划分。

5.南音非遗建档工作缺乏专业性的指导。就当前南音非遗建档工作现状来看,档案部门的参与度很低,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南音非遗建档的相关工作是由泉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内设科室——泉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社会文化科(非物质文化遗产科)主导开展的,地区档案馆并未包含在南音非遗保护的联席会议机制内。因此,南音非遗建档工作缺乏专业的档案人员进行指导与协助。南音非遗建档既需要对南音有一定的认识,又需掌握一定档案工作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专业人员。例如,泉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社会文化科是泉州非遗工作的主要负责部门,但该部门工作人员较少,且身兼数职处理各项工作,并且没有专业学习档案出身的工作人员。这样看来,专业档案人员的缺乏不足以有效应对南音非遗档案建档工作。

三、南音非遗建档保护困境的解决对策

1.完善南音非遗建档制度标准。近年来,非遗档案式保护工作受到社会普遍关注。目前,国家和地方层面虽然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非遗保护的政策、制度,但我国仍未出台有关非遗建档工作的统一标准与规范。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拥有3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4项已入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此可见,泉州市非遗数量客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可建议将泉州市作为非遗建档试点,政府和档案部门从当前非遗建档的实际需要出发,制定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非遗建档细则与标准规范,尤其应将非遗建档的主体、归档范围、操作流程等相关标准确定下来,依靠政府力量推动非遗建档工作深入开展,为其他地区非遗建档工作提供经验借鉴。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只有完善好建档细则,才能更好地进行建档工作,促进南音非遗传承与发展。

2.加强对南音非遗档案的收集整理。做好南音非遗档案收集工作是顺利开展建档工作的前提。由于南音源于唐代形成于宋代,至今跨度千余年,南音原始资料大多遗失或零散地遗留在个人手中,只能靠口传心授的师徒传承和手抄曲谱、指谱流传于世。而且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数字化形式呈现的南音非遗档案也大量遍布于网络平台。政府部门应该充分认识到加强南音非遗档案收集整理的重要意义,积极发挥带头作用,大力支持南音非遗档案的收集工作,将南音非遗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提升到更高的层面;同时也应强化档案部门在非遗建档工作中的责任担当,在加强南音非遗档案收集整理工作机制建立的同时,鼓励并支持社会个人向档案部门捐赠、移交南音档案。

3.推动南音非遗档案数字资源的整合。当前互联网发展迅速,大数据和软件技术的迭代更新为非遗建档工作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支撑。将网络中分散保存的南音非遗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全方位完善数字资源是推进南音非遗建档工作的重要条件。非遗数字资源整合是根据非遗的分类体系,通过对非遗数字资源的内、外部特征进行表征与排序,从而实现从无序向有序的转变,促使非遗数字资源形成科学有序的整合[14]。审视已有的南音非遗数字资源,大部分来自网络、综合型数据库、南音网站等,其资料繁多、类型各异,难免会出现资源重复、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如,有关南音的数字化学术资料多数收录于知网、超星等平台;南音演奏的音频、视频也可在专业的南音网站中找到;甚至某些个人社交平台上也会发布具有一定价值的南音信息材料。为了加强对南音数字化档案资料的有效利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大量分散的数字化南音档案资料进行系统整合,构建出一个功能完备、资料齐全的综合型南音非遗档案数据库极为必要。

4.明确南音非遗建档工作主体。余要火认为“主体是管理实践能动的主导因素,它是管理活动的构成者,管理职能的履行者,更是管理本质的体现者”[15]。非遗建档工作涉及范围广泛,需要多个主体共同参与、共同合作。明确好各参与部门的具体责任,取长补短,发挥各自最大的优势,才能让建档工作更加顺利。建议可由政府统筹非遗建档的全局工作。泉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社会文化科负责牵头工作,对非遗建档工作及相关负责单位进行引导规划,聚集各方力量参与南音非遗建档工作。档案部门虽然没有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名单中,但非遗建档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档案部门的专业指导,因此档案部门应积极主动参与非遗建档工作,为建档工作提供理论与技术上的指导;同时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单位可提供涉及非遗的书籍、资料等,丰富建档物质基础;还应该鼓励社会公众积极参与,为非遗建档贡献自己的力量。

5.构建专业化的南音非遗建档队伍。非遗建档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持,亟须构建一支一专多能的南音建档人才队伍。档案部门在档案工作方面经验丰富、专业性强,对各式各样载体的档案都有一套标准的规范流程。在对非遗建档时,他们熟悉档案工作的每个环节;并且档案部门具有专业的技术人员,能为非遗建档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因此,在南音非遗建档工作中,引入档案部门的专业人才可以有效推进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社会文化科的非遗建档工作,为其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另外,由于南音学术研究人员对南音有着更为深层的认识,在南音非遗建档实践中引入南音研究人员可为建档工作提供专业的学术理论指导意见。而南音传承人自身就是最宝贵的建档资源,凭借传承人对南音语系以及技艺唱腔的了解,不仅可为南音曲目的编纂提供建议,也可对一些晦涩难懂的南音语料进行翻译解释,以使南音建档工作得以顺利推进。

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保护非遗的工作越发重要,如何让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真实地保存下来并且代代相传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重要现实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我们一定要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16]南音成于民间、存于民间,作为社会记忆构建者的档案部门更应肩负起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责任,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增加人们的精神食粮,让社会大众都能享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让其世代相传、历久弥新。

猜你喜欢

南音建档泉州市
弦管南音“固首”体系研究
记录历史,传承文明
——数字化测绘建档技术助力历史建筑保护
“红心向党·创新报国”建档100周年主题征文活动
庄丽芬 让南音流传得更远
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 优秀少儿美术作品展
泉州市妇联“336”助力脱贫有高招
李进杰的南音情
友谊医院通州院区能建档生娃了
FATE, PLAY, LOVE
关于高中数学选修的讨论